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记录十篇.docx
《教研活动记录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研活动记录十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研活动记录十篇
望江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以“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的互动式研讨
●教研活动时间:
2014年3月12日
●教研活动地点:
幼儿园办公室
●教研活动主持人:
颜老师
●参加对象:
全体老师
●活动实录:
主持人:
我给大家呈现了一个“老师,请你帮帮我?
”的教育案例,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每个老师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什么现在孩子越来越活跃了,而生活独立能力却越来越“疲软”了,今天我们就以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这个话题为例开展互动研讨,希望大家能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教师互动研讨:
刘老师:
首先我觉得,对于小班的孩子,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靠一次两次就能达到教师预期效果的,孩子很容易忘记,例如:
让孩子排队这个环节,为了让幼儿养成有序排队的习惯,我就在一日活动中进行练习,上厕所练习、户外活动练习、吃饭练习,每一次老师都要不断重复排队的要求,幼儿才能一个跟着一个排队。
谢老师:
确实,对小班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件难事。
有的时候,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很简单的一个要求,然而要在孩子身上达成的话,老师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就如刚才计老师提到的幼儿排队练习,我也在班上训练了很多次,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我让孩子排一条直线,也就是纵向排队,孩子要么这里断开来了、要么那里挤在一起了、要么这里弯曲了、要么那里有几排了,真的是很费时间,很费精力。
主持人:
刚才两位老师结合了自己工作的实践,谈到了自己的困惑——孩子的排队练习,老师要让孩子排成一个直线的队形,我就在想,孩子理解什么是直线吗?
如果孩子还没有直线的概念,那么我们老师是否首先要让孩子接受直线的概念呢?
有了概念的内化,孩子才可能在行动上得以体现。
刘老师:
这倒是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孩子还没有直线和曲线的概念之分,所以往往在排队的时候,排不整齐。
主持人:
对于小班的孩子,他们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要适应集体生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刚才张老师讲到了利用孩子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练习,这是一个不错的策略,虽然排队这是个简单的规则,但是,我们也是要让孩子在有兴趣的情感氛围下自然接受规则意识,让孩子主动获得,而不是教师的灌输。
老师们还有其它的策略吗?
戴老师:
我觉得,孩子来到幼儿园,首先一定要让孩子有规则意识:
这是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开始有序活动的第一步,记得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刚上幼儿园还小,情绪还不稳定,所以不大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习得,也觉得只要孩子不哭不闹,慢慢来吧,不着急的,但后来我觉得自己的这种想法不可龋因为我发现,在我组织孩子集体活动时,总有孩子进进出出的,一会儿要小便,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我抱,这个时候,我就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班级常规有问题了。
这是我工作第一年的感受,所以工作第二年开始,我就在班级常规方面做了很大的实践,比如我要让孩子养成举手的习惯,那我就有时候一个星期就抓孩子的举手问题,一个星期不行,那就两个星期,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效果还是蛮好的。
望江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玩玩具对孩子的能力的培养
●教研活动时间:
2014年4月1日
●教研活动地点:
幼儿园办公室
●教研活动主持人:
颜老师
●参加对象:
全体老师
活动主题——玩玩具对孩子的能力的培养
主持人:
老师们,刚才我们都亲自玩了搭砖房的玩具,你们能不能回答上次我提出的思考问题?
我上次提的问题是什么还记得吗?
(教师众口纷纭)还有就是说这个玩玩具能够发展孩子什么,它的价值是什么?
好,咱们顺着说,咱们先说这个玩玩具能发展孩子什么?
你们觉得呢?
刘老师:
通过昨天玩这个玩具,我觉得发展最大的可能是孩子之间的合作、交往问题,因为它提供的这些东西比较多,如果个人搭建肯定是困难,这时就需要同伴的加入,所以我觉得通过这个玩具能发展孩子的同伴交往和合作能力。
谢老师:
昨天在玩时,一开始没搭成,后来又一个老师就问“唉,有图吗?
”所以,我觉得这个材料可能能发展孩子的识图本领。
宋老师:
我觉得可以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因为积木比较轻,所以孩子需要手眼协调比较好才能网上堆。
刘老师:
我认为可以发展孩子观察能力,他必须要仔细地去观察。
(立:
观察什么?
