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小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4077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8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小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小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小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小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小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小麦.docx

《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小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小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小麦.docx

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小麦

宁夏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

编写提纲(字数2万字)(全部采用国标标准计量单位,参考文献,表格和资料需标来源)

小麦是宁夏山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

长期以来,小麦的种植为宁夏全区的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全区的小麦总产量从解放时的0.069亿公斤提高到近1亿公斤,约占全区粮食总产的1/3,在种植面积和总产上为全区的第一大作物。

但自2000年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宁夏小麦的发展趋势也同全国小麦发展趋势一样,呈缩减趋势,面积也由第一位下降到继马铃署、玉米之后的第三大作物。

但作为宁夏传统种植的主栽作物,小麦在宁夏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上,仍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首先,小麦是唯一可选择的夏作物,在间复套种的种植制度中是不可替代的。

要保证粮食的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就必需保证间复套种面积的稳定。

特别是北部引黄灌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加上肥活的土地资源,以约占全区1/3的面积提供了约占全区2/3的粮食总产,对“以川给山”、稳定“退耕还林”及周边粮食的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其中有1980年以来的“北部引黄灌区麦套玉米的成功推广”,在稳定小麦面积和产量的同时,在保证1490万公斤/年的增长速度同时,引进了玉米的种植,从无到有,大大提高了灌区的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了宁夏粮食的单产和总产。

2000年以来,随着自治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南部山区由于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小麦面积压减到23.3万公顷左右,加上北部引黄灌区小麦种植面积10万公顷左右,全区小麦面积在26.6万公顷左右,小麦产业的发展也为全区粮食稳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0年以来,冬麦北移的成功种植,又为北部引黄灌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009年宁夏种植小麦21.8万公顷,其中宁夏南部山区约10.6万公顷,旱地冬小麦约占80%;北部引黄灌区近11.3万公顷,其中冬麦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8%。

从种植方式上,春小麦套种玉米、冬麦后复种等间复种方式是北部引黄灌区小麦的主要种植模式。

因此,小麦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从单个作物的种植面积、比较效益等因素来定位,还需从整个区域种植制度、种植模式、多个作物等来综合考虑。

宁夏引黄灌区依据黄河自流灌溉、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的独特环境气候条件,是优质粮食的重要生产基地,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宁夏优质粮食产业提升上仍占有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

第一节宁夏小麦生产基本情况

小麦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中被压减作物,种植面积已下降到18.7万公顷,面积由原来的第一大作物成为继马铃薯、玉米之后的第三大作物;总产由最高产量94000万公斤(1998年)下降到65000万公斤左右。

全区人均小麦占有量为100kg/(年.人),在以米、面消费的北方区域,应已达到粮食构成的底线。

保障全区小麦需求难以仅靠单产提高来实现。

全区小麦单产水平在3000kg/公顷左右,灌区平均单产4875kg/公顷,山区平均单产1845kg/公顷,其主要原因是灌区小麦主要套种,占地面积65%左右,折算成净面积单产应在7500kg/公顷以上,进一步提高单产较难、倒伏风险较大;山区小麦主要旱地种植,受降雨限制,单产波动大,加上温室、马铃薯、旱地玉米、向日葵等设施农业和作物对好地的使用,迫使小麦种植向地势高、肥力瘠薄的地区分布,单产难以大幅提高。

区域分布情况:

受内陆高原干旱性季风气候影响,有无灌溉条件是宁夏小麦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由南到北,小麦种植区域的分布仍以生态区划为主。

南部山区小麦种植面积近6.7万公顷,其中原州区1.3万公顷(其中春小麦0.3万公顷)、彭阳约1.4万公顷、泾源0.43万公顷、西吉2万公顷(其中春小麦1万公顷)、隆德1万公顷。

中部干旱带重点区域包括盐池、同心、海原、红寺堡开发区、原州区北部、西吉县西部和中宁县、中卫城区的山区部分,小麦种植面积约8.7万公顷左右,该区域降雨量在140mm左右,干旱缺水严重,小麦种植面积波动较大。

北部引黄灌区小麦种植面积约11.3万公顷,其中冬小麦种植从无到有,已扩大到2万公顷。

图1-1为宁夏生态区域示意图。

小麦种植的区划,也应以生态区域为主,分为南部山区冬春麦混播区、中部干旱冬春麦混播区和北部灌溉冬春麦混播区。

表1-1为宁夏各生态区主要气候条件。

图1-1宁夏生态区域示意图

表1-1宁夏各生态区主要气候条件

生态区

粮食作物面积(hm2)

