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9641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docx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docx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

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作品名称,竹枝词九首。

作品别名,竹枝词九首并引。

竹枝词九首并序。

创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刘禹锡。

岁正月⑴。

余来建平⑵。

里中儿联歌《竹枝》。

吹短笛。

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⑶。

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

中黄钟之羽。

其卒章激讦如吴声⑷。

虽伧儜不可分⑸。

而含思宛转。

有淇。

濮之艳⑹。

昔屈原居湘。

沅间。

其民迎神。

词多鄙陋。

乃为作《九歌》。

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

俾善歌者飏之。

附于末。

后之聆巴歈。

知变风之自焉⑺。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⑻。

白盐山下蜀江清⑼。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⑽。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三江上朱楼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文生⑾。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⑿。

凭寄狂夫书一纸。

信在成都万里桥。

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⒀。

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⒁。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⒂。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⒃。

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⒄。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⒅。

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⒆。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⒇。

注释译文。

⑴岁正月:

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

长庆元年冬。

刘禹锡被任为夔州刺史。

大约到任时已是次年正月。

⑵建平:

郡名。

三国吴置。

隋改为巫山县。

今属重庆市。

此当指夔州。

⑶睢:

仰视。

⑷激讦:

激越清脆。

吴声:

吴地的乐歌。

⑸伧儜不可分:

听不太懂。

⑹淇。

濮:

周代卫国的两条水名。

《诗经》多处咏及。

《汉书·地理志》下:

“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

男女亦亟聚会。

声色生焉。

故俗称郑卫之音。

”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

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

⑺俾:

使。

巴歈:

巴即巴郡。

约当现在重庆一带。

歈即民歌。

变风:

《毛诗序》:

“至于王道衰。

礼义废。

政教失。

国异政。

家殊俗。

而变风变雅作矣。

”后人对变风变雅的解说很多。

大意是说太平盛世产生的风。

雅之诗是正风正雅;而乱世产生的诗歌则失去了雅正平和之气。

故称变风。

变雅。

刘禹锡此处使用变风一词。

似乎并非强调世事之治乱。

而是侧重于体察民俗风情之意。

⑻白帝城:

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

东汉初公孙述筑城。

述自号白帝。

因名。

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

退居于此。

卒于城中永安宫。

⑼白盐山:

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南岸。

蜀江:

泛指蜀地境内河流。

⑽山桃:

野桃。

上头:

山头。

山顶上。

⑾瀼西:

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

陆游《入蜀记》:

“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

”縠文:

绉纱似的皱纹。

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⑿兰桡:

兰木桨。

兰指木兰树。

又名杜兰。

林兰。

但古诗。

文中常说兰舟。

兰桨。

兰桡等。

只是一种美称。

不一定都是兰木所作。

如屈原《九歌·湘君》:

“桂棹兮兰枻。

斫冰兮积雪。

”苏轼《前赤壁赋》: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亦本自屈原。

⒀永安宫:

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

公元222年。

蜀先主刘备自猇亭战败后。

驻军白帝城。

建此宫。

次年卒于此。

⒁城西门:

此当指奉节城西门。

滟滪堆:

原是瞿塘峡口江中的大石。

亦作“淫预堆”。

“犹豫堆”。

“英武石”。

“燕窝石”等。

⒂瞿塘:

瞿塘峡。

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嘈嘈:

水的急流声。

⒃等闲:

无端。

⒄巫峡:

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

湖北省巴东县西。

⒅个里:

这里。

其中。

⒆云间:

指云雾缭绕的高山。

⒇“银钏”二句:

描写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到江边汲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开荒种田。

其一春天里白帝城头长满青草。

白盐山下蜀江水清见底。

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

北方人看着此情景切不要动了乡情。

其二鲜红的桃花开满山头。

蜀江的春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

桃花红颜容易凋谢就像郎君心意。

春水长流不尽恰似我的忧愁。

其三雨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

瀼西的春江水泛着粼粼微波。

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

树下人来人往唱着民歌。

其四日出三竿高。

春雾已消散。

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船帆。

托他给我那个冤家捎一封信。

冤家就住在成都的万里桥畔。

其五江两岸。

山花怒放。

洁白如雪;村落里。

家家户户。

春酒满杯。

昭君坊中有很多的妇女相伴。

她们是从永安宫外踏青回来。

其六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

年年被波浪冲击也不能摧毁。

懊恼的是人心比不上这石头。

一会儿往东去。

一会儿又朝西来。

其七瞿塘峡水刷刷流过十二滩。

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很艰难。

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

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其八巫峡苍苍在烟雨迷蒙的时节。

凄清的猿啼从最高的树枝上传来。

这里愁苦的旅人自然断肠。

但从来不是由于那猿啼声音悲哀。

其九山上层层开满桃花李花。

白云里升起烟火是山上人家。

戴银钏金钗的妇女下山来背水。

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前去烧荒种庄稼。

创作背景。

这组诗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

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

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

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

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

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

多用白描手法。

少用典故。

语言清新活泼。

生动流畅。

民歌气息浓厚。

作品鉴赏。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

“竹枝词”原名“竹枝”。

“竹枝歌”。

“竹枝曲”。

本是乐府《近代曲》名。

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

人民边舞边唱。

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

谁唱得最多。

谁就是优胜者。

据史书记载。

早在战国时期。

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

“下里”是楚歌。

“巴人”是巴歌。

楚歌带有巴风。

巴歌带有楚风。

二者相互渗透。

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

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

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

有人民在白帝城头和瀼溪桥上唱歌。

有昭君坊里和永安宫外的游女。

有旅居在此地的妇人托返回成都的船带信给丈夫。

有住在山头的女子到江边来取水。

男子到山下来烧草灰肥田:

九首诗组成了一幅风俗画。

其语言明快浅近。

清新流丽。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有人认为。

这些作品是词作。

是词文化的开端:

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其一“白帝城头”一首。

开头两句写夔门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

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

时值春天。

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

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

草因城脱俗。

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

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

江水清澈倒映云天。

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

山水互映。

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

此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与歌的悦耳。

但因一。

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

便自然地表现出歌声的优美。

“北人莫上动乡情”。

笔锋一转。

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

触发起思乡之情。

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此诗之妙。

其一在动词传神。

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其二在一景两用。

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

全诗写景鲜蒨。

抒情真挚。

通俗而不粗俗。

雅逸而不拙滞。

在流丽的音调中表达了不同的乡情。

堪称一首佳作。

其二“山桃红花”一首。

写一位深情女子在爱情受到挫折时的愁怨。

这挫折乃是薄情郎的负心。

这原是一个很古老的主题。

而表现这个古老主题的这首小诗。

其情景之浑化无迹。

意境之高妙优美。

却是罕见无比的。

首两句。

写女主人公所在之环境:

山上桃花盛开。

江中春水方涣。

春意正浓。

唯其如此。

才触动了她的春思。

进而引发了她的愁情。

与此同时。

山上盛开的桃花将见飘零。

江间拍岸的碧水却悠悠无尽。

这景象又为她的愁情提供了确切不过的表达形式。

于是信手拈来。

遂成下两句抒情语。

旖旎的风光和内心的情愫。

真可谓妙合无痕。

《子夜歌》有云:

“侬作北辰星。

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

朝东暮还西。

”主人公的感情与其表达方式与此诗极为近似。

而其意象色彩之美。

却相去颇远了。

其三“江上朱楼”一首。

写当地民俗风情。

杨柳本是夹河而生。

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

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

在人的刻意关注中。

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

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

把桥上的行人用“人来人去”来表现。

以见其熙熙攘攘。

人流涌动。

充满了动感。

紧接着缀以“唱歌声”三字。

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

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土俗民风的独特性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到了更突出的显示。

其四“日出三竿”一首。

写蜀客的薄情。

“日出三竿”。

太阳升起很高。

表明时间很晚了。

“凭寄”两句写蜀客凭借狂夫样的人带信。

分明是不可靠的。

表明他对自己妻子的冷淡。

其五“两岸山花”一首。

写春日踏青时所见蜀地民俗及风光。

两岸山花怒放。

家家春酒满怀。

一派融融的春意。

生活气息很浓。

可在表现农村风情。

尤其是山村春色时借用。

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河开冰融。

两岸花开。

雪一样白。

雪一样连绵一片。

异常茂密。

这里诗人不写稻麦的茁壮。

只写山花的茂盛如雪。

以此渲染大自然的欣欣向荣。

创造一种丰年的氛围。

粮有余而酿酒。

家家春酒满银杯。

生活是富足的。

饮食不写鸡鸭鱼肉的大荤盛宴。

只写用银杯饮春酒。

更显现农家桃花源式生活的恬淡。

同时让人感受到一种家家举杯痛饮的喜庆气氛。

两句诗给人以荐年吉祥安宁的深刻印象。

其六“城西门前”一首。

用波浪不能摧毁滟滪堆起兴。

并以此比喻“人心不如石”。

作者把“人心”和“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

于平常中出新意。

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

这里的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的一一对应。

具体直观表述的比喻不太一样。

而是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

用在对人生感慨和恋情的抒发上。

如“人心不如石”句。

人心和石本没有可比性。

二者之间本不能构成对应关系。

但在具体的语境中。

二者却因用比而建立起意象的联想机制。

诗人把他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

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其七“瞿塘嘈嘈”一首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

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就描绘出瞿塘峡的险阻形势。

“十二滩”。

并非确数。

犹言险滩之多。

可以想见其险绝情况。

面临着惊涛拍岸。

险阻重重的瞿塘峡。

诗人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瞿塘峡之所以险。

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

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

令人防不胜防。

真是“人心”比江峡还要凶险。

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

诗人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

屡受小人诬陷。

权贵打击。

两次被放逐。

痛苦的遭遇。

使他深感世路维艰。

凶险异常。

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

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

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

主语是诗人自己。

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

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

两句之间有转折。

也有深入。

以瞿塘喻人心之险。

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

命意精警。

比喻巧妙。

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其八“巫峡苍苍”一首写三峡景物。

最后一句与《水经注》上说的舟行三峡闻猿啼而断肠不同。

而是说不听猿声也肠断。

再听猿声。

“愁人”的愁苦之情怎能忍受?

