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379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5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九年级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造旨 帷幕 因地制宜 造形艺术

B.斟酌 制载 别出心裁 永垂不朽

C.驻足 湛蓝 张皇失措 精疲力竭

D.轩榭 伧俗 月明风轻 转弯抹角

2.选出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妖娆(ráo)    襁褓(qiǎng)   玷污(diàn)    重蹈覆辙(zhé)

B.陨落(yǔn)     灵柩(qū)      辍学(chuò)    恪尽职守(kè)

C.亵渎(xiè)     恐吓(xià)     骈进(pián)    涕泗横流(tì)

D.睿智(ruì)     忐忑(tǎn)     惬意(xiá)     强聒不舍(guō)

二、现代文阅读

学问和智慧(节选)

罗家伦

①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

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

唯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

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也唯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②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绝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绝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St.Peter’s)或巴黎圣母(NotreDame)教堂。

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

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

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明。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3.第①段中加点词语“有根底的智慧”指的是

4.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段内容,联系下面的名言警句,说说你对“学问和智慧”的认识。

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

——阿布尔·法拉治

(题文)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

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

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

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

这一点,比人强。

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

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

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

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

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

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

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

他一定觉得我的行为好笑,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

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

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

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

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

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

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

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哧哧地笑出声来。

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

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

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

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

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

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

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

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

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

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

她称苇花叫茅花。

“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

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

”——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

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

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

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⑪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

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

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

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

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⑫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

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

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6.(小题1)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

7.(小题2)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

8.(小题3)作者在记叙“我”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将它插在花瓶中这一事件时,分别写到了农人和父亲的笑,他们各自的笑的原因是什么?

9.(小题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2)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10.(小题5)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虽乘奔御风     ②衷转久绝      ③略无阙处

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春冬之时          

以君之力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或王命急宣          

宋人或得玉

D.故渔歌曰       

桓侯故使人间之

13.对课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林寒涧肃,常有

高猿长啸”一句,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B.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C.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D.文中划线句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李白《朝发白帝城》)一文,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14.翻译下面句子。

①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句子默写

15.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明月来抒发离人心愿,祝福天下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6)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8)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云横秦岭家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不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6.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17.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请概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六、语言表达

18.小人物的生存之痛是最让人无言以对和无可奈何的,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往往以小人物的人生际遇为载体,对他们寄予人道主义的关怀。

杨绛笔下的老王直僵僵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鲁迅笔下的阿长用“大”字书写着她的善意情怀,李森祥笔下的父亲用一辈子完成了他的梦想,他们形象鲜明,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难以忘怀。

生活中,我们周围也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小人物,请同学们用你们的笔为他们画像吧。

要求:

抓住人物特点,至少用上两种人物细节描写(动作、神态、语言、肖像、声音、心理),字数100字左右。

七、名著阅读

19.《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武松得知张都监阴谋陷害自己,于是血溅鸳鸯楼,并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八个字而离去;鲁达得知郑屠欺压金氏父女,于是拳打镇关西,口称“这厮诈死”,从容逃脱。

请根据这两个情节,简要分析两位英雄好汉性格特点的异同。

八、综合性学习

20.为庆祝建国70周年,我县各中学计划开展“庆祝周”系列活动。

请你按下列要求进行活动设计。

(1)(宣传橱窗)制作祖国科技成果宣传橱窗,展示祖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请你以下列三则材料为内容给宣传橱窗设立恰当的栏目名。

(要求:

所设的栏目名必须用上一个能反映祖国建设成就的成语。

资料链接:

资料—: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

自此,“两弹一星”被写入新中国科技史册。

资料二:

6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研制大型运载火箭技术。

1980年5月,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满成功。

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系列火箭。

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

1990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又于2005年、2008年相继航天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能把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

资料三:

在农业类科技成果中,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地膜覆盖技术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从6000斤跃上了1万亿斤的台阶;富禽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技术的进步,使我国富牧、水产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肉类、禽蛋和水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1)例:

栏目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