针灸学考试大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4528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docx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考试大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docx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

1.经络(名解):

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络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附属部分

十五络脉;孙洛;浮络

手足三阴三阳

督、任、冲、带、阴阳维脉、阴阳跷脉

十二经别、经筋、皮部

3.注意:

足三阴经在内踝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

6.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归属于十二经脉或任脉,督脉的腧穴;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

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7.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远治作用:

治疗局部病症,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

(如合谷、足三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殊作用:

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天枢腹泻和便秘;内关心缓和心速;大椎退热;至阴矫胎)

8.五输穴: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四穴总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9.原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名“十二原”

经脉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原穴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10.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

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经脉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脾大络

任脉

督脉

络穴

列缺

偏历

丰隆

公孙

通里

支正

飞扬

大钟

内关

外关

光明

蠡沟

大包

鸠尾

长强

11.下合穴:

六腑之气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特定穴。

即胃合足三里,大肠合上巨虚,三焦合委阳,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12.八会穴(名词解释+运用)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章门治疗五脏病。

中脘治疗六腑病。

膻中治疗一切气病。

膈腧治疗各种血病,亦可治疗皮肤病。

大杼治疗骨病,小儿发育不良。

阳陵泉治疗各种筋病。

太渊治疗脉病,心血管病。

悬钟治疗脑病,小儿发育不良。

13.骨度折量定位法:

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审定腧穴定位的方法。

14.横指同身寸:

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测量为三寸。

15.人体有408个穴位,奇穴有46个

16.

(1)手太阴肺经,是从胃部(中焦)开始,向下与大肠联络,再从大肠回来,沿胃的上口,向上通过横膈,入属于肺脏。

再从肺脏到喉咙部横出,走到腋窝下面,向下沿上臂的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向下到肘弯中,沿着前臂的内侧,到腕后桡骨茎突内侧边,从腕后(寸口)到大鱼际,沿着鱼际边缘,延伸于大拇指挠侧的末端。

它的分支,从腕后桡骨茎突的上方分出,向手背面到食指桡侧的末端。

中府:

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前旁开6寸;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列缺: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取之;

太渊: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

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桡侧起,沿食指桡侧上缘,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的外侧前面,走向肩关节的前上方,在肩背部同手太阳经的秉风穴交会后,向上出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再向锁骨上窝(缺盆)直入,向下和肺脏联络,又通过横膈,统属于大肠。

分支从锁骨窝向上到颈部,经面颊进入下齿之中,再回转来挟着嘴唇,经过足阳明经的地仓穴,然后交叉相会于人中穴。

这样左边的经脉行到右边,右边的经脉行到左边,分别向上挟着鼻孔旁边。

商阳:

合谷: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手三里:

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肩髃:

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迎香:

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3)足阳明胃经始于鼻的两旁,上行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向旁边交会足太阳经于睛明穴,向下沿鼻外方进入到上齿中,回转过来挟着口角环绕口唇,向上交会于督脉的人中穴,向下交会于额唇沟处任脉的承浆穴,后沿着下颌的舌下方,浅出于本经的大迎穴,沿着下颌角前下方的颊车穴向上到耳前,经过耳前颧弓上缘,与足少阳经的上关穴交会,沿发际边缘,交会足少阳经于悬厘、颌厌,到前额交会督脉于神庭穴。

它的分支,从大迎穴的前边向下到颈部喉结旁的人迎穴,沿着喉咙,向下内行,通过横膈,统属于胃,并和脾脏联络。

它的一条直行分布的脉,从锁骨凹陷处直下到乳部内侧边缘,再向下挟着肚脐的旁边,进入到腹股沟(气街)部。

另一条支脉,起于胃下口,沿着腹壁深层,向下到气街部同直行分布的脉相会合,自此向下到大腿上部前面的髀关穴,到达股前隆起的伏兔穴,向下进入膑骨中,再向下沿着胫骨外侧,走向脚背,进入足中趾的内侧缝。

上述的这条支脉,还从膝下三寸的部位分出一条旁支,向下到足中趾的外侧趾缝。

同时在足背上再分出一条脉,进入足大趾的趾缝,并沿大拇趾边缘,出于它的末端。

承泣:

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四白:

面部,眶下孔处

地仓:

颊车:

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按之有凹陷处

下关:

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梁门:

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天枢:

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前旁开2寸

归来:

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梁丘:

股前区,髌骨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足三里:

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上巨虚:

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下巨虚:

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丰隆:

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外侧1横指

内庭:

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

(4)足太阴脾经起于足拇趾内侧的末端,沿拇趾内侧边缘掌侧和背侧的交界处,经第一跖趾关节突起的后面,向上到内踝前边,分布到小腿后,沿胫骨后缘,交叉浅出于足厥阴的前面,走上膝关节的内侧到达大腿内侧的前面,向上行到腹部深入,交会任脉于中极、关元、下脘等穴,统属于脾脏,并同胃联络,再向上交会足少阳经于日月穴,与足厥阴经相会于期门穴,通过横膈,行于食管的旁边,经手太阴经的中府穴连在舌根部,散布于舌下部位。

