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476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8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

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

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

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

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

新闻纸

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

讨论:

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编号

预测纸的种类

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

验证后确定的种类

1)

2)

3) 

3.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

讨论:

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

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

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

“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能力目标:

1、知道蚕蛾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足及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结构.

2、了解蚜虫和草蛉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

【教学重点】

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

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昆虫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放大镜,知道了放大镜的构造、作用及其用途,还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

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板书:

放大镜)

问:

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将蚂蚁的腿放的和大象的腿那么大,放那么大有什么作用呢?

师小结:

能给于我们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细节观察。

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观察像蚂蚁一样的动物。

(板书完整课题: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要求学生一起把完整的课题读一下。

二:

研究蚕蛾的生活习性

1、打开ppt第一页显示蚕蛾的图片。

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假如给你一个这样的标本,你能观察它的什么?

(预测:

学生会回答观察它的:

头、胸、足、触角、翅等。

)这些都属于它的什么呢?

(板书:

身体构造)

2、那么,用放大镜观察蚕蛾的这些身体构造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演示观察标本时一定要注意:

放大镜离标本远一点,由远及近的观察,不能用力的触碰标本,以防标本损坏。

3、观察蚕蛾的触角和翅,按照实验记录单,选择蚕蛾的触角或者翅其中之一,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单子上。

4、请研究蚕蛾触角的同学汇报一下你的观察结果。

(从一对触角,羽毛状,基部大,末端渐细,黑色,在头前部的中间位置等方面回答)

5、其中关于蚕蛾的触角的形状引出蝗虫、蝴蝶、天牛等昆虫的触角形状。

(ppt展示这些昆虫的触角图片)

6、触角有什么用呢?

(预测:

感觉器官、嗅觉、呼吸等作用)

7、研究蚕蛾翅的同学按照记录单说一些你的观察结果。

(预测:

翅是白色的,表面有细毛状的物质。

其实是扁平的细毛等)

8、你能看清楚这些翅上的物质的具体形状吗?

(我们要用更大倍数的工具才能看清楚。

9、打开教材第五页的三张彩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原来苍蝇的眼睛是由很多的小眼睛组成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上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等),而这些,我们都只能再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得到。

三、昆虫的生活习性

1、我们用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观察到了一个等有趣的小动物,打开教材第六页的第一张彩图:

一只蚜虫正在生小蚜虫。

2、是不是很有趣呢?

我们有一位小朋友,她也很喜欢小蚜虫,她写了一篇观察日记,把她观察到的秘密写了下来。

同学们看着第六页最后的小方框,就是我们的小朋友写下的日记,仔细阅读,从小记者的记录中你知道些什么?

(预测:

草蛉是蚜虫的天敌,草蛉进食,进食的速度快,只用了20多秒等)

3、小作者从草蛉进食到及时结束计算差只用了20多秒,用这种科学的计时方法,同学们要学习这位小朋友科学的观察态度。

4、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是蚕蛾的身体构造,而这位小朋友写的是昆虫的什么呢?

(板书:

昆虫的生活习性)

解释:

生活习性除了进食,还有环境等。

四、拓展

观察视频:

平时在生活中,可能觉得小虫子太小了,我们观察不到什么,但在放大镜下昆虫活泼乱跳的样子非常可爱,我这里有一段录像,大家欣赏一下。

视频看完了,情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刚才你看到的内容和回忆一下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昆虫,想一想,如果要你也拍摄一段关于昆虫的视频,你打算拍什么呢?

你想给你的视频取一个什么样有趣的名字呢?

五、小结

昆虫世界很大,有的昆虫还是具有危险性的,同学们在观察中药注意安全,昆虫世界奥秘无穷,我们探索的道路也没有止境,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了,积累了,你就会有很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

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

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解晶体的用途。

2.能力目标:

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

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晶体并学会观察和记录。

【教学难点】

设计自制晶体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

放大镜2个、白糖1包、食盐1包、碱面1包、玻璃片3片、烧杯3个、滴管3个、玻璃棒3根,实验记录单。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昆虫世界,从中发现了不少秘密。

那么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

学生说……。

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的奥秘,怎么样?

