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3019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docx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docx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附件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控、诊疗、康复

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课题申请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一一年四月

第一章申请须知

一、项目总体目标

根据我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防治体系建设,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十二五”计划期间将重点加强社区与住院注册登记体系建设,建立我国脑血管病具有代表性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网络及公共平台。

获得我国急需的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基础流行病学的准确数据,建立标准化的脑卒中急性期诊疗与二级预防的评价、改进登记模式。

多学科相结合开展脑血管病早期防控、诊断、治疗、康复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开展关键诊疗技术研发及转化应用,开发和推广用于不同时期脑血管病患者的整体康复适宜技术。

推动脑血管病图像监护系统、介入材料及器械、脑脊液置换治疗等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产业化。

二、课题设置

本项目共设置15个课题,如下:

序号

课题名称

1

脑血管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示范社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干预技术及临床研究公共平台建立研究(委托)

2

脑血管病急性期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和医疗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技术研究(委托)

3

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方案优化与推广应用研究(委托)

4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运重建微创技术体系研究

5

出血性卒中病因学评价与微创治疗技术研究

6

脑动脉瘤微创治疗时机和方案优化研究

7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内治疗技术研究

8

脑、脊髓动静脉畸形多种微创治疗技术及预后因素分析

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早期识别关键技术与评估研究

10

脑血管病整体康复适宜技术的开发推广及康复信息平台的建设

11

高性能颅脑手术动力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12

脑血管超声评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3

早期脑卒中图像检测与监测系统

14

国产介入栓塞材料与关键技术的开发与评价研究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脑脊液净化系统

三、项目实施期限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2011年9月-2015年12月,项目经费预算为14000万元,其中拟安排中央财政资金为100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为4000万元。

四、申请资格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

课题申报必须以某一课题整体研究内容为申请单元,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实现责任和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

每个课题的申报单位与主要参加单位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申报单位应结合“申请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部分的基本要求,针对拟申请课题,细化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提出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上述内容将作为课题评审的主要依据之一。

2.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承担相应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综合能力,资产负债率低于2/3,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

申报企业应出具银行资信等级和资产负债证明。

申报单位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技术需求与课题的目标一致;

(2)在相关任务领域具有领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基础;

(3)所承担的任务,在完成后有能力进行应用和转化;

(4)具有稳定的研发投入、稳定的研发人才和团队,能够为课题实施提供资金及其它条件保障;

(5)通过课题实施,能够与相关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合作,通过课题成果的转让或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和产业水平的提高。

3.申报单位经费须专款专用,设立单独账簿,独立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4.成果查新证明须由有资质的国家或部省级查新单位出具。

(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和要求。

1.课题负责人年龄在55岁以下(截至课题申请指南发布日期);具有高级职称,并有固定工作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无不良科研行为记录,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每年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2.所有参与课题申请人员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包括定向委托的课题),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

课题申报单位(包括参与申报单位)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经形式审查,申报单位和申请负责人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后续课题评审。

五、申请材料的编制与递交

(一)申请材料。

1.申请材料请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材料请用仿宋体四号字、A4纸打印并装订成册(白色纸质封面),同时附电子版(刻录光盘)。

3.申请材料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报书;

(4)有关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申请单位资格声明函、申请单位资信证明、近两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申请单位基本情况等)。

4.课题申报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全部申请材料须包装完好,包装封面上请写明申请课题名称、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

5.课题申报材料一式15份,其中正本1份。

在每份申请书上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别封装并在封面上注明,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

(二)申请材料的递交。

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课题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课题申请指南》可从科技部网站(

课题申报截止时间为:

2011年6月24日17时止。

只接收在申报截止时间前由申请单位或委托代理人送交或邮寄的申请材料。

邮寄时间以北京邮局签收日为准。

申请材料受理单位对申请材料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不负责任。

寄送地点:

北京市西直门外南路1号,卫生部科教司规划处。

邮政编码:

100044

联系人:

靳桂民

电子邮箱:

zhichengjihua@

六、课题管理

(一)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公开申报、统一评审、优势优先”和“专家论证、滚动支持、定向委托”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按项目管理要求与卫生部科教司签订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

(二)按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对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中央财政经费将根据各课题进展情况按年度分批拨付到承担单位。

(三)课题执行期间,卫生部科教司将组织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对未按合同执行,达不到阶段考核目标,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的课题,有权终止合同。

(四)课题完成后,卫生部科教司对课题进行评估和验收。

 

第二章申请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⒈脑血管病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示范社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干预技术及临床研究公共平台建立研究