小麦面积(hm2)

海拨

(m)

降水

(mm)

年平均

气温(℃)

日照时

间(h)

北部灌区

475000

95000

1130.9

183.3

9.00

2680

中部干旱区

329400

38900

1481.9

293.6

8.45

2847

南部山区

395200

85000

2107.3

478.0

5.93

2411

全区

1199600

218900

在生产能力上,自1980年以后,麦套玉米种植模式在引黄灌区成功推广,小麦在套种条件下仍保持了灌区小麦总产的持续增长,主要靠了品种和栽培技术。

推广的宁春4号至今仍为灌区春小麦的主栽品种;栽培技术上,麦套玉米吨粮田技术的推广由12行小麦套种2行玉米的习惯模式改为套种3行玉米的吨粮田模式,保证了小麦玉米两作的均衡增产,灌区小麦单产达到了7500kg/公顷,为全区小麦总产的稳步提高提供了技术保证。

表1-1列出了2001—2009年全区小麦面积、总产和单产统计情况。

受历史生态分区限制,表中山区主要指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区;灌区主要指北部引黄灌区。

2007年以后,统计年鉴上没有对灌区和山区小麦进行细列。

从表1-2中可看出:

2002年全区小麦总产达96000万公斤,为历史最高产量;自2000年以来,全区小麦面积由30万公顷压减到20万公顷左右;总产由96116万公斤下降到60000—70000万公斤;小麦单产的稳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面积大幅下降对小麦总产的影响,小麦单产由2001年的2794公斤/公顷提高到3300公斤/公顷,这为全区粮食总产自2005年以来连续突破30亿公斤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全区粮食总产跨越35亿公斤的新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1-2:

宁夏小麦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

年份

面积(hm2)

总产(万kg)

单产(kg/hm2)

全区

灌区

山区

全区

灌区

山区

全区

灌区

山区

2001

299267

122733

115267

83603

56640

48104

2794

4615

4173

2002

304067

104867

199133

96116

48104

48012

3161

4587

2411

2003

319267

109600

209667

75614

45580.6

30033.5

2368

4159

1432

2004

279000

112800

166200

80419

54649.4

25769.4

2882

4845

1551

2005

276000

119867

156133

79414

55210.9

24203

2877

4606

1550

2006

227467

110867

116600

75718

54091.5

21626.3

3329

4879

1855

2007

233667

61600

2636

2008

204267

64074

3137

2009

186667

73600

注:

数据来源于《宁夏统计年鉴》

首先,在种植结构上更趋于经济高效。

小麦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与水稻、玉米、马铃薯并列为宁夏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区自2000年产业结构调整以来,马铃薯、向日葵、旱地玉米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及设施温室的建设,小麦种植面积压减到了人均0.05公顷的极限,主要保证当地小麦生产的自给。

同时,小麦也是引黄灌区稻旱轮作耕作制度的主要种植作物。

北部引黄灌区以小麦套种玉米的种植方式为主,面积在6.7万公顷左右,随着冬麦北移种植技术的推广,冬小麦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公顷左右,冬麦后复种玉米、青贮玉米、向日葵及蔬菜等,建立了“粮粮”、“粮饲”、“粮油”、“粮菜”等冬麦后复种模式。

北移冬小麦较春小麦表现出了明显的产量优势,增产效果显著:

冬麦平均每公顷产量7500公斤,较春麦4990公斤增产2511公斤,增幅达50.3%。

复种增收:

冬麦公顷均增收1842元,套种玉米公顷均增收1095元;复种反季节蔬菜公顷均收入21819元,复种油葵公顷均收入7350元,套种和复种青贮玉米,公顷均分别收获鲜草63000公斤、82500公斤,公顷均收入6000元左右。

土地利用率提高39.9%;保水、保土、防风沙,能改善景观和农田生态环境;能避灾减灾,有利于小麦高产稳产。

在产后加工与品质状况上,全区年人均小麦在123公斤左右,月人均仅有10公斤,因此小麦主要用于粮食自给,正是由于这样,灌区生产的大米能够在周边省区流通,一定程度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同时种植的玉米也成为了灌区畜牧业,特别是奶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用玉米进行的淀粉、味精等深加工,也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

