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教材讲义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8923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教材讲义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行政管理学》教材讲义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行政管理学》教材讲义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行政管理学》教材讲义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行政管理学》教材讲义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学》教材讲义笔记.docx

《《行政管理学》教材讲义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教材讲义笔记.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学》教材讲义笔记.docx

《行政管理学》教材讲义笔记

第一章概述

一、行政的三种含义:

1、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就是政府的行政机关实施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动。

2、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就是行政。

3、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活动就是管理活动;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就是公共管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管理仅仅指政府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

二、行政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三、行政管理学的产生: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研究》一文,威尔逊因此成为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

此外,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还有:

古诺德的《政治与行政》,怀特的第一本大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魏洛比的《公共行政原理》

四、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规范方法、经验方法、案例方法、比较方法。

五、行政管理学的定义:

是一门研究政府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的活动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六、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学派:

1、19世纪未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代表人物有:

威尔逊、古德诺、怀特、法约尔、韦伯和泰罗。

威尔逊在《行政研究》中提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最突出、最显著的部分,必须重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中提出了政治与行政“两分法”的观点;怀特在《行政学导论》中把复杂的行政要素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四大部分,在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行政管理学系统;法约尔发表了《工业管理及一般管理》一书,提出了有关管理的五大基本功能理论和有关管理的14项原则,还特别重视对管理组织的研究,重点考察和研究了组织效率问题;韦伯提出了官僚制组织理论,有三种权威形式,即魅力权威、传统权威和理性权威,只有与理性权威相对应的官僚组织才适应工业社会;泰罗开创了管理科学的新时代,提出了关于工业方法标准化的思想,强调建立标准的操作规程,并实行定额管理,实行鼓励性的计件工资制。

2、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等理论为代表。

行为科学学派:

梅奥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理论假设;决策理论学派:

(1)西蒙出版了《行政行为:

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开创了行政决策理论研究的先河,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整个行政管理过程的中心,提出了“满意”决策准则,其理论被称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2)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理论;(3)埃佐尼的综视(混合扫描)决策理论。

系统学派:

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和卡斯特的权变理论。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

新公共管理理论:

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发起;政府治理理论:

最初在企业管理中形成,认为需要放松管制,政府只掌舵而不划桨;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公共能量场”,其实质是强调公共行政是一种针对特定事件的特定行为,强调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普遍参与,目的在于为公民提供个性化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

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行政管理理论的共同特征:

崇尚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和市场机制。

八、古典学派行政管理学理论成就的重要意义。

1、古典学派不仅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先例,而且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于当时的行政管理实践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古典学派将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管理问题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古典组织理论体系。

3、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几个基本原则,即命令统一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较小的管理幅度原则和系统计划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指导行政管理实践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九、20世纪40-70年代行政管理学的特点。

1、呈现出学派众多、理论繁荣的局面;2、理论基础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主要以政治学理论为基础走向由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行为科学、系统理论、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成为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的研究基础;3、理论形态更加完善,各个学派的理论家纷纷建立了自己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

十、中国行政管理工作学的发展过程:

1、新中国建立前。

①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特点突出,相对完善的封建行政管理制度。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国家引进借鉴,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学。

2、新中国建立以后①1952年行政管理学课程被撤消。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行政管理学科的重建和发展。

③1984年8月召来了全国性的行政管理学的研讨会,并正式筹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88年正式成立;87年成立了全国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会;88年行政管理学列入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94年正式成为国家行政学院,行政管理学开始纳入国家行政建设的轨道。

十一、西方行政管理学产生的原因:

源于两方面的力量。

①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是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结束后,随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职能发展的结果。

②当时各国的政府机构中普遍存在着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官僚主义盛行等弊端,这是政府改革的契机,也是行政管理学随之产生的契机。

十二、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有助于我们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实践意义:

1、有助于我们弄清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目标、任务、方式,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2、有助于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进而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3、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

十三、西方行政管理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必然性:

