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健康教育精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4575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染科健康教育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感染科健康教育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感染科健康教育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感染科健康教育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感染科健康教育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染科健康教育精编版.docx

《感染科健康教育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科健康教育精编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染科健康教育精编版.docx

感染科健康教育精编版

感染科健康教育

1.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2.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3猩红热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4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5伤寒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6丙肝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7甲肝或戊肝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8PCR方法检测HBV_DNA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9麻疹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10细菌性痢疾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11艾滋病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12水痘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13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14带状疱疹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15流行性脑膜炎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16及髓灰质炎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17甲流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18非典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19流行性出血热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20肺结核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21肺结核并咯血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

传染病一般知识宣教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复杂多样,容易发生并发症,尤其是具有传染性,它不仅在个体内发生,而且流行于人群中。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一个即不会构成流行,即使已形成流行,也可因任一环节的切断而中止。

为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和传染病的扩散,应让病人及家属了解和掌握以下消毒隔离知识。

【隔离的概念指导】隔离是把传染病人或带菌者在传染期间安置在制定的传染病院或隔离单位,和健康者隔开,暂时避免和人群接触,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

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痰、粪、屎、呕吐物等)、用物(衣服、被褥、食具、便器、痰杯等)应集中消毒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向外传播,引起传染病的蔓延。

故入院病人只需日常生活用品,其余多余物品消毒后由家属带回。

【传染病区划分知识指导】帮助病人了解整个传染病区的按病人所接触的环境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以便执行隔离措施。

1.清洁区:

包括配餐室、库房、值班室等,病人不能进入此区域。

2.半污染区:

包括医生办公室、治疗室、病区的走廊和化验室等,是病人或病人排泄物可能污染的地方。

3.污染区:

包括病室、厕所、浴室等,是病人活动的场所。

【常见传染病隔离方式指导】目前隔离方式分为A、B两种隔离系统。

1.A系统隔离分类及措施:

(1)严密隔离:

黄色标志。

防止有高度传染性及致命性强毒力病原体经空气、粪便和接触途径等传播的传播。

主要有霍乱、免疫缺损病人中播散型带状疱疹、咽白喉、肺鼠疫等。

主要措施为:

门窗关闭,病人禁止出隔离室;原则上严禁探视,如有必要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及戴手套等;病人用过的敷料及分泌物、排泄物集中消毒处理。

(2)接触隔离:

橙色标志。

防止有高度传染性或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并经接触途径(直接、间接、飞沫)传染的感染。

主要有皮肤白喉、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其主要措施为:

病人不要互相串门,避免直接间接接触;家属探视时穿隔离衣;接触病人创面的敷料要装袋焚烧,接触过创面的物品须严格清洗消毒处理,病人不可自行处置。

(3)呼吸道隔离:

蓝色标志。

用防止经飞沫短距离传染的感染性疾病。

如麻疹、腮腺炎、百日咳、流行新感冒等。

其主要措施为:

病室通向走廊的门窗必须关闭,出入随手关门,以防病原体随空气向外播散;探视者必须戴口罩、帽子;病室内每日用中药熏蒸进行空气消毒2次。

(4)结核菌(痰)隔离:

灰色标志。

用于防止活动期结核病人病菌传播。

婴幼儿肺结核不按此类隔离。

其主要措施为:

门要关闭,病人不串门、家属探视要戴口罩;口鼻分泌物及痰液用等量的20%漂白粉搅拌后静置2小时或等量的1:

5084液搅拌后1小时方可倾倒。

(5)肠道隔离:

棕色标志。

用于预防因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性粪便而传播的疾病,其主要目的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如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等。

其具体措施为:

为防交叉感染,病人不准互相交换物品、书报或互赠食物,有自己的专用餐具和物品应装袋焚烧,排泄物可用20%漂白粉乳剂2份,加入排泄物一份混匀后静置2小时在倾倒。

(6)引流物-分泌物隔离:

绿色标志。

防止接触感染性引流物或分泌物所致的感染。

主要有轻型脓肿、结膜炎等。

主要措施为:

家属接触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感染性分泌物、亲六五的容器要放84消毒液,经消毒后方可倒入化粪池。

(7)血液-体液隔离:

