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9060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docx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docx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

城市的产生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既是由穴居演变而来半穴居:

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

地面建筑:

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接近半穴居形式

原始的居民点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于是产生城郭

由于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于是产生了固定交换的场所:

市或市井

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殷周时代的城市

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商部落发源于黄河下游,主要是冶铜技术的发展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

殷商时代的城市

1:

商城(郑州):

郑州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约1690m,西城墙约1700m,南城墙和东城墙约1870m。

此城使用了版筑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殷墟(安阳小屯):

公元前十四世纪时,盘庚迁殷,在此建都270年。

数十处王宫建筑遗址,比商城的白灰面夯土建筑又有进步,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早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挖基坑,在填土夯实

周代的都城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城址均在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

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和成周两座城市,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于成周,在其西30里建王城(洛邑)。

洛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郭、国

邑与都:

邑象形土地和人民,实际上指生产对象和劳动力,可见邑并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所居的是大邑,四野农夫所居的是小邑,小邑住十家称“十室之邑”田在邑外,一邑有田十“田”,周制1田为100亩,领主有若干邑,既有若干田地及若干家农夫,代表他的领地及财产。

每十室有一乘战车,故百乘之家就是千室之邑邑与市:

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

市与井经常连在一起,因为市一定是在居民点中,即在邑中,而居民点中必然有井城与国:

周代,国字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国与土同义,国象形,土会意,故国与城意义同城与郭:

郭比城大,或城在郭内,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郭内

城与市:

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絷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标志是铁工具的出现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土地私有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增加齐国即墨(山东平度)、安阳(山东曹阳)

赵国离石(山西离石)

魏国大梁(开封)、安邑(山西夏县)

韩国的郑(河南新郑)、长子(山西长治)

楚国郢都(湖北江陵)、宛(南阳)、寿春(安徽寿县)

越国吴(苏州)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1:

燕下都(公元前4至3世纪)

燕上都在蓟(北京附近)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城分内城及外城两部分,城墙版筑,底厚6~7m,高4~7m,最高处10m

2:

赵邯郸(公元前4至3世纪)

赵都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3:

齐临淄(公元前4世纪)

齐临淄城址在今山东临淄城北,城墙目前尚有残址。

故城有大小两城构成,大城南北4.5公里,东西4公里,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周围7公里以上,总面积60万平方华里。

齐国故城形势险要,城墙宽厚高大,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成体系,有以“桓公台”为主体的大片建筑群。

4:

曲阜县鲁城:

鲁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横长方形,城垣南垣较直,东、西、北三面皆有弧度,四角呈圆角,城垣周长11771m,周围有城壕,西、北两面城壕利用古洙水的河道。

5:

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城福建,原为韩国都城,郑灭韩后,亦在此建都,共历500余年,城分主城及外郭城。

主城近似正方形,外郭城位于主城东侧,范围比主城越大1/3以上6:

淹城

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南,离市区约7公里,是西周时代淹国都城,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

王城呈方形,周长0.5公里,内城不规则圆形,周长1.5公里,外城不规则圆形,周长3公里。

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并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

秦汉时代的城市

秦朝都城咸阳

咸阳的城址在今咸阳以东约20公里处,长陵车站附近的渭水北岸

孝公初建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

渭南部分于昭王时开始拓展,建兴乐宫,始皇时又建了信宫,阿房宫,诸庙、章台,上林也位于渭南

渭北咸阳主要向东发展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咸阳的居民位于城南,由于大部分沦入渭水,遗址已无处可考

西汉都城长安

汉初,即在北边设了许多边防城堡,与烽燧等防御设施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

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长安城墙是在宫殿等已造成后,在惠帝时三次发动民工在冬闲时修筑,汉武帝时又在城西修建章宫,还修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大量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

在推翻王莽的战争中,城市受到损坏,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

到隋文帝杨坚时,在城东南另建新都,汉长安城才完全废弃

东汉都城洛阳

东汉光武帝将首都改在洛阳(雒阳),一方面因为当时长安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宫室荡然,人口稀少,短期内难于恢复,而且公孙述及魏嚣割据独立,匈奴也日益南下,均对关中有威胁,同时刘秀本来的根据地也在河南而不在关中,洛阳虽在战争中遭到破坏,但南宫尚好

