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Word版含答案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一、商鞅之死——变法的结果
1.商鞅死因
(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即位的秦惠文王下令捕拿商鞅。
2.变法结局: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深度点拨] 评论变法或改革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商鞅死后仍遭“车裂”。
但新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因而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意义
1.性质:
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
(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
(1)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
废除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
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深度点拨] 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其改革打击了旧势力,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深度点拨] 法家推行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反省。
一是改革手段以严峻著称,不尊重他人生命,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用血腥手段镇压反对改革的人,人为地激化了改革的矛盾与斗争。
二是为改革不择手段的做法和牺牲式的改革精神不值得提倡。
改革者不仅要长于推进改革,而且还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性命,珍爱上天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8“学思之窗”,思考:
你对此有何看法?
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经济制度和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3.商鞅变法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史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
被险而带河,①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
史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毛泽东
①指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关之内称“关中之地”。
②指出取信于民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1)史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提示民风民俗、地理位置、物质基础、统治者抱负。
(2)史料二中毛泽东的评论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措施:
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重要原因:
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一致,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
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符合秦国的实际,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
(3)注重舆论宣传的效果。
法家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4)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的坚强后盾。
(5)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中。
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浓厚等因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6)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
严厉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
全面认识商鞅变法
史料一 ①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
爵禄者,兵之实也。
……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
功赏明,则民竞于功。
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
——《商君书》
史料二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
“嗟夫!
②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
”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①可以看出是奖励军功。
②指出了商鞅变法用法过于严酷的弊病。
(1)据史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提示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
(2)依据史料二指出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
你对此有何认识?
提示原因: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认识:
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改革道路上布满荆棘。
因此,改革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而且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
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对秦国而言:
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后世而言:
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
(2)消极影响
①对秦国而言: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变法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
②对后世而言:
a.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峻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
b.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焚烧诗书造成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
一、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
项目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军事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唯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
文化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生活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二、商鞅变法成功的历史启示
1.变法要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而动,方能取得成功。
要做到水到渠成,还要重视变法前的准备工作,化劣势为优势。
2.变法要取信于民,并且还必须以法制为辅助。
取信于民有利于获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变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变法要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法制保障是关键。
3.变法要有创新精神。
商鞅就是从秦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了奖励军功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政策。
4.在变法中,主持者要富有斗争精神。
因为任何变法都会遭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坚决反对与阻挠,所以主持者要有斗争精神。
(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选择题
1.秦国在正式变法之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辩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属于商鞅观点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
选D。
商鞅属于法家,强调变法,反对因循守旧。
结合所学知识,各项中强调变法的只有D项,其强调变通。
A项强调稳重,不要轻易变化。
B、C两项分别是儒家和墨家思想。
2.《商君书》曰: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
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解析:
选B。
依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和登记全国人口,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加强国家对人口的直接控制和管理,削弱贵族势力,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编户齐民制度是按照地域管理百姓的方式,不是向亲缘的转变;C选项错误,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政府直接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新兴地主隐匿人口;D选项错误,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不会因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变化。
3.商鞅变法规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上述措施( )
A.使贵族丧失政治权力 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
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 D.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军功”“受上爵”“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题中的规定为军功爵制度,这些共同作用于贵族体制,使其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军功授爵制度冲击了旧贵族制度,但没有使贵族丧失政治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军功授爵制度打击旧贵族的特权,进一步明确了爵位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军功授爵的制度,与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无关,故D项错误。
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国发动兼并战争
解析:
选C。
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已经成为富强之国。
5.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选D。
商鞅推崇法家思想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但法家鼓吹严刑峻法,其偏颇导致秦朝的短命而亡。
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因此,④叙述不正确。
6.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
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
秦国“软件”是指( )
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承继了西周疆土 D.首创了郡县制度
解析:
选A。
材料强调的是秦国比其他六国更胜一筹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故A项正确。
7.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 )
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B.“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C.“集小乡邑聚为县”
D.“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解析:
选D。
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
8.苏轼认为:
“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
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
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
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选B。
由“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分析可知,①③④与材料信息一致,材料未提及商业方面的内容,②与材料不完全相符。
故本题选B项。
9.(2019·浙江名校联考)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 )
A.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B.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
C.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
D.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
解析:
选B。
土地兼并是“汉代很多社会问题”之一,是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的产物,故选B。
董仲舒也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不会“批判”商鞅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A项错误;汉武帝推行一系列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不属于当时“汉代很多社会问题”,C项错误;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如董仲舒,也不是因为门第,D项错误。
10.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解析:
选A。
商鞅之所以遭遇悲惨的结局,在于变法从根本上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
试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跟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关?
试作简要评述。
(3)材料二中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
结合史实说明。
解析:
第
(1)问图一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的出现,说明秦国军事装备先进,战斗力强。
图二秦人“尚武”明显是实行奖励军功产生的影响。
第
(2)问,“山无盗贼”“民怯于私斗”说明社会治安良好,这应是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刑的结果。
“民勇于公战”是奖励军功带来的影响。
评述应依据商鞅变法达到这些社会效果的手段展开。
第(3)问,从整体而言,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的。
答案:
(1)历史信息:
秦军军备先进,战斗力强;人民参战热情高涨。
原因:
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调动了人民参战的热情。
(2)措施:
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民怯于私斗”的局面;奖励军功则导致“民勇于公战”。
评述:
这些措施的实行,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基本正确。
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自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毁)经界,立阡陌。
虽获一时之利,而兼并逾僭兴矣。
——《通典·食货一》
请回答:
(1)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评价商鞅变法的影响。
解析:
第
(1)问结合秦国变法以前的形势回答。
第
(2)问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回答。
答案:
(1)实现富国强兵。
(2)积极作用:
促进秦国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造成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本课测评(教材P29)
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提示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提示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变法也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学习延伸(教材P29)
1.探究活动
提示略。
2.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商鞅和他在秦国的变法?
提示秦国的商鞅变法虽然存在许多历史局限性,如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等。
但商鞅变法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