宁夏的面粉企业深加工能力为37000万公斤左右,主要有宁夏塞北雪面粉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12000万公斤)、宁夏塞外香面粉有限公司(6000万公斤)、宁夏丹福粮油食品有限公司(6000万公斤)、银川金麦佳面粉有限公司(5000万公斤)、宁夏中桦雪面粉有限公司(8000万公斤)。

小麦产后深加工能力有限,产业链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价格和种植效益。

在市场供需上,宁夏小麦满足自给外,还主要销往周边省区和四川等地,受周边省区粮食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全区在生产及科技投入上,冬麦北移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选育推广了明丰5088、宁冬10号、宁冬11号等冬小麦品种,提高了冬小麦品种的耐寒性和籽粒品质,改善了春小麦品质及抗病性,以及在栽培技术上筛选了冬麦后复种“粮粮”、“粮饲”、“粮油”、“粮菜”等四种高效种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冬麦后的复种效益,使引黄灌区冬小麦种植的面积2010年达到了3.5万公顷。

在春小麦上,也选育出了宁春39号、宁春47号、宁春50号等春小麦新品种,在抗病性、丰产性及品质上,有了明显的改善,有望成为宁夏春小麦的更新换代品种;在栽培技术上,麦套玉米吨粮田、超吨粮田的建设,进入了大面积高产、超高产的创建;同时结合自治区实施的“沃土”工程,进行了大面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加上对老灌区水利设施的改造及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小麦高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小麦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受土地资源约束大。

小麦为“胎里富”作物,对土壤肥力条件要求高;而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山区肥水条件较好的区域改种了马铃薯、玉米或设施蔬菜,至使小麦地势较高、相对瘠薄的区域,影响了山区小麦的单产。

另外,山区小麦种植长期处于被压减中,种植面积锐减,对稳定山区小麦总产非常不利,生产中农民因劳动力和技术、资金不足,想种小麦而政府不让种,出现了“抱牛头”的现象;

受深加工和市场需求弹性的影响,价格偏低而造成种植比较效益低。

对一些小作物的种植,可以依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但对主要种植作物,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不能简单地依据市场供需来确定。

小麦和水稻、玉米价格相比,由于需求弹性和市场流通等因素,价格偏低,而影响了小麦种植的积极性,但是否种植小麦,如灌区的套种和复种,还需与玉米、水稻等作物及轮作制度来综合考虑。

因此政府需加大小麦加工企业的扶持、进行小麦种植的价格保护和补贴,来稳定全区的小麦总产,以保证全区的人均粮食占有水平。

受间复套种等种植方式的影响,劳动强度大、全程机械化推进速度慢。

小麦播种机械多为二十世纪70年代生产的机械,播种机械老化、播种浮籽大、均匀度差,不能达到精播节种、种肥分离的高产栽培要求。

套种玉米播种仍缺乏小型自走式播种、追肥机械和机械化收获,这对于目前农村强壮劳动力缺乏、水稻种植和麦套玉米田间管理季节性用工出现的劳动力不足等,需要从加大机械补贴力度、普及和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上得以根本解决。

科技投入量小、品种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技术普及程度低。

宁春4号在生产上的种植已达30年之久,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问题较为突出,同样,在栽培技术上也需要改进和加快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科技投入上,粮食产业与其它产业投入相比,较小;小麦长期作为被压减作物,在科研投入上与其它作物相比,更少。

因此,发展优势粮食产业,必须从品种和栽培方面,加强对小麦科研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以增强其产业发展后劲。

第二节小麦在自治区粮食生产占有份额(地位和作用)及对生产能力提升中的贡献

回顾解放近60年来宁夏粮食生产的提升与小麦产业的发展,可得出:

小麦是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先锋作物,在当地粮食生产和粮食构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小麦作为宁夏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直至2000年以后才退到第二、第三位。

一则说明了它在当地的适应性,二则也表明了不能仅仅以价格和经济效益的指标来简单地衡量某一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种植制度相结合。

1、历年小麦及粮食作物生产能力

表1-3对宁夏近60年来小麦及粮食生产统计结果进行的分析表明:

在50-80年代,小麦在当地粮食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播种面积最高时占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2.1%,总产占到粮食作物总产的43.3%;小麦产量的大幅度提升,70年代前靠面积,80年代靠品种,90年代靠技术。

60年代小麦播种面积较50年代增加了10万公顷,单产基本没有提高;进入70年代至80年代,小麦品种由斗地1号、宁春4号相继更新,单产得以快速提高,由1045公斤/公顷提高到1352公斤/公顷和2141公斤/公顷;90年代后,灌区麦套玉米种植模式的引进推广,套种小麦以毛面积单产进行统计(即单位面积上以60%的净面积产量测算),单产没有下降返而继续爬升,达到了2667公斤/公顷。

