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导游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4170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熟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常熟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常熟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常熟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常熟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熟导游词.docx

《常熟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熟导游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熟导游词.docx

常熟导游词

常熟导游词

【篇一:

常熟尚湖导游词】

尚湖景区导游词【图文beta4版】

入口

欢迎各位xx前来尚湖风景区游览,虞山尚湖风景区在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区之一。

当地人民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讲一个因围湖造田而日渐抛废的农场,建设成为现在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并正在积极创建5a级景区。

书写“尚湖风景区”这块匾的言公达先生是常熟人,言子后裔。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所建造的游客中心,这里能为游客提供咨询、售票等服务。

整个尚湖风景区由太公岛、山水文化园、荷香洲、尚湖水街、拂水山庄、杨柳屿六大板块组成,其中水域面积就有1000公顷。

太公岛:

现在我们来到了太公岛,太公岛是因姜太公而得名的。

首先来说一说我们脚下的长寿桥。

长寿桥:

这座桥全长48米,两侧桥柱间都刻有些古体的“寿”字,据说姜太公活了139岁,所以这座桥上刻着139个寿字,如果没找到,那么请看脚下,这儿有幅百寿图呢,字都在图里面。

与此同时,桥面上还刻有蝙蝠、寿桃、喜鹊、梅花、竹、牡丹等等图案,都寓意长寿,

今天各位由此桥而过,一定会给大家带来福寿安康!

【篇二:

2010沙家浜风景区导游词】

2010沙家浜风景区导游词

(上篇)

开场欢迎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来到沙家浜风景区参观游览。

我们景区现在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我姓x,是沙家浜风景区的讲解员,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做就讲解。

[边走边讲]

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公演,使沙家浜名扬天下,各位慕名而来一定都想知道当年新四军在这江南水乡展开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

郭建光、阿庆嫂、胡司令、刁德一等这些剧中人物有生活原型吗?

现在还在吗?

芦苇荡是什么样子,有多神秘呀?

今天我们的沙家浜之旅,您就会获得答案。

[照壁]

大家迎面看到这块对着大门的墙叫照壁。

上面的题词告诉我们:

“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叶飞,1990年5月”

叶飞当年是“新四军”六团的团长,陈毅手下的一员虎将。

他是沙家浜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人。

题词是1990年5月已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故地重游,在沙家浜芦苇荡边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无限感慨,挥笔写下的。

题词中的“苏常太”指苏州、常熟东部、太仓,“澄锡虞”是江阴、无锡、常熟西部。

从题词也可看出,广意的“沙家浜”是阳澄湖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苏南水乡地区。

那为什么我们这儿能获得“沙家浜”的地名称号呢?

1、这儿是当年“江抗”部队重要的活动区域,当时部队的领导机构常驻在这一带,“江抗”的流动“后方医院”、“印报所”、“修枪所”就在此地。

2、京剧《沙家浜》是由沪剧《芦荡火种》改变更名而成,当年沪剧《芦荡火种》的主创人员体验生活、采访素材就在我们这里。

[景区导游图]

沙家浜风景区目前占地面积为6000多亩,有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国防教育园、芦苇迷宫、水上休闲活动区、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湿地公园,美食购物区等,每个区域里都有“春来茶馆”,各位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喜爱挑选,品茶休息。

[东进桥]

现在我们走上的这座桥叫东进桥,全长39米,就是为纪念1939年新四军六团东进抗日。

桥宽7.7米,意在不忘“七七芦沟桥事变”,桥两侧有桥栏石36块,这个数字的含意是当年36位伤病员。

(在芦苇荡养伤的先后有百多人,保留下来的一份名单是36位新四军伤病员,京剧中用18位伤病员,18棵青松代表。

站在桥上,我们可以看到宽阔的水面和青青的芦苇荡。

这里是阳澄湖水系,地势低洼,芦苇丛生,成了当年掩护新四军的天然屏障和抗日杀敌的好战场。

目前,这里的芦苇荡有4000亩。

沙家浜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现已成为红色旅游胜地。

这一块芦苇荡里还保持着原生态的神秘和迷人,所以说:

“到沙家浜不游芦苇迷宫乃憾事也!