有信心吗?

首先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出示课件)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些物质漂亮吗?

仔细观察,它们都有哪些形状呢?

(学生描述)引导总结:

这些物质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具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称它们为晶体。

(板书:

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晶体)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形状规则的晶体呢?

(学生举例)正好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三种物质晶体,它们分别是食盐、白糖、碱面(请看桌面,老师出示这三种物质让学生识别)

二、观察食盐、白糖、碱面的晶体。

平时你们仔细观察过它们吗?

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颗粒,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

并把你看到的图像画在记录表上。

(老师指导记录表的使用方法)学生观察、汇报……。

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把它们的颗粒看得更清楚呢?

(学生:

放大镜)真聪明!

现在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他们的颗粒,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板书课题:

放大镜下的晶体)想试试吗?

观察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画在记录表上。

开始吧……。

(组织学生观察,结束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观察结果,在对比观察结果中说出使用放大镜的好处)。

三、制作晶体:

如果我把这些食盐、白糖、碱面溶解在水中,这时晶体颗粒消失,然后再把它们分离出来,得到的晶体和原来的晶体还一样吗?

猜一猜,(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试试吗?

不过在做之前,老师先听听你们的操作方法,(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计划)

学生汇报计划,并指导操作方法及安全事项(投影出示安全要求,关键环节老师作演示指导)。

选出好的方法,并组织学生实验操作。

实验结束后,把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展示、汇报,鼓励做得好的小组。

师投影学生读: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

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比如:

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

四、介绍晶体的用途:

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

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晶体用途方面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汇报:

……。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看(出示课件)。

五、小结: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质,它既具有特殊的物质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谁来和大家说说?

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晶体

制作晶体:

1.减少水分。

2.降温冷却。

   白糖

食盐

碱面

肉眼看到的:

放大镜下看到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自制晶体):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前三课是有关放大镜的,认识放大镜,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后三课是认识显微镜,并会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

显然,“怎样放得更大”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刚好是一个转折。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能观察到更小、更精细的物体及结构。

即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信息越来越多。

【学情分析】

科学概念方面:

学生在前三节课中使用放大镜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始于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探究和情感方面:

本节课极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人一小组通过阅读导学单重走显微镜发明之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方法、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发现观察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技术是不断改进的,技术的改进让我们观察到更多细节。

通过自由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让学生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而且仍在继续发展,我们的研究也还没有结束。

信息技术方面:

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本节课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本节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真正实现了全班实时共享和无纸化教学,导学单、阅读资料都在课前下发到讨论区,课内记录都在讨论区发表,打字、写字、录音、拍照均可,学生记录更加方便,汇报更加形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阅读导学单,用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

让学生知道自制显微镜的基本方法;

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能在讨论区发表记录和想法,实现全班信息共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经历显微镜的发明,利用自制显微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

【教学难点】

利用自制显微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发现。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2人一组):

带有智慧教室软件的ipad、蚕蛾翅膀、材料袋1(2个凸透镜)、材料袋2(未组装的自制显微镜支架)、材料袋3(简易显微镜)

教师材料:

两个凸透镜、一个自制显微镜、一个简易显微镜、手机、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一:

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

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

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

如何放得更大?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

(评注:

教材上提供了几种供观察的材料,不是由于时令关系难以找到就是观察效果不够明显,于是改为观察校园的花。

观察起来效果不错,学生的兴致很高,但是难以保存。

最后改为花蕊,对比效果明显。

这样学生用肉眼就不容易看清每根雄蕊、雌蕊的样子,用放大镜才能比较清楚地观察,显示出放大观察的迫切性。

出示导学提示一

(两个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纸筒)

(评注:

提供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引领学生思考放置方法,培养逻辑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试两个不同倍数放大镜的放置秩序,培养严谨的探究态度。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花蕊,青苔,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画一画展示交流学生尝试说一说)

(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

学生独立使用观察)

(评注:

由设计到演示到制作,学生思维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旨在兼顾中差生。

允许简易显微镜个别程序的个性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探究活动二:

显微镜的发展史

过渡:

确实显微镜把人类带入了精彩的微笑世界,那么关于显微镜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1、课件:

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①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年轻时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经常磨制镜片玩,后来他用两块镜片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②显微镜的发展史: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

在列文虎克的基础上,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0000倍。

●1952年世界上研制成功了放大率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可优于0.0l纳米

三、小结评价

1、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四、拓展:

过渡:

是呀,显微镜的不断改进凝聚着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你能改进你的显微镜吗?

