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题含答案剖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9625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阅读题含答案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阅读题含答案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阅读题含答案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阅读题含答案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阅读题含答案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阅读题含答案剖析.docx

《中考语文阅读题含答案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题含答案剖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阅读题含答案剖析.docx

中考语文阅读题含答案剖析

中考语文真题·阅读题型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8分)

从容淡定

①“从容淡定”这词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

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淡定”作出了自己的诠释。

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无不表现出“从容”和“淡定”的心性情怀。

③从容包含着从大、从深、从远之意;从容也是一种自由,是人生主体的自我解放,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从容不迫”地不断迈进。

④淡定就是一种修养。

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

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淡定也证明一种能力——深思熟虑以扬长避短,内省自知以有进有退,这也是大智大勇之人的明智选择。

⑤淡定是一种真正的领略和彻悟。

表现为“八风吹不动”。

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并非说“东西南北八面来风”。

“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别人称赞还是诽谤,都能安然不动,泰然处之。

⑥能否做到“从容淡定”,多半是性格使然。

有人天生就是“悠着来”,遇事比别人慢半拍;有人与生俱来就是“风风火火”,容不得一丁点儿耽搁。

这在管理学上叫EQ,也就是所谓的情绪智商。

但能否真正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

时下,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之风还存在,有些人一心想着不付出或少付出却期待大回报,所以办起事来恨不能急吼吼、风火火地让满世界都知道,同时暗中还斤斤计较着什么,都想如古话所说的“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谁都不想为那巍巍青山做点儿什么。

说到底,还是缺失“从容淡定”的健康心态。

⑦近代胡适是公认的渊博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

他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都可说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他还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

⑧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华文化巨匠,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人们怎么看待他,他始终都坚持“从容淡定”。

他有一句名言:

“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

——选自《杂文月刊》2013·3上(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2.阅读第②段,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两位名人的名言。

(4分)

3.文中作者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从容淡定”需要哪些条件?

(4分)

4.具体说说文章第⑥段引用古话“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的作用是什么?

5.结合全文,理解文章结尾“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这句话的含义。

(3分)

【答案】1.从容淡定是人应该具备的情怀和精神境界。

(意合即可)

2.恰当即可。

示例:

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

(每句2分)

3.不急躁的先天性格,良好的后天修养。

(每点2分)

4.形象具体(通俗)(1分)地反映出时下那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现象,(2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分)

5.不管这个世界怎样浮躁喧嚣,(1分)我们首先得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从容淡定。

(2分)

2、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小题。

(23分)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

①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在两座高楼之间长着一棵树。

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绿色植物,树一侧的叶子碰到了一座仓库密密实实的墙,另外一侧的叶子掠到了一座破旧公寓的窗口,下面的空间已经被水泥铺到树的根部,但这棵树仍然活着,而且每到春天都会长出新鲜嫩绿的叶子。

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住在树根下的老鼠问。

“我就不会这样做,如果我是你的话”。

③“这是我的事!

”树说。

“这是我得做的事情。

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④“但是没有人来看你,在这样的环境里,”老鼠说,“除了我。

⑤“那不关我的事!

”树说。

⑥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

“妈妈!

亲爱的妈妈!

窗外那棵树长出细小的新叶了,嫩嫩的,绿绿的。

春天来了,即使是在城市里也可以看到春天了。

现在我会长得更好。

我敢肯定。

⑦“感谢上帝!

”母亲说。

⑧夏天来了。

树叶长得又大又长,树枝被它们压得弯了腰。

树叶在风的吹拂下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⑨“你这样耗费自己的生命,真的让人为你感到遗憾!

”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要是你捕捉昆虫,或者做些有用的事情,我倒会感到好受一些。

你为什么就是要这样做呢?

⑩“这是我得做的事情!

”树说。

“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⑾“但是,如果有人关注或同情的话,那又会不同,”老鼠说。

⑿“那不关我的事!

”树说。

⒀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

“妈妈,热浪让人感到窒息。

要不是有那棵可爱的树的遮阴,我真的无法忍受。

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⒁“感谢上帝!

