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5489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许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我校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我院发展成就显著、动力后劲蓄积增强、发展环境改善、质量不断提高、形象不断提升的五年。

我校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机遇,积极融入新常态,不断寻求新突破,围绕创建国内一流特色高职院校,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校园环境明显改善,各项管理逐步规范,顺利跨入全省高职院校第一方阵行列,被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发改委联合授予“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

办学实力跃上新台阶。

办学规模持续稳定,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16000人左右,成人招生突破3000人。

专业设置经过调整、增减,“十二五”末保持在63个。

其中,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9个;院级特色专业12个。

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64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已全部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学生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5个国家级二等奖,9个国家级三等奖,18个省级一等奖,19个省级二等奖,31个省级三等奖,24个省级优秀奖。

在第九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创业类组别一等奖,在全国职业学校“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荣获特等奖。

新增5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7个省级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实训基地框架体系。

新建2号实训楼已投入使用,启动了1、3号实训楼拆墙透光、建筑模型、园林温室大棚、航空模型等项目。

截止“十二五”末,设备总值达8000多万元。

通过实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了开挖明月湖等改善校园环境品味的项目建设。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素质明显提升,高职称人员比例由“十二五”初期的23.9%提高到40.7%,“双师素质”与专任教师比例为85.09%,建成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5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十二五”期间,教师发表论文1409篇,出版专著298部,完成各级科研课题904项。

校企合作实现新突破。

通过走访许昌百家重点企业,与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同济医疗集团联合,成立了许昌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与中德诺浩、许昌万里、森源电气等企业合作,建立了中德诺浩汽车学院、万里物流学院、森源电气学院;与3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与300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学生顶岗实习;与许昌中行、许昌电信合作,引进300多万元资金组建的校园“一卡通”、OA办公系统,已全部完工。

学生工作出现新面貌。

通过实施“一系一品牌”战略,德育工作机制得到完善,德育队伍得到充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校园活动丰富多彩。

社团活动的开展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就业率持续提升。

连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6%以上,年终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各项管理取得新成效。

通过持续不断的资源整合,较好的发挥了网络、多媒体及各类教学设备在教学、管理、招生就业、后勤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持续推进薪酬改革,进一步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调动了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坚持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学院债务通过老校区土地置换全部化解,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38869万元,争取各类专项资金17807万元,化债资金8867万元,全民技能振兴专项资金4351.226万元。

财务支出进一步规范,有效杜绝了浪费现象。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全面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做到了饮食服务标准化、水电服务规范化、资产管理制度化、宿舍服务人性化、保洁服务社会化,后勤服务更贴近师生。

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

五年来为行业企业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培训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千余人,开展各种技能鉴定8000余人次,培训村干部1000余人。

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5个项目列入河南省高校与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平台,完成科研项目数十项。

与许昌同兴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烟草农机具填补了国内空白,校企双方共同研发出的系列烟草专用农机具中有8项获河南省烟草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得河南省烟草公司科学进步一等奖,两项获得许昌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项获得国家专利。

围绕服务地方文化,积极参与许昌文化和中原文化产业建设,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

利用体育馆设施举办多场重大赛事和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党建工作呈现新气象。

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为契机,贯彻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委自身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通过选送干部出国培养、外出学习进修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治校办学能力;选拔优秀干部充实领导岗位,推荐2名同志到外校担任校级领导干部,选拔11名同志到中层正职岗位任职,选拔69同志到科级岗位任职,为各项管理注入活力。

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牢固党纪国法的刚性约束,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更加严明,全院党员干部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

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给下一步的发展以深刻启示:

◆必须坚定发展自信,保持发展定力,时时刻刻抓发展保态势,改革发展的步伐一刻也不能放松;

◆必须融入全市发展大局,谋划推进大事要事,通过抓合作、抓项目,争取发展主动;

◆必须立足长远,厚植发展优势,通过加强内涵建设,丰富办学资源,培育发展动力;

◆必须抓实事惠民生,让广大师生共享发展成果,激发广大师生共创美好未来的热情;

◆必须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为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阶段是学院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院发展站在新起点,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没有变,职业教育上升的势头没有变,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没有变,面临诸多有利条件。