1、从理论上看,西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既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西方管理学兴起的理论产物。

2、从实践上看,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是行政实践从政治实践中分离的结果;同时,行政管理学的迅速崛起,也是由于西方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

十四、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根本方法:

实践-理论-实践。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规范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行政管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方法是规范研究法,优点在于有助于探讨行政价值,有助于建立系统的行政学术规范,不足在于对行政管理实践研究不够具体;经验方法,亦称实证方法,其特点是强调在研究过程中只注重对事实的描述,而回避事实背后的规律,不足在于主张价值中立,这本身不符合事实;案例方法:

在现代管理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比较方法:

对不同国家的行政组织、行政行为和行政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兴利除弊、取长补短、权衡得失、为我所用的研究方法。

十五、行政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说,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就是行政。

十七、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异同:

它们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对于公共事务管理来说,既有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也有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行政管理只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部分而并非其全部。

十八、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行政管理学既属于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又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的综合应用学科。

因为:

1、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2、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3、行政管理学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社会科学在政府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内部事务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因此它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第二章 行政环境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就是指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一切因素的集合。

其中,“边界”是系统、环境这两个基本概念得以产生的理论前提。

边界的作用在于说明组织的特性及了解组织与外在环境间关系,边界的有无渗透性是辨别封闭与开放组织理论的重要标志。

二、行政环境的定义和内涵: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

具体地说,内涵有:

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

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

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三、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四、行政环境的类型:

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

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人造行政环境就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且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环境。

在这些环境因素中,有些是人类自觉行动的产物,也有些是人类活动的副产物,人们通常把人造环境因素细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人造环境或者说社会环境是与行政系统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行政环境类别。

2、根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行政环境可分:

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

宏观行政环境是能够对行政系统策略层次的存在与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行政环境因素的集合。

微观行政环境主要对特定行政行为或行政人员个体发生作用。

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

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五、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产生于20世纪30—60年代,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认为,当今各国社会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的”或可称之为“过渡型”社会形态。

并逐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行政理论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

首先是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

其次是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

再次是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所谓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六、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的是高斯,其在《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中提出了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

七、经济环境四要素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1、经济力量。

经济力量因素从根本上制约着行政系统的规模、体制结构与运行方式等基本结构因素。

一方面,由于特定社会的经济力量直接决定着该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也决定着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经济力量还包括或者说决定着特定社会的国民财富总量,这也就意味着,它还决定着行政系统可能获得的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决定着该系统可能的职能与组织规模。

2、社会经济结构。

首先,社会经济结构实质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不同人群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

其次,社会经济结构还直接影响着行政职能结构、经济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的选择。

最后,社会经济结构还包含有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这一重要社会经济结构性因素。

3、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社会经济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经济制度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就是所谓的社会资源调配制度,就是社会资源的调配是以市场机制为主,还是以政府调节机制为主。

经济体制直接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职能范围、运行方式和手段。

一方面,有些国家特定经济体制的确立往往是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政体制的结果,或者说是通过特定行政体制予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当今各国无论何种经济体制,都要依赖于一定的行政机制才能有效运行。

4、科技发展水平。

首先,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行政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良好的组织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制度化保障,也离不开高效技术系统的支持。

其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会对行政系统结构产生巨大冲击。

最后,这些结构变量的改变又会对行政权力的配置、形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产生相适应的以及分权化为取向的变革。

八、行政管理的政治环境是指处于行政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行政系统的产生、存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的集合。

广义与狭义的行政政治环境。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要把法律制度包含在内。

持狭义政治环境观的学者直接把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系统环境因素来分析。

而持广义政治环境观的学者则明确提出,行政系统的政治环境包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两个方面。

对行政系统影响最为明显的政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运行状况、政党制度、社会团体发达程度以及社会流通性等组成部分。

九、政党制度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是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2、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这日益成为当代行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改善政民关系的重要保证。