⒈研究内容

通过由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组成的全国性脑血管病研究网络平台,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开展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城乡社区人群,总样本约80万人。

在我国不同地区巩固或完善一批脑血管病早期预防和研究示范基地,开展脑血管病人群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效果评价,建立系统化信息平台和合理可行的管理运行机制。

完成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检量表的制定和评价。

⒉研究目标

建立全国性的脑血管病研究网络平台,以脑血管病早期预防为重点,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获得我国城乡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率和知晓率,以及社区早期救治水平和康复治疗现状等相关资料,为加强脑卒中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居民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检量表。

明确我国人群脑血管病临床前期病变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和策略。

3.考核指标

通过合理设计的抽样调查,获得我国有代表性的城乡人群脑卒中和TIA的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知晓率以及社区早期救治水平和康复治疗现状等相关资料。

提出1-2项经过科学验证的社区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适宜技术与流程,减少脑卒中的人群发病率5-10%。

建立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社区监测基地与临床研究医院基地登记平台,建立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技术公共平台。

4.课题组织实施方式

经专家论证建议,定向委托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导办公室)牵头组织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相关领域优势单位,研究提出实施方案,经专家组评审、论证后形成最终的实施方案。

5.经费安排

拟安排中央财政经费2000万元。

课题2.脑血管病急性期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和医疗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技术研究

1.研究内容

基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脑血管病登记研究课题,采用先进的疾病管理技术,形成“评价-干预-再评价-再干预”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建立并更新脑卒中医疗管理评估的核心指标体系;确定卒中安全性、有效性、卫生经济学结局评价指标;在全国医院基础登记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建立急性脑血管事件监测哨点。

在监测基础上,对试点单位的卒中医疗质量进行持续性地质量改进。

2.研究目标

建立持续评价、改进登记模式。

规范和提高我国急性脑血管病的整体诊治水平,降低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与卫生部国家脑血管病质量控制中心及国家医疗标准委员会密切合作,建立中国卒中中心认证标准。

3.考核指标

建立持续评价、改进登记模式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初步建立卒中中心认证标准,真正有效、经济地规范和提高我国急性脑血管病的整体诊治水平。

使急性缺血性卒中4.5小时内溶栓比例相对改善1倍。

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出院患者接受循证医学指南A级推荐证据的规范率相对提高20%-80%。

4.课题组织实施方式

经专家论证建议,定向委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牵头组织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相关领域优势单位,研究提出实施方案,经专家组评审、论证后形成最终的实施方案。

5.经费安排

拟安排中央财政经费1000万元。

课题3.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方案优化与推广应用研究

1.研究内容

推广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标准化规范,将预防工作重点前移并推向社区,为社区培养规范的卒中防治队伍,最终建立卒中二级预防“家庭-社区-医院”的干预模式,提高二级预防的有效性。

建立卒中患者数据库,结合临床开展神经影像、超声检测、生化标记物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适宜技术研究,对卒中复发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卒中复发风险评估体系,对高危卒中患者进行分层管理干预。

进一步开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脑血管病治疗新药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评价研究

2.研究目标

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优化的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策略,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3.考核指标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主要药物的使用率和达标率;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率;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卒中相关的医疗费用。

4.课题组织实施方式

经专家论证建议,定向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组织全国脑血管病各领域优势单位,研究提出实施方案,经专家组评审、论证后形成最终的实施方案。

5.经费安排

拟安排中央财政经费1000万元。

课题4.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运重建微创技术体系研究

1.研究目标

明确血流动力性脑缺血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的适应证、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全国建立并推广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搭桥技术指南。

建立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狭窄队列,规范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与支架成形术手术。

评价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支架治疗与最佳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获得II级循证医学证据。

2.研究内容

应用多种现代影像学技术对脑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用于筛选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的适应证与评价预后,并对不同手段的效果提出循证医学证据。

选择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开展颈动脉狭窄的内膜剥脱术与支架成形术治疗队列研究。

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评价者盲法临床试验研究,针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颅内支架术与最佳药物治疗方案,盲法比较在死亡、血管性事件(卒中、心肌梗死、血管

性死亡)、出血性事件等主要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局方面的差别。

3.考核指标

确立血流动力学性脑缺血的评价和颅内-颅外血管搭桥手术最佳适应证,建立颅内-颅外血管搭桥手术效果评价体系,提出诊疗常规和技术指南。

建立缺血性卒中颅内外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与支架成形术治疗注册登记平台,明确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治疗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获得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纳入颅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约1000例,颅内大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约800例。

