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专题高分突破复习训练33.docx
《高三政治专题高分突破复习训练3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专题高分突破复习训练3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专题高分突破复习训练33
阶段小结(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填T,错误的填F)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
( )
解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答案 F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 )
解析 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答案 F
3.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 )
答案 T
4.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
解析 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答案 F
5.只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 )
答案 T
6.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
解析 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答案 F
7.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
解析 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答案 F
8.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 )
解析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答案 F
9.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
答案 T
10.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失去了根基。
( )
答案 T
二、选择题
11.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想的产物。
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这表明(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③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体现了文化素养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等逐步培养出来的,②要选;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①要选。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实质,也没有体现具体的文化现象,③④不选。
答案 A
12.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某同学上街购买《文化生活》复习资料 ②南京大屠杀档案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③全国人大拟将房地产税纳入立法规划 ④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杭州博物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①属于经济现象;③属于政治现象;②④是文化现象。
故答案为C。
答案 C
13.龙游民居苑是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论证批准的全国仅有的两处古民居异地迁建保护工程之一,它既是一个景点,也是一个展示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馆。
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精神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古民居都需要恢复和保护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解析 龙游民居苑是一个展示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馆,这说明精神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B符合题意。
A、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不是所有的古民居都有保护的价值,C观点错误。
故答案选B。
答案 B
14.扬州瘦西湖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欧阳修《西湖》诗形象地描绘出扬州西湖的胜境。
这说明( )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B.自然现象属于文化活动及产品
C.文化是人的灵感和想象
D.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含义。
材料说明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均明显错误,排除,故选D。
答案 D
15.(2016·绍兴9月适应性考试)《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等科普作品是许多科学家在少年时代喜爱读的书,正是这些科普作品在他们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这生动地表明( )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科学素养已成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④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错误;④与材料无关,排除;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A
16.“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人类自身的。
”这一观点的意思是( )
A.必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D.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解析 “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力,文化的‘力’是用来‘化’人类自身的。
”题中观点说明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有深刻影响,C符合题意。
A、B、D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答案 C
17.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文化的汇通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一条捷径。
这说明( )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一定的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D.文化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解析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的汇通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一条捷径,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说法正确。
A、C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
答案 B
18.(2016·温州8月选考模拟)某地将老厂房打造成创意工厂,吸引了一大批艺术、传媒和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历经三年“摇身一变”成为省级文化创业创新集聚区,年产值达2.44亿元。
由此可见( )
①推动经济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②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物质基础,④材料不体现;②③符合题意。
答案 B
19.(2016·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十三五”规划在文化建设方面再次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是基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②文化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促进作用 ④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优秀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促进作用,③错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A
20.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葬礼上,让我们东方人不可理解的是,整个葬礼所有的嘉宾进场时,都神采奕奕、谈笑风生。
因为在他们看来,撒切尔夫人是自然死亡,这是一段“值得庆祝的生命”。
这表明( )
A.文化的不同,总是体现在交往行为的差异上
B.文化环境的不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必然不同
C.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是否健康
D.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引起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
解析 “让我们东方人不可理解的是,整个葬礼所有的嘉宾进场时,都神采奕奕、谈笑风生。
”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因此D符合题意。
A说法错误,因为文化的差异不一定总体现在交往行为的差异上,也可能体现在其他方面;B说法过于绝对;C说法错误,思维方式不同,与交往方式健康与否无关。
答案 D
21.许多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把校训、育人目标等书写在墙壁等醒目位置,让墙壁“说话”,而且这种教育方式有时是“无声胜有声”。
这主要是因为( )
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可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无形中发挥教育作用 ④这种强制性的方式更有成效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解析 很多学校把校训、育人目标等都书写在墙壁等醒目位置,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②③正确;让墙壁说话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形式和手段,①“只有”过于绝对,错误;这种方式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强制的,④错误。
故选D。
答案 D
22.民谣代表着诗意、淡泊、流浪和乡愁,一把吉他,低吟浅唱,清新自然。
由马頔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窜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
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窜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
这表明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②当选;材料表明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③正确;故选B。
答案 B
