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学讲义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964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椎动物学讲义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脊椎动物学讲义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脊椎动物学讲义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脊椎动物学讲义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脊椎动物学讲义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脊椎动物学讲义DOC.docx

《脊椎动物学讲义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椎动物学讲义DOC.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脊椎动物学讲义DOC.docx

脊椎动物学讲义DOC

脊椎动物学(Vertebrata)

一共同特征:

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区别于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1脊索(Notochord)

概念:

位于动物消化管背面纵轴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具有支持身体的作用。

结构脊索细胞内富含液泡,既有弹性,又富于硬度,在其外面有结缔组织构成的脊索鞘(两层膜)

功能:

类似骨骼的支持作用。

来源:

脊索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

分化:

低等脊索动物(尾索,头索动物)大都终生保留或仅幼体时具有脊索。

高等脊索动物(指脊椎动物除圆口纲外)出现于胚胎时期,成体时的脊索即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所替代。

2背神经管(dorsaltubularnervecord)

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由外胚层下陷并卷褶所形成的管状神经中枢结构。

低等终生保留,高等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管腔特化为脑室和中央管。

(无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则是一条位于腹部的实心神经索)

3咽鳃裂(pharyngealgillslits)

消化管前段咽部两侧上的左右对称,数目不等的一系列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如文昌鱼)

陆生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着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

(肺)来源于内皮层

二脊索动物的其他次要特征

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

通常具有肛后尾

多数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闭管式的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

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分节,后口(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

脊索动物与某些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说明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有亲缘关系。

已知4万多种,分3亚门

尾索动物门SubphylumUrochordata海鞘

脊索,背神经管仅存幼体尾部(被囊类)(无头类)

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Cephalochordata文昌鱼

脊索,背神经管纵贯全体背部,终生保留(无头类)

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Vertebrata鱼蛙蛇鸟兔

脊索只在胚胎期出现,脑和各感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头部(有头类)

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属于低等脊索动物,统称为原索动物。

脊椎动物则属于高等脊索动物。

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Vertebrata

圆口纲Cyclostomata

无颌,无附肢,单鼻孔,终生存在脊索及雏形椎骨,无颌类(Agnatha)

鱼纲Pisces上下颌,被鳞,鳃呼吸,成对附肢(胸,腹鳍)

本纲与更高等的四足类(Tetrapoda)合称有颌类(Gnathostomata)

两栖纲Amphibia皮肤裸露,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五趾型附肢

爬行纲Reptilia羊膜类(Amoniota)

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质盾或骨板,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

鸟纲Aves体外被羽,具翼,恒温,卵生

哺乳纲Mammalia体外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尾索动物亚门

(2000多种,我国14种)

1主要特征

A多数种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B成体全身包在被囊中生活。

C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常以出芽形式形成群体,也行有性生殖并有世代交替现象。

2代表动物——海鞘

⑴生活方式与外形

海产,在海底岩石,贝壳,船底等物体上营固着生活(幼体可以游动)

成体外形为壶状,入水管孔如壶口,出水管孔似壶嘴,壶底为身体基部。

⑵内部结构与功能

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

被囊(含被囊素,类似植物的纤维素)

外套膜(上皮细胞,内有肌肉纤维)可分泌被囊

消化与呼吸系统

消化道口→咽→食道→胃→肠→直肠→肛门

口开口在入水孔

咽最发达,具特化的缘膜触手,鳃裂,及内部沟状的背板和内柱(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可推动食物入胃。

水流在鳃裂处进行气体交换,经围鳃腔,出水孔排出体外。

循环(可逆,开管式)和排泄

神经系统

因营固着生活而退化,仅在入水管与出水管之间的外套膜上有一个神经节(脑),由其发出一些神经到出入水管,神经节腹侧有一腺体,称脑下腺,具内分泌作用。

生殖

雌雄同体,生殖腺在肠管的转曲处,分别以单一的导管开口于围鳃腔。

异体受精,也行出芽生殖

幼体蝌蚪状0.5mm,具尾,神经管和脊索,逆行变态过程:

体前-附着突起—尾+脊索+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感官成神经节,咽扩张,鳃裂增多,围鳃腔形成,附着突起背面生长口孔推向背方,内部器官转动90-180度,分泌被囊素。

逆行变态在海鞘的变态发育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复杂结构,使成体比幼体变得更为简单,固称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尾索动物包括三个纲