提供II级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比较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中支架术与最佳药物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4.申报要求

课题牵头承担单位应是具有相关临床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

5.经费安排

拟安排中央财政经费800万元。

课题5.出血性卒中病因学评价与微创治疗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建立前瞻性、多中心的出血性卒中患者队列,建立不同病因脑出血的独立预后模型。

建立以针电极颅内压、脑温及生物信息监测系统监控下的微创治疗系统,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开发CT介导下的仿真脑结构及功能定位分析系统,评价并规范CT立体定位下微创血肿清除术的确切疗效,在全国范围示范推广。

2.研究内容

通过建立出血性卒中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队列,明确我国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布、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建立不同病因脑出血的独立预后模型,分析不同病因脑出血患者影像学特点。

开展出血性卒中微创诊疗技术研究,完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规范;针对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优化高血压性脑出血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案。

3.考核指标

建立全国范围统一的出血性卒中队列;在全国具有区域特色的50家优势单位登记5000例以上拥有完整临床信息、影像信息、随访信息资料的出血性卒中患者。

确定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构成比,建立不同病因出血性卒中的预后模型。

优化微创血肿清除技术体系及方法,明确CT定位下微创血肿清除术对30ml以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

4.申报要求

课题牵头承担单位应是具有相关临床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

5.经费安排

拟安排中央财政经费400万元。

课题6.脑动脉瘤微创治疗时机和方案优化研究

1.研究目标

明确未破裂脑动脉瘤和破裂脑动脉瘤不同时期不同方法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确定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治疗时机和治疗策略,制定并规范未破裂脑动脉瘤和脑动脉瘤出血后不同时期治疗方案。

2.研究内容

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评估未破裂脑动脉瘤和破裂脑动脉瘤不同时期、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脑未破裂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研究脑动脉瘤自然病程,评估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几率和干预治疗的必要性。

3.考核指标

完成样本量约为300-500例的多中心前瞻性脑动脉瘤疗效评价研究,提出未破裂脑动脉瘤和脑动脉瘤出血后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案。

明确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治疗时机和治疗策略。

4.申报要求

课题牵头承担单位应是具有相关临床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

5.经费安排

拟安排中央财政经费500万元。

课题7.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内治疗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的规范治疗方案,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2.研究内容

进行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系列关键技术的适应证选择、时机把握与技术优化的研究。

包括:

确定选择性血管内灌注溶栓药物的安全、有效速率;确定优化的多模式血管内治疗方案,包括急性缺血性卒中多模式血管内治疗适应证选择和排除标准,机械取栓、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等技术操作规范。

研究非药物性神经保护治疗方法,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减轻再灌注损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3.考核指标

提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适应证与技术规范。

提出优化的多模式血管内治疗方案。

建立1-2种血管内治疗术中神经保护技术,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减轻再灌注损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4.申报要求

课题牵头承担单位应是具有相关临床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

5.经费安排

拟安排中央财政经费500万元。

课题8.脑、脊髓动静脉畸形多种微创治疗技术及预后因素分析

1.研究目标

利用高场强功能磁共振图像、DTI功能图像和神经导航系统、术中B超技术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等医学转化的现代高科技手段,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同时,建立手术治疗脑、脊髓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因素,最大程度地降低神经损伤。

明确脑、脊髓AVM的自然病程,了解出血性和未出血性的脑、脊髓AVM两者之间的不同预后转归和相应治疗反应,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研究内容

通过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评价脑、脊髓AVM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分析脑、脊髓AVM手术治疗患者的转归及预后,与血管内栓塞、立体定向放疗等方式相比较,归纳影响脑、脊髓AVM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随访分析队列人群中未出血性脑、脊髓AVM研究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血性和未出血性脑、脊髓AVM两者之间的不同治疗转归和预后,明确脑、脊髓AVM的自然病程。

3.考核指标

提出手术治疗脑、脊髓AVM的治疗策略并指出其预后因素。

提出一套在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上比较完备的,既符合循证医学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手术治疗脑、脊髓AVM的预后评估和治疗策略指南。

4.申报要求

课题牵头承担单位应是具有相关临床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

5.经费安排

拟安排中央财政经费300万元。

课题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早期识别关键技术与评估研究

1.研究目标

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建立全新的基于影像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评估系统,为患者“个体化”溶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内容

通过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核心的影像学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的影像学评估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影像学预测等技术的研究,建立科学、简便易行的、适合临床应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评估系统,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更科学和准确的信息。

3.考核指标

建立全新的基于影像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评估系统。

通过对现代影像学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影像学对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评估准确性,以及对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具“个体化”的信息。