它的分支,又从胃部分出,另行通过横隔,脉气输注于心脏中。

隐白

公孙:

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

三阴交:

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阴陵泉:

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血海:

股前区,髌骨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5)手少阴心经起始于心中,出属于心脏周围血管等组织(心系),向下通过横隔,与小肠相联络。

它的分支,从心系分出,上行于食道旁边,连系于眼球的周围组织(目系)。

另一条支脉,从心系直上肺脏,然后向下斜出于腋窝下面,沿上臂内侧后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下行于肘的内后方,沿前臂内侧后边,到达腕关节尺侧豌豆骨突起处,入手掌靠近小指的一侧,沿小指的内侧到指甲内侧末端。

极泉:

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少海:

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神门:

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端

(6)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末端,沿掌侧和背侧的交界线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中间,向上沿尺骨边缘,到肘尖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课中间,向上沿上臂外侧,出于肩关节后面,绕行于肩胛冈的上下窝,在肩上与足太阳经交会于附分、大杼,并与督脉的大椎穴相交会,再向前进入锁骨窝中,人体腔与心脏联络,沿食道,过横膈,到达胃部,和任脉交会于上腕、中烷穴的深部,统属于小肠。

它的分支,从锁骨窝沿颈部上向面颊,到目外眦与足少阳经交会于瞳子髎,退回经手少阳经的和进入耳中。

它的另一条支脉,从面颊部分出,斜向眼眶下缘到达鼻根部的目内眦,与足太阳经交会睛明穴,同时横斜布于颧部。

少泽:

后溪:

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养老:

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

天宗:

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2/3交点凹陷中

听宫:

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骨突之间的凹陷中

(7)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睛内眦角,向上到额部同督脉交会在神庭穴,并与足少阳经交会于头临位穴,上至头顶部再和督脉交会于百会穴。

它的分支,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部,与足少阳经交会于曲鬓、率谷、浮白。

头窍阴、完骨等穴。

它直行的一支脉,从头顶向里通于脑,与督脉交会在脑户穴,回来向下到项部,沿肩胛肌肉的内侧,再交督脉于大椎、陶道穴,依脊柱旁,直下抵达腰部,脉气向里深入沿脊旁肌肉同肾脏联系,直属于膀胱。

它有一分支,从腹部向下行,沿脊柱旁经臀部,进入到膝窝中。

另一条支脉,从肩肿内缘直到肩肿下面,挟脊柱经股骨大转子部,交会足少阳经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的后面,向下行与上一条到窝的支脉会合,再向下通过腓肠肌内,出于外踝后面,沿第五跃骨粗隆(京骨)到足小趾外侧末端。

睛明:

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攒竹:

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大抒:

风门:

肺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大肠俞:

次髎:

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委中:

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承山:

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昆仑:

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8)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的下面,斜向足底心,出于足舟骨粗隆(然谷穴),沿内踝的后面,分布脚中,从此向上,与足太阴经交会于三阴交穴,到腓肠肌内,向上到窝的内侧,再上达大腿内侧的后方,至尾骨端的长强穴和警脉相交,穿过脊柱里面,统属于肾,联络膀胱,并与任脉交会在关元、中极穴。

它的分支,从肾向上通过肝脏和横隔,进入肺,沿喉咙,布于舌部。

它的另一分支,从肺脏分出来,同心脏相联系,散布于胸中。

涌泉:

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太溪:

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照海:

踝区,外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复溜:

(9)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来统属心包络,向下过横膈,经上、中、下部同三焦联络。

它的分支,沿胸部而浅出分布于胸肋,到腋下三寸的部位,又向上到腋窝下面。

沿上臂内侧,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中间,进入时弯中央,向下到前臂,走在两根肌腱之中,进入手掌屯沿中指内侧延伸至中指末端。

它的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靠小指的一侧分布于手指末端。

曲泽:

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内关:

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劳宫:

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中冲:

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10)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靠小指一侧的末端,向上出第四和第五掌骨的中间,沿手背到腕关节外侧,走前臂的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外侧到肩部,交手太阳经于秉风穴,与督脉会于大椎穴,从足少阳经的后面,交会足少阳经于肩井穴,入锁骨窝,分布两乳当中(膻中),脉气分散同心包相联络,向下过横膈,统属上、中、下三焦。

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出锁骨窝中,再上达顶部,并分布至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与足少阳经交手于悬厘、颔厌,弯曲下行走向面颊,直到眼睛下面,和手太阳经交会于颧穴。