进入2000年前后,麦套玉米吨粮田模式的成功推广,套种小麦玉米两作总产达到了15000公斤/公顷。

2000年以来,随着产业调整,小麦面积被一步步压减,但在单产上仍在提高,主要得益于灌区及山区水利设施条件的改善、农田地力的稳步提高及测土配方技术、冬麦北移技术及品种选育的“与时具进”。

有3年单产突破了3100多公斤/公顷。

粮食作物总产自2005年以来突破了30亿公斤,正在向35亿吨的新目标逼近。

表1-3宁夏小麦生产发展情况

年代

粮食作物

小麦

播种面积(hm2)

总产量

(万kg)

播种面积

(hm2)

总产量

(万kg)

单产(kg/hm2)

占粮食播种面积(%)

占粮食总产(%)

50年代

590000

55322

162133

16283

1004.3

27.5%

29.4%

60年代

753500

69364

264533

27654

1045.4

35.1%

39.9%

70年代

760500

95094

292660

39572

1352.1

38.5%

41.6%

80年代

691700

143893

291010

62316

2141.4

42.1%

43.3%

90年代

763000

229067

299360

79834

2666.8

39.2%

34.9%

2000

815000

252742

299333

74462

2487.6

36.7%

29.5%

2001

755000

274795

299267

83603

2793.6

39.6%

30.4%

2002

812000

301914

304067

96116

3161.0

37.4%

31.8%

2003

804000

270174

319267

75614

2368.4

39.7%

28.0%

2004

792000

290488

279000

80419

2882.4

35.2%

27.7%

2005

776000

299809

276000

79414

2877.3

35.6%

26.5%

2006

796000

310937

227467

75718

3328.8

28.6%

24.4%

2007

856000

323500

233667

61600

2636.2

27.3%

19.0%

2008

826000

329240

204333

64074

3135.8

24.7%

19.5%

2009

827267

340700

218467

73600

3368.9

26.4%

21.6%

平均值2005-2009

816253

320837

231987

70881

3055.4

28.4%

22.1%

2、小麦在粮食作物中的比较优势

应当看到,由于粮食需求弹性间的差异和结构调整中的比较效益逐渐拉大,小麦种植在粮食作物中的比较优势也正在被削弱。

在粮食紧缺时期,农业统计中将每5公斤马铃薯折合1公斤粮,而现在,每公斤马铃薯产值可买到2公斤的小麦。

随着淀粉加工业、味精以及畜牧业等产业化的发展,马铃薯、玉米以及青贮玉米等与小麦间的比价正在被拉大,小麦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优势也由面积的第1位下降到继马铃薯、玉米之后的第3位,比较优势正在被削弱。

但从播种面积、总产、单产等分析,小麦在粮食生产中仍需给予足够的重视。

图1-2、图1-3为1950-2008年全区粮食作物及小麦、玉米、水稻种植面积统计,可得出:

小麦种植面积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仍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小麦的持续增产对保证全区粮食增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65年以后,基本稳定,必须走提高单产的内函式发展道路。

灌区受黄河缺水影响,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幅度较小,粮食增产主要靠玉米、小麦单产提高来拉动。

宁夏小麦产业的发展,可分为3个明显阶段:

缓慢增长期(1949—1970年),以扩大小麦种植面积来提高单产,品种及栽培技术上有所突破,选育其了碧玉、阿勃小麦,实现了品种的首次更新换代;快速增长期(1970—2000年),1972年选育推广了斗地小麦品种、1982年选育推广了宁春4号小麦品种,实现了小麦品种的2次更新换代,产量潜在大幅提高;调整徘徊期(2000—),在结构调整中小麦面积被压减,总产呈下降徘徊趋势,提高总产完全依赖于小麦单产的提高,冬麦北移种植的成功,稻茬免耕播种机械上也取得了突破进展,由间套种改麦后复种,面积和单产可大幅提高,有望小麦面积的恢复。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将河套灌区列为小麦重点发展区域。

图1-2:

宁夏历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情况

图1-3:

宁夏历年粮食作物总产量情况

3、小麦的区域分布

小麦区域分布按照宁夏生态区域划分,详见表1-4。

南部山区,为固原市所辖原洲区、彭阳、隆德、泾源、西吉4县1区,小麦播种面积9.5万公顷,占本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近20%。

