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9218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孟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读孟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读孟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读孟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读孟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孟子.docx

《读孟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孟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孟子.docx

读孟子

读《孟子》之一

——孟子其人

一、孟子生平。

(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他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十五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大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约有数百人。

  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都在设法保存自己,扩张势力,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

面对诸侯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大约四十多岁时,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

他曾游说于梁(魏)、齐、宋、滕、鲁等国,但仁政理想未能实现。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了建于临淄城西的“稷下学宫”,一时间,汇集了上千名士,成为当时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于是,孟子再次前往齐国,希望在这里能够实现他的理想。

齐宣王聘他为客卿。

  在稷下学宫,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

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了分歧。

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

  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他不再出游,而是在家乡兴办学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

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子林。

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坚信人性本善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

因此,又叫“良知”。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

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

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

他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

他说: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去世后,经历代学者的推崇,逐步确立了儒学嫡系传人的地位,东汉赵岐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

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这是孟子始被封建朝廷尊封为“亚圣”。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亚圣”便与孟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孟子的代名词。

二、孟子的特长。

1、知言、善养浩然之气。

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

“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1)那么什么是浩然之气呢?

又怎样培养呢?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

【译文】“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曰:

“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

“难说清楚啊。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2)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呢?

“何谓知言?

【译文】(公孙丑问:

)“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

)“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

2、善于辩论。

公都子曰

(1):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滕文公.下》)

【译文】公都子说:

“外面的人都说老师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曰: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

【译文】孟子说:

“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

我是不得已而辩论啊!

这里只说孟子喜欢辩论,我想,只有善于辩论才会喜欢辩论,如果不善于辩论却喜欢和别人辩,每次都辩不过人家,早就不辨了。

我们从《孟子》这部书里也可以看出,孟子在辩论时善于采取层层追问、步步紧逼的方法,使对方无法躲避、理屈词穷。

三、孟子的不足。

1、孟子恃才傲物,爱耍小脾气,最后躲到大夫景丑的家中歇宿。

孟子将朝王。

王使人来曰:

“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

“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公孙丑.下》)

【译文】孟子准备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

“我本应该来看你,但是感冒了,不能吹风。

如果你肯来朝,我也将临朝听政,不晓得我能否看到你?

”孟子答道:

“不幸我也有病,不能到朝廷里去。

孟子不但托辞谢绝齐王召见,不听公孙丑的劝告,去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

结果齐王打发人来探病,还带来了医生。

孟仲子派人拦住了孟子,孟子只好躲到大夫景丑的家中歇宿。

孟子对蚳蛙出主意。

别人说主意出的不错,但他替自己考虑的怎样呢?

曰:

“吾闻之也: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

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不绰绰然有馀裕哉?

”(《公孙丑.下》)

【译文】我听说过:

有官职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可以不干。

有进言责任的,如果言不听计不从,也可以不干。

我既无官职,有没有进言的责任,我可进可退,难道不是绰绰有余吗?

2、爱面子,对涉及自己面子的问题避而不答。

“昔者窃闻之:

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9),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敢问所安。

曰:

“姑舍是。

”(《公孙丑.上》)

【译文】(公孙丑说:

)“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

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

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

孟子说:

“暂且不谈这个问题。

3、迂阔。

孟子周游列国时,以“主道”、“仁政”游说诸侯,被视为迂阔。

正是这一缺点,直接导致了他终不见用,晚年在邹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读《孟子》之二

——孟子的仁政

一、仁政的五种体现。

1、“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让杰出的人物居于官位。

2、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

【译文】市场,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依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在货场。

3、关,讥而不征。

【译文】关卡,只检查不征税。

4、耕者,助而不税。

【译文】对于种田的人,只要他们助耕公田,不征收私田的赋税。

5、廛,无夫里之布。

【译文】人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劳役税和额外的地税。

(《公孙丑.上》)

孟子仁政的五种体现形式,总的来说,就是轻徭薄赋,于民养息。

但从现实来看,只有第一条可能做到。

在当时情况下,“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国家有着巨大的物质消耗,若想不征各税,仅助耕公田,是远远不够的。

二、如何征税。

1、解决如何征的问题。

“取民于有制。

”(《滕文公.上》)

【译文】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

2、解决征多少的问题。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滕文公.上》)

【译文】请考虑在农村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自行交纳十分抽一的赋税。

“助者,藉也。

”(《滕文公.上》)

【译文】‘助’是‘借’的意思。

“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

”(《滕文公.上》)

【译文】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取平均数作为常数,按常数收税。

三、实行仁政的结果。

1、梁惠王因战败丧子失土受辱不知怎么办问孟子,孟子告诉他,向百姓实行仁政,仁德之人天下无敌。

“苟行仁政,四海之内皆举首望之,欲以为君。

”(《滕文公.下》)

【译文】如果实行仁政,天下的人都会抬起头盼望他、拥护他做君主。

孟子特别提出,这可是百姓的态度,是众望所归。

2、孟子对宣王说:

要想扩张国土,使秦楚等国都来朝贡,称霸中原而安抚四方周围的部族,一定要实行仁政,以吸引天下人来齐国。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梁惠王.上》)

【译文】纵横百里的小国,也可以使天下归服。

四、不仁的结果。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离娄.上》)

【译文】天子不仁,不能保住天下;诸侯不仁,不能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保住宗庙;士人和百姓不仁,不能保住自身。

读《孟子》之三

孟子的教育法

关于教育,孟子说:

“教育也是有多种方式的。

孟子曰:

“教亦多术矣。

(《尽心.上》)

一、教子之法。

1、环境塑造人。

孟子讲了一个小故事,说:

“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哇啦哇啦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逼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学会的了。

如果带他到齐国都城的闹市上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讲楚国话,也不可能的了。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2、易子而教。

就是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

为什么这样做呢?