)观察比如说样图,它是有样图的,所以你必须要不断地去仔细观察;还有一个我觉得可以发展他的空间知觉。
戴老师:
嗯,我觉得它可以发展孩子的创造力,还有孩子原有经验,对已经知道的房子的记忆,进行提取。
而且孩子在看图的情况下,不一定非与图搭得一样,可以与图不同,这就发展了孩子的创造力。
颜老师:
嗯,还有吗?
刚才大家说得很多,有社会性方面的合作,有认知方面的识图;还有空间知觉、观察、创造性;等等等等。
那好,在你玩完后,如果你是大班教师,你预设孩子有什么困难?
因为你们也遇到困难,所以你们预设一下孩子在玩时会遇到什么困难?
肖富鑫一排、第二排的错位搭的经验,有的孩子会有,可以这样搭,但有的孩子只用搭高的经验,会搭得不稳。
谢老师:
我认为孩子还会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门和窗子的区别。
虽然它们大小有些差异,但对孩子来说哪个当门、哪个当窗户,我觉得也是一个问题,因为窗户与门的结构是一样的,而且是一样开的,所以我觉得孩子会遇上此问题。
颜老师:
孩子还会有什么困难?
刘老师:
那个房顶,我认为是比较难搭的,因为房顶有一个层次,要搭出个层次再往上安。
而且房顶是两边各有一个孔,中间没有,所以它要对上去也是比较困难的。
(立:
等于是这个地方。
)对对对。
而且它有层次上去,才能搭出那种尖尖的感觉。
谢老师:
房顶比较难搭。
还有吗?
戴老师:
我认为材料比较多,把房子建好的时候需要一个过程,孩子有没有坚持性,他能否坚持把这个房子盖好。
刘老师:
有些孩子他照着去搭,他没看到的面,他就没有想到,他没有想到是一样的,他要迁移过去,他没有迁移过去,而且他在搭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了,他那个不是倒了吗,拆了,拆完了以后他没想到要两面一起拆,他只是拆一面,拆完以后他又搭回去了,他又拆另一面,之后又搭回去了,当时有一个女孩,在第三层搭了一块,是迁过去了,但好像于天又给拿过来了。
就是这样,等于现在还是没有很好的能照顾到他不能看到的那面搭出来。
(颜老师:
就是你的意思是,他能看到的他能搭出来,他看不到的就不能。
)唉,对。
(颜老师:
这要是你,你怎么办?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他看了他就能搭,看不见就不能,他立体的那种空间的东西还没有发展好。
总结:
今天我们组织的这个教研活动,通过研讨的方式,引导教师们的思考,区域活动在观察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有拓展、丰富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望江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该不该制止她给娃娃剪头发”
●教研活动时间:
2011年4月26日
●教研活动地点:
幼儿园办公室
●教研活动主持人:
颜老师
主持人:
先请该园刘老师讲述她的一个真实的两难困惑案例(小班案例),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以下是这个案例的主要内容:
“老师,我在给娃娃剪头发!
”
在今天的娃娃家游戏中,让我感到惊奇和意外。
当我来到娃娃家时,小朋友正拿着剪子剪娃娃的头发。
我惊奇地问:
“你在干什么呀?
”她回答说:
“我在给娃娃剪头发。
于是就赶紧说:
“天冷了,娃娃的头发不要太短,我看不要了。
活动结束后,我找到她进行交流了解她的想法。
告诉她娃娃的头发不能剪。
交流中流露出不服气的表情。
我不知道在活动中和活动后的互动中,我这样做引导对不对?
主持人:
刚才陈老师在反思中提到了一个很现实、很具体的两难困惑问题。
在活动后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她那样引导适宜不适宜?
这个问题到底说明了什么?
谢老师:
老师去介入这件事情,去引导孩子了,但孩子的表现是不服气,她觉得我的头发长了,妈妈就会给我剪,所以娃娃的头发长了,我理所应当就应该给她剪。
我觉得问题在于该不该引导?
主持人:
那老师把这个问题的落脚点放在哪了呢?
宋老师:
该怎样去引导,行为是否适宜?
主持人:
这是老师的第一反应。
陈老师刚才说不知道这种引导对不对,所以落在了做法上。
那么,我们在关注行为是否适宜之前,还应该关注些什么呢?