3、政党的执政功能,也就是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十、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直接影响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建立与各级政府直接相对应的、严密的层级节制型组织系统—各级党委与党代会直接对行政系统的组织、人事和决策活动行使领导功能,直接领导行政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与控制的全过程;间接影响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国家权力组织与政治机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来影响行政系统的组织与运行过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各级人大机关和司法机关直接构成行政系统的重要环境制约因素。

在相当长时期内,人大被视为二线阵团,行政组织实际上很少受人大及司法机关的影响与控制,这是我国长期难以真正实现依法行政的一个根本原因。

3,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国务院于1998年11月颁布实施的《社会团体等级管理条例》表明现代意义的社会团体开始对我国现行行政系统产生影响。

十一、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较发达的城市工业体系与更为普遍化的小农业经济并存,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第二,国民经济各项总量指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各种人均经济指标却很低。

第三,我国基本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自主性较强的国民经济体系,全国各个地区、部门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第四,科技发展水平也相当不平衡。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由于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政企关系行政化、国有企业所有权虚职化等问题的存在和难以解决,国有经济缺乏活力、效率低下,这就需要用行政手段干预,这样一来,现行行政体制就难以进行有效改革,也就无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新型行政体制。

3、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所谓“受限市场模式”是格雷斯在分析过渡型社会的特征时提出的一种独特的市场体制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价格的不可决”,即在经济结构已经建构化,但却非完全市场化的社会中,价格除了受市场因素限制外,还要受到买卖双方的社会地位、名望、亲疏关系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目前,这种受限市场模式仍然在我国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价格双轨制,即大部分商品实行市场定价,但有少量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物资、基本能源及产品仍实行国家定价。

二是全国市场的分割性,即全国市场体系尚不统一,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保护主义、诸侯经济的存在。

这种市场有限性会对地方政府产生影响,使地方政府承担了许多不应该承担的职能,并无法实现职能转变的改革目标,这最终阻碍着整个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进程,同时也阻碍了行政体制的顺利转型。

十二、社会团体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雷格斯认为,社会组织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于血缘关系而结成的自然团体,如家庭、家族;另一类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为团体,统称为社会团体(社团)。

社会团体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团体构成行政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强有力的“媒介”。

第二,社会团体不仅扩大了行政系统的效能,而且也塑造着行政系统本身,决定着行政运行程序与规则。

新公共管理运动包含着公共权力的社会化发展趋势,其本质被认为是还权于社会,实质上就是还权于各种社会团体组织。

与社会团体的发展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政治环境因素是政治社会流通性及其发达程度,这里的社会流通性指社会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社会流通程度是指民众参政的广度与深度。

社会流通性就是一个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代名词。

十三、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价值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行政价值文化或者说行政系统的总体价值观,又被称为行政神话,是指在特定环境下,社会民众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公共行政系统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社会价值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

这是一种基本的公共行政文化模式。

其主要功能在于解释公共行政系统在特定环境中的存在价值或者说赖以产生与存在的根本原因。

2、行政功能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行政功能文化又称关于行政系统的功能结构观,是在特定环境下,社会民众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公共行政系统所具备的功能结构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

行政功能文化主要有两种有代表性的文化观念:

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和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

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有两层含义:

其一,政府是全能的,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总揽所有社会事务。

其二,政府机关也是全能的,或者说是功能普化的。

有限公工型行政功能文化认为,政府只是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部门,因而其功能是有限的;同时政府中的各个部门、每个人员也不是全能的,只能行使特定的权力,承担特定的责任。

3、行政运行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行政运行文化实质上是关于公共行政系统运行机制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可称之为公共行政过程观,主要是指社会民众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定存在的,关于各种公共行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途径与方式的普遍性价值取向模式。

其核心问题是公共行政系统基本运行规则及其基本运行方式的确定。

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广义而言,行政公共关系是指行政系统的各种对外关系的统称;狭义而言,是指行政系统与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

