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测试 新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5433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测试 新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测试 新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测试 新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测试 新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测试 新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测试 新人.docx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测试 新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测试 新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测试 新人.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同步测试新人

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时人记载:

“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罪命.”这实质上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

A. 盲目排外                B. 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C. 反对生活西化                D. 主张实施平均主义

2.“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该项规定出自

A. 《辛丑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南京条约》

3.晚清大学士徐桐撰联:

“创千古未有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诚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

他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4.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令保全,不令倭得”。

文中所要保全的国土是

A. 香港                                     B. 台湾                                     C. 东北                                     D. 南京

5.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 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 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 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6.近代一位诗人曾言:

“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

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

”又言:

“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

”这首诗反映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某同学想做一个台湾人民反割台湾斗争的课题研究,下列参考资料中,与这一课题无关的是()

A. 《马关条约》的条款全文                                    

B. 光绪皇帝为褒奖邓世昌而亲笔撰写的祭文

C. 参加徐骧义军的骨干名单                                    

D. 1895年日本近卫师团关于台湾伤亡的报告

8.陈旭麓先生指出: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

”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戊戌变法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9.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其中的“条约”是指( )

A. 《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南京条约》

10.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A. 左宝贵的部队               B. 邓世昌的军队               C. 丁汝昌的部队               D. 刘永福或徐骧的部队

11.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 1840年                               B. 1860年                               C. 1895年                               D. 1901年

12.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A.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 全面赞扬与肯定

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内容是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14.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

“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如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

”其影响是(   )

A.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 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D. 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

15.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

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

A. 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 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C. 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 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

16.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

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帝近日本。

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

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又相违背,但事态的特珠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

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

——1994年8月12日英国《每日新闻报》

材料三:

1898年7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囡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四: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废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

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

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1)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侧?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

指出西方的预测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下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义书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

最恨合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中“又割台湾”指什么事件?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18.阅读下列材料: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

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材料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

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

“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

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切实行动,建立起的战线名称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A项“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罪命”可以看出义和团是对“洋纸一张”反感而杀死了六名学生,据此可以推断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特征,故选A;

BD题干没有体现爱国主义和平均主义,故排除BD;

C项题干中的“洋纸一张”并不能体现生活的西化,故排除C。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罪命”,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2.【答案】A

【解析】【分析】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因此本题选A。

而《马关条约》中有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和外国在华开厂的内容;《北京条约》中有赔款、割地和增开口岸的内容;《南京条约》中有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的内容;故排除B、C、D。

【点评】关于《辛丑条约》的内容,还可以考查赔款、使馆界、拆毁炮台等;另外,《辛丑条约》的影响也是常考的内容,从此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答案】D

【解析】【分析】D据材料“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诚未泯……仗神威以寒夷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

A太平天国运动要求推翻清朝统治,不符合材料“忠孝节廉”,故A选项错误;

B洋务运动没有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故B选项错误;

C戊戌变法也没有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故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晚清大学士和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可以分析出此联描述的是义和团运动,结合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4.【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中“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令保全,不令倭得”中“不令倭得”能够体现与日本有关。

ABCD四项中只有台湾符合题意。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台运动。

故选B。

【点评】《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掀起了顽强的保台运动,虽失败告终,却反映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都需要掌握。

5.【答案】A

【解析】【分析】义和团运动显示到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使得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是不可能的;故选A。

而清政府腐朽卖国,B项错误;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是外因。

【点评】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也需要正确的分析。

6.【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近代”、“瀛东”、“辽阳”,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瀛东”指日本,“辽阳”是辽宁的一地名,而“筹海患难防”指的是洋务派筹办海防不能救中国,即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实践上的破产,由此分析判断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故选C。

7.【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台湾人民反割台湾斗争。

台湾是在《马关条约》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徐骧的义军是保卫台湾的,日本近卫师团在台湾的伤亡报告是和台湾军民的奋勇抵抗分不开的,因此ACD都和反割台湾斗争有关;邓世昌是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与保卫台湾无关,因此答案为B。

【点评】《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掀起了顽强的保台运动,虽失败告终,却反映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都需要掌握。

8.【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悖。

太平天国运动更侧重反封建,与材料中“爱国主义”关系不大,戊戌变法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与“中世纪”不符。

故C项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分析】C据材料“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A《北京条约》是清朝与英法签订,不属于“东方的小国”,故A项错误;

B《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签订,故B项错误;

D《南京条约》是中英签订,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信息“东方的小国”,联系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10.【答案】D

【解析】【分析】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给日本。

左宝贵的部队是在平壤抵抗日本侵略;丁汝昌、邓世昌指挥了黄海海战;故排除A、B、C三项。

而刘永福在1885年成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故D项最符合题意,本题选D。

【点评】《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掀起了顽强的保台运动,虽失败告终,却反映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都需要掌握。

1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开放重庆等为通商口岸,准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故选C。

在华投资设厂是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列强经济侵略的要求,AB项是在时期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侵略,并未有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内容;D项是在1895年后,不是材料中的“最早”的要求。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日本获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它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在该条约签订后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需要掌握。

1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赞扬;根据材料中的“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否定;因此本题选C。

13.【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含义是指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中国民众的反抗,所以《辛丑条约》中规定“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深刻体现了这一特征,答案选C,ABD三项从理论上将不具有侵略性。

【点评】中国近代以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这就为试题考察其内容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来源,需要我们必须牢记的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14.【答案】C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会同酌情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

如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反映了允许列强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这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体现了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项属于《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

B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

D项是《天津条约》的影响,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

本题的题眼是“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5.【答案】B

【解析】【分析】A项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

D项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故D项错误;

C项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故C项错误;

B通过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美国向其灌输自己的思想文化,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故答案为B。

【点评】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预测:

中国实力优于日本,会取得战争胜利。

原因:

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国家,进行了30年的洋务运动,经济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影响:

清政府寄希望于西方大国的干预,不进行战争准备。

(2)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政治:

暴露清政府腐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

资本输出加剧,严重阻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客现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思想:

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思想发展;出现赴日留学热潮,有识之士积极学习,寻求救国之路。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以及材料二“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中国在亚洲地位以及洋务运动角度思考回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清政府希望西方列强干预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图片以及材料从中国社会性质、政治、经济以及熟悉等方面变化回答。

故答案为:

(1)预测:

中国实力优于日本,会取得战争胜利。

原因:

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国家,进行了30年的洋务运动,经济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影响:

清政府寄希望于西方大国的干预,不进行战争准备。

(2)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政治:

暴露清政府腐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

资本输出加剧,严重阻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客现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思想:

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思想发展;出现赴日留学热潮,有识之士积极学习,寻求救国之路。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说明中国有优势。

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主要是说洋务运动及其影响,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则从中国的角度看到了消极准备,以来西方的态度,难度较小。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从消极和客观积极性两个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难度中等。

17.【答案】

(1)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2)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扶清灭洋。

(4)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与义和团运动。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指的是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2)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又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广大民众忍无可忍,于是掀起义和团运动。

(3)从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对洋人非常仇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的态度是灭洋、扶清。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阴谋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2)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扶清灭洋。

(4)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回答即可,难度较小。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最恨合约,误国殃民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3)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结合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回答即可。

18.【答案】

(1)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行省制。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2)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3)《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均可)

(4)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判断,该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第二小问,主要是依据题干中所给时间判定为郡县制与行省制。

第三小问,则分析秦、元两个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共同作用,即加强中央集权。

(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倭人竟割台湾去”和所学知识判断,该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该条约为《马关条约》。

(3)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为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