”母亲说。

⒂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秋了。

空气开始稀薄和变冷,那棵树的树叶也开始变黄,一片接一片地掉落到地上。

水泥地面全都被落叶覆盖了,那些落叶就像金子般闪闪发光。

⒃“现在你明白了!

”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你的辛苦有何所得?

⒄“我做了我得做的事情”,树说,“那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⒅“真是懦弱的植物!

”老鼠说,“如果你结出果实让人吃,那至少算是留下一点东西,可现在,除了掉落的枯叶和空荡荡的树枝,你什么都没有留下。

⒆“那不关我的事!

”树说。

⒇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

“妈妈!

亲爱的妈妈,夏天已经结束了。

看啊!

我那棵可爱的树掉叶了,那些光秃秃的树枝拍打着我们的窗口,似乎在提醒着我,那棵树该安静休息了,我想我也要睡觉了。

亲爱的妈妈,请您帮我拾几片树叶,我要好好珍藏,因为它们一直是我快乐的源泉。

(21)说完,她转身面对着墙,慢慢地入睡了。

(22)“感谢上帝!

”母亲说。

——选自《美文》(有删改)

6.文章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也写了一位生病女孩看到树后的感受,请分别加以概括。

(6分)

树的经历:

女孩的感受:

7.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怎样的生存环境?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8.结合语境,说说第⑤⑧段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4分)

(1)那不关我的事!

(2)树叶在热浪下微微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9.请从修辞和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章第⒀段划线语句进行赏析。

(4分)

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10.文中的树反复说:

“这是我得做的事!

”“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并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5分)

【答案】

6.①树的经历:

春天长出嫩叶——夏天枝繁叶茂,在热浪中留下阴凉——秋天衰落掉叶。

(3分,每点1分。

意对即可)

②女孩的感受:

感受春天到来,相信自己会长得更好——感受到夏中的凉爽,相信困境中也会有美好——感受到秋的安静,带着期盼安心静养。

(3分,每点1分。

意对即可)

7.单调(孤零),狭窄(2分)意在与树的表现形成对比(反衬)(1分)突出树的顽强精神。

(1分)(意对即可)

8.

(1)有没有人来看望。

(2分)

(2)树叶忍受热浪侵袭的煎熬和默默抗争的情状。

(2分)

9.示例:

①多角度描写。

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出了一个美好的森林世界。

②拟人。

“树木凤舞婆娑”“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摆动的美妙姿态和泉水流淌的畅快。

(每点2分)

10.每个人要坚守自我,做好分内的事;乐于奉献。

(3分)结合自身实际谈意义。

(2分)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3、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14分)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惊讶极了。

蓝,蓝色的蓝。

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

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

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

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

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

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

“你真不简单!

”我们由衷地夸赞。

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

一团的人,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

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

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

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地,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

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

大家对她敬佩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

“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

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

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

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

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欢呼奔跑,然后,突然双膝跪下,泪流满面。

我们都吓了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

“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

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

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主题曲。

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

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

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

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

她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崭新的,是重生。

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

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

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

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选自《扬子晚报》2013年3月18日,略有改动)

11.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细节?

(3分)

12.第⑦节中“我们都吓了一跳”,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我们为什么会“吓了一跳”?

(3分)

13.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

(4分)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4.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水,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

11.(3分)她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

(1分)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突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2分)

12.(3分)她本是位明媚、爱笑、热情、精神、精神气十足的人,却“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让我们一下子无法理解。

(只答后一半的扣1分)

13.(4分)

(1)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把她和我们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明媚和饱满的精神。

(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的热情、活泼比喻为“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生动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4.(4分)结构上首尾呼应,与文题相照应。

(1分)内容上:

开头交代了“惊讶”的原因;(1分)结尾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1分)表达了对主人公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1分)

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22分)

