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策略5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 51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0944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策略5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 5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校策略5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 5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校策略5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 5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校策略5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 5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校策略5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 5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策略5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 516.docx

《学校策略5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 5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策略5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 516.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策略5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 516.docx

学校策略5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516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初稿)

2013.5.16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校本课程改革意义、依据与理念、目标

一、校本课程改革的意义

二、校本课程改革的依据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四、校本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二章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结构

一、国家新课程的特点与新课程结构

二、北大附中新津校校本课程结构

(一)高中部分

1.高中部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与理念概述

2.北大附中高中课程体系构建

第一类:

高考、竞赛体系

第二类:

常规、特色、国际等多元出口体系

(二)初中、小学部分——为明必修系列课程整体结构

(三)为明选修系列课程(*高中、初中、小学)

(四)为明活动系列课程(高中、初中、小学)

第三章 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运行

一、校本课程管理运行中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

三、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

四、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五、校本课程管理

附表1:

北大附中理科竞赛体系课程设置方案

附表2:

北大附中理科常规体系课程设置方案

附表3:

北大附中文科发展体系课程设置方案

附表4:

北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纲要》(校本课程申报书)

总体说明:

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新津校特制订《北大附中新津实验学校为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启动构建具有为明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工程:

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为明特色校本课程。

第一章 校本课程改革的意义、依据与理念、目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北大附中新津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着眼和着力。

 

1.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发展

从教育发展的层面上看,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体现出我国教育的开放性和民主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学校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自主权,能根据具体情况经常进行评估、修改课程,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体现出教育时代特色。

2.学校特色的打造、弘扬

学校特色、学部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校本课程实现的。

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

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

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

我校要实现“培养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将学校建成“质量高、特色明的国际化品牌学校”,成为富有为明教育新津校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而当前我们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办学特色(魅力小学、快乐初中、精品高中)。

3.教师个性风格的彰显、形成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

实质上,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

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

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养成个性”的必然结果。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4.学生个性的保护、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

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建构活动。

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各方面的优势,研究、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

同时,学生也是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参与者,他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有发言权,他们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个性特长,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完善、提升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校本课程是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发展、个性特长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教育的真谛就是发展人的个性,有生命力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张扬个性的教育最具活力,校本课程开发,要让学生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显示“自我”的存在,促进每位学生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

5.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

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其中,崇尚科学——开发科技创新意识、使杰出超越优秀,认知、了解社会——更好的融入世界是为明教育集团所极力倡导的。

二、校本课程改革的依据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成长的需要,理所当然成为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重要依据。

我校的课程改革根据学生年龄、学段、学情、生理等特点,着重从培养学生求知、合作、创新、发展等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

1、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框架和要点,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估考试的依据。

2、制定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原则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课程标准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学生个性中,实现因材施教和因趣选学,课程设置也可以形成适应不同需求的形式结构,单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系统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有形课程与无形课程相结合,规定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努力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过程性与科学性、地方性与全球性、预成性与生成性、逻辑性与动态性”的融合与平衡。

从而实现教育观念、师生角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课程标准的原则:

初中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初中教育是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应适应少年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

高中教育要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

高中课程标准在水平上应有层次性,在科目种类上应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3、制定校本课程标准,应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要结合各个领域课程的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为明教育集团管理纲要》和《规划方案》精神为指导

胸怀“领航中国民办基础教育”的愿景,树立为明教育自主品牌新形象。

坚持中美教育优势融合的办学定位,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世界。

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植根中国文化传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策略,坚持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为明特色课程建设要坚持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和谐并富有个性的发展。

3、坚持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2)树立现代、开放的课程观、教学观;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的整合;

(5)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观念,注重过程评价;

(7)坚持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4、坚持现代教育弘扬的先进思想和理论

(1)坚持主体教育思想,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2)重视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观察、存在智能)。

(3)关注开放式、个性化、差异性的教育理论观点。

(4)关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兴趣与爱好;情绪与态度;自制力与意志力;性格与胸怀;自信心与进取心;理想与信念;目标与抱负;心智与动机等。

四、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目标——为学生的明天奠定良好基础。

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护环境;遵纪守法;具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人类进步事业努力奋斗。

②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自主阳光的气质形象;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

③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善于合作交流,诚信豁达,具有一定的领导素养和能力;具有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

④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学会探究,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索性课程;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娱乐技能;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胸怀和世界眼光。

⑤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本人,树立一个共同观念:

人的个性潜能是无限的,如果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唤醒、发掘个性潜能和优势。

2、校本课程改革的突破重点(注:

5年内校本课程建设科研重点)

①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三个学部发展需求,体现基础性、多样性、多元化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设置多样的、灵活和有选择性的课程,拓宽学生的发展渠道,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使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习规划人生,确立发展方向。