课外改进自制的显微镜,并用它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看到更多

——放大镜

——(两个凸透镜组合)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五课的内容,在前一课中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周围常见的物体基础上,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解答对微小世界的疑问。

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课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已经认识了许多生物的特征。

本课和下面一课的教学活动将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继续认识生物的特征。

本课重点活动是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科书内容主要有“观察前的准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其中“观察前的准备”包括制作洋葱表皮标本和学习使用显微镜。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使用显微镜来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体验探究发现微小世界的乐趣。

学生可以发现许多微小的生物体,获得关于生物体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以往所学生命世界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生命科学打下基础。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一课中,尽管学生对显微镜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步骤相对比较复杂。

教学中,在实验操作正确规范的前提下,我适当地降低难度,将实际要用的步骤对学生进行规范指导,并用概括性的词汇表述实验步骤: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显微镜。

洋葱表皮细胞用肉眼看不到,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在交流时,如果教师用屏幕上放大的图来讲述显微镜下的图象,这样的教学效果存在很多不足。

一方面,因为显微镜下看到的实物放大图像与模式图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没有真实感,不能把与显微镜下的物象联系起来,因而影响不深刻,甚至形成错觉;另一方面,学生在显微镜下自己看到物象,教师无法指导,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学生对看到的物象理解正确与否,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更不能挨个观察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象,并及时给予指导、纠正,所以导致学生错误地认识生物的结构。

在本课的教学中,运用生物显微演示装置,把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放大的物象投到屏幕上,使物象进一步放大,教师通过屏幕指示图中的结构,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多个形状不尽相同的洋葱表皮细胞,并选择一个看得比较清楚的细胞,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细胞每个部分的结构。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演示和实验的效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发学习兴趣,提出研究问题。

1.课件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2.关于细胞,你知道些什么?

3.课件展示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这一节课,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板书)。

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一)学习认识显微镜及正确使用

1.首先我们分组认识显微镜和它的使用方法,并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分组学习课本

3.交流显微镜的各部分的名称并用课件展示。

4.交流显微镜的使用并用两个字概括使用步骤:

5.师总结使用步骤(课件展示):

(1)放平

(2)转换(3)对光(4)上片(5)降镜(6)调清(7)观察

(二)制作玻片标本

今天的主角——洋葱。

我们要观察的就是洋葱的内表皮,

1.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现在来认识一下制作玻片的材料和工具。

用课件出示

2.学习把洋葱表皮制成玻片标本的方法。

课件出示

滴:

(1)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取:

(2)取标本:

在洋葱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字;用镊子撕取“#”字中间的表皮。

放:

(3)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不能折叠;

盖:

(4)用盖玻片盖在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留有气泡。

染:

(5)在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来染色,再把整个玻片微微倾斜,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3.学生分组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课件出示制作注意事项。

(2)分发器材,学生四人一组制作。

(3)师巡视指导,同时强调操作时,洋葱离眼睛要远一些,不然会刺激眼睛;用小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着手。

(三)观察洋葱表皮

1.学生分组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并把看见的画在记录单上。

(2)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并把看见的画在记录单上。

2.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四)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

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课件出示观察注意事项:

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

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

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学生分组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的细胞,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记录单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和感受。

5.课件展示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三、知识回归

课件出示填空题,连线题、排序题。

【板书设计】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细胞

擦-滴-取-放-盖-观察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观察微观世界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多数同学仍停留在“看稀奇”,“看热闹”的肤浅程度上,因此教学中应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高涨的热情向更深入的思维层次引导。

通过上节课观察洋葱表皮的实验,学生观察到了细胞结构,并初步了解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但部分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熟练,在操作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

对动手操作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