东汉洛阳在原来周代成周的位置,即今天洛阳以东的白马寺东,南面为洛水,背面芒山,地形北高南低,城北有谷水

光武初年的主要宫殿在南宫,明帝时造北宫及诸王府,和帝至桓帝,灵帝时增建东宫及西宫。

南宫城的正门为正阳门,亦即京城南面的正门

南北宫之间均为方正的闾里,街道成方格型,全城有24条街道,应有140多闾里祭祀的建筑如太庙等均在城南,其位置大约在今洛水之南,主要的官署在南宫附近魏文帝曹丕亦建都洛阳,当时南宫已残破不堪,遂拆除改为闾里,而将主要宫殿建在北宫,城址无大变化,另在城东北角建金镛城,魏明帝又建南宫,而其位置则在城中

西晋时亦建都洛阳,八王之乱时,为军事防御在城北加筑城墙,称洛阳垒,在以后的战乱中城市又一次遭到破坏

南北朝时,元魏孝文帝元宏在太和十九年,将首都由平城(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仍以原有城址为基础。

三国至隋唐的城市

曹魏邺城规划

曹操实行屯田制,略

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

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为之基,中铜雀台,南金虎台,北冰井台

三台皆砖砌,相去60步,上做阁道如浮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

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北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其中布置一组举行封建电力的宫殿建筑及广场

宫城东为一组宫殿官署,其北半部为曹操的宫室,南半部为官署。

官署东为戚里,为王室贵族的居住区。

宫城西为铜雀苑,为王室专用园林,靠近西城为粮食武器库

东西轴线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的坊里,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作坊

东西干道通向东城门迎春门及西城门金明门。

南北向有三条干道:

中轴线干道由南门雍阳门,通向宫门及

宫殿建筑群,以北城正中的齐斗楼为重点,西面一条干道,由铜雀园大门通至凤阳门,东面一条干道,由

军政中心的司马门通向广阳门,形成一个关闭性的广场

城中水系是在城西北引漳河水

影响: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对正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都有重大影响北魏时洛阳的改建扩建洛阳自东汉至魏晋均为都城

北魏统一北方后,最初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初建时,并无城郭,后来把原平城的西郊改为宫城,在宫城南面改筑为坊。

北魏孝文帝元宏时,为了更便于统治全国以及进一步学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决定将政治中心南迁。

迁都洛阳

东魏时迁都邺城,洛阳改为洛郡阳。

城市的总体布局,宫城建于原来的汉魏洛阳城内居中偏北,宫城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占大城面积十分之一左右

建造坊里的目的是:

虽有暂劳,奸盗永止

南朝的都城建康(建业)

南朝都城建康亦为历史名城,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后建的越城,位于今日南京中华门外秦淮河的南岸,长干桥西南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夺取该地,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城,紧靠长江,军事上比越城更重要。

三国时,孙权与公元221年,迁都于此,在金陵邑的原址上建石头城,完全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筑城。

孙吴建立的建业都城,位于今南京玄武湖之南,即今南京市区所在

东晋王朝初年,国力很弱,只是利用孙吴时代的都城,直到咸和七年,局部改建宫殿,称建康宫东晋中期的义熙元年(公园405年),新建军政中心东府城,位于青溪南岸,秦淮河北岸,又在西晋末年的扬州治的所在地建西州城,安置诸王,这就形成宫城,东府城,西州城鼎足之势,三城之间是居住坊里及商市。

主要商市在秦淮河北与雨花台之间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代

宋齐梁陈诸朝,还大规模的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

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宫城部分则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规则,坊市地区比较零乱隋文帝杨坚灭陈(公元589年),曾下令将建康城荡平耕垦,另域石头城新建蒋州城统治这一地区。

南朝的建康城,实际上是一组城市形成。

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400余年。

隋初经济有所恢复,沟通了大运河,在这种条件下,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百余年,经济空前繁荣。

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城

长安与洛阳。

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后,出现了军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情况。