它的另一分支,从耳朵后入耳中,再走出行于耳朵前面,交会于太阳经于听宫穴,经过足少阳经的上关穴的前面,交接于面颊部,抵达眼睛外眦角部位。

关冲:

外关:

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支沟:

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肩髎:

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翳风:

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耳门:

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丝竹空:

面部,眉梢凹陷中

(11)足少阳胆经起于眼睛外眦角,向上经过手少阳经的和穴、到头侧部位与足阳明经交会于头维穴,再向下到耳后,与手少阳经交会于角孙穴,沿头颈到手少阳经的前面,与手太阳经交会在天容穴,到达肩上后又回来,交出于手少阳经的后面,向后和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经过手太阳经的秉风穴,入锁骨窝中。

它的分支,从耳后经过手少阳经的翳风穴入耳中,又浅出于耳前,经过手太阳经的听宫穴、足阳明经的下关穴,到眼外眦角的后面。

它的另一分支,从眼睛外眦角分开,向下至大迎穴的部位,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后到达眼睛下面,向下过颊车穴部位达颈部,同上一条分支在锁骨窝会合,后下行胸中,在深部经过手厥阴经的天池穴,过横膈,同肝脏联络,统属于胆,沿胁肋里边,出于腹股沟(气街)的部位,环绕阴毛周围,横入大转子部(髀厌)中。

它的另一条直行的分支,从锁骨窝向下到腋部,沿胸侧,过季肋,交会足厥阴经于章门穴后,又与足太阳经的上、下穴相交,向下会合于股关节部位,向下沿大腿外侧,走出于膝关节的外侧,向下分布于腓骨的前面,直至腓骨下端,走向外踝的前面,沿脚背上面,入于第四和第五跖骨的趾缝间。

它的又一条分支,从脚背上分出,沿第一和第二跖骨之间,出于拇趾的末端,回来过趾甲,分布于足大趾背上丛毛部。

瞳子髎:

听会:

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率谷:

阳白:

头部,眉上1寸,瞳孔直上

风池:

颈后区,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肩井:

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环跳:

臀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风市:

股区,髌骨上7寸,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

阳陵泉:

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悬钟:

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12)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跄趾上丛毛的边际,向上沿足背达内踝前一寸部位,向上与足太阴交会于三阴交穴,再由内踝上八寸部位同足太阴脾经交叉而走向脾经的后面,到达膝内缘,沿大腿内侧,折交足太阴经于冲门、府舍穴,分布于阴毛部位,绕过生殖器,到达小腹,和任脉交会在曲骨、中极、关元等穴,走向胃旁,统属于肝脏,与胆相联络,再向上过横膈,脉气布于胁肋部位,沿气管、喉咙的后面,向上入咽峡部,连接眼睛的周围组织(目系),再向上布于前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处。

它的分支,从目系下向面颊里,环绕嘴唇内。

它的另一条分支,从肝脏分出,过横膈,布于肺脏。

大敦:

太冲:

足背,第1、2趾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章门:

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期门:

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13)任脉a.起于少腹部中极穴的下面,沿腹和胸部正中线直上抵达咽喉,再上至颊部,经过面部入于眼目b.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c.所属腧穴本经穴:

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14)督脉a.起于少腹下的会阴部,循着脊柱向上至项后风府穴处,入脑,上行颠顶,沿头额下达鼻柱b.起于少腹胞中,下抵阴器,至会阴部,经尾闾骨端,由尾闾骨端分出,斜绕臀部,与足少阴从股内后廉上行的脉及足太阳的经脉相会合,再回来贯脊深入,属于肾脏。

c.与足太阳经脉同起于目内眦处,经上额交会于头顶部,入络于脑,再分别下颈项,沿脊柱两旁下行至腰中,同肾脏联系。

d.从少腹部直上,通过肚脐,向上连贯心脏,入喉部,上达面颊。

环绕嘴唇,抵达目下的中央部位。

e.所属腑穴本经穴:

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囱会、上星、神庭、素、水沟、兑端、龈交。

17.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

适用于短毫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

多用于短针进针;夹持进针法:

适用于长针进针;舒张进针法:

适用于长针深刺法;提捏进针法:

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3)针管针进针法

18行针: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预期的各种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基本手法有提插和捻转;辅助手法包括循、刮、弹、摇、飞、震颤等

19.得气:

进针后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的手法。

现代称为“针感”。

20.毫针补泻手法

(1)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法:

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为补;向后用力重,向后用力轻为泻。

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发;先深后浅,轻插重提,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徐疾补泻:

徐徐入针,疾速出针者为补法;疾速进针,徐徐出针为泻法。

迎随补泻:

随去方向者为补;逆来方向为泻。

呼吸补泻:

呼进吸出为补;吸进呼出为泻。

开阖补泻:

按为补,不按为泻。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即为平补平泻。

(2)复式补泻法:

烧山火;透天凉

21.晕针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生在进针时手法过重。

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昏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等现象,重者神志不清,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甚至晕厥。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可选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针刺或按压,或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旧不省人事,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对饥饿、疲劳、体质虚弱者,建议先进食、休息片刻后再接受针刺。

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是卧位或侧卧位。

从操作者的角度而言,针刺时,医师可通过与病人交谈,并随时观察病人的神情,询问病人的感觉。

一旦病人出现不适,立即停止针刺。

22.