猫人

我喜欢钓鱼。

我最喜欢的钓鱼地点是在一个湖边,那个地方在加利福尼亚山区的一个城镇的小加油站附近,距我当初住的地方有三个小时的路程。

每年,冬雪刚刚融化,我便把渔具装上旅行车,出去钓一天鳟鱼。

有一次,我穿过美丽的人造高山湖泊的小水坝,把车开到一侧,开始卸下鱼竿。

忽然,我听到一声枪响,呼啸着飞过我的头顶。

听到有人开枪射击,让我大吃一惊,因为这是禁猎区,不允许打猎。

另外,在我多年钓鱼的区域内,除了几辆拉木材的卡车路过,还是头一回遇到有人来。

我蹲在汽车后面,小心地瞭望四周,看是否有人。

又响了两枪。

子弹“砰砰”地击中大岩石,我却还是没有看到人。

随后,四个年轻人从土路上走来。

一个人举起步枪,开了一枪。

一只猫跑过土路,钻进灌木丛。

“嗨,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他们走近了,我问他们,“这里不允许打猎。

”“只是打一只该死的猫。

”大一些的青年说。

另一个小青年慢慢举起枪,朝着那只猫又开了一枪,猫还藏在大石块后面。

“别胡扯,伙计们。

为什么没来由地要杀生?

”我问。

“让你看,那只猫值多少钱?

”一个小青年说。

“十元怎么样?

”我说。

“砰!

”朝着猫的方向又是一枪,“一百元怎样?

这个价钱可以接受。

”四个年轻人中最大的一个说,他朝着猫的方向又开了一枪。

几个星期来,我一直在攒钱,好去买一艘旧船和发动机,以便不必在岸上钓鱼了。

我钱包里有一百一十元,口袋里有二十元。

“好吧,我给你们一百元买那只猫。

只是请不要杀死它。

”我掏出钱包,从秘密夹层拿出一百元,放在棕色旅行车的引擎盖上。

四个年轻人走过来,站在那里盯着钱看。

他们的脸上显出非常严肃的表情。

大一些的小青年俯身拿起钱来,揣进牛仔裤的口袋。

四个年轻人消失在路的拐弯处,我开始寻找那只猫。

几分钟后,男孩们乘坐一辆旧的敞篷小货车从我身边驶过,回山上的镇子。

用了一个多小时,我才给了那只猫足够的信任,抓到了它。

我抚摸它五分钟左右,随后放进我的车里,连带我的渔具,开车回到山上的小店。

我问店主,他是否知道周围有人丢了一只猫。

他走到我的车旁,看那只猫。

他告诉我,住在隔壁的老人大约一星期前丢了自家的猫。

老人很伤心,因为那是他妻子的猫,她在几个星期前去世,那只猫是她留下的全部纪念。

小店店主到电话机旁,打了一个电话。

他回来时,给我倒了一杯热咖啡,我们聊了大约十分钟。

我听到身后的门开了,我转过身。

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弯腰驼背,看上去至少有一百岁了,慢慢地走到拐角处。

他坐在一张摇椅上,却一言不发。

“那是他的猫。

”店主告诉我。

老人用手杖敲了三下地板。

店主从柜台后出来,走到老人坐着的地方。

老人跟店主耳语了几句,随后递给他一张纸。

店主扶着老人的手臂,帮他站起来,他们走向外面的旅行车。

我透过窗户看到老人伸手进去,拿起那只猫,抱在胸前。

随后,两个人走到隔壁的一栋活动住房,走了进去。

几分钟后,店主回来。

“我真该上路了。

”我告诉他。

“找到那只猫有奖励。

”店主说。

“我不想要奖励。

”我回答。

店主拿出一张纸,我从他手里接过来。

我打开折叠的纸,看到那是一张私人支票,可以兑换成“现金”,上面写着2500元!

我吃惊地扬起眉毛。

“别担心,那张支票无效。

从他妻子去世后,这个老人精神错乱了。

”店主说。

我把支票对折,扔到柜台上,好让他扔掉。

其后,我的内心告诉我把支票留下来。

我把支票拿回来,放到衬衣口袋里。

“我想,只有傻瓜才认为一只猫值那么多钱。

”他说着,大笑起来。

“是呀,我知道。

只有傻瓜才这么想。

”我说着,也笑了。

我走出门,钻进旅行车,开车回家。

男孩和他们的枪让我决定推迟钓鱼旅行,另找时间。

我到家时,妻子给我一张字条,是一位来访的朋友留下的。

字条上说他认识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船卖给我,可按月付款。

我给那位卖船的人打电话。

说完船的情况,我问他想要多少钱。

“两千五百元。

要是我替你筹措资金,就是三千元。

”他告诉我。

我对他说,过一个小时后再给他打电话。

我从口袋里拿出支票,给我存款的银行打电话。

我告诉他们猫的故事,问他们是否有办法查出老人给我的支票是否有效。

我把支票的号码报给他们,等着他们回话。

十分钟后,电话打回来了。

“基瑟先生,支票有效。

”那头的女士说着,笑了。

“有什么好笑的?