②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密切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独立的选择与判断的胆识以及人生规划能力。

③建立新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逐步推行学分制管理,为每一个学生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充分发掘并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建立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互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网络。

④建立新课程评价制度,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全面推行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成为改善课程与教学、促进学识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为明特色校本课程结构

一、国家新课程的特点与新课程结构

(一)国家新课程的特点

课程专家斯基尔贝克指出:

“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与教师相处的地方”。

新课程基于学习领域,要实现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打破年级和班级的固定界限,鼓励跨班级、跨年级选修;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确定共同选修内容,增加选修空间,通过学分制,客观反映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历程。

(二)国家新课程的结构

1、八个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2、课程:

国家标准课程(含必修与选修)、校本课程。

二、北大附中新津校校本课程结构

(一)高中部分

1.高中部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与理念

(高中部的学生人数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层次分化越来越显著;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多层次需求日益增强。

(高中部的课程建设关乎学校发展存亡,高中部的课程亟待改革,高中部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亟待整合。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是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高中教育必须和国家、社会和学生发展紧密相连,高中教育定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高中定位需进行整体性、全局性设计。

新津学校的自我定位依据:

基于集团的发展理念,基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特点,基于巴蜀地域文化及成都天府新区发展动向,基于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多元取向需求。

我们认为:

高中教育中的衔接应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高中要“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

与大学的衔接应体现在不同学段、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向上。

以国家课程为基本,传承、改造、兼容、出新,提高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减少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应该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认为:

高中要多样化发展、多元化出口,满足学生个性潜质发展的需求。

高中教育既要强调共同基础,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承认不同并在各种不同中寻找平衡,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为学生多元走向作准备。

通过高中的教育,让学生能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教育,从而学会选择并顺利完成其人生的初次选择。

我们认为:

从微观层面上,我们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引进社会资源,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从中观层面上,区域教育中一定要纳入多元评价体系,给学校和校长松绑,丰富对教师的评价。

从宏观层面上,国家应该改革高考制度,使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这是我们的愿望)。

新津学校的高中生源较为丰富,高中部的扩张与发展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导趋势。

但是,由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学生来源和家庭文化教养的多样性,造成学生知识和学习素养较为偏低局面,若单纯追求高考升学率势必束缚了学校发展,但若不追求高等教育出口也会制约学校发展。

所以,学校审时度势,制定了高中部多元化发展的方针:

即国家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糅合,推出多样、多元适应不同层面需求的课程系列。

这样,对国家课程的传承、改造、兼容、出新,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整合工作就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学校将高中课程建设的策略内核框定为:

“基础”+“选择”。

学会“选择”,既是高中学段学生的客观需要和走向成人社会、融入世界、走向成功的法宝,也是学生成长和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学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内涵发展动力。

⑴将“不落下一个学生”,“使孩子快乐成长”策略建立在分层次教学和管理基础上。

同一个年级应按照不同的知识素质层次、教育需求层次分班,不同层次的班应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管理目标;同一个班的不同知识素质层次的学生也应相应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

在这样的准确定位下,使每一个学子都能实现自身发展、成长的最大化效益。

⑵教育教学策略确定之后,接下来,最大的困难、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分层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其核心就是以国家课程为基本的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并且要探索将这种课程体系、管理策略体系有效落实的途径和方法;并且还要使每一个教师、员工都熟稔这个体系内的每一个人的不同发展要求。

这就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在民办校的落实途径。

⑶高中部可以尝试探索建设各类特色班级,研究建设不同教育管理体制,整合开发各类特色课程,实现真正的课程分层、教学分层、管理分层、出口分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以实现真正的与上述层次相吻合的分层次教育。

2.北大附中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一个理念”、“两大体系”、“三大类”。

一个理念:

使每一个孩子都有适合的学习课程。

两大体系:

将学生按照家庭背景差异、文化价值差异、知识基础差异、升学取向差异、个性发展差异等因素因材分类、因材施教。

将上述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有机融合于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中,逐步形成“高考、竞赛体系”,“常规、特色、国际等多元出口体系”的以鲜明班级课程体系为特色的高中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能优秀的完成其学业。

三大类:

将新的课程结构中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其功能特色创造性地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为明教育文化型课程(包括研究性课程、个性发展等方面)三类,三类课程分块教学,相互渗透,互相促进。