(1)隔姜灸:

温中止呕,散寒止痛,适用于虚寒病证,如腹痛、泄泻、关节疼痛、痛经等

(2)隔蒜灸:

清热解毒,杀虫,多用于治疗瘰疬疮毒、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3)隔盐灸:

急性胃肠炎吐泻、痢疾、疝痛、洞泄等。

另外,还有回阳救逆、固脱的功效,用于大汗亡阳,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有回阳固脱的作用。

救治脱症,不计壮数,以脉出汗止、肢暖阳复为度。

(4)隔附子饼灸:

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用于治疗各种田虚病证,对阴疽,疮毒,窦道盲管久不收口,痈疽初起,阳痿,早泄等

23.温针灸:

毫针留针时在针柄上置以艾绒(或艾段)施灸的方法。

24.灸法注意事项:

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上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3)颜面五官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炎。

(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5)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的,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

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裹。

如行化脓灸者,灸疱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污染,可用敷料保护灸疮,待其自然愈合。

如因护理不当并发感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25.刺络拔罐法:

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选定治疗部位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先用梅花针、三棱针快速点刺局部,以皮肤红润稍有渗血为好。

将火罐迅速拔在刺血部位,火罐吸着后,留置时精心观察出血多少决定拔罐的时间。

血少可时间稍长,血多即刻取罐。

一般每次留罐12分钟。

起罐后,用消毒纱布擦净血迹,每次吸出的血不可太多。

留针拔罐法:

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轻轻起下,然后将针起出。

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加强针刺效果的作用。

治疗学部分---------头痛

1.外感头痛(风邪,多兼寒湿热);内伤头痛(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虚弱、痰浊、瘀血)

2.病机:

气血逆乱(外邪、肝阳上亢);瘀阻脑络(痰浊、瘀血);脑失所养(肾阴不足、气血虚弱)

3.辩经归位

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鼻根部痛;少阳头痛——侧头痛,多单侧;太阳头痛——后枕痛,或连项部;

厥阴头痛——巅顶痛,或连目系;偏正头痛——前额及两侧头部疼痛;全头痛——整个头部疼痛

4.分经治疗:

阳明头痛:

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上星、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阳头痛:

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悬颅、角孙);足临泣、外关

太阳头痛:

天柱、后顶、阿是穴、(风池);后溪、申脉(昆仑)

厥阴头痛:

百会、四神聪、阿是穴(通天);内关、太冲

全头痛:

风池、百会、头维、率谷、太阳、合谷

5.

(1).外感头痛:

祛风通络、散邪止痛

风寒:

风门、列缺。

风门配拔罐、灸法;风热:

大椎、曲池(点刺出血);风湿:

偏历、阴陵泉

(2).内伤头痛:

实者疏通经络,清利头窍;虚者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肝阳上亢:

太冲、侠溪、三阴交、(太溪)痰浊上扰:

中脘、丰隆;

气滞血瘀:

膈俞、血海(在痛点或膈俞点刺出血)

气血不足:

气海、足三里(益气养血、补虚止痛)肾虚头痛:

太溪、肾俞、三阴交、(悬钟)

腰痛

1.分型:

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病症。

2.基本治疗(针灸并用)寒湿:

温经散寒 泻法瘀血:

活血化瘀 肾虚:

益肾壮腰 补法 

3.处方:

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主穴和方义:

阿是穴、大肠俞—近部取穴,舒经通络止痛;肾俞—益肾壮腰;委中(合穴)---舒经活血,通络止痛

加减:

寒湿腰痛:

腰阳关;瘀血腰痛:

膈俞、(次髎);肾虚腰痛:

志室、太溪、(命门);腰骶痛:

次髎、腰俞;腰眼痛:

腰眼;急性腰扭伤:

针人中,泻法;委中刺络放血;腰痛点,泻法

督脉证配命门、后溪;足太阳证配昆仑

操作:

诸穴均常规操作;肾虚腰痛者,命门穴以隔,附子灸法为佳。

中风

1本虚标实之证本-----肝肾不足,气血衰少;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错乱

2.中经络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病位浅、病情轻)

中脏腑神志不清,涡僻不遂,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重)

3.治疗:

中经络治则: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泻法;水沟:

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三阴交:

提插补法;极泉:

提插泻法,以上肢麻胀抽动为度;尺泽:

提插泻法;委中:

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余穴用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