戴老师:
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她剪是有什么需求吗?
主持人:
在关注问题之前,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需求,也就是行为是否适宜不是凭空而说,而是依据孩子有什么样的需求,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所以,我想问一下刘老师老师,当事情发生时,你是怎么想的?
刘老师:
我就想马上得制止他,要不然头发就该给剪没了。
但我又想应该尊重孩子,所以就以游戏的口吻跟她说:
“天冷了,娃娃的头发不要太短,我看不要再剪了。
”
主持人:
陈老师没有生硬的去制止,还是能够注意到用游戏性的语言去跟孩子说话,这一点还是不错的。
事情发生的当时你并没有跟孩子过多的互动,但为什么结束以后你又和她互动呢?
刘老师:
第一,我是想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第二,是想丰富她的一些生活经验。
于是,我就说:
“娃娃头发不像咱们人的头发,剪下来还能再长长。
娃娃的头发剪掉就长不出来了。
”
主持人:
陈老师是从知识经验上去丰富孩子。
这表明陈老师实际上是想解决什么问题?
她为什么要告诉孩子娃娃头发不像人的头发,剪了还可以再长长。
陈老师关注的是什么?
主持人李萃颖:
咱们老师可能认为教育完孩子,孩子不再剪了之后,教育目标就已经实现了。
但孩子当时的反应是不服气,那她还会不会去进行别的活动。
这是咱们老师应该继续去关注的。
主持人:
教研室的老师给咱们从孩子的反应这个角度帮助咱们分析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老师行为对于孩子的效果。
后面咱们还会深入分析这个问题。
接下来,咱们思考孩子为什么要给娃娃剪头发?
宋老师:
孩子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到游戏中去了,自发地调动经验来丰富自己的游戏内容,而且小班孩子模仿性比较强,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
由于家庭中没有条件,幼儿园给孩子创设了模仿成人生活的条件,孩子可以比较放松地再现她的游戏。
戴老师:
这是孩子生活经验的迁移。
谢老师:
孩子在游戏中真正的进入角色,真正把自己当成家长来照顾孩子了。
她真的很投入,把一切都当成是真实的,这就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王老师:
这就涉及到老师引导的方向,如果老师是从这个角度去引导的,那可能就会给孩子们的感受是破坏了玩具。
而小班的孩子,自己是不会认为他是在损坏玩具的。
如果牺牲一个娃娃,能让那么多孩子们都获得娃娃的头发不能剪的生活经验值得的。
主持人:
我还有两点思考想跟大家分享。
一个是对于今天的案例来说,我觉得刘老师老师还是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一个是她在过程中用一种游戏性的口吻而不是用一种强硬的方式跟孩子互动,这说明老师当时是有思考的。
并且老师后来看到了孩子剪得很认真,这使她当时对于要不要制止孩子有一些犹豫,而且还看到了孩子不服气的表情,感觉到孩子剪的兴趣还没有停止。
这说明老师还是捕捉到了孩子传达给她的一些信息的。
这里面其实也体现了她当时的价值取向。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如何做价值判断的问题,尤其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思考这个问题。
老师反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活动之后才去思考如何调整,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这样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价值才更大。
另一个是,针对这个案例,总结一下,我觉得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分析和反思:
年龄特点、心理需要、感受、原有经验、获得了哪些。
关于这个案例,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突发事件,而恰恰是这种突发事件,是最需要老师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做出有利于幼儿更大发展的价值判断。
刚才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自己的想法,这体现了我们的一种开放的心态。
不同的角度可能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我们要做价值判断的最终目的是要从这些合理性当中找出它们的结合点,这样才可能做出从哪个角度思考对于幼儿的发展更大的价值判断。
所以,分析这个案例的价值不在于解决最后到底怎么做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老师去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想。
望江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
●背景:
依据我园本学期的教研计划,我们的教研活动更侧重于关注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事件开展以案例研究为主题的互动式研讨活动。
从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入手,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为教师提供展开教师间互动研讨与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总结。
●教研活动时间:
2014年5月18日
●教研活动地点:
幼儿园办公室
●教研活动主持人:
颜老师
●参加对象:
全体成员
●活动实录:
主持人:
在上次的教研活动中,我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教育案例,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每个班级都遇到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以这个案例为例开展互动研讨,希望大家能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案例内容:
阳科苇是个行为问题较多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
“老师,老师,阳科苇咬我了!
