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册2单元教案.docx
《小学语文第十册2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十册2单元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第十册2单元教案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讲读
几课时完成
2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
课件;收集辛弃疾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第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
学
过
程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
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3.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
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第二单元第5课
教
学
过
程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三、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四、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3.指名诵读,正音。
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
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1.师:
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师小结:
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你喜欢他们吗?
为什么?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
为什么?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
2.生互动交流。
3.诵读全诗。
结束本诗学习。
2.生自由读诗。
“遮”,注意要读翘舌音。
记住字形。
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
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
读后点评。
2.背诵古诗。
(全诗大意:
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
作业设计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3预习《清平乐·村居》
课外实践,搜集、查找、调查或其他活动收集并整理资料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牧童卧舟过安仁
黄昏月明两小童
草笛蓑衣
课后
反思
学习目标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教
学
过
程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揭题,初知“美”
二、初读,走近“美”
三、品读,感受“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
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
你感到了什么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
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
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
“居”什么意思?
(居住)“村居”呢?
(居住在乡村)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
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
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
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
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
第
(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
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
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翁媪大儿——锄
中儿——织
小儿——剥
课后
反思
课题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型
讲读
几课时完成
2课时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写喜欢的句子。
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具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第
(一)课时
学习目标
3.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写喜欢的句子。
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3.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写喜欢的句子。
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
学
过
程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
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说出自己的想象。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
亲情谈话以激发兴趣,阅读教材以明确目的,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满怀热情地投入。
第二单元第6课
教
学
过
程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
朗读相应的部分。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
“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
◇“我”很喜欢骆驼:
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
……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2.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你们喜欢的内容来研究啊!
到底研究什么呢?
先商量商量吧!
(同学商量)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
“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帮助学生能够对大量的信息有反思和辨别能力,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业设计
1.选择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掉拿剪垂脱穿搭
骆驼也()掉它的旧驼绒袍子,他的皮毛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
下来,()在肚皮下。
我真想()把剪刀替他们()一(),因为太
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把羊皮袄()在骆驼的小峰上。
课后
反思
第
(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
学
过
程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
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不是的,爸!
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以例文为参照,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学会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学生练习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利用信息的研究能力。
教
学
过
程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作业设计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童年重想象骆驼系铃铛
临心头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夏天不见骆驼影子
课后
反思
第二单元第7*课
课题
7*祖父的园子
课型
讲读
几课时完成
1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第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
学
过
程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读诗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按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
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园子里》,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3.想一想,你什么喜欢自己读的段落?
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
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提出音难字和形难字进行巩固。
亲情谈话以激发兴趣,阅读教材以明确目的,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满怀热情地投入。
四、汇报交流
五、朗读全文,布置作业
1.文章开头的描写: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你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
说说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4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用草帽遮脸睡觉
(2)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
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的具体生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
等等
3.文章后面的几段话: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后面三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1.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
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
2.摘抄课文能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我”对它们非常喜爱;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等等。
学生回答后,追问从哪些句中体会到的。
)
(1)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踢飞了。
理由是多元的,可以是:
“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
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
理由可以是:
“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等等。
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
理由可以是:
“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
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
“下雨啰!
下雨啰!
”
理由可以是:
“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等。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
。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心情;“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课题
8童年的发现
课型
讲读课文
几课时完成
2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理解句子: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具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第
(一)课时
学习目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
学
过
程
活动
内容
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
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学生进行猜测,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
“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练习文句诵读,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途径。
叶圣陶先生曾说:
“读法通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
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
”只有扎实练习诵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