红色标志。

是用于防止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血液及体液的感染。

适用于乙型、丙型、庚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其主要具体措施:

防止利器刺伤;坛使者应穿隔离衣,被病人血液污染之处要立即用含有效氯5000-10000ppm的消毒液清洗;被血、体液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并送焚烧或消毒灭菌处理。

2.B系统隔离:

即针对单个病种制定的隔离措施,由于各种措施针对性强,节约一些不必要的一方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减少病人心理负担,其隔离标志是用符号填写卡片(+、-、A、B),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充分了解每一疾病的传染因子及途径,根据病人所患传染病,选择性地给予针对性指导。

说明:

+表示要+A表示处理污物时要

+B表示接触感染材料时要

-表示不要+C表示病人卫生条件差时要

+D表示接近病人者要

【住院病人隔离要求指导】

1.在住院期间,指导病人用隔离夹开、关病室门、水龙头,正确使用双层套袋、避污纸等;嘱其在制定的范围内活动,不要任意串病房和外出;病友间不要互相借用书报、物品或在一起玩牌等,以防交叉感染。

2.告诉病人及家属传染病原则上不能陪伴,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等禁止探视,其他传染病可定时在指定地点隔离探视;危重病人家属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穿隔离衣,戴好口罩、帽子进入病房探视;禁止儿童、孕妇进入传染病室探视病人。

3.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接触过的物品都要经过消毒处理;其信件、钱币等经消毒处理后方可带出;污染物品不得放于清洁区,以免病原体扩散;病人出院或转科前应洗澡,并换上清洁衣服,个人用物经消毒处理后才能带出。

4.由蚊虫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行虫媒隔离,挂蚊帐、纱窗,沙门不要经常打开,病室内喷灭蚊器等。

一、流行性腮腺炎健康教育

流行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

腮腺炎多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一)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

(三)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护理措施】

1.减轻疼痛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继发感染。

腮腺肿痛,影响吞咽,口腔内残留食物易致细菌繁殖,应经常用温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幼儿应帮助其多饮水。

做好饮食护理,患儿常因张口及咀嚼食物使局部疼痛加重,应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

不可给予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否则可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排出受阻,腺体肿痛加剧。

腮腺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缩,可减轻炎症充血程度及疼痛。

亦可用如意金黄散调茶水或食醋敷于患处,保持局部药物湿润,以发挥药效,防止干裂引起疼痛。

2.降温

 保证休息,防止过劳。

发热伴有并发症者应卧床休息至热退。

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利汗液蒸发散热。

监测体温,高热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或醇浴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适量退热剂。

发热早期可给予利巴韦林、干扰素或板蓝根抗病毒治疗。

3.病情观察脑膜脑炎多于腮腺肿大后l周左右发生,患儿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嗜睡、烦躁或惊厥。

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

于以相应消减护理。

4.预防感染的传播对患儿应采取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止。

对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应进行消毒。

在流行期间应加强托幼机构的晨检对易感儿可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采用皮内、皮下接种或喷鼻、气雾法,90%可产生抗体。

5.家庭护理指导

 单纯腮腺炎患儿可在家隔离治疗护理,须指导家长作好隔离、用药、饮食、退热等护理,并学会观察病情,一旦出现严重症状,立即就诊。

家长一般可以做以下一些工作:

  1)定时给孩子测量体温,必要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

  2)不要让孩子上学,以免使其他同学受感染,直至腮腺的肿胀消退后五天再去学校。

发烧时要让孩子卧床休息。

  3)经常给孩子喝水,并注意不要给孩子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只能给孩子吃流食,以减轻孩子吞咽的困难。

  4)保持孩子口腔卫生,要孩子经常用温盐水漱口。

  5)用包了毛巾的热水袋帮孩子在患处热敷,可以减轻孩子患处的疼痛。

  6)如果男孩的睾丸疼痛,可以用绷带把阴囊托起,以减轻疼痛。

用去刺仙人掌捣成泥敷患处,可以减轻疼痛。

【预防隔离指导】 

1)管理传染源:

已患病的学生需回家隔离治疗至腮肿消退为止,教育健康学生不得与患病学生密切接触。

学校开展晨检制度,,严密观察在校学生的健康状况,随时与当地卫生院保持密切联系,发现有发热、腮腺肿大的学生要立即上报并及时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教室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放学后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