4.申报要求

课题牵头承担单位应是具有相关临床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

5.经费安排

拟安排中央财政经费500万元。

课题10.脑血管病整体康复适宜技术的开发推广及康复信息平台的建设

1.研究目标

筛选并评价用于不同时期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适宜技术,建立统一的康复信息平台,包括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标准的脑血管病康复数据库及远程康复会诊、培训和训练系统,力争在脑血管病康复技术和评价体系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使用,提高我国脑血管病康复治疗的整体水平。

2.研究内容

筛选和评价有助于改善卒中后造成的多种功能障碍的早期整体康复适宜技术,适合于卒中亚急性期、恢复期的在院整体康复适宜技术和适合于社区、家庭的整体康复适宜技术。

以上康复技术的评估均采取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并对疗效进行统一评估,从中筛选出适用于不同时期的脑血管病整体康复适宜技术。

脑血管病康复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基于ICF分类标准的脑血管病康复数据库平台,运用ICF评价体系统一评估康复疗效;通过交互方式网络平台建立脑卒中远程康复会诊、培训和训练系统,培训相关人员,普及和推广脑卒中的适宜康复技术。

3.考核指标

筛选出针对不同时期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适宜技术并获得评价结果,包括2-4项适合卒中早期的康复适宜技术,2-4项适合卒中亚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在院康复适宜技术,2-4项适合社区和家庭的康复适宜技术。

建设统一的脑血管病康复信息平台,建立基于ICF分类标准的脑血管病康复数据库平台,运用ICF评价体系统一评估康复疗效,建立脑卒中远程康复会诊、培训和训练系统,培训相关人员。

4.申报要求

课题牵头承担单位应是具有相关临床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

5.经费安排

拟安排中央财政经费1000万元。

课题11.高性能颅脑手术动力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1.研究目标

开发高性能的适合神经外科精细手术需求的手术动力装置系列产品及耗材,核心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技术指标与临床应用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支产学研医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手术动力装置研发团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手术动力装置品牌企业,在高性能颅脑手术动力装置产品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

2.研究内容

明确在脑血管疾病及神经外科手术中对适用部位复杂解剖结构手术应用的手柄、刀具尺寸、形状等方面的临床需求;开展基于软轴和微电机的双动力高速手术动力传递技术、高速大扭矩手术动力传动技术、噪声与发热控制技术等研究,提升高速手术动力传动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开展颅脑手术精密刀具加工工艺、表面处理、精密焊接工艺、人机工程学、嵌入式控制技术等研究;开发出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颅脑手术动力装置及系列耗材并进行临床应用评价研究,形成颅脑手术动力装置临床应用评价标准。

3.考核指标

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智能诊断和自保护功能、双动力输出的颅脑手术动力装置及系列刀具,磨削操作器输出转速≥80000r/min,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手术动力技术创新团队,申请专利6-8项,颅脑手术动力装置获得SFDA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并通过CE认证,实现批量生产,总产值规模达到1亿元/年。

4.申报要求

课题承担单位应是具有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的企业单位,鼓励采取产学研用联合形式申报。

5.经费安排

拟安排中央财政经费400万元,企业自筹经费不少于800万元。

课题12.脑血管超声评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研发可对脑血管病进行全面评价、筛查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脑血管超声评价系统(包括普及型和高级型)。

普及型产品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微栓子监测系统及颈动脉彩色超声诊断系统等,能够对脑血管的形态学进行评价;高级型产品应在具备普及型的功能基础上,附加多个血管评价软件及超声变频探头等硬件外设,可对血管功能进行评价。

2.研究内容

重点开展经颅多普勒超声模块、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评价软件、脑血管反应性评价软件、微栓子监测软件、无创实时血压监护模块等关键技术研究。

经颅多普勒超声模块除对动脉的狭窄及闭塞做出诊断外,重点利用脑血流自动调节评价软件、脑血流储备(血管舒缩反应性)评价软件评价血管弹性及舒缩反应性和微栓子监测软件。

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评价软件在测量经颅多普勒脑血流速度信号的基础上,结合同步高分辨率无创连续血压信号,利用多元自适应系统辨识方法量化评价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情况。

脑血管反应性评价软件可同步分析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信号和脑血流速度信号的脑血流储备功能,量化因血液二氧化碳浓度改变而导致的代偿性血管反应。

微栓子监测软件可适合于亚洲人种的微栓子监测软件,并与金标准即“专家评判”进行比对,建立适合国人的栓子监测软件。

同时,开发出适合于国人的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