1尾海鞘纲(Ascidiacea)又称幼型纲

海产,自由生活,形似蝌蚪,鳃裂一对,终生保留尾和脊索,无变态,故又称幼态纲(Larvacea)。

雌雄同体,行有性生殖。

如住囊虫,巨尾虫。

2海鞘纲Ascidiacea

单体或群体生活,有变态,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多营固着生活。

被囊厚,鳃裂数目多。

如单体的柄海鞘,玻璃海鞘及群体的菊海鞘,在我国的烟台,青岛,厦门等海均有分部

3樽海鞘纲Thaliacea

深海中自由生活。

体成园桶形,单体或群体,成体无尾。

被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带,入水孔,出水孔位于体前,后端,雌雄同体,生活史复杂,有类似腔肠动物的世代交替现象。

如单体的樽海鞘和群体的磷海鞘(火体虫)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

1主要特征

脊索,背神经管纵贯全身,且脊索伸延至神经管的前方,并和咽鳃裂一样终生存在。

2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又称双尖鱼,海矛

生活习性与外形

无头,体侧扁,两端尖,半透明,鱼形的脊索动物,生活时常半埋于浅海泥沙中。

厦门,青岛等地浅海,以小型藻类为食。

体长约5㎝,鳃裂60多对。

无偶鳍,背鳍长,与尾鳍相连,肛前尾(臀前鳍),腹褶,腹孔(围鳃腔孔)

皮肤

薄而透明,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的表皮和冻胶状结缔造者(中胚层)的真皮构成

骨骼,脊索(扁盘状细胞,似肌细胞),纵贯全身

结缔组织,非真正骨骼鳍条,鳃条,触须,触手,轮器,肌隔

肌肉,肌节,肌隔﹤﹤﹤形,两侧不对称,腹面横肌,口缘膜上括约肌

肌节的数目是分类的依据。

如白氏文昌鱼6663个侧

口有漏斗形带触须的口笠(防沙粒入口)

底部有指状器官—轮器(有纤毛,击动水流入口作用)

口周有缘膜触手(过滤作用)

消化和呼吸

食物

口→(咽→咽下沟→围咽沟→咽上沟)→肠→肛门(左侧)

水流↓鳃裂↑↓

围鳃腔肝盲囊

↓(与脊椎动物的肝脏同源,有细胞内消化)

腹孔

文昌鱼血循环路线示意图

←←←←背大A根

(2)→→背大A→→→→→→→

↓↑↓↓

↓↑↓↓

体前各器官鳃A肠及内脏体后各器官

↓↑↓↙↓

↓↑肠下V←←←尾V↓

↓↑↓↓

前主A

(2)腹大A

(1)肝门V后主V

↓(心脏)↓肝盲囊↓

↓↑↓↓

↓静脉窦←←←←←肝V↓

↓↑↓

→→→→→总主V

(2)←←←←←←←←←←←←

(居氏管)

排泄器官

由约100对肾管组成。

每一肾管是短而弯曲的小管,管的一端有具纤毛的肾孔开口于围鳃腔,另一端有45组特殊的有管细胞。

有管细胞浸在体腔液中,靠渗透作用收集代谢废物,经有管细胞内一长鞭毛的拂动,驱使废物到肾管,再经由肾管的肾孔排入围鳃腔最后随水流由腹孔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

神经管前端扩大为脑泡,,并发出二对脑神经,分布在体前端。

脑泡后为脊髓,按肌节分出脊神经。

每一肌节都有一对背神经根和数条腹神经根,但背,腹神经根不合并为混合脊神经。

感觉器官:

神经管两侧有系列大的小黑点,为脑眼,光线感受器。

眼点:

神经管的前端有单个大于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

是退化的平衡器。

此外,有散布在皮肤,口笠触须和缘膜触手等处的感觉细胞。

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约26对生殖腺按体节排列在围鳃腔壁的两侧,没有生殖管道,成熟的生殖细胞直接排入围鳃腔,随水流经腹孔到体外。

体外受精。

3头索动物的主要类群

包括1纲1科2属30余种

头索纲(狭心纲),鳃口科(文昌鱼科)

2属

文昌鱼属体两侧均有生殖腺

偏文昌鱼属仅体右侧有生殖腺,他们分布在非洲东海岸、澳大利亚等地,我国的汕头、珠海、海南及渤海沿岸也有发现。

4头索动物的重要价值

原始性特征:

无头、脊椎骨、偶鳍、心脏,表皮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具有分节排列的肾管和生殖腺。

进步性特征:

终生具有脊索,闭管式血循环,神经系统为管状并在前端扩大成脑泡。

研究价值:

因其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并以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其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可以反映出动物界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是典型的脊索动物缩影。

由于文昌鱼兼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结构,因此,可根据文昌鱼推测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

脊椎动物亚门概述

脊索动物门中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类群。

生活于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

较其他动物有更高级的有机结构和更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他们除了具有脊索动物主要特征外,尚有以下几方面进步性结构

1有明显的头部结构,又称有头类

2脊索被脊柱取代

3鳃呼吸过度到肺呼吸

4出现上下颌(圆口纲除外)

5产生了完善、高效的循环系统。

心脏结构高度发展。

恒温。

6肾脏代替肾管

7出现成对的鳍或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8具有较发达的神经系统及感官系统以联系体内各部

9有性生殖,卵生,卵胎生或胎生

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圆口纲无颌,皮肤裸露,脊索终生存在,出现雏形的脊椎骨。

如七鳃鳗、盲鳗

2鱼纲出现上下颌,皮肤被鳞,有成对附肢(胸鳍和腹鳍各一对),用腮呼吸。

如鲤鱼,鲈鱼

3两栖纲皮肤裸露润湿,幼体用腮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心1脏3腔,出现五趾型附肢。

如黑斑蛙、蟾蜍

4爬行纲皮肤干燥,具角质鳞或角质盾片,心脏二心房一心室或接近二心室,出现羊膜卵。

如蜥蜴、海龟

5鸟纲体表被羽毛,前肢为翼,心脏四腔,完全的双循环,恒温,卵生。

如家鸽、丹顶鹤

6哺乳纲身体被毛,心脏四腔,完全的双循环,恒温,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

如家兔,东北虎。

脊椎动物分类常用名词

无头类指脊索动物中脑和感官尚未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头部的类群,即原索动物中的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无颌类指没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即圆口纲动物,(无颌类亦称圆口类)如七鳃鳗,盲鳗等。

其他通称为颌口类。

羊膜类指在胚胎发育中,具备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变温动物或外温动物指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如圆口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亦可称外温或冷血动物。

恒温动物或内温动物指体温较高,相对恒定,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体温的动物。

其机体内具有调节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如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又可称为内温或温血动物。

 

原口动物

胚胎时期的胚孔(原口)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节肢动物以前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属于原口动物,原口动物的另一特点是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

包括: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

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成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相对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成动物的口。

具有这种发育方式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

包括:

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

圆口纲Cyclostomata

现代脊椎动物亚门中最低等,最原始,最特殊的类群,无颌,无偶鳍,单鼻孔,七鳃鳗、盲鳗两类,70多种。

海洋淡水寄生,半寄生吸食鱼血肉,鱼害。

外形鳗形,分头,躯干,尾三部,单鼻孔(单鼻类),松果眼(皮下),口漏斗(口腺),角质齿,无上下颌,无偶鳍,无肩带,腰带

皮肤裸出无鳞,表皮:

多层上皮细胞,单细胞粘液腺,真皮:

结缔组织(不分层),色素细胞

骨骼软骨(无硬骨),终生保留脊索,脊索鞘,软骨弧片(雏形脊椎骨)

头骨(未形成完整脑颅)

鳃盖支持鳃囊的咽骨,9对横软骨弧+4对纵软骨条编织而成,包住心脏,不分节,与鱼类等咽弓不同源。

肌肉体肌:

肌节,肌隔,横W形肝肌:

鳃囊环肌,舌肌等。

消化角质齿锉舌,口→口腔(口腺,防血凝)→咽(背)→食道(无胃)→肠(螺旋瓣)→肛门;咽(腹)为呼吸管,缘膜,肝2叶,成体无胆囊及胆管,无胰腺。

呼吸7对鳃囊(源于内胚层,不同于其他鳃)囊鳃类

呼吸管(咽腹面盲管)通内鳃孔—外鳃孔,鳃丝(毛细血管)

盲鳗共同管通外鳃孔,无呼吸管。

循环心脏(1心房,1心室,1静脉窦)血管似文昌鱼,多了2颈动脉和2颈静脉。

有肝门静脉无肾门静脉,血红色(红血细胞)

排泄成体中肾,幼体前肾(盲鳗成体有前肾和中肾)

肾脏2(中肾)自体中达近肛门→输尿管2(中肾管)→泄殖窦→泄殖孔

神经脑5部分(大、间、中、小和延脑)在同一平面(无弯曲)