大运河的修通,沟通了南北交通,解决了关中对江淮

地区物资大量需求的流通问题

通往西域的路上国际交通,汉以后曾中断,唐代恢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移和大融合,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有了提高和发展

唐代驿站驰道以长安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

唐代国际交通的发展,使得一些西方宗教也传入中国

隋唐长安

1:

隋大兴城的修建

长安附近从西周到秦汉,长时间是都城的所在地,如,丰,镐,咸阳,长安隋文帝灭后周统一全国,仍在此建都,原因:

1:

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均已严重破坏2:

)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

3:

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东可出潼关控制黄河中下游4:

)隋朝势利原来就在这一带

隋文帝在长安建都时,决定放弃原来的汉长安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原因是:

1:

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2:

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变新地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新气象

3:

汉营此城,经近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4:

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也不方便

新城选定在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龙首原高地,位于汉长安东南,在公元582年动工,宇文恺规划

2:

隋唐长安的地形与规模

长安新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水,灞水和汉代漕渠遗迹,城西一片平原。

东北部较高称龙首原,东南部已伸入曲江池及较大起伏的丘陵地区3:

城市总体布局

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也便于控制全城。

宫城南面是皇城,有文武官府、宗庙、社稷坛等,还有为宫廷服务的官营手工作坊,驻有军队,其中包括拱卫京师的左右千牛卫等

城外东北的龙首原上,贞观八年曾建大明宫,成为北内皇城东南,还有兴庆宫,称南内

自承天门经皇城正门--朱雀门,直到外城南面正门一明德门,使全城的中轴线

东西向第一条横轴线是宫城前通到通化门和开元门的大街,第二条横轴是皇城前面通到春明门和金光门的大街

城内的街道网也以这些干道作骨架,形成完全对称的布局。

由这些路所划分的坊里,也东西对称,使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对称。

这种对称布局突出了中轴线,又通过中轴线而突出占城市统治地位的宫殿。

这种将城市作为一个构图的整体,使道路、坊里、建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体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良传统,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以往的任何城市。

4:

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相交道路宽度并没有完全从经常的交通量出发,朱雀大街那样宽是为了帝王出行东市和西市里面的街道,宽度仅有16〜18米,路面用石子铺成5:

坊里

唐长安全城共划分有109个坊里

坊里面积很大,中国古代空前绝后,其原因一是坊里的划分完全由干道网决定,二是为了便于统治管理,

坊里数目太多,不便于管理

坊里四周有夯土的坊墙,墙基厚度2.5~3米左右

一般居民只能坊内开门,只有贵族和寺庙可以向大街开门

建城之初,只划分了坊里,将土地分给建造这自己建造,住户之间的小巷坊曲,也是自发性形成的,坊里内部布置相当凌乱。

6:

市肆

城内有东西二市,对称位于皇城南面,各占两坊之地,约900*900米市中有肆和行,同样性质的店铺集中在一起称行

城内商业需要集中城市,说明商业已较“日中为市”的时代发达,但这样大的城市只有两个集中的市,反映商业不够发达,市民和市的关系不太密切7:

水系和绿化

全城引水分东西二区,东面从浐河上游开渠分水,南流到城东高地上,再分几个支流入城,在城东南流入曲江池和芙蓉园,东北支流流经兴庆宫北的龙首渠,一面经皇城,进宫城,到城北的御苑;另一面流入城南坊里;城西引水分两支经南城墙入城,东支经皇城进宫城,在宫城里汇集到苑内的五个湖,在北流到城北御苑内;西支流入城西坊里,后来通到西市8:

隋唐长安的破坏

长安城自建成到彻底破坏,共历322年,唐朝末代昭宗末年,朱温迫其东迁,迁宫殿及民房,将木料伐至渭河东,运到洛阳,城市彻底破坏9:

隋唐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

直接影响长安规划的是曹魏邺城,邺城之后,北魏孝文帝关于洛阳的改建规划更直接影响隋唐长安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采用严格坊里制则是为了便于统治人民隋唐长安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远超过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