”“老师,阳科苇打人了”“阳科苇下地用脚踹我了!
……”;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对老师提出要求:
“别让我们的孩子和阳科苇在一起玩!
”“我们的孩子不能和阳科苇坐在一起!
”“阳科苇不能睡在我的孩子旁边!
”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通常都很为难,老师该怎么解决和处理呢?
教师互动研讨:
谢老师老师: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像阳科苇这样的孩子经常出现,我们也的确觉得比较难处理。
我认为处理这种问题教师的导向作中很重要,因为在孩子们的管理中教师是起到主导作用的。
首先老师不要过分强调阳科苇的不足,在小朋友中间应当给孩子们适当的疏导,扭转小朋友对阳科苇的印象和看法,多引导孩子们去主动与阳科苇好好相处;其次,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导向工作,帮助家长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都是不同的,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和班级中的小朋友间产生的矛盾,相信老师能处理好这些问题。
张老师∶我非常同意初老师的想法,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要把握好方向,要关注阳科苇这样的小朋友,积极与家长沟通。
。
刘老师:
我的想法与初老师和张老师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教师正确引导和关注的同时我认为还应该更多地去挖掘深度的原因,由于孩子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对是非观念的建立是不完全的,因此我们应从找到阳科苇小朋友产生这些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入手,从根本挖掘坏习惯形成的原因,以方便教师选择有效的方式去帮助他,教育他。
主持人:
刚才三位老师都就案例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而且她们三个人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
幼儿园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坚持正面教育,因此这三位老师的观点很明确教师要积极引导,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特殊的关注阳科苇这样的孩子,正确的引领和疏导其他孩子对阳科苇的反感,使他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而不是越来越被排斥。
戴老师:
我觉得像阳科苇这样的小朋友他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行为主要是孩子不会与小伙伴交往和相处,就像傅老师所说得在幼儿园中的孩子很少会是真正去打人的,我认为他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和经验。
教师可加倍的关心和呵护受到攻击的孩子,对阳科苇小朋友采取冷处理,用行动去发出暗示,让阳科苇自省,进而去主动地克服自己的行为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当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教给孩子一些与他人相处的技能和方式等,我觉得换个角度去处理也会获得好的结果。
刘老师:
我非常赞同戴老师的观点,对待阳科苇这样的问题儿童教师首先要以积极的愉悦的心态去处理,宽松的教育氛围在孩子的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主持人:
大家的讨论的确非常有价值,刚才赵老师和李老师的观点我也非常赞同,在处理阳科苇小朋友的问题中教师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是孩子们的引领,老师对待阳科苇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全班孩子对阳科苇的接纳程度,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往往对自己的心态很难总保持平和和愉悦,尤其是对待像阳科苇那样的孩子就更难做到了。
但是一个积极宽松的心理环境对我们本身和孩子都是很有帮助的,因而我们都应该尝试着在班级中多一些“好笑”小一些“好气”,教师应尽量在班级中的营造宽容、愉悦的教育氛围,使孩子们能放松自然的生活在班级中,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都会充满自信,健康富有个性的发展。
刘老师:
我认为在阳科苇的问题处理上,做好家长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家长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到班级工作的质量。
因此,对于阳科苇的问题引起的家长的不满,教师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做好家长工作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做好开开家长的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教育孩子;其次是做好其他家长的工作,多与他们交流具体的事件,对于阳科苇给他们带来的焦虑教师要诚恳地向他们表示歉意,争得他们的理解与协助;这样共同的努力使问题逐渐淡化,也会对阳科苇有更大的帮助的。
主持人:
杨老师是我们当中最年轻一位,虽然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刚才她的发言我认为角度也很好,它主要是从家长工作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想家长工作是我们现在的班级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待开开的问题上我们从家长的角度去做好工作也是很必要的。
今天大家就阳科苇的案例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对这次活动都非常重视,在活动前作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每位老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共同探讨这些“调皮”儿童的教育策略,我认为每位老师的发言都是很精彩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后记:
本次的教研活动是我们首次征集教师在实践工作中的“经典”问题而展开的互动研讨活动,教师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自己教育生涯中所积累的经验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促使大家重构和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使得原来属于每一个个体所有的经验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群体资源,我们感觉这样的教研活动非常有价值。
我园的“园本教研”坚持从幼儿园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创设宽松的环境,使教研走近了教师,解决了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园本教研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幼儿园小班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时间:
2014年6月4日
●教研活动地点:
幼儿园办公室
●教研活动主持人:
颜老师
●参加对象:
全体教师