小脑和延脑未分离;10对脑N,大脑顶部全是上皮细胞(无灰质)

脊髓背腹根间隔,不合为混合N(脊N)周围神经:

交感神经不发达,背根上有神经节

嗅觉单个外鼻孔,嗅囊1→嗅神经2→嗅叶2→大脑半球2

视觉眼2松果眼1(鼻孔后中央皮下,光感受器)

顶体1(松果眼腹面,松果旁体,古脊椎动物常见,原始)

听觉内耳1—2(前后)个半规管,缺水平管;椭圆囊和球状囊分化不明显

味觉咽部鳃囊间有味蕾

侧线头部及体两侧各有一列感觉小窝(感觉细胞群),为水流感受器

内分泌幼体(沙隐虫)经3—7年成体,其内柱(咽下沟)变成了成体的甲状腺

生殖系统与发育

雌雄异体(七鳃鳗幼体沙隐虫和盲鳗同体),生殖腺单个,无输出管。

成熟时,生殖腺破裂,精子或卵排入体腔,经泄殖窦的生殖孔进入尿殖窦,再经尿殖孔排出体外。

生殖季节,海产或淡水的七鳃鳗均游到江河上游的溪流中产卵排精。

亲鱼随后死去。

受精卵经一个月左右,发育为约10mm的幼体,其整体埋栖泥沙里,仅头端露出,呼吸和摄食均似文昌鱼,称为沙隐虫。

沙隐虫经3—7年才变态为成体。

约70多种,鱼害,分两类

七鳃鳗目:

海、淡水,半寄生。

大西洋、日本、我国黑龙江、松花江

幼体称沙隐虫(与文昌鱼相似)经3—7年才变态为成体

盲鳗目:

海产,内寄生,4触须,眼退化于皮下,内耳1半规管;雌雄同体;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美大湖区危害严重

总结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无上下颌,口为吸附形,故称无颌类。

2只有奇鳍,无偶鳍,是脊椎动物中唯一没有成对附肢的类群。

3脊索终生存在,无椎骨,仅有雏形的椎弓。

4鼻孔单个,位于头部背面。

5鳃位于特殊的鳃囊中,鳃囊有鳃笼支持,鳃丝来源于内胚层。

6脑不发达,内耳仅有1—2个半规管

7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

圆口纲的分类概述

现存的圆口纲动物,分为两个目

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

具吸附形口漏斗,漏斗及舌均具角质齿,脑下垂体囊为盲管,不通咽部,鳃囊7对,分别开口于体外,鳃笼发达。

卵小,发育有变态,成体营半寄生生活,海水,淡水均有分布。

习见的有海七鳃鳗,海产:

产大西洋沿岸海中。

我国东北常见三种,日本七鳃鳗,七鳃鳗,雷氏七鳃鳗,均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等水域,但日本七鳃鳗海栖,仅春季溯河产卵。

盲鳗目Myxiniformes

无口漏斗,舌有发达的角质齿,具吻须4对,脑下垂体囊与咽相通。

眼退化,埋在皮下。

外鳃孔1—16对,鳃笼退化。

内耳仅一个半规管。

雌雄同体,卵大,有角质卵壳,直接发育无变态。

全部海产。

营寄生生活。

习见的如盲鳗,产于大西洋。

分布于日本海和我国黄海、东海具有六个外鳃孔的蒲氏粘盲鳗。

鱼纲

2.2万余种,脊椎动物最大类群,鱼类学Ichthyology

何谓鱼?

体外被鳞,腮呼吸,鳍运动器,上下颌摄食,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海洋约六成,淡水约四成,软骨鱼,硬骨鱼两大类。

重要食物资源,中国海鱼2000多种,淡水1000多种,

人工养殖70多种,鱼产量(人工养殖)产量世界首位

最低等的有颌类,系统形态结构适应水生环境

表皮(同)复层上皮(腺层+生发层),单细胞粘液腺(润滑体表,减少摩擦)

真皮疏松层、致密层(进步性),表面有外膜层,纤维(胶原,弹性)结缔组织

鱼鳞数目终生不变,年轮(另脊椎骨,鳃盖骨,耳石)估计鱼龄。

鳞式:

鲤鱼34—385/8,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横列数纵咧鳞

鱼类的骨骼系统

此前动物为脊索,鱼纲成真正的骨骼系统(软骨和硬骨)

包括:

1中轴骨头骨+脊骨;2附肢骨鳍骨,带骨

头骨(脑颅,咽颅+鳃盖骨)