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

风水,八卦的观念对城市和建筑的布局有影响

后建的东都洛阳在许多方面类似长安,宋代东京汴梁也受其影响,金中都则效仿汴梁,元大都效仿金中都。

隋唐东都洛阳

洛阳在很长时间内使好几个朝代的都城

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转入江淮一带,隋统一后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仍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下游,产生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情况,隋炀帝沟通大运河的目的和积极效果就在于加强两个中心的联系

除了这些经济原因,洛阳更接近山东,江淮,便于在军事上加强对这一带的控制洛阳在隋末战乱中曾破坏,唐末在战争中又一次破坏1:

城市规划布局

隋建洛阳时,先建宫城和皇城,皇城南面正门正对中轴线,在洛河上架桥,正对南面的定鼎门,这一中轴线北起芒山,南对龙门(伊阙),旧有基础不便建造,从而形成了皇城,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主轴线也偏于一侧的不对称布局。

2:

皇城和宫城

皇城南面临洛河,以西是辽阔的禁苑区,占了涧河以西整个冲积平原3:

坊里

4:

道路系统:

洛阳的道路系统和长安相似,道路宽度也较长安小5:

市肆:

三个集中的市

隋唐时代的一般州县城市及商业城市

唐代国内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

一为南方海港广州(番禺),一为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江都,广陵),一为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开封),此外,益州(成都),洪州(南昌)等地也是商业中心扬州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位于富庶的长江下游,同时还是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唐代扬州城最兴盛时,南北15里,110步,东西7里,3步,城址包括原在蜀岗上的广陵城并向南扩展,还包括今扬州城的范围

新绛在隋唐时,有名园绛守居园,为州衙的后花园,遗址尚在(新绛中学校园)

新绛在隋唐时即为由太原(晋阳)至临汾,往西至稷山,然后再河津渡过黄河通往关中要道上,故商旅发达

南北朝至隋唐时代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

1:

唐代的高昌城

该地古称西昌,高昌名始见于《前汉书‘西域传》

高昌故城,在吐鲁番东约25公里,胜金口以南二堡和三堡之间,从胜金口流出的木头沟水,经过二堡流入故城中

从现有城址看,高昌城可分为外城,内城及北面的宫城三部分

宫城遗址在全城的北部,呈长方形,宫城北墙就是外城的北城垣,宫城南墙为内城的北垣,城内殿基很多。

外城东南大寺附近的坊保存完整,寺东南的坊有两排很整齐的建筑遗址,与今天天山以南居民经常建造的纵券顶长筒形的房屋一样

2:

唐代的交河城(雅尔湖古城)

唐交河城址在吐鲁番城西10公里,位于两条宽而深得河床之间的狭长地带上,两河在城南回合,交河城名称可能由此而来。

城外的河流已完全干涸,城市的废弃与此有关高大庙宇均在城市中部,建筑形式多不一致

3:

统万城

统万城位于陕西靖边县东北60例的红墩界附近,是北朝16国之一的夏国都城这座城已有1500多年历史,由于残存址呈白色,人称白城子

统万城市夏国赫连勃勃所筑,赫连勃勃本姓铁弗刘氏名屈孑,是我国北方匈奴族的一支此城有三重城墙,由东城,西城,外郭城组成,全城呈长方形,中间一道城墙分割左右南面的马面里建有仓库,这在城市建设史上是少见的(防御的要求)

赫连勃勃在公元427年被北魏灭后,改为夏州,唐宋以后为羌族所据,宋朝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反抗,下令殿城迁民,统万城废弃

4: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渤海国是满族的先世鞋鞮人即女贞人建立的地方政权。

公元775年迁都到今宁安县的上京龙泉府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重上京龙泉府是仿照唐长安建造,形制极其相仿

5: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城市——锁阳

锁阳城位于祁连山北麓,甘肃省安西县城东南72公里的戈壁荒漠中

城墙四周有马面,还有四个瓮城,分内城,外城,外城居东,内城居西,内外隔城东侧有五个马面,西北角有一瞭望楼

6:

北庭城

北庭古城遗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约12公里的后堡子古城,南依天山,北望沙漠,扼守东西交通要道,与天山南麓的高昌,交河遥望。