”(阳澄湖面积18万亩,是这里的45倍。

即使整个阳澄湖都长满芦苇荡也难保长期呆在里面而不被敌人消灭。

广意的沙家浜是以阳澄湖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江南水乡;地方党组织和当地人民群众是永远常青,永远茂盛的芦苇荡。

[边走边讲]

在我们的左前方是常熟市法制教育中心、廉正教育中心和禁毒教育馆。

现在我们先去参观这两个馆【讲解词使用《法制教育馆》、《禁毒教育馆》已有的】

[瞻仰广场]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瞻仰广场,广场占地1万3千3百平方米,由碑亭、柱雕、主体雕塑、锻铜浮雕等部分组成。

纪念亭的碑上是叶飞上将书写“沙家浜”三个大字。

碑的另一面记述了常熟党组织领导常熟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历史功绩。

各位可以在此留影,是很有沙家浜特色的。

(转身讲解)

“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八个大字体现了沙家浜精神的主题。

(这8个字不是名人的题词,字是集古人〈米芾〉的字体)过道两边有18根以简洁的块面造型和强烈的石纹肌理效果对比,造型各异的抽象柱雕。

象征了京剧《沙家浜》中18位新四军伤病员,虽然身负重伤仍然顽强不屈,体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

我们正前方是瞻仰广场的主体雕塑,花岗岩质地,高6.5米、重60多吨。

雕塑共刻有5个人物,正前面就是郭建光和阿庆嫂,西侧新四军战士,东侧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队员,背面正在撑船的沙四龙,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

主体雕塑的四周留有大片的水区,是加强江南水乡的韵味。

主体雕塑后面两侧的锻铜浮雕细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军民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瞻仰广场的雕塑是由被誉为当代革命题材的著名雕塑家叶毓山设计创作的,叶毓山曾为“毛主席纪念堂”雕塑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像。

n4a这是一块放大的新四军臂章,它是英文thenewfoutharmy的缩写,新四军的全称是: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这“忠魂”下面埋葬着36位伤病员中名叫钱卓云的骨灰。

2001年他临终时向家人表达遗愿将骨灰葬在沙家浜的意愿,我们景区接受了。

有关钱卓云的故事在展览馆内还要介绍。

[边走边讲]

为了使大家对沙家浜的革命历史,新四军在这儿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以及后方医院伤病员养伤,现代京剧“沙家浜”的由来等情况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各位请随我一起去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最初创于1971年,当时称“沙家浜革命传统陈列室”。

2001年迁建到沙家浜景区,更名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随着馆藏资料、革命文物的不断丰富,科技发展带来新的展示方式,景区于2006年投资3000多万扩建了新馆。

新馆占地6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492平方米。

展示采用历史图片、仿真环境、实物展出、半景画、声光电等现代艺术手法,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沙家浜的革命斗争史实。

馆名由叶飞题写,叶飞是菲律宾华侨,当年是新四军六团团长,沙家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委书记、海军司令、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务。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大厅壁画)

走进大厅,迎面我们看到的是幅巨大的玻璃画,宽阔的水面,青青的芦苇荡和散落其中的江南村舍,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阳澄湖地区的水乡风貌。

沙家浜抗日斗争的历史就发生在这一方革命热土上。

我们抬头可以看到三颗五角星并行,这是寓意了三支部队:

叶飞所带领的新四军六团(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以伤病员为骨干成立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常熟的地方抗日武装“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

大家可以在此画前拍照留念,效果相当好。

(沙家浜的革命基础)

沙家浜是一片革命热土,当年叶飞率新四军六团向沪宁线东路地区进发,能很快的在常熟建立起抗日根据地,这和我们这边很好的革命基础是不开的。

常熟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常熟特别支部,在1926年2月成立。

这张照片上的青年人就是“特支”第一任书记李强。

李强同志原名曾培洪,常熟人,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参加党组织。

李强精通无线电,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就是由他在1929年冬组装成功。

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用的音响是由他亲自调试的。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过外贸部长、国务院顾问、中顾委员。