所谓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可称之为政民关系观。

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可以分为传统型、服从型与参与型。

行政公共关系文化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公共行政系统产生影响与制约作用:

当这种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与现行公共行政系统的内在属性相适应时,它就会对该系统的存在起进一步的巩固和维持作用;当社会民众的文化素质、自我利益意识、民主参政愿望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时,行政公共关系文化模式本身就会发生本质上的变更,相应的,社会民众不会再对现存公共行政系统感到满意,此时,现行行政系统将会面临变革乃至革命的压力。

十四、文化环境是指作为一种与经济、政治环境因素相并列的行政系统的社会环境因素类型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心理与意识层面的环境因素。

阿尔蒙德首先较为系统提出“政治文化”这一类似概念。

十五、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在传统计划集权体制下,我国占主流的行政总体价值观是管制型行政价值观。

2、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占主流的行政运行文化模式基本上是自律本位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把行政效果寄托在行政主体的个人品质上,并以纯洁思想或道德教化作为保证行政质量的主要手段。

4、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三章行政权力

一、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性权力、从属性权力,也是一种政治权力,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其他社会组织,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行政权力的特征:

1、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

2、行政权力的客体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的公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意志。

4、行政权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强制力。

二、行政权力价值取向是指行政权力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以及为谁的利益服务,核心是回答行政权力的目的以及由目的制约的实现目标的手段问题。

三、权力的类型:

1、从权力特性看,权力可分为本原性权力和从属性权力。

本原性权力不受他种权力的制约,权力主体的意志是独立的和最高的,权力主体对本原权力可以支配,如将权力搁置,或转交他人行使。

从属性权力是从本原性权力派生而来,受本原性权力制约。

本原性权力和从属性权力也可称为主权权力和派生权力。

2、根据权力主体及目的,权力又可分为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力。

公共权力由公共组织所掌握,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

3、根据权力作用领域,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等。

四、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是实行联邦制的主要国家,美国最为典型。

英国、法国、日本等是实行单一制的主要国家。

英国是单一制国家的典型。

其方式包括:

立法控制、行政控制、财政控制。

五、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分权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政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中央集权制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出现了危机,1、地方分权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2、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3、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的需要。

六、行政权力的来源:

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唯一来源,也是作为执行国家意志的行政权力的根本来源。

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主权在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

行政权力的具体来源:

强制力:

一切权力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来源;诱导力,给予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引诱行政权力客体服从管理;组织制度,这种权力的基础是行政组织结构及其所赖以运行的制度规则,行政主体可依靠层级性组织结构,通过强制或诱导,要求下级服从;信息;个人因素。

七、行政权力的特性:

(一)公共性,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是行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主要体现在:

1、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

2、行政权力活动的领域是公共事务,不是私人领域。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

(二)执行性,行政权力实质上是一种执行性权力。

(三)有限性,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同意和授予,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权利。

行政权力的有限性体现在:

1、行政权力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2、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是有限的。

3、行政权力是受监督和制约的。

八、传统行政权力缺乏法治的主要表现:

1、缺乏相应的行政体制;2、上下级之间等级制度不合理;3、没有基于契约自由的任用制度和法制化的晋升、奖惩规则;第四,行政人员缺乏专门技术训练;第五,行政人员薪金不采用固定的货币形式支付。

九、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

一是行政权力的自主性增强。

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不仅表现它同外部权力的分离,也表现在作用范围日益广泛和内部功能日趋分化。

现代行政权力特点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其为法理型权力,现代行政权力是建立在合理性的法律和有技术专长的官吏基础上的,行政客体的服从是因为行政主体所拥有的合理合法权威。

十、公共利益作为行政权力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力运作上:

1、行政权力出发点是基于公共利益考虑,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不是为某个个人、集团或群体的利益,更不能谋取行政部门自身的利益。

2、行政权力体现服务行政的精神,行政权力运作过程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过程,从以往的“命令-服从”关系,变为“服务-受益”关系,都是直接为公众服务的。

3、行政权利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