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423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docx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docx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1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定义: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及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⑴认知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

⑵情绪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⑶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②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⑴个性心理倾向性:

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⑶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2、心理学的体系

儿童心理创始人:

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何林渥斯:

《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

学习过程(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发展:

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其命名著作“教育心理学之父”

1877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

裴斯泰洛奇:

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思想

廖世承:

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活动基本形式:

反射:

无条件(先天)反射和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类特有)

神经活动基本过程:

兴奋和抑制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社会生活实践对心理起决定作用

心理发展:

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

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

幼儿期(学龄前期3-6、7)

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四年级11、1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需要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25)(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

学习准备状态:

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关键期:

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

三、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科学心理学诞生《生理心理学原理》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实验内省法,人的经验分为三种元素:

感觉意象和激情,忽视个体差异)

[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和安吉尔

提出意识流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整体”

[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称为第二势力,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格方面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

信息加工心理学

第2章认知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念: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初级)、有意注意(高级)、有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注意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2.屏息现象

3.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大约7+2个方块组5到9个项目,无关联字母4—6个)

影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当时的知觉任务

(3)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根本途径)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

1注意对象特点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周期为2,3秒至12秒)

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3.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1.增强注意的稳定性

2.扩大注意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

4.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神经活动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2.感觉与知觉

1.感觉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2.感受性:

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

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刺激范围;

关系:

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明适应,暗适应)

感觉对比:

(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视觉后效:

正后像,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以目代耳”;联觉

4.知觉概念: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种类

1、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知觉和似动知觉(动景运动60MS,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2、社会知觉:

对别人、自我、人际的知觉

常出现的偏差:

1.社会刻板印象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

三、错觉(知觉的特殊情况)

知觉的特征:

⑴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颜色、亮度、形状、大小恒常性)

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

四、记忆

1.记忆概念: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①识记:

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分类:

1.据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②保持与遗忘

保持:

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遗忘: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遗忘规律:

(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

③回忆或再认

回忆:

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再认:

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

有目的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知觉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观察的品质:

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全面性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四、记忆

1.记忆概念: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编码――储存――提取)

①识记:

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分类:

1.据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②保持与遗忘

保持:

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第二环节

遗忘: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记忆恢复,经过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测得的保持量。

遗忘规律:

(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

开始第一天最快,第三天变慢。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一学习材料的性质。

二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三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达到50%。

四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五识记的方法。

六时间因素。

七情绪和动机。

③回忆或再认最高表现初级表现形式

回忆:

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种类:

有意回忆,无意回忆

直接回忆间接回忆

追忆。

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

再认:

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3.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存储:

时间约为1秒

[短时记忆]特点:

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

[长时记忆]特点:

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4.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

五、思维

1.思维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

的间接反映

特征:

间接性和概括性(前提。

2.思维过程:

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5.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

品质:

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创性和批判性

3.灵活性与敏捷性4.逻辑性与严谨性(中心环节。

集中体现。

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思维种类:

1直观动作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