他还是著名的无线电专家,中科院院士,1996病逝享年92岁。

这是当年“特支”经常活动的地方——亦爱庐。

在常熟古城内,现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当年中共常熟县委召开会议的地方联珠洞,在虞山上,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28年4月,石楚材(1907~1929)领导在“文昌阁”内组建成立了沙家浜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领导农民暴动。

他背叛了自己的地主家庭,响亮地喊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积极开展抗租抗暴等运动,遭到国民党警察队悬赏通缉。

因叛徒出卖,1929年10月19日,石楚材在筹购武器的途中遭国民党警察伏击,身中4弹,伤重被捕。

但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10天后牺牲在狱中,年仅23岁。

随着九?

一八事变和一二?

八淞沪抗战的爆发,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也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序幕。

张治中、蔡廷锴、蒋光鼐是淞沪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著名将领。

张治中和他的部队驻扎过沙家浜。

1937年11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常熟长江沿岸登陆,19日常熟沦陷。

在此期间,日军烧杀淫掠,罪行累累,全县有三千多平民惨遭杀害,三万余间房屋被毁,城镇一片废墟,疮痍满目。

我们在当年日军登陆的徐六泾口矗立了块钟型“毋忘国耻”碑,警钟长鸣,毋忘国耻。

当时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一组侵占常熟的照片,也留下了侵略者的罪证。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常熟人民奋起抗日。

1938年5月,中共常熟县委在梅李重建,团结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领导核心成立。

不久建立了“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和“新六梯团”两支队伍,为新四军东进,建立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七位是当年中共常熟县委、“民抗”和“新六梯团”的创建领导人。

(叶飞带领的新四军“江抗”东进)

1939年5月,遵照中共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策略,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东进,这是“江抗”东进路线图。

从茅山出发,跨过沪宁铁路,来到阳澄湖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

图上的横泾就是现在的沙家浜。

横泾1981年更名为芦荡,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建沙家浜镇。

从图上可以看出发生过好多次战斗,其中震惊中外的有两次:

1939年6月,江抗部队夜袭苏州浒墅关火车站,全歼驻扎在那里的一个日军警备小队。

还炸毁铁路桥梁一座,铁轨100米。

突袭上海虹桥机场,用手榴弹炸毁日军的飞机(4架),沉重地打击了日军。

这些战斗震动了江南,上海多家报纸纷纷报道:

“京沪线游击队重创日军”。

战斗的喜讯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沦陷区人民的心。

这两边是多媒体情景再现了这两次战斗。

这上面是新四军当年在江南水乡留下的珍贵的历史照片。

这是当年新四军六团的三位领导(团长叶飞,政治部主任刘飞,副团长吴焜。

)这是门口照壁叶飞题词的手稿。

1939年10月,“江抗”部队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为了顾全抗日统一战线大局,“江抗”奉命西移。

这时部队中有一批重伤病员无法随部队行动。

为适应军事战斗行动的需要,为了重伤病员更好地医伤养病,早日康复,重返战场,决定留下一些医护人员组建一个流动的“后方医院”。

留下36位伤病员,也就是留下了一把火种。

这就是“新四军”伤病员在老百姓家中养伤军民鱼水情深的情景再现。

(新西军“西移”,夏光等36名伤病员名单)

