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674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词二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毛泽东词二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毛泽东词二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毛泽东词二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毛泽东词二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词二首.docx

《毛泽东词二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词二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词二首.docx

毛泽东词二首

1毛泽东词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

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

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

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

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同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

板书设计:

万山峥嵘岁月

意象湘江看作者:

“立”于“寒秋”忆同学少年战斗

万类中流击水精神

附3:

参考资料

周汝昌《词的欣赏》

曹雄飞《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诵读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分析课文

1.写作背景

在1929年6月下旬于闽西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毛泽东未能继续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于是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

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工作。

在1929年10月写这首词前的3个多月时间里,他的行踪及活动日程大致如下;1929年7月20日,在上杭一带的蛟洋指导召开中共闽西“一大”;8月初,到达上杭县境的大洋坝;8月上旬离开大洋坝,经长途跋涉,于9月上旬到达永定地区金峰大山的牛牯扑村,并在该村住20多天,后于9月下旬到达永定县境的合溪。

他在这一小段时间里,主要是深入农村基层搞调查研究和指导农村基层开展土地革命。

在1929年重阳节前,即阳历10月11日前(当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正值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坐担架(因病后体衰)离开永定地区的合溪,前往由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刚解放不久的上杭县城,在由南北上的沿途中,他对闽西山地的秋色感受甚深。

到达上杭县城后,加之对上杭县城获得解放的喜悦心情,因而诗兴愈浓,于是便在上杭县城情不自禁地吟成了《采桑子·重阳》。

2.课文讲解

此词最初发表时没有标明词题和写作时间,词题《重阳》和写作时间“一九二九年十月”,都是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集成《毛主席诗词》出版时才补上的。

同时,最初这首词的上下阕次序是倒过来的,毛泽东修改时,才把它调整为现在的前后阕顺序,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上阕着重抒发面临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时的深沉感慨。

它有数层含义。

首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

人生,人的生命或人的一生。

每个人的人生,无论是凡人的人生抑或伟人的人生,在容易衰老这点上都是一样的,每过一年任何人都,会有较明显的变化。

而天呢,大自然呢,宇宙呢,其变化相对说来却是缓慢的,甚至难以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明显地看出来。

可不是这样吗?

“岁岁重阳”,年年岁岁都有重阳节,去年有,今年有,明年有,岁岁有,而且年年岁岁都似乎相似。

人是岁岁老,重阳是岁岁照旧来,这不确确实实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吗?

毛泽东在此并非哀叹,亦非悲歌,而是用诗句揭示唯物辩证法,既是概括揭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不可违抗的客观自然法则,也是在自勉和启迪众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高度珍惜有限的人生,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毛泽东早年就以改造旧中国,旧世界为己任,这是极其艰巨的事业。

以易老的人生去从事这样的伟业,不争分夺秒和竭尽全力怎么行呢?

因此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应毫不气馁地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力求为革命伟业多做贡献,这该是毛泽东借“人生易老”的诗句抒发的深层的情怀之所在。

接着,毛泽东又着重抒发了对“战地黄花”的深切感受。

“今又重阳”,今年的重阳节又来了,今日又适逢重阳节了。

这里的重复咏叹,不仅给人以回环起伏的旋律感,而且细察语气,含有今与昔之重阳节已有所不同的意味。

不同在何处?

就在于“战地黄花分外香”。

这是毛泽东的独特感受。

重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时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两个阳数相重,故名重阳节,又称重九。

在古人的观念里,九月九日,阳九同举,日月并应。

最为长久,因而颇重视此节日,世代有在此日登高与赏菊的风俗,藉以愉悦情怀和增进良朋至交的友谊。

毛泽东突出地歌颂今年的重阳节,他感到今年战地上的“黄花’格外芳香。

黄花,即菊花;如今的菊花的品种和花色,都已多样化,但据说在我国古代,菊花的主要品种是黄的,《吕氏春秋·季秋纪》载:

“季秋之月:

……菊有黄华。

”这里的季秋即秋季的末一个月,秋季三个月,分为孟秋、仲秋、季秋;黄华,即黄花,黄色之菊花;每年秋季末月,黄色的菊花就开了。

毛泽东词里的“黄花”是指开放在战地上的金黄色的野菊花。

1929年秋,红四军在闽西歼灭了土著军阀势力,解放了上杭,这当然是毛泽东提炼出“战地黄花分外香”词句的原因之一。

同时,据何为的《临江楼记》说:

毛泽东在1929年10月上旬,住在刚解放的上杭小山城“临江楼二楼一间明朗的前厢房内”,“据老红军回忆,那时临江楼的楼上楼下,确实种了许多菊花”,临江楼临汀江岸边,“汀江岸边盛开的菊花”,“黄灿灿如同遍地耀眼的碎金”。

毛泽东提炼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词句,恐怕与此菊花盛开的居住环境也有关系。

当然,还不仅限于此。

在秋季,在南国山地里,金黄色的野菊花是随处可见的。

毛泽东不仅在坐担架由永定地区的合溪到上杭城的途中,必然对沿途山坡上竞相开放的野菊花感受颇深,而且毛泽东自上井冈山以来,对每年秋季在转战赣南闽西各地时所见到的绚丽夺目的野菊花,都会怀有深情,这多年的战地感情的积累,都可能参与他提炼“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词句。

在战争频繁的岁月度重阳,照样赏菊,而且深感生长在战地的野菊花,比闲庭盆菊清香得多,这是毛泽东当年的豪情与感受,这种豪情与感受,充分表达于他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使词的基调更加高昂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下阕进一步抒发他对整个秋天的深沉感慨。

重阳的季节是秋天,因此这阕把笔触扩展到描绘整个秋天是十分自然的。

它着重描绘秋色的壮美,江天的辽阔。

秋,每年都是要到来的,一年一次,而且都要刮起一阵阵秋风;劲,强劲之意,毛泽东感到“秋风”带有一点强烈的意味,也就是带有“劲”的特点,因此它确实不同于春日的景致。

春秋当然是有区别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一年四季都是有区别的,这也是自然法则。

春光明媚,和煦宜人,桃红如锦,柳绿如丝,百花争艳,婀娜多姿,可见,春光也是美好的,毛泽东也是喜爱春光的。

但是,在这首词里,毛泽东更强调的却是秋,是“秋风劲”的秋,他说这种秋“胜似春光”,这就确实与常人的性格有些不同了。

“似”是多义词,可当“像”解,有近似、类似之意,词中前一个“似”即用此义;“似”还有表示“超过”之意,例如说人民生活一年强似一年,即等于说一年强于一年,两相比较,后一年超过前一年。

词中后一个“似”即用此义。

毛泽东既觉得秋光“不似春光”,同时又觉得秋光“胜似春光”,秋天的景致胜过春天的景致,这种观感也是既独特又辩证的。

为什么“胜似春光”?

因为放眼望去,“寥廓江天万里霜。

”寥廓,即辽阔;江天,指江面和天空,江面是那样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霜,这里实指箱天后的秋色,万里,极言其纵横广阔。

于是活画出了汀江流域天高气爽,江天一色、秋光万里的景致。

可以说其中既包括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味,也包括着“万木霜天红烂漫”的意味,还包括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味,这么美好的景致,比起暮春三月来,岂不果真好得多吗?

岂不的确值得热爱与赞美吗?

岂不别有一番滋味吗?

从这种对红色根据地万里秋光的无限赞美中,可以展望到光辉的前景,可以感受到坚强的信心,可以想见到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可以感染到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使词的意境更加高远、激越了。

这是一首重阳述怀词,没有伟大的情怀,难以创造出如此动人的词句。

全词扣准“重阳”词题,反复咏叹“重阳”。

重阳离不开赏菊的举止,因此它自然而然地写菊、赞菊;重阳的时令正值秋天,因而它继而写秋风,赞秋色,顺势将情意步步向前伸展。

它起句突兀挺拔,充满唯物思辩色彩;它结句意境宏大,余韵无穷。

从起句到结束,都洋溢着乐观、高昂的情调。

其笔法前后阕大体相似,都是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其感慨独特激越,意象瑰丽宏远,可谓情深意永,令人击节称赞。

四、难点分析

此词的主题是什么?

诸家理解不一。

将诸家理解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看法:

有的认为是歌颂革命的人生观的,是表达革命家的人生观、世界观的。

其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即点明了此种意图。

有的认为是歌颂革命战争的,是对革命战争的颂歌。

革命战争才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巨变,它饱含着对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战地黄花分外香”就点明了这种主旨。

有的说它是歌颂革命根据地的,“战地”实际上就是革命根据地。

有的说它是兼写人生观和战争观的,只不过以写人生观为主,因为战争观实质上也可归属于人生观范畴。

有的说它是表达渴望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斗争中去的,它表达一种渴望到前方战斗的战斗豪情。

有的认为它主要表达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抒情曲,它通过对战地黄花的欣赏和对壮丽秋色的赞美,来表现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当时闽西根据地的斗争环境,还相当艰苦,面对艰苦斗争的环境,抒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积极意义。

它是一首表达奋斗就是幸福和欢乐的歌,是一首表达“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歌。

究竟哪种理解对呢?