流行期间不宜举行大型集体活动。

 3)保护易感人群。

可通过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用于预防。

学校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体质。

4)也可采取预防服药措施,建议服用中药,处方如下:

银花、连翘、板蓝根、大力子、薄荷、大青叶各等份(服药每人每日总量10—15克,每日服两次,连服三日),或者服用抗病毒冲剂,每次一包,每日二次,连服三日。

发病男多于女。

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心理护理】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及社会支持系统,帮助病人树立信心,从心理和生理上给予支持、同情和帮助,鼓励其恢复正常生活。

【预防保健指导】

1、出现腮腺炎症状后,患者要尽快隔离,直至腮腺完全消肿,以免传染给他人,避免与患者接触,疾病流行期间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2、注意休息,多喝开水,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吃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

4、适当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服用板蓝根冲剂预防,连服3天,一般经过7到10天,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健康。

5、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最有效方法。

 

二.乙型肝炎健康教育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它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肝脏慢性、渐进性损害,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的传染病。

传染源:

乙肝的传染源包括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经注射的途径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输血及血制品,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

【生活指导】

1、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CHB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病情的控制、疾病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根据病情程度合理配膳,保证充足营养。

病情较轻者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避免高热量饮食,以防肝脏脂肪变性,也不宜进食过多的糖,以免导致糖尿病;病情较重者,尽可能减少食物中的蛋白质,以控制肠道内氨的来源,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严禁烟酒、暴饮暴食等。

指导患者掌握消毒隔离常识,对传染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和生活隔离,使患者正确掌握自我管理方法,在与家人或他人接触过程中避免体液接触,日常生活中专用碗筷、水杯等,并定期煮沸消毒,被褥勤晾晒,避免病毒播散。

其内容主要包括:

指导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适当食用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每日睡眠不少于7小时;一般每日活动1~2小时,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宜;禁忌烟酒,以免增加肝细胞损害,导致病情加重;严格遵医嘱服药,学会自己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检查肝功指标、B超,并每3~6个月查1次乙肝5项或HBV-DNA,做到终生监护。

2、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患者积极治疗、心理健康、身体恢复。

CHB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恐惧抑郁、担心预后、怕传染家人等,健康教育者要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示范、说教、沟通等方式,消除其紧张、绝望情绪,创造良好的康复信念,从而消除自身的心理压力;同时还应该教育患者积极的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周围人群和社会压力,乐观的面对生活。

3、健康道德教育:

告诉患者什么是CHB以及CHB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临床特征、治疗目标及监测项目意义,培养健康生活行为,告之烟酒对CHB的危害,饮食和休息的重要性,并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

健康道德教育是CHB防治的重要环节。

教育患者思想高度警觉,不主动与其他人员握手、聚餐等,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教育家属能主动督促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自觉切断自身传播肝炎病毒的途径,达到利己利他的高尚道德水准,减少肝炎病毒的传播。

【心理指导】此类患者心理压力大,易产生焦虑、悲观、易怒等心理。

中医认为怒伤肝,不良情绪易致肝气郁结,不利于病情恢复。

护理人员应该经常巡视病房,与患者交谈沟通,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照顾,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用药指导】向患者解释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指导正确的服药方法,按时用药,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不要迷信广告宣传的新药、新方法。

用药过程中定期检测乙肝各项检验指标,并使患者掌握各项指标的意义,如有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反应,以备调整药物或药量。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嘱出院后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CHB各项检验指标,不可擅自增减药量和药物,注意休息和饮食,保持良好心态,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预防保健措施指导】1、对新生儿及未患过乙肝人群定期接种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可以不接种)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是全程注射乙肝疫苗,婴儿出生后就应及时注射。

注射乙肝疫苗后未能形成抗体者,可加强注射。

2、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3、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美容或手术。

4、不共用牙刷、剃须刀擦澡巾、医疗用品等,平时避免沾上伤者的血液,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

5、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得作供血员,不得义务献血,患病时,要主动使用一次性的各类医疗用品,防止将乙肝病毒传染给他(她)人。

乙肝病毒携带者,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平时要定期(3—6月)复查,以防发病。

7、休息:

急性肝炎患者早期应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显著好转后开始起床活动,配以适度体育活动。

8、饮食:

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避免过高热量饮食,食物应易消化、清淡、多样化。

9、日常行为:

禁烟、酒,控制性生活,已婚妇女在病期不宜怀孕。

10、心理调节:

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心情舒畅。

【出院指导】

1.急性肝炎病人出院后应休息1~3个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1~2年

2.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静止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工作,避免重体力劳作,肝功能正常3个月以上者,可恢复原来的工作,但仍需随诊1~2年

(2)在医生指导下慎重用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剂量的增减。

禁用对肝脏损害的药物如四环素、氯霉素、磺胺药、抗痨药物等。

(3)戒烟酒,忌食用含防腐剂的饮料和食物如橘子汁、可口可乐、方便面等,以防加重肝功能的损害。

(4)若出现胃部不适、呕血、黑便或皮肤出现血点、瘀斑等出血症状,或者表现为异常兴奋、烦躁不安、定向力减退或表情淡漠、沉默寡言、行为异常等肝性脑病的先兆,应及时就诊。

3.出院后遵医嘱定期(1个月、3个月、半年)复查肝功能,有症状者,随时复查刚功能及做病原学检查,以观察远期疗效。

 

三、猩红热的健康教育

猩红热是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经飞沫传染,偶可通过污染食物、衣物等传播。

【生活指导】患儿应戴上口罩,不去公共场所,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

患儿的痰、鼻涕要吐或擤在纸里烧掉,用过的脏手绢要用开水煮烫,日常用具可以暴晒30分钟,食具煮沸消毒。

患儿痊愈后要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擦洗,不能擦洗的物品,可在户外暴晒1~2小时。

绝对卧床休息。

注意口腔卫生。

出疹时患儿皮肤瘙痒,避免抓破,引起皮肤感染。

要将患儿指甲剪短,用温水擦洗皮肤,不能用肥皂,也可涂炉甘石洗剂止痒。

保持口角湿润,脱皮时不要用力搓或撕剥,以免皮肤损伤感染。

【饮食指导】多饮水,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粥、面条、蛋汤、牛奶、碎菜等。

出疹期要注意患儿有无心慌、气短、脉搏加快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如心肌炎,发化脓性中耳炎,关节肿痛现象,注意患儿有无茶色尿、浮肿、腰痛等现象,这是肾炎的表现。

患儿在2~3周内来院复诊2次,复查尿常规有无异常,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预防指导】

1、控制传染源,健康人要及时与患者隔离,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居室内经常开窗通风,照射紫外线消毒;传染病流行期间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加强包含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

3、保护好易感人群,要作好预防接种工作。

同时加强户外锻炼,努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夏季常见传染病。

它由乙脑病毒引起,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呼吸衰竭和脑膜刺激症等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重症患者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中包括智力障碍。

【传播途径】乙脑病毒为乙组虫媒病毒的一种,系单股DNA病毒。

乙型脑炎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在人群中流行之前通常在动物间传播和流行,自然界中多种动物均可成为传染源,但猪作为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

人感染后血中乙脑病毒含量少,病毒血症时间短,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蚊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约千分之一发病,绝大多数呈隐性感染。

由于本病具有稳定的免疫力,绝大多数患者为无免疫力的儿童或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由于本病是以蚊虫为媒介,故蚊虫繁殖及活动的特征决定了本病有严格季节性,7、8、9三个月份是高发季节,

【临床分期】依据乙脑的临床表现,通常我们将乙脑分成不同的期,主要有潜伏期、初热期(又可称为初期)、极期(又可称极热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若病人入院时神志清醒但以呛咳、咽喉分泌物增多、吞咽困难、软腭麻痹、呼吸不规则为主要表现的称之为脑干脑炎,又可将其分为脑干上位型、上脑干位型及下脑干位型。

初期:

多在潜伏期4~21天后来临,多急性起病,1~2天内体温迅速上升,高达39℃,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昏睡症状。

极期:

病程4~10天,初期症状加重,此期主要变现为脑实质的损害的症状,包括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颅内高压征、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恢复期:

此期温度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可有恢复期的症状,如神经迟钝、痴呆四肢强制性瘫痪等。

后遗症期:

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等。

【预防措施】

预防乙脑的关键是抓好灭蚊防蚊、疫苗注射及宿主动物的管理。

重点抓好稻田、大面积水坑、家畜圈的灭蚊工作,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即开展灭蚊工作,更有益于乙脑流行的控制。

个人防护可用蚊帐、蚊香、驱蚊剂等。

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是乙脑疫苗的接种。

一般在流行前1~2个月进行。

预防接种对象主要为儿童。

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宿主,作好对猪、马等家畜的管理,改善圈舍卫生及灭蚊工作,并对猪、马等家畜预防接种,对控制乙脑流行有重要意义。

免疫接种:

接种乙脑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

接种对象是流行区的儿童及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敏感人群。

目前有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种。

为了确保疫苗接种效果,接种时间应在流行季节前1-3个月完成。

儿童经初次基础免疫后应按规定加强免疫。

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均应在4℃保存,以保证其有效性。

灭蚊防蚊:

灭蚊要强调一个早字,最好在人间乙脑流行前1-2个月开展一次群众性的灭蚊活动,在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

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驱蚊剂等,提倡不露宿。

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

应急接种疫苗:

如果易感人群疫苗接种覆盖面低,应采取应急接种疫苗,但应注意偶合病例发生。

【护理方法】

1、应住院隔离至体温正常。

昏迷病人要注意口腔清洁,要侧卧,定时翻身、拍背、吸痰,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防止坠床,防止舌头被咬伤。

2、在恢复期及有后遗症时要进行功能训练,包括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锻炼。

理疗、针灸、按摩、体疗、高压氧治疗等,对智力、语言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疗效。

3、要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

防蚊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

5、接种乙型脑炎疫苗,重点对象为10岁以下儿童。

 

五、伤寒的健康教育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和消化道中毒症状、肝脾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伤寒、副伤寒的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也可经小便排出体外。

患者自潜伏期末就可以从粪便中排菌,在病程3-4周时传染性最强,仍有半数病人在进入恢复期2周内排菌。

2、传播途经:

粪口途经。

病菌从大小便中排出后,可以经过污染的手、餐具、饮料、食物、苍蝇及蟑螂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流行往往是水源受污染的结果。

3、易感人群:

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老年人少见。

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季节:

多发于夏秋季,卫生条件差的温带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预防指导】

1、不吃生芫荽、生薄荷、生韭菜。

2、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瓜果要洗净,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隔夜饭菜要煮熟,生熟刀板容器要分开。

3、不用污水或沟塘水洗菜、泡菜。

4、一旦发热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饮食指导】极期:

给予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肠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充营养。

缓解期:

可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少渣或无渣的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和产气的的食物,并观察禁食后胃肠道反应

恢复期:

食欲好转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应节制饮食,密切观察禁食后反应。

腹胀者给予少糖低脂食物,禁食牛奶,注意补充钾盐。

吃少渣、易消化食物。

不吃生芫荽、生薄荷、生韭菜。

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瓜果要洗净,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隔夜饭菜要煮熟,生熟刀板容器要分开。

不用污水或沟塘水洗菜、泡菜。

【隔离】对病人和带菌者执行消化道隔离措施。

至体温正常后15天或间隔5~7天粪便培养一次,连续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周,发热者应立即隔离。

隔离期间注意心理护理。

出院前做好终末消毒。

【心理护理】评估病人的心理反应,对住院隔离治疗的认识及适应情况。

患病后对家庭、生活、工作、经济等得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如家属对伤寒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病人的心理支持等。

【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时要密切观察血象变化及胃肠不适、失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氯霉素使用期间必须监测血象变化,尤其是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偶见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院指导】

1.慢性带菌者出院后仍需治疗,可用氨苄西林加丙磺舒维持4~6周,或复方磺胺甲恶唑1~3个月,也可用氟哌酸口服4~6个月。

注意服用磺胺药时,多饮水,防止结晶尿。

2.预防:

①带菌者若从事饮食、托儿工作应调离岗位,并积极治疗。

②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饮食、饮水及粪便的管理,养成饭前便后后洗手、不食不洁食物、不喝生水等良好卫生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