这样更深一层。

翻出新意。

可谓新奇之笔。

其九“山上层层”一首是表现巴东山区人民劳动生活的。

全诗宛如一幅风俗画。

画面的背景是山村。

春花烂漫。

而“层层”可见;炊烟袅袅。

而高在“云间”。

一派多么恬美的山村景色啊!

活动在其中的人们有:

妇女。

银钏金钗。

下江负水;男子。

长刀短笠。

上山烧畲。

不仅从穿着装束和劳动的内容上突现了山村农民的特征。

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同时也在男耕女炊。

村庄男女各当家的画面上显示了劳动人民质朴勤劳的本色。

诗中虽无赞美的字样。

但作者的赞美之情却充溢于那优美的境界之中。

在这样的山村中。

能感受到。

并力图表现出它的自然之美。

特别是劳动创造之美。

又显示出作者新颖的审美趣味。

其一吴瑞荣《唐诗笺要》:

按此词起于《巴渝》。

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

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

非古矣。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此蜀江《竹枝词》也。

首二句言夔门之景。

以叠字格写之。

两用“白”字。

以生韵趣。

犹“白狼山下白三郎”。

亦两用“白”字。

诗中偶有此格。

后二句言南人过此。

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

则乡关愈远。

乡思愈深矣。

其二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

俯视则缘浮江水。

亦言夔峡之景。

第三句承首句山花而言。

郎情如花发旋凋。

更无余恋。

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

妾意如水流不断。

独转回肠。

隔句作对偶相承。

别成一格。

《诗经》比而兼兴之体也。

其六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

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

屹立江心。

千百年急浪排推。

凝然不动。

后二句以石喻人心。

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

言人心难测。

以质朴之笔写之。

合《竹枝》格调。

第四直以石喻人心。

此首以水喻人心。

后二句言翟唐以险恶著称。

因水为万山所束。

巨石所阻。

激而为不平之鸣。

一入平原。

江流漫缓矣。

若人心则平地可起波澜。

其险恶殆过于瞿唐千尺滩也。

其九黄庭坚《山谷题跋》:

刘梦得《竹枝》九章。

词意高妙。

元和间诚可独步。

道风俗而不俚。

追古昔而不愧。

比之子美《夔州歌》。

所谓同工异曲也。

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

叹曰:

“此奔轶绝尘。

不可追也。

”刘梦得《竹枝》九篇。

盖诗人中了工道人意中事者也。

使白居易。

张籍为之。

未必能也。

王灼《碧鸡漫志》:

唐时占意亦未全丧。

《竹枝》。

《浪淘沙》。

《抛球乐》。

《杨柳枝》。

乃诗中绝句。

而定为歌曲。

葛立方《韵语阳秋》:

刘梦得《竹枝》九篇。

其一云:

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其一云: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其一云:

“城西门前滟滪堆。

年年波浪不曾摧。

”又言昭君坊。

瀼西春之类。

皆夔州事。

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

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

作《竹枝词》。

误矣。

陆时雍《唐诗镜》:

竹枝词俚而雅。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竹枝绝唱。

后人苦力不逮。

黄生《唐诗摘钞》:

诸诗生成《竹枝》声口。

与绝句不同。

即其调以想其声。

真足动心悦耳。

毛先舒《诗辩坻》:

诗有近俚。

不必其词之闾巷也。

刘梦得《竹枝》。

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

然颇有雅味。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竹枝词》本始自刘郎。

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

自成绝调。

然其乐府诸作。

篇篇皆佳。

后世影响。

刘禹锡的《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

创作后不久便流传到长安。

洛阳。

成为流行的新歌词。

孟郊有一首《教坊歌儿》诗。

有句云:

“去年西京寺。

众伶集讲筵。

能嘶竹技词。

供养绳床禅。

能诗不如歌。

怅望三百篇。

”可知佛寺讲经的时候。

有伶人唱《竹枝词》的娱乐节目。

伶人以能唱《竹枝词》。

得到丰厚的供养。

孟郊感慨自己能诗而遭遇不如能歌。

因而悼念诗道的没落。

又有《自惜》诗云:

“倾尽眼中力。

抄诗过与人。

自悲风雅老。

恐被巴竹嗔。

”这是说他竭尽昏花的老眼。

抄写自己的诗送给朋友。

却又怕自己的诗已经过时。

反而会被巴州的竹枝词嗔笑。

在同时的诗人中。

也有许多跟着作《竹枝词》。

其中有顾况一首。

白居易四首。

李涉四首。

晚唐五代有皇甫松六首。

孙光宪二首。

《竹枝词》传唱时间甚久。

据邵博《闻见后录》记载:

“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

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

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

”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

“余当夜行苕溪。

闻舟人唱渔歌。

歌中有此后两句。

余皆杂俚语。

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

”可知《竹枝词》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自言系出中山。

贞元间擢进士第。

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

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被贬朗州司马。

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

任太子宾客。

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其诗通俗清新。

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

《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

富有民歌特色。

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