”我问她。

“噢,我给银行打电话,询问这张支票是不是真的,那位先生笑了。

他告诉我,那位给你支票的老人特别富有。

他拥有在加利福尼亚地区经营的大部分木材公司。

”这还不是唯一的惊喜。

那天晚上,我驱车去看待售的船、发动机和拖车。

揭开帆布时,那条船跟新的一样。

这笔买卖很划算,我知道自己想要它。

但是,我看到船的名字,我确定注定要这条船。

船的后面漆着的字是:

猫人。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3年第3期,孙宝成译)

15.全文围绕着“猫”展开故事,请把表格中①②处的情节补充出来。

(4分)地点情节高山湖边①

山上小店②

我的家里验证支票欲买船售船地点惊喜奇遇“猫人”船

16.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

(6分)

(1)老人“用手杖敲了三下地板”,店主就走到老人身边。

从这一细节里,你看到老人与店主的关系如何?

(2)店主为什么说“那张支票无效”?

除文中说店主认为“从他妻子去世后,这个老人精神错乱了”这一原因外,你觉得可能还有什么原因?

 

17.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

请你以老人的身份,把“老人更店主耳语了几句”中“耳语”的内容写出来。

(4分)

18.“我把支票对折,扔到柜台上,好让他扔掉。

可是,我的内心告诉我把支票留下来”反映了“我”怎样的品格?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4分)

 

19.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5.①舍钱救猫②归还猫意外获支票

16.

(1)关系熟络有默契,但是店主同时又非常敬重老人。

(2)①我仅仅用了100元从四个青年手中救回了猫。

②店主说“只有傻瓜才认为一只猫值那么多钱。

”③店主受到老人的嘱托,故意这么说。

17.你把这张支票给年轻人,并告诉他支票是无效的。

18.“我”是一个崇尚精神但又不拒绝物质、矛盾、有侥幸心理的人。

如文中当店主拿出支票时,“我吃惊地扬起眉毛”,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救猫是出于自己善良的本性和对生命的尊重,没有想过因此而获得物质奖励,所以当店主给“我”支票时便是“吃惊”。

而“扬起眉毛”则表现了“我”的惊喜。

当“我”知道买船需要2500元时,又侥幸地打电话给银行查支票是否有用。

19.本题相对较开放,围绕“出人意料”的写作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即可,如文中店主告诉我们老人“精神错乱”,结尾处交代确是“经营大部分木材”的富有老人;被认为“无效”的支票,最后竟然是有效的;整个买船过程竟然是老人一手安排的。

【解析】试题分析:

15.结合文章故事的讲述,结合分析各地点人物的心理,对情节进行概括。

先将每个情节独立概括,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行文的思路,最终将前一情节与后一情节进行直接的联系与概括。

16.结合文本,并从文中第二十及二十六段可以得出老人这样做及店主这样说的原因。

17.做题时要联系上下文,难度在于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老人与店主的内心情感分析清楚。

18.围绕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从文中找出该句然后结合全文分析此时我的人物情感。

19.本题因出人意料的情节较明显,难度不大,但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分析过于简单,没有将“出人意料”表现在哪分析清楚。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

点评:

概括文章内容与事件,应把文章分成有机的几个部分,将每部分的内容概括清楚即可.概括的模式一般为:

有关谁,什么事.有的也要写出背景和事件的结果.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的全面的语言作答。

一般要到题干中的问题句附近去寻找相关语句,仔细揣摩后拟出切题的答案。

注意一定要切题作答,不可所答非所问。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悬念、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借景抒情、反复、讽刺夸张、以小见大等。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共12分)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

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

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

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

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

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

“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

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

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

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

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

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

李苗苗。

有删改)

34.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

(3分)

3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分)

36.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

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

为什么?

(2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

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

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37.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

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