北庭城现存形制基本形成与隋唐至宋元时期。

西汉时期,北庭是车师后国之地,东汉末年是于赖城,隋末唐初称为可汗浮图城,唐朝早此城基础上建立庭州城,成为北庭大都护府治的所在,宋代此城名别失八里,是高昌回鹘族的陪都北庭的形制分宫城,内城,外城

北庭城的内,外,宫城在构筑方法上有明显区别,外城包括羊马城属于一个系统,主要为唐代修筑,内城,宫城是一个系统,主要为高昌回鹘时期修筑外城的形制反映出强烈的军事性

内城和宫廷的形制反映出高昌回鹘时期陪都的性质,一度有城容壮丽,市肆繁华的景象

宋元时代的城市

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失败后,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式持续了近80年南北融合

北宋时期,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和面貌,店铺密集的商业街,代替了严格管理的坊里和集中的市肆

北宋灭亡后,南宋控制的地区长期稳定,经济上占全国重要地位,商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和变化

1:

北宋东京(开封)的历史沿革

开封附近是我国古代文化最先发展的地区之一,春秋时郑庄公命郑邴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的意思

2:

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建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四月颁发改建城市的诏书

这个诏书是我国古代由帝王办法的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文献

1:

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2:

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3:

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4:

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这个改建计划很杰出,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市规划大不相同3:

城市平面布局

开封有三套方城,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最内是皇城,也称大内(紫禁城)

第二重是里城,各城门都有瓮城,通御路的四个门,门有三重,各城门正对里城和罗城外都有宽阔的城壕

里城虽经多次扩建,但估计其范围与今日开封城墙位置基本相同,各城门位置也基本相同最外一层的罗城(外城)是周世宗显德二年修建

开封的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是逐渐扩建的,反映了当时的防御要求

4:

道路及河道系统

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其他一般道路和巷道也多呈方格网,也有

丁字相交的,在里城外,罗城内还有几条斜街,主要是由于城市是逐渐发展扩建形成的

主要干线叫御路,共四条

道路宽度以御路最宽

开封的街道普遍比长安,洛阳窄

主要是由于城市道路逐渐向密布店铺的商业街的方式发展,另外由于城市人口激增,市内用地缺乏,不可能形成长安,洛阳那样占地过大的街道,虽然这时城市里的交通要比过去繁复的多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

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

5:

市肆街道面貌

开封的市肆街道分布和长安,洛阳显著不同,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商业街管理官办手工业的政府机构(总称外诸司),也分散设在城内各处,因而行政区也不如过去集中

6:

居住区与居民生活

当时开封人口比唐长安多,面积却只有长安一半,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都很大,必然带来城市防火,公共卫生,防疫,街道交通等方面新的问题。

由于人口激增,新扩建的外城,只将官府仓库军营等定出,其余交私人建造,多是在沿街店铺和贵族宅第

的后面建造院落式的住宅

开封是全国文化中心,宗教建筑也很多

城内居住区,仍分为很多坊,但是没有坊门和坊墙

7:

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

8:

开封的规划特点及其影响

开封在成为首都前就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商业城市,因此与一些由于军事或政治需要新建的都城不同,不是十分方正规则,道路划分也有一定的自发倾向

开封城的发展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如由集中的市发展成商业街,商业分布城市各处,为旅客和一般市民服务的服务行业增加,夜市的出现等等开封的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

南宋临安(杭州)

杭州自秦汉时已设县治

北宋时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全国最大商港之一金灭北宋,宋王朝迁都于此,改名临安南宋时城垣仍在吴越城的基础上增修

南宋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是吴越是府州所在的子城,建炎间改为宫城宫殿规模较北宋时小

管理宫廷供应的内诸司大部分在禁城内,官营手工业则分散在城市各处大运河在北门外,当时的城市供应主要依靠大运河,较大的仓库也都靠近北门

全城分八个厢,城外还有两厢,共有68个坊,坊与巷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一个地段的地名,厢是行政和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

城外有运河,可直通苏州一带,北关一带水运发达成内有集中的市,有些市在城门外

临安的地形复杂,城市完全是配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南宋建都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有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