应当说,上述诸种思想精神因素,在这首词中都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

这首词并非主题单纯的词,它带有多义性,它可让人从多角度深思。

当然,其旨意也并非毫无轻重之分的。

它所寄托的乐观主义情怀和精神,是它的重心所在,而它的基调则在于革命的人生观。

“寥廓江天万里霜”,“战地黄花分外香”,“胜似春光”,岂不都抒发出一种乐观情怀吗?

而无论乐观精神,奋斗精神,还是战斗豪情,战争观或者对革命前景的信心,信念等,同人生观都是分不开的。

主题是概括全词的,有的词的主旨单纯,无需综合即可表达;有的词有多义性,则需综合方能实事求是地予以表达。

对毛泽东这首词可作如此概括:

它通过咏赞重阳风物,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现了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应当说,它赋予了传统重阳佳节以全新的时代内容和革命主题,是前所未有的。

附:

参考资料

1.毛主席《词六首》浅释振甫《北京晚报》1962年5月17日

2.战地黄花分外香——读毛主席《词六首》佛雏《江海学刊》1962年9月号

3.学习毛主席诗词札记鲁歌《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1976年第1期

4.战地黄花分外香——读《采桑子·重阳》魏巍《毛泽东诗词鉴赏》(臧克家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有关资料】

一、《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

“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采桑子·重阳》的写作背景

在1929年6月下旬于闽西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毛泽东未能继续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于是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

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工作。

在1929年10月写这首词前的3个多月时间里,他的行踪及活动日程大致如下;1929年7月20日,在上杭一带的蛟洋指导召开中共闽西“一大”;8月初,到达上杭县境的大洋坝;8月上旬离开大洋坝,经长途跋涉,于9月上旬到达永定地区金峰大山的牛牯扑村,并在该村住20多天,后于9月下旬到达永定县境的合溪。

他在这一小段时间里,主要是深入农村基层搞调查研究和指导农村基层开展土地革命。

在1929年重阳节前,即阳历10月11日前(当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正值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坐担架(因病后体衰)离开永定地区的合溪,前往由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刚解放不久的上杭县城,在由南北上的沿途中,他对闽西山地的秋色感受甚深。

到达上杭县城后,加之对上杭县城获得解放的喜悦心情,因而诗兴愈浓,于是便在上杭县城情不自禁地吟成了《采桑子·重阳》。

三、《沁园春·长沙》的补充注释

《沁园春》:

词牌名。

沁园:

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

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四、《采桑子·重阳》的补充注释

1.“人生”二句

[人生易老天难老]即人生有尽,宇宙无穷之意。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若有情天亦老。

”这里是反用其意,天是无情的,所以天难老。

[岁岁重阳]就是天难老的证明,此重阳是泛指。

2.“今又”二句

[今又重阳]此重阳是特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黄花]《礼·月令》:

“鞠有黄华。

”鞠,古菊字,黄华即黄花。

因称菊为黄花。

《淮南子》: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

”高诱注:

“菊花不一,而专言黄者,秋令在金,以黄为正也。

”史正志《菊谱》:

“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这里是指野菊。

野菊一名苦薏,是一种多年生草,叶似菊叶,缺刻较深,花黄色,原野中多有之。

3.“一年”二句

[劲]有力、猛烈。

[不似春光]是说秋风与春光之别,是客观现实。

4.“胜似”二句

[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寥廓江天万里霜]寥廓,指天地广阔。

江天,江水与天空相接。

杜甫《滟滪》:

“江天漠漠鸟双去。

”万里霜,郭沫若《喜读毛主席词六首》:

“这并不是普通的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

但霜叶不限于红,还有黄叶。

秋色也不限于霜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

”这句申言“胜似春光”的具体含意。

五、《采桑子·重阳》赏析

伟大领袖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

诗情画意,最为浓郁。

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

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人题。

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于此,我们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

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自然,“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

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

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人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总之,诗句的意思是说:

人生固易老,但这又何妨?

天是难老的呀。

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

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像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

但是,它不是格言,而是诗句。

在这里,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

所以,我们说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我们便又看到:

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

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

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

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土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是什么情调?

厌战思家。

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

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

读过“战地黄花分外香”这类诗句,感染到诗中所洋溢的那种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回过头来,检阅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九日龙山饮》);无论杜甫的“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岂不是无一例外,完全可以“一览众山小”了吗?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

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

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

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

“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

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

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

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

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

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

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

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采桑子》一词,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又如吕本中词: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