通过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形成完整的总体学力。

北大附中高中课程体系构想

高考、竞赛体系

常规、特色、国际等多元出口体系

理科常规体系

理科竞赛体系

文科发展体系

自主出国体系

职业特长发展体系

个性量身打造体系

  培养在高中阶段选择自然学科作为学习主要方向、并愿在高等教育阶段选择此方向深入学习的学生。

  培养有志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竞赛、并有一定基础且愿为此深入钻研的学生。

  培养在高中阶段选择人文学科作为学习主要方向,并愿在高等教育阶段选择此方向深入学习的学生。

  培养①准备在高中阶段出国学习或高中毕业后进入外国高校继续学习的学生。

②自愿并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安排高中学习课程的学生。

针对普通家庭学生,但本人又缺乏读书的刻苦意志的。

在职业学院一类的专职院校中建立直通关系,为这类层次的学生找到一个出口。

针对一些确实“不学习”的学生。

要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征求他们对课程的实际需要,量身打造,开设特别的特色班级和课程。

希望通过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新的课程结构框架,鼓励教师依据成都和学校特点开发校本课程。

拓展型课程的开设每年级不少于10门科目,研究型课程在各个年级全面展开。

(课程体系框架如下表——以班级课程体系特色为主要外化点)

第一体系:

高考、竞赛体系。

属于升学教育型的高中精品课程。

除特别加强国家课程的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四大领域的课程学习外,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未来可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培养学科学习兴趣,尝试发展,选择发展方向。

课程体系主要以国家课程体系为基础,在文、理科发展方向上分别给予侧重和加强。

(具体课程设置初步方案见:

附表1《理科竞赛体系课程设置方案》、附表2《理科常规体系课程设置方案》、附表3《文科发展体系课程设置方案》。

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调整,逐步完善。

第二体系:

常规、特色、国际等多元出口体系。

属于国际出口或特长发展型的高中特色课程。

根据学生的来源、层次、个性特点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深度融合、分解为可供学生选择的九大类学习领域,目的是构建起理想化的为明教育高中课程体系。

体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革;体现新津校巴蜀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为明集团特色课程建设理念指导下的七个门类;体现学生个性发展。

这类课程的改革风险较大。

我们的理念是:

大胆实践、大胆取舍、敢于创新、重在实效。

一大类以落实学科课程知识为目的的校本课程(对应集团要求的必修系列)。

现在的学习以学科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学校组织实施。

但由于国家的教材要兼顾不同的学生群体,是从确保课程标准的底线出发编写的,因此不一定会完全符合某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国家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高质量实施基础型课程的举措之一。

  二大类以建设拓展型课程为目的的校本课程(对应集团要求的选修系列)(涵盖下文(三)为明选修系列课程等)。

国家虽然给我们搭起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三维框架,但提供给我们的教材主要是基础型课程方面的,拓展型课程主要靠学校的教师来建设。

如何通过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使学生更全面的解释一些自然的或社会的现象,透彻地领悟一些基本的观念和原理,张扬学生的个性,是课程建设方面需要认真思考的。

  三大类以建设为明教育文化特色为目的的校本课程(对应集团要求的活动系列)(涵盖下文(四)为明活动系列课程;研究性课程等)。

为明教育文化的建设需要载体,校本课程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通过课程的建设和学习,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打造学校的教育教学文化,是学校应该非常关注和着力进行的课题。

说明①.第一体系的高中课程目前已完成了粗略框架设计,主要为高层次生源提供以升学为主要特色的优质基础教育。

课程设计基本点是在完成国家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偏重于学科竞赛人才、高端人才、精英人才培养。

说明②.第二体系的高中课程目前已完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集团课程、学校课程理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与设计(详述见下),开始进入初期阶段的实验探索性的实施阶段,在实验中肯定会显现出诸多问题,需要逐步随着课程的深化建设一一解决。

说明③.第一体系、第二体系高中课程在实践中都是分班级层次、个人层次的。

不同层次的班级、不同发展趋向的班级、不同个性特色的班级,其课程的具体设置是不尽相同的;不同个性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个体,其“学习课程表”可能也会是不同的。

说明④.以上两体系课程实施时间表:

2013.5-2.13.8准备、培训、课程表编制等筹备工作;

2013.9.1-2014.1.30高一试点、逐步扩大推进;开发优秀校本课程3-4门。

2014.2.1-2014.7.30高一年级全面铺开;开发优秀校本课程3-4门。

2014.9.1-2015.7.30高一总结经验承继推进,高二继续铺开;优秀校本课程每学科3-4门。

2015.9.1-2017.7.30第二轮实验推进;形成经验模式,深化改革、创新;校本课程初成体系。

说明⑤.第二体系课程的主要具体类别、课程目标、涉及主要学科及课程方向如下:

A.主体性品质导论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协调合作,学会关心,学会创造。

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评判系统。

③了解不良心理、不良行为的形成机理,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涉及学科: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礼仪学等。

拟开课程方向:

主体性活动设计,理想与前途,浅说心理活动,自我监控,学会创造,人格结构与行为表现,人际关系,社会责任,人的现代化,法律常识,礼仪规范等。

B.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①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比,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对比的观念,学会比较,学会鉴别。

③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能用于分析现实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