1.政策支持。

一是党和国家空前重视职业教育。

国务院召开新世纪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编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我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实习实训条件等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省委、省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政策倾斜。

省委、省政府召开职教工作会议,省政府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豫政〔2015〕41号),要求到2017年,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低于12000元。

教育厅明确提出扎实推进职教攻坚二期工程,努力构建外部开放、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是高校分类发展,职业教育特色更加突出。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豫政办148号文件《转发教育厅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发展意见》提出:

高水平综合大学巩固本科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特色骨干大学停办专科教育,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一定实践能力的专科层次技术人才。

四是市委市政府对我院的发展大力支持,把我院创建国内一流特色院校纳入全市发展整体规划。

2.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从低附加值的制造转向高附加值的制造,为职业教育振兴提供了新机遇。

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营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职业技能已成为各行各业主力军。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没有变,人才需求更大。

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自贸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极大地刺激了个人的职业教育需求。

社会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区域环境。

许昌“打通六路”,建设“五型许昌”战略规划的实施,推动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一起加大推进,“三大主导产业、四大新兴创业、五大战略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将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优先发展电力装备首席产业链,优化提升汽车及零部件、电梯、食品及冷链、超硬材料及制品、再生金属及制品、发制品6大优势产业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金融业、健康养老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与技术来支撑。

许昌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科技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独特优势,优化了职业院校发展的外部环境。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学院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学院升本工作的逐步推进,学院发展与国内一流特色院校相比,与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差距。

产教融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创新;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和教材资源建设还相对滞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

无论是人才支持还是技术支持,都没有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无缝对接。

二、“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紧紧围绕许昌支柱产业,打造“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与许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推进人才成长与许昌经济社会需要协调发展,培养适应许昌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发展战略

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高职院校,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实施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专业建设等,实现各项工作的跨越发展。

——实施厚植优势战略。

坚持把厚植优势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持续推进内涵建设,巩固提升与许昌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发挥各专业的潜在优势,培育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不断提高综合竞争优势。

——实施绿色人文战略。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关爱为主的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共享发展战略。

立足许昌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借助许昌相关支柱产业建有行业协会或标准的优势,不断完善“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采取“筑巢引凤”、“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等方式,与行业协会及协会下属各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创新和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学校主动为行业和企业服务、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的双主体育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树立面向人人、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大教育观,完善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促进学校教育功能与社会紧密结合,使服务社会成为学校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把主要教育活动、办学资源延伸到社会方方面面,使社会成为师生活动的大舞台。

(三)总体目标

全面实施“两高两创”工程,确保招生就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教学质量和技能大赛获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创建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创建全国一流特色院校,力争“十三五”期间升本工作有重大突破。

——创新招生就业工作机制。

坚持以就业带动招生,稳定办学规模,确保招生规模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确保学生就业率持续提升。

——着力打造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许昌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企业,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打造产教结合的双主体育人模式,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依托许昌优秀企业,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建区域办学特色。

——打造高职特色的素质教育品牌。

全面贯彻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素质教育品牌。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四)重点工作目标

办学规模。

办学规模稳定在2万人左右,其中,专科层次在校生稳定在1.5万人左右;五年制在校生稳定在5000人左右。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达到1000人。

其中,“黄河学者”特聘教授1—2名、正高级职称20名左右、博士生30名左右;国家级教学名师及中原教学名师3—5名,专业带头人20名、校级教学名师30名左右;“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

专业建设。

专业规模稳定在60个左右,形成12个左右的骨干专业群,增设3—5个二级学院(系),增设15个新型专业。

建成5—8个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专业,1—2个在全国有影响的专业。

建成院级精品共享在线课程70门,省级精品共享在线课程10门,力争有3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共享在线课程。

基本建设。

校园生均面积达到67平方米,总面积不少于134万平方米。

教学用房达到28万平方米,宿舍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

其中,教室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实习实训场所达到16.2万平方米。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1.1万元;生均图书达到100册以上。

应用研发。

培育2名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专家或技艺大师,10个左右优秀科研团队;建设10个左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10个左右的科技创新中心,培育20名左右的学术带头人。

