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859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英国、法国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

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4、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5、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的。

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

“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

在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在着作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

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

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8、扬弃名词。

德语aufheben的意译。

音译为“奥伏赫变”。

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

指新事物代替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9、否定1.不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

2.逻辑学名词。

表示否认的;反面的。

与“肯定”相对。

10、决定1.对事情做出主张;2.判断;断定;3.坚定;4.确定;5.必然;一定;6.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7.决定的事项。

11、真理是我们所认知的集合范围内可以预测现象的最高,是客观存在的,理论自身的无法证明。

不可证性使人产生了对真理的自然绝对性规律的信仰(信念),成为指导行动的最高准则。

认知超越原集合时会产生新的指导行动的真理,原来的不可证规律在新集合中得到证明而成为原集合的定理。

使用真理概念的有科学、哲学、宗教等。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或相一致。

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被学者普遍接受。

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

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

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

12、工具理性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

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

13、交往理性哈贝马斯用这个词来表达那隐含在人类言语结构中并由所有能言变者共享的理性。

在传统的标准理性观看来,理性只有一个维度,它涉及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成为思想和单个主体行为的中心。

与此不同,交往理性是双维度的,涉及不同言谈者之间的对话关系。

传统理性观通过我们关于对象的知识范式表现出来,而交往理性则在主体间相互理解的范式中被表达;这些主体能够说话和行动,处于对一个非自我中心化的世界的理解之中。

它是生活世界(life-world)的理性,关注可靠主张的。

它的有效性领域相应于人类言语的领域。

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理性观是交往行为的基础。

他称交往行为代替策略行为的过程为“交往理性化”。

14、世界历史是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15、智慧(狭义的)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

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

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与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与“形而上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是“形而下谓之器”。

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

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

人工智能是机器人的极其艰难的最终目标,但也许永远无法达到。

16、科学首先指对应于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等领域,如。

它涵盖两方面含义:

1、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

这一,通常指可通过必要的方法进行的,或能通过——一套用以评价知识的程序而进行的。

2、通过这样的研究而获得的有组织体系的知识。

17、实证科学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就是可以通过实验或事实证明其正确的科学论断或概念。

18、最初因1、实体和所以是的是,2、质料和载体,3、运动所由之出发点,4、运动之何所为或善【目的】

19、目的因认为自然界种种循环变迁中可能有像人做事情一样的“目的”存在。

eg:

天为什么会下雨?

因为云层中的湿气冷却凝结后变成雨滴,然后受重力的吸引,降落在地上。

“质料因”是在空气冷却时湿气(云层)正好在那儿。

“主动因”是湿气冷却,“形式因”是水的“形式”(或天性)就是会降落到地面。

对于这三者,亚里士多德会补充说,天空下雨的原因是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这就是他的“目的因”因此,亚里士多德赋予雨滴一个“任务”或“目的”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由其目的。

20、现实在日常应用时意味着“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合于客观情况的条件”,广义的讲,“现实”包括所有可以到或能理解的事物,所以既包括存在也包括。

狭义的“现实”在上有不同的概念层次,包括、事实、和等。

21、绝对者theabsolute是哲学上对最后实在体的指称。

祂是唯一的,也是众事物的根源;是完美的,却不离开有限的世界;祂完全不受限定,祂的存在是绝对的,不倚靠任何外物而存在。

尽管如此,哲学上的绝对者却不一定等于宗教上的位格神。

绝对者由于人的思想而被认知、被肯定,在这过程中不一定包含什么位际关系,绝对者也不要求人的崇拜。

22、矛盾亦称“自相矛盾”。

指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作出的互相矛盾(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或互相反对(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的判断。

如说:

“我承认万事万物都有矛盾,但是我认为咱们班上没有矛盾。

”是一种思想上的矛盾,它不同于辩证法所说的那种思想上的矛盾。

其区别在于:

(1)前者是思想混乱的表现,而后者则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想上的反映。

(2)前者是违反思维规则的结果,是不正常的,后者则是正常的思维所固有的。

(3)前者是思维发展的障碍,后者则是思维发展的动力。

(4)前者是可以排除的,后者则是不可避免的。

23、对象化所谓对象化,就是指劳动的实现、劳动在对象之中: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24、异化青年作品中论及的异化(Entfremdung,又译疏离),是指原本自然互属或和谐的两物彼此分离,甚至互相对立。

异化一词最重要的用法是表示人与其“”(Gattungswesen)的异化。

马克思主张异化是的结果,他的立论基于在《》(1841)中提出的理论,费尔巴哈在此书中力证“上帝”观念是人类特征的异化;则进一步主张“”观念是个人的异化;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845)中反驳了他的观点。

25、本质在当中,本质,又称为“实质”,是指某一对象或事物本身所必然固有的。

从根本上,使该对象或事物,成为该对象或事物,否则该对象或事物就会失去其自身的,特定属性或特定一套属性。

26、劳动从和的角度上来看,劳动这个概念包括所有在和中有意识地从事的创造性的过程。

劳动的意义来自于劳动的人在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的需要、能力和世界观。

27、共产主义(:

Communism,:

communismus)是一种思想,主张消灭,并建立一个的、生产资料(进行集体生产),而且没有、和的社会。

在此一体系下,土地和资本财为公共所有,而且生产、价格及销售流通均由政府当局所控制。

其主张劳动的差别并不会导致占有和消费的任何不平等,并反对任何特权。

在(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论中,它在发展上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

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必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随着工业革命后各种机械自动化生产所带来的高,长期而言经济生产所需的人力将愈来愈少,在私有财产制度下绝大多数人口将会失业,因此社会若想继续和平发展就必须进入共产主义,将愈来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给各工作人口,除了为兴趣而自愿长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数人可减少许多工作时间就维持日常生活。

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精神,而这就要求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28、物质生产是形式的生产,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

29、人口生产1、是指以一定联系起来、通过同的物质交换而实现的生命延续和种的着衍过程.人口生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2、是指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一定标准的人才为成果,以满足人类自身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才)等

30、生产关系在哲学中,生产关系是表示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范畴。

哲学认为,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复杂的结构,包括的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三个方面。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

生产关系的这三个方面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中。

生产关系是一种不依赖人的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关系。

31、交往关系

32、改变

(1)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

(2)改换,更改。

33、物质变换其一是生理学和生物学含义,物质变换是指人作为生命体为维持其生命活动必须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物质的代谢活动,包括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资源而加工成为所需要的产品,同时将产品生产过程中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构成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

其二是人类学意义。

马克思对物质变换概念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生理学和生物学方面,当马克思将人类劳动过程比喻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时候,就赋予了物质变换概念人类学意义和价值论内涵。

正如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所示明的那样,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表达着人与自然之间在本质方面的相互渗透和循环。

“物质变换以自然被人化、人被自然化为内容,其形式是被每个时代的历史所规定的。

34、沉思认真、深入地思考,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