该区地貌类型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土地类型以粱、峁、沟、坡、塬、台地等为主。

由于远离海洋,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400—600mm,年际变化幅度高达30%以上,且降水多分布在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以上,蒸发量为降水量的5-7倍,无霜期150-195天,≥10℃的有效积温3200-3500℃左右,年日照时数为3000h左右,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9k·cal/cm2。

该区地表过境河流少,水资源匮乏,有限的地表、地下水均依赖于天然补给,地下水埋藏深,土壤水分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植物难以利用。

冬麦约占2/3,春麦约占1/3。

小麦生产形势严峻,小麦面积由最大时20万公顷压减到近10万公顷,总产占全区23%左右,人均小麦占有量低于全区水平。

由于小麦是山区的主要口粮食,因此,稳定小麦产量对于确保山区粮食安全非常重要。

生产中,原来种植小麦条件较好的川水地已被玉米和设施农业占去较多,缺水和品种是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

从生产上看,由于山区气候变化大、气候类型多,加上政府在小麦种子生产上扶持的力度小,主要由个体经营和农户自己留种、窜换种子,生成了品种的多乱杂,冬春小麦有近100个之多。

小麦良种覆盖率仅在5%左右。

品种种植面积较大的有西峰23、24、27、宁冬1号,中玉6号、新选1号、庄8802等。

主要来源于甘肃、陕西长武等地,宁春4号在当地也有种植。

栽培技术上,90年代末推广的小麦膜侧栽培较为成功,目前仍有小面积种植,增产幅度在50%左右,主要限制因素是地膜、机械投入成本较高,同时收获后残膜污染也存在问题。

近年来,重点放在了秋覆膜的地膜玉米推广上,发展面积约2万公顷。

常规小麦种植上,冬小麦播种在白露前后(9月上旬)、返青3月中旬、抽穗5月中旬、收获在6月中下旬。

播种量在旱地225公斤/公顷左右,水地375公斤/公顷左右;基肥105—120公斤/公顷尿素、种肥磷酸二铵150—375公斤/公顷、追肥150—300公斤/公顷尿素,旱地完全靠降雨,水地灌水1—2次。

最高产量水平6000—6750公斤/公顷。

当地生产中,小麦条锈是主要病害,小麦白粉病、蚜虫、吸浆虫、麦杆蝇等也有一定危害,限于经济条件,一般没有防治习惯。

表1-4宁夏小麦种植情况

项目

南部山区

中部干旱区

北部灌区

全区*

小麦播种面积(hm2)

95045.9

38906.64

85057.47

219010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hm2)

475065.2

329415.2

395277.1

1199758

占全区小麦面积(%)

43.4%

17.8%

38.8%

100.0%

占本区粮食面积(%)

20.0%

11.8%

21.5%

18.3%

注:

*数据为统计资料。

中部干旱区,为吴忠市所辖盐池、红寺堡、同心、吴忠市所辖海源及中卫、中宁山区,小麦播种面积3.9万公顷,占本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近11.8%。

该区土地风蚀沙化较重,以沙地或轻沙壤土为主。

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年平均降水量150—170mm,多分布在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蒸发量为降水量的8-10倍,无霜期150-195天,≥10℃的有效积温3200-3650℃左右,年日照时数为3200小时左右,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52千卡/平方厘米。

该区水资源匮乏,盐渍化重。

冬麦约占1/2,春麦约占1/2。

小麦面积受玉米、向日葵影响较大,部分靠补水灌溉。

小麦品种以宁春4号为主,良种覆盖率仅在25%左右。

栽培上,冬小麦播种在白露前后(9月上旬)、返青3月中旬、抽穗5月中旬、收获在6月中下旬。

春小麦在清明前后。

播种量在旱地225公斤/公顷左右,水地375公斤/公顷左右;基肥115—120公斤/公顷尿素、种肥磷酸二铵150—375公斤/公顷、追肥150—300公斤/公顷尿素,旱地完全靠降雨,水地灌水4—5次。

最高产量水平6000—6750公斤/公顷。

当地生产中,小麦条锈、白粉病、蚜虫等是当地小麦主要病害,限于经济条件,一般没有防治习惯。

北部引黄灌区,为中卫、中宁区域的卫宁灌区和吴忠、青铜峡、灵武、永宁、银川、贺兰、平罗、惠农等市县区域的青铜峡灌区。

该区自秦汉以来就有灌溉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