建立5个左右由“首席技师”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学生工作。

形成10个左右有影响的学管品牌,打造1—2个省内外有影响的学管品牌。

推出1—3个在全省有影响的辅导员工作典型案例和精品项目;创建3—5个学习型社团,培养100名创业人才。

学生就业率不低于90%。

社会服务。

成人在校生达到3000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1.5万人次。

培训企业职工不少于2万人,培训许昌市中小学师资3000人。

老年教育每年不少于300人,退役士兵培训每年不少于500人次。

三、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托许昌百家重点企业,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适应许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加快实施专业调整和专业群建设计划,推动课程改革,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一)完善产教融合工作机制

成立院系两级校企合作专门机构,加大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进力度。

积极建议并促成许昌市政府出台“校企合作”相关条例,明确政府相关部门职责、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以及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着力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的产教融合体系。

依托许昌及周边企业、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许昌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人员互聘、平台共享,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二)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进一步深化与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重点企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内的资源、信息、人才、技术优势,对我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产品研发、学生实训就业等进行指导。

通过邀请企业人才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等,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实施双主体育人,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

(三)办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优势特色专业

应对区域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以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相关专业,加快推进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布局工作。

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围绕许昌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自身优势,加快推进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布局工作。

重点建设许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完善技术应用类、现代服务类、创意设计类、健康服务类等4大专业类型。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减少或取消一批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

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领域打造新专业,增设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文化创意等领域15个新型专业。

按照专业类别调整二级学院建制和专业归属,将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拆分机电工程学院和汽车技术应用学院,将财经学院拆分财经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

选择与许昌“三大主导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五大战略产业”对接密切的5—8个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建成能够产生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骨干专业示范点,带动全部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力争建成1—2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专业。

(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

着力构建体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选取与我院专业联系密切的2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托行业协会,开展对人才需求情况分析,根据人才需求特点,与企业一线专家共同开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

到2018年,形成20个体现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到“十三五”末,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要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建设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实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职业技能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以项目训练、任务驱动为核心组织教学进程。

紧贴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制订并持续更新课程标准。

进一步深入开展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完善课程设计,整合课程资源,建立并逐步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翻转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到2018年,完成10个重点专业的课程信息化建设,并带动全院课程建设。

(五)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按照“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原则,通过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加强实训(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加强专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任教师“进实训室制度”,重点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根据高职学生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活动;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将教学效果与指导教师的奖金、职称评定、评优等挂钩。

到2020年,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比例达到95%以上。

(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升本工程,从2016年起,试办本科专业,培养本科层次的技能性人才;建立中高职联盟,在招生入学、师资交流、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建立衔接支持制度;扩大继续教育规模,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

以重点专业为主,成立企业学院,与产业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2018年前力争建成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十三五”末要达到1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基本形成特色鲜明、层次结构完整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把学校打造成服务“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的生长地。

(七)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

制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选取3—5个专业进行学分制改革试验,鼓励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

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在教师、课程、专业、学习方式等方面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形成规范、灵活的教学运行组织机制。

(八)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健全优化多方参与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创新评价的方式方法,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

从2016起,在部分专业试点推行学生职业素养综合测试,2018年形成系统的测试办法;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教学质量。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工程,努力打造一支体现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水平的师资队伍。

(一)引进高层次人才

制定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方案,疏通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在行业内有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和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

(二)培养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

在现有教职工队伍中培养有影响的领军人物,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及中原教学名师,培养专业带头人、校级教学名师。

培养优秀教学团队。

坚持选送教师到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进行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100人。

根据教学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三)实施师资队伍国外培训计划

选送教师出国(境)学习交流。

积极探索项目合作、语言培训、合作办学等国际交流方式,加大遴选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培训力度,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引进国外学者来我校进行长短期讲学、合作研究和考察访问。

(四)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制定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到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制定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引导教师提高“双师”素质。

到2018年,专任教师中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双师型”教师达到70%,“十三五”末到达80%。

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到2018年,完成对全院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组织和支持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产生一批研究成果。

坚持每年举办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五)引进企业骨干人才

通过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等形式,建设一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