脑颅保护脑,听,嗅,视等感官(分鼻,蝶,耳,枕区)

咽颅(脏骨;鳃弓)7对弧形软骨,位于消化管前段,保护支持咽部

进化中趋于减少,功能变化(哺乳类中耳听骨)

颌弓

(1)构成软骨鱼上下颌,最原始的颌称初生颌;

次生颌硬骨鱼+其他脊椎动物,上下颌由前颌骨+上颌骨+齿骨等形成的次生颌替代。

原来的初生颌退变成听骨。

舌弓

(2)舌颌骨2+角颌骨2+基舌骨舌颌骨上端固着于脑颅

鳃弓(3—7)支持鳃,最后一对演化为咽下骨(无鳃,生有咽齿)

(鳃弓的形态数目用于鲤科的分类)

鳃盖骨:

3—4块,鳃腔

脑颅,咽颅连接方式

双接式:

舌颌骨+腭方软骨(颌弓上半段)与脑颅相连(原始远古鱼)

舌接式:

只舌颌骨与脑颅相连(多数鱼类)

自接式:

仅腭方软骨与脑颅相连,舌弓与脑脱离(肺鱼、陆栖动物)

脊柱(躯椎,尾椎)

脑颅后从头到尾按节排列椎骨(关节突)关联,支持体轴,保护脊髓神经

双凹椎体(前后两端凹入)椎体间球形腔内脊索残留(念珠状)

躯椎:

椎棘,神经管,椎弓(髓弓),椎体,横突,

尾椎:

脉弓,脉脊

鳍骨:

奇鳍骨—有担鳍骨支持背,臀鳍条,尾椎骨愈合—尾杆骨支持尾鳍

偶鳍骨—支鳍骨支持偶鳍(四肢)运动

带骨:

肩带(挂胸鳍)软骨鱼—乌喙骨棒,硬骨鱼几块,有肩臼(关节面)

腰带(挂并关节腹鳍)坐耻杆

头肌:

眼肌:

6条,控制眼球转动

鳃节肌:

附在颌、舌和鳃弓,控制上、下颌,鳃盖开关和呼吸动作

躯干肌:

大侧肌:

最大,M型,体侧,水平骨隔:

轴上肌(背),轴下肌

红肌:

含肌红蛋白和血液,适合长距离游泳。

白肌:

无肌红蛋白和血液,适合急速运动,不持久。

棱肌和附肢肌:

支配鳍动作

发电器官:

肌细胞特化,电鳐(胸鳍内),电鳗(尾部)南美,可电死牛

真皮腺体

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肠—肛门口(上位、下位、端位)

消化腺:

肝脏(鲨),胰脏,肝胰脏(鲤)

咽喉齿:

肉食性尖锐(带鱼,同型齿)杂食性且刀形(河豚)食浮游生物者细弱(鲢)

鳃耙:

鳃弓内两排突起,滤食(疏—肉食、杂食;密—浮游)

胃肠:

植食性者长(草鱼)

动物食性者短(黑鱼)

幽门垂(盲囊):

十二指肠与胃幽门间突起,小盲管

(辅助消化吸收);鲳、鳜鱼

螺旋瓣:

软骨鱼;增加吸收面积,减缓食物移行

呼吸系统

鳃呼吸为主,皮肤等辅助呼吸

鳃:

(鳃弓鳃耙鳃丝(鳃片、鳃小片))

辅助呼吸器官:

皮肤:

鳗鲡,鲶,弹涂鱼等

鳃上器(褶鳃):

第一鳃弓背面鳃上腔,有骨支持,外有一层富血管的上皮,干旱时钻泥中呼吸(斗鱼,乌鳢)

鳔:

有鳔鱼类如肺鱼

肠:

泥鳅

肠管背面囊状构造,1—3室,N2O2CO2白色(鸟粪素结晶)

功能:

调节鳔内气体,使鱼上下或悬浮于限定水层中(调节沉浮),同时参与辅助呼吸。

管鳔类(喉鳔类)—有鳔管通食管(鲤形目),气体来自消化道

闭鳔类—无管鳔类,幼体鳔管存在,后闭合(鲈形目石首鱼科黄花鱼)

红腺—气腺与迷网(动,静脉毛细血管网),可分泌气体

卵圆窗(闭鳔类)可排放气体

无鳔类:

快速游泳者无鳔(鲨),底栖的没有

韦伯氏器—联系鳔和内耳,体外音波震动鳔内气体,通过4对小骨达

内耳;听觉,平衡;鲤形目。

循环

心脏:

1心房,1心室,静脉窦

动脉圆锥(软骨鱼)心脏一部分,心室向前延伸部分可搏动(有瓣膜)

动脉球(硬骨鱼)—腹大动脉基部扩大(非心脏部分)

瓣膜:

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球,提高血压,防止逆流

血液循环—单循环singlecirculation

心室—腹大A—入鳃A—(鳃)—出鳃A—背大A—(体各部)—前主,后主V—总主V(顾维尔氏管)—静脉窦—心房—心室—肝门V,肾门V(园口纲无)

特点:

心脏小,心搏慢(18—20次/分),血量少,心脏内为缺氧血

神经

(一)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髓

脑:

五部脑,基本在一水平面上(鸟、哺乳已不存在),体积小,四个脑室

端脑(嗅脑,大脑(I、II):

调节嗅觉;腹面纹状体发达(本能)

古脑皮:

大脑背壁只有上皮组织,无神经细胞(同七鳃鳗)。

间脑(III):

N元有神经分泌现象,调节温度,心血管,摄食,垂体分泌

背部:

脑上腺(松果体),腹部:

视交叉,脑漏斗,脑下垂体

中脑(中脑腔连III、IV脑室)一对视叶发达,主司视觉。

小脑:

发达,司运动平衡,小脑卷联系内耳和侧线,是听觉、侧线感觉中枢

延脑(IV):

也叫菱形沟,迷走叶,面叶(味觉),脉络丛(血管网),菱形窝,第四脑室,听觉皮肤侧线感觉、代谢和呼吸中枢。

“生命中枢”

脊髓:

脊神经在臂丛和腰丛明显,支配胸鳍和腹鳍。

(二)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皮肤,肌肉,内脏器官感觉冲动—中枢—运动冲动—皮,肌,内脏

1.脑神经(10对)

I.嗅N:

神经胞体位于嗅囊,嗅觉

II.视N:

神经胞体位于眼视网膜,视觉

III.动眼N:

(中脑)眼球活动

IV.滑车N:

(中脑)眼球活动

V.三叉N:

(延脑)颌动作,接受来自吻,鼻及颌的感觉刺激

VI.外展N:

(延脑)眼球活动

VII.面N:

(延脑)头部,舌弓肌肉运动,接受皮肤,舌及咽鳃感觉刺激

VIII.听N:

(延脑)分布到内耳,听觉,平衡

IX.舌咽N(延脑)分布到咽,鳃裂,头部侧线

X.迷走N:

(延脑)最粗大,分布鳃弓,心脏,消化器官,鳔,侧线,支配咽部和内脏活动。

接收皮肤及咽等感觉刺激。

I,II,VIII:

纯感觉神经

III,IV,VI:

纯运动神经

V,VII,IX,X:

混合神经

2.脊神经每节1对,鱼36对

背根:

感觉神经纤维(皮肤,内脏)向心传导—中枢

腹根:

运动神经纤维(肌肉,腺体)离心传导—中枢冲动—效应器

背,腹根穿出椎骨前合并为脊神经节,椎孔外分三支(混合神经)

背支:

背部肌肉,皮肤

腹支:

腹部肌肉,皮肤

内脏支(交通支):

分布胃,肠,血管等内脏器官

偶鳍(胸,腹)脊神经腹根吻合成神经丛(臂丛,腰丛)控制复杂协同运动

(三)植物性神经系统鱼类初级阶段

控制内脏,腺体,血管,不随意肌(平滑肌,括约肌);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同时分不想通气管,作用拮抗

交感神经干(脊柱两侧):

不直达作用器官,节前纤维—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作用器(两栖明显)

侧线Lateralline(水流感受器)

头部及体两侧由皮肤内陷形成沟状(黑线银鲛)或管状构造,有分支穿过鳞片通外界。

管内有粘液,感觉细胞,具纤毛,当外界水流动时水压变化通过开管影响侧线内液体流动,刺激感觉细胞(可感受到低频率震动),经7、9、10对脑N→延脑,侧线中枢,产生感觉。

侧线鳞—侧线器官穿孔的鳞片

罗伦氏器(壶腹)(AmpullaofLorenzin)

软骨鱼头部(吻,颌丰富),盲管末端膨大,有腺细胞和感觉细胞,过去(水流水压);(也有)水温;(近来)电感受器

听觉和平衡器官

鱼只有一对内耳(膜迷路);球囊,瓶状囊(听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