2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又一次把中西医之争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但医学里的“中”和“西”,并非如“是”与“非”、“科学”与“非科学”那般对立,虽“道不同”但可“相为谋”,做到殊途同归。
这是基于( )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各有特色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 ④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题目中讨论到虽“道不同”但可“相为谋”,做到殊途同归。
意思就是说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着差异性,但是我们更要看到他们的共性。
本题的题眼是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不是各自的特色。
因而正确答案应该是①④。
答案 B
24.莫言的小说写的是中国故事,却能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
这体现了( )
A.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具有共性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解析 中国故事引起外国读者共鸣,体现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故选B。
其余选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B
25.(2016·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致敬国学:
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级盛会,将于今年10月下旬举行,现场将揭晓“国学终身成就奖”、“国学成果奖”、“国学传播奖”等重要奖项。
该活动的举办( )
①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②将会决定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将激励我们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④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与软实力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文化活动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错误;①③④是该活动举办的作用,入选。
答案 A
26.2016年春节,抢红包成了老少皆宜的游戏。
过年发红包、收红包,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寓意祝福和团圆。
不管是传统红包还是微信红包,都是为了促进家庭和谐,为了促进友人之间的感情传递。
由此可见(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其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D.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
解析 过年发红包、收红包,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寓意祝福和团圆,不管是传统红包还是现在的微信红包,都是为了促进家庭和谐,促进友人之间的感情传递,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A符合题意。
B说法不对,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途径。
C说法不对,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不是继承的实质。
D说法不对,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 A
27.比较新旧“二十四孝”内容,可以看出( )
①对“孝”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②对“孝”文化既要克服又要保留 ③传统习俗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④传统思想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二十四孝”是一种传统文化,材料并未体现传统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强调新旧“二十四孝”的不同。
答案 C
28.100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辛亥革命作为一次革命运动和重大政治事件,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
这表明( )
A.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
B.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
C.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够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前进动力
解析 材料中辛亥革命作为重大政治事件,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说明了社会制度变革对思想文化的促进作用,C项正确。
材料强调社会制度变革对文化的作用,不是强调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故B项不选;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C。
答案 C
29.春节期间,一段极具传统相声特点,又不乏现代元素的《满腹经纶》在网上爆红。
古代典籍、诗词及传统艺术始终是贯穿节目的主线,而一个个古今中西结合的包袱,不断为观众制造“笑果”。
该段相声的成功说明( )
①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②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③文化创新应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④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材料中“极具传统相声特点,又不乏现代元素”,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故①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材料中“一个个古今中西结合的包袱,不断为观众制造‘笑果’”,表明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④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B项。
答案 B
30.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是这样说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启示人们,要做到文化自觉就必须( )
A.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反对西化展望未来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创新发展
C.推陈出新求同存异,以我为主引领风尚
D.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现未来
解析 为天地立心启示履行责任,为生民立命启示服务大众,为往圣继绝学启示继承传统,为万世开太平启示展望未来,D说法正确;A、B、C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D
31.中华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全力推进文化创新。
实现文化创新要(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摒弃传统、从头开始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对待传统文化,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③④说法都正确;②“摒弃传统”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本题选D。
答案 D
32.电影《第一书记》掀起了观影热潮,这对文化创作者的启示是文化创新必须( )
①发挥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作用 ②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③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④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材料中体现了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要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以选C。
①错误,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等于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答案 C
33.“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这句话是说明(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解析 这句话是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B项符合题意。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C、D两项体现的是文化创新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本题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三、综合题
34.家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
家风代代相沿,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庭成员的个性。
家风连着民风,影响社会风尚。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
解析 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包括文化影响人的表现、特点及作用。
将材料与上述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答案 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人们坚守高尚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处世方法。
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通过家庭教育的氛围,使人们牢牢树立道德信念。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35.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
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解析 本题指定的答题范围是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因此应围绕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与创新进行回答。
山东省教育厅要求“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了批判继承,同时也充分地发挥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答案 ①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具体要求,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去除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性地继承,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有利于通过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