这是在芦苇荡里养伤的36位伤病员的名单。

据夏光同志回忆,一次芦苇荡里发大水,冲走了一位同志,连名字都不知道,夏光觉得这样不行,遂马上进行登记,这就留下了第一份伤病员名单。

(其实当年曾在后方医院医伤养病的伤病员不止36位,有新四军战士,也有地方武装的。

)名单中的夏光、吴志勤两位同志还健在。

夏光是组建新江抗时的司令员,剧中郭建光的生活原型之一,今年(2009年)100岁高龄,现在南京军区的干休所休养。

吴志勤,86岁高龄,在无锡。

这是36位伤病员中部分人员的相片。

这张照片上的钱卓云年轻英俊,他的骨灰就是埋葬在瞻仰广场的忠魂下面。

这边上面是当时后方医院的领导,盛立解放后担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

上面是当年“江抗”后方医院部分医生、护士的合影,她们都是来自上海的医务人员和青年学生。

下面两张设置在农家的后方医院和“民抗”流动医务所的珍贵历史纪录。

使我们知道“后方医院”不仅仅只是在芦苇荡里游动。

(为防止敌人袭击,后方医院处于经常流动的状态,门板做担架,船只是主要交通工具;早晨可能在这里,下午已离此几十里地了;今晚在芦苇荡,明天已转移到了群众家里。

有时轻伤员分散到群众家里,由群众照顾日常生活,医生和护士定时上门换药。

我们的战士就是依靠地方党组织和当地人民群众,这永远常青,永远茂盛的芦苇荡的掩护、供养、支持;以机智勇敢的游击战,发展壮大了人民的武装力量,最终打败了日本鬼子。

这首由过鉴青作词、黄苇谱曲的《你是游击兵团》:

“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36个伤兵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着的鱼米之乡,埋着头流着血啊流着汗,辛苦地耕耘着被野狗蹂躏着的田园?

?

”,真实再现了1939年“新江抗”在沙家浜地区坚持斗争的革命史实。

1943年就被定为新四军6师18旅52团的团歌。

(1943年距1939年才4个年头。

这时的记忆应该是很清晰的可靠的。

歌词的开头足以佐证历史。

)后来成为我军步兵60师175团(“沙家浜团”)的团歌。

“沙家浜传天下,鱼水情好榜样”,1996年4月国防部长迟浩田来沙家浜时的亲笔题词,对沙家浜军民鱼水情深作出了高度评价。

这组铜板画记录了就是当时沙家浜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真实故事。

这幅画里一堵人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钱卓云。

钱卓云当时14岁,上海浦东人,是位小交通员,大家都亲热的叫他“小浦东”。

那天,“小浦东”来不及转移,被日本鬼子围在人群之中。

日本鬼子在屋顶架了机枪,威胁不交出新四军都要杀死,小浦东担心其他同志,就踮起脚尖张望,周围的五、六个当地老百姓看到后把他的脑袋压下来,悄悄对他说“不要太抛头露面,别引起敌人的怀疑”。

为了保护“小浦东”他们始终围在他的身边,成了一堵挡住日本鬼子的“人墙”,最终“小浦东”没被日本人发现。

这幅场景是阿庆嫂式的原型人物妇女干部干桂宝驾小船传递情报,在芦苇荡救护和转移伤病员的情景再现。

这种小木船机动灵活,是当年水乡的重要交通工具。

1939年11月6日,最早康复的部分伤病员在沙家浜东唐市的土地庙召开会议,学习上级指示,重建武装,坚持原地斗争。

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军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

新江抗成立的第二天,就打了个日伪军伏击,旗开得胜。

老百姓奔走相告“江抗部队回来了”。

这上面介绍是“新江抗的战绩”。

由于东路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940年4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派谭震林同志(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是江南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

1938年,谭震林先后任新四军第二、三支队副司令员,亲率第三支队在皖南广泛展开游击战争,还打败日寇对清水潭、马家园的进攻,繁昌保卫战以小胜大,七战七胜,粉碎日寇夺取繁昌、扫荡皖南的计划,声震江南。

解放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带一批团营级干部来到常熟,主持领导东路地区的党、政、军全面工作,建立军政委员会,成立“江抗”东路指挥部。

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建立地方政权,巩固发展了以苏、常、太、澄、锡、虞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当年为了便于越过敌人的封锁线,谭震林化名林俊,化妆成商人大老板的模样,由此得了“谭老板”的美名。

播放的数字电影《谭老板》,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的那段历史。

这是介绍谭震林在沙家浜一带开展抗日斗争活动的照片。

当年确实有不少公开面貌是商店、农民住家、茶馆等,而实际是我们的地下联络站。

这是茶馆部分场景再现。

当年谭震林曾经到过涵芬阁茶馆。

这张涵芬阁茶馆照片是解放初期拍摄的。

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地下党员,在反“清乡”斗争中被日本鬼子杀害。

老板娘陈二妹也是地下交通员,大家称呼她关林嫂,是阿庆嫂式的原型人物之一。

这照片上的东来茶馆当年也是交通站、联络点。

这张地图展示了苏常太、澄钖虞的地理位置。

当年我们的信息传递、人员转移就是依靠散布在各处的以茶馆、商店、农家?