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们幼儿园将开展园园行教研活动,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它让大家在教研活动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一个主题,或针对一个问题,大家先各自收集资料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们幼儿园将开展园园行教研活动,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它让大家在教研活动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一个主题,或针对一个问题,大家先各自收集资料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继续深入贯彻《纲要》精神,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
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别差异。
幼儿从各个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最棘手的是生活常规较差。
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礼貌,不懂得遵守集体规则,生活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
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是学期中的重中之重。
于是我们选择常规活动这一主题进行园园行研究活动。
一、研究主题:
幼儿生活常规的养成二、研究目的:
1、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2、培养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激发小班组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一致、互相协作,为教育事业谱写出新的篇章。
三、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个案记录发、及时反思法四、研究过程:
1、在第一次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提前通知组员,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以及所需要的资料。
2、在第二次教研活动中,各班教师通过收集资料,自身实践,交流谈论,中心发言人将各人的收集资料汇种,并将各班在活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总结出来,大家共同寻找解决的途径,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大家在各自班级中继续尝试新方法。
3、在第三次活动中,每人完成一篇,针对班级"幼儿生活常规习惯养成"的反思,总结班级中所取得成绩,中心发言人进行总结。
四、研究问题
1、了解小班常规管理的重要性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
第一,幼儿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第二,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2、问题的提出的原因。
首先是生活常规管理。
新学期开学的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辛苦的一个阶段,一般情况下,通常入园时会哭闹不止,轻微的一般是一周左右,严重的一般是二至三周,甚至个别特殊的有一个月左右。
孩子在教室里面哭,有的奶奶、妈妈在教室外面哭,甚至有的家长敲门,要求进来给孩子喂饭,总之,家长们送孩子入园时站在教室外久久不肯离去,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和家长,我们该怎样做?
3、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们通过教研活动的过程,解决这些问题。
根据本园的情况为幼儿创造优美的、舒适的区域环境,转移幼儿情感依恋,稳定幼儿的情绪,减少幼儿对家人的依恋。
第一,孩子入园时对孩子表现出友好,先来的孩子让家长陪陪,等大家都来齐了,就请家长离开教室,尽管家长不理解,不愿离开,过后一段时间再给家长解释;然后,第一周,不给孩子编固定的座位,孩子们肯定会到处乱跑,第二周开始,把跑的孩子,不愿坐座位的孩子哄他上座位,就连哭的孩子也是这样,使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影象,要坐座位。
第二是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的简单的管理。
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胆怯,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作为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我们教师应该抛弃以前那种将幼儿视为成人的客观附属物或"小大人"的观念,应树立科学儿童观。
即儿童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照顾和保护,儿童应有主动、自由和充分活动的权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应该协调发展。
教师应该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者,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既不能把幼儿看成是"小大人",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众所周之,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
因此,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我们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建立的关键环节。
我在突破这些难点时,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几种方法:
1)、示范、模仿法。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改变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
比如,在进行点名这一常规上和晨间入园时,请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做示范,其他幼儿模仿他的做法,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培养了幼儿互相帮助的精神。
这样,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2)、妙用儿歌。
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时,我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
在洗手的时候,我边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
"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
"洗脸时念儿歌:
"小毛巾,对着揪,扯平放在手里头。
洗眼睛,洗嘴巴,洗洗脸,最后洗臭鼻子,看谁洗得最干净。
"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洗脸的任务。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情况,随机地编念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环节。
幼儿园小班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时间:
2014年6月25日
●教研活动地点:
幼儿园办公室
●教研活动主持人:
颜老师
●参加对象:
全体教师
教研内容:
如何提高家长工作的实效性?
教研过程记录
一、主持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也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心愿。
尽管如此,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教育观念、思考角度不同,常常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作为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