?

等面貌出现的交通站、联络点来完成的。

(反清乡斗争)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刘少奇任政委,陈毅任代军长,从芦苇荡中诞生的“新江抗”整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旅长江渭清(解放后任江苏省委书记),旅政委温玉成(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中将)。

这是当年八字桥战斗的一个场景。

自胡肇汉公开投敌后,勾结日(寇)、伪(汪)、顽(固派)经常跟我新四军搞磨擦,在阳澄湖一带抢掠财物,杀害我干部群众。

当年谭震林说过,我们最危险的敌人是胡肇汉。

新四军部队奋力还击,在八字桥和胡匪展开了激烈战斗,把胡肇汉嚣张气焰打了下去。

1941年7月,日伪纠集重兵对苏常太地区进行残酷的“清乡”,日酋和汉奸头子汪精卫、周佛海亲临常熟指挥压阵,斗争形势骤然严峻。

当时有几千名群众被捕,其中包括抗日志士和共产党人。

有的受到严刑拷打,有的被活埋,有的被狼狗咬死,有的溺死在河中,苏南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

沙家浜人民在反清乡斗争中也作出了巨大牺牲,仅横泾乡(现沙家浜镇)当时被杀害的地方干部和革命群众有70多人,烧毁民房30多间。

图片中的朱凡烈士,原名陆慧卿,浙江宁波人。

七七事变后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雪影社”,并把自己富有女性化的名字改为朱凡。

对此,她解释说:

“朱,红色,代表红军,代表共产党,我要做红色队伍中平凡的一员。

”1939年奉命来苏常太从事抗日工作。

她曾担任过横泾区(现

沙家浜镇)区委书记。

反清乡斗争中被捕后宁死不屈,后来被日军一只脚绑在梅花桩上,一只脚绑在汽艇后面分尸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

这是部分烈士简介和照片。

[走廊里边走边讲]

这橱窗里陈列的是芦苇荡里诞生的这支英雄的部队曾经缴获和使用过的武器。

我们看到了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阳澄湖畔开展抗日游击战的光辉里程。

这一出出传奇般的史诗,必然会赢得老战士的回忆,文学家的热情讴歌,艺术家的真情塑造。

接下来我们去了解一下京剧《沙家浜》是怎样诞生的。

(京剧《沙家浜》的诞生)

说到京剧《沙家浜》的诞生,就必须介绍这四位。

刘飞是36位伤病员之一,解放后曾担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中将军衔。

他有革命回忆录《火种》,其中有《阳澄湖畔》章节。

1948年的淮海战场上,时任华野一纵队司令员刘飞对战地记者崔左夫说:

“这支部队最早的一批战斗骨干就是留在阳澄湖芦苇荡里的江抗伤病员。

他们的经历,以后你可以写一写”。

崔左夫记住了首长的指示,以后的年代里,他深入采访,1957年写出了报告文学《血染的姓名》。

三十六个伤病员坚持敌后斗争和军民鱼水深情的史实,得到更广泛的传颂。

上海人民沪剧团,阅读了《血染的姓名》和《阳澄湖畔》产生了创作冲动,于是他们到部队体验生活,到常熟沙家浜那时还叫横泾乡一带,亲访新四军老战士和当年地下党的同志,由剧作家文牧执笔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

这是沪剧《芦荡火种》的剧照和主创人员在横泾体验生活的照片。

1964年1月沪剧《芦荡火种》进京公演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北京京剧团组建创作班子由作家汪曾祺执笔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创作成京剧。

这是中央领导观看《芦荡火种》与演员合影。

毛主席看了戏,就作出指示,他幽默的说:

“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

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嘛”。

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这是京剧《沙家浜》的一组照片。

感人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经典的台词、精湛的唱工,轰动全国。

反映同类内容的文艺作品有外文版的《沙家浜》,还有交响音乐,电视连续剧等等。

有许晴主演阿庆嫂,陈道明扮演刁德一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是在景区内的横泾老街拍摄完成的,可谓原汁原味。

上面是部分剧照。

郭建光的生活原型有:

当年太仓县委书记郭曦晨、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新江抗司令夏光,三个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组合而成郭建光。

剧中的胡司令、刁德一是虚构的人物。

但当地人民提到这二个反面人物往往要与当年阳澄湖边的一个土匪司令,一个草头王挂起钩来,此人名叫胡肇汉。

胡肇汉,他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粗壮蛮横,倒是比较像剧中阴险狡诈的刁德一。

胡肇汉以抗日名义拉起队伍,自任司令。

后走向反动,捕杀抗日干部及民众数十人,专与我“新江抗”为敌。

解放后胡肇汉接受国民党特务机关派遣,从舟山潜回上海,积极发展反革命特务武装。

被我公安机关抓获,判处死刑。

1950年12月1日在苏州伏法。

当年从沙家浜芦苇荡里养好伤走出来的“江抗”部队后改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

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中是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解放大上海等重大战役,转战南北,屡建战功。

(1949年1月,部队改编为20军175团,也就是今天的?

沙家浜团?

后又在抗美援朝的第二、第五次战役和华川前线阻击战中大显雄威。

)1998年8月长江暴发特大洪水。

济南军区20集团军54651部队即“沙家浜团”,奉命驻守长江大堤石首段。

(这年8月9日,长江大堤526段干堤中下部出现多处管涌险情,江水挟着泥沙,喷泉般地往外冒。

警调连指导员朱其军、副连长王亚等18名抢险突击队员,个个擅长水性,都是武装泅渡5000米的高手。

他们纵身扎入江中,找到管口,然后肩扛沙袋,手拉油布,再潜到4米多深的水中,用油布盖住管口,用沙袋压住油布。

全团官兵紧急

【篇三:

常熟古琴艺术馆导游词】

古琴艺术馆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脉望馆。

它原是明代著名藏书家赵用贤的家宅,也是常熟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官邸建筑,馆内珍贵的藏书已经由国家图书馆收藏,如今的脉望馆已经辟为“虞山派古琴艺术馆”。

古琴流传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在古代的《诗经》中就有对古琴的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古琴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琴棋书画中居于首位。

2003年11月7日,中国的古琴艺术被正式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4年5月,江苏常熟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古琴之乡”的荣誉,古琴,它与常熟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馆内一探究竟吧。

古琴艺术馆分为四个区域,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区,我们可以看见在墙上绘有常熟的古城图,图上有7条河流,从一弦河到七弦河,明代古诗云“吴下琴川古又名,放舟落日偶径行。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琴川是常熟的别名,从空中鸟瞰,整个常熟古城就如一架自西向东横卧的古琴,而虞山有七条小溪流并行而下,就像古琴上的七根琴弦,叮咚叮咚地弹奏着常熟的文化,倾诉着常熟的昨日与今朝,也印证了常熟是虞山古琴的发祥地。

在第二区和三区我们可以看到常熟虞山琴派创始人严澂、徐青山

和吴景略的生平介绍。

严澂是虞山琴派的创始人,在其学琴之时,人们都奉行古琴曲必定要配琴词。

但严澂认为词、曲搭配不协调,会糟蹋了古琴高雅的意境;于是提出没有词的古琴曲反而能更好的体现意境,其后他主编了《松弦馆琴谱》。

其中收录了《梅花三弄》等知名的曲目19首,这本琴谱受到了历代琴家的尊崇,还被清代的《四库全书》收纳,成为唯一的明代琴谱。

吴景略是近代虞山琴派代表人,深得虞山派精髓又有海派文化的特点,在琴界,他的演奏风格被誉为“虞山吴派”。

听,这儿还在放着吴景略的代表作《梧叶舞秋风》,你是否能从中听出秋天梧桐叶旋落的情境呢?

可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