孟子曰:

“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译文】孟子说:

“因为情理上行不通。

(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

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

(儿子会说:

)‘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

’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

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

我想,易子而教,不仅仅因使父子间不因求其好而互相责备,互伤感情的事,更重要的是耽误了孩子。

二、教人之法。

孟子曰: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

“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

有像及时雨滋润沾化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对某个人,)不屑去教诲他,这也是教诲他的一种方式罢了。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告子.下》)

读《孟子》之四

孟子的孝子之道

一、尽孝子之道,侍奉父母的前提。

孟子非常看重侍奉父母。

孟子曰:

“仁之实,事亲是也。

”(《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

“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

孟子曰:

“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

(《离娄.上》)

孟子说:

“哪一种侍奉最重要?

侍奉父母最重要。

那么,怎么办才能侍奉父母?

孟子给我们的答案是: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离娄.上》)

【译文】不丧失自身(善性)而能侍奉好父母的,

二、怎样侍奉父母?

1、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那么曾子怎样侍奉父母?

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晳,每餐必定有酒肉。

撤除食物时,必定要请示(剩下的酒肉)给谁;父亲问有没有剩余,必定说‘有’。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

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

”(《离娄.上》)

2、父母在世时,依礼节去侍奉。

“生,事之以礼。

”(《滕文公.上》)

3、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在父母身上省钱。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公孙丑.下》)

三、父母去世怎么办?

父母去世了,依礼节去埋葬,依礼节去祭祀。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滕文公.上》)

安葬老人,应该尽财力,讲究棺椁,尽孝子之心。

“非直为官美也,然后尽于人心。

”(《公孙丑.下》)

4、谁最孝顺?

在谈这个问题时,孟子讲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曾子,一个是舜。

曾子对父亲叫做抚养父母顺从心意。

舜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大孝子。

他当了天子,却不足以解除他的忧愁。

人们喜欢他,美女、财富和尊贵都不足以解除他的忧愁,只有顺了父母的心意才可以解除忧愁。

“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万章.上》)

舜的父母打发舜去修理谷仓,等舜上了屋顶,便抽去梯子,他的父亲放火焚烧那谷仓。

舜去淘井,便用土填塞井眼,舜从旁边的洞穴里出来了。

具有最大孝心的人,才能终身眷念父母。

到了五十岁上还眷念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的身上看到了。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万章.上》)

我们说完了孝,再来看不孝。

1、“孟子曰: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不孝的大事有三件,其中没有子孙后代为最严重。

这三不孝都包括什么?

赵歧注《孟子》,认为三不孝是:

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2、孟子曰: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

“世俗所说的不孝,有五种情况:

四肢懒惰,不顾父母的生活,这是一不孝;喜欢赌博喝酒,不顾父母的生活,是二不孝;贪图钱财,偏爱老婆孩子,不顾父母的生活,是三不孝;放纵于寻欢作乐,使父母蒙受羞辱,是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是五不孝。

我们现代人该如何做呢?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

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万章.上》)

万章说:

父母喜欢他,高兴而不忘记父母的恩情;父母厌恶他,忧愁而不怨恨。

有一首歌说得特别好,歌的名字叫《常回家看看》。

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我们找点儿时间,找点儿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读《孟子》之五

孟子的君子之道

一、什么样的人可成为君子?

要成为君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孟子说:

“君子对于万物,爱惜而不必施予仁德;对于百姓,施予仁德而不必视作亲人。

孟子曰: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尽心.上》)

2、孟子说:

“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自己获得道理。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

3、所以,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

4、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时的担心。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离娄.下》)

5、注重大体的人就是君子。

“从其大体为大人”(《告子.上》)

二、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

1、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保存的善心不同。

君子保存的善心在于仁,在于礼。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离娄.下》)

2、注重大体的人就是君子,只注重耳目之娱的人就是小人。

“从其大体,为大人。

从其小体为小人。

”(《告子.上》)

三、君子要掌握的四原则。

1、有错就改。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

”(《公孙丑.下》)

2、君子不抱怨上天,不怨恨别人。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下》)

3、心胸开阔,态度严肃。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公孙丑.上》)

4、君子爱官,爱财取之有道。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也不相泣者,几希矣!

”(《离娄.下》)

古代人未尝不想做官,但是又讨厌不经正道去求官。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滕文公.下》)

既然君子也想做官,怎样去做官?

孟子说:

“去做官有三种情况,辞去官职有三种情况。

(君主)恭敬礼貌地迎接他,并将按他所说的去实行,那就去做官。

礼貌没有衰减,却不再按他说的去做了,那就辞去官职。

其次,虽然没有按他说的去做,但也恭敬礼貌地迎接他去,那就去做官。

一旦礼貌也衰减了,那就辞去官职。

最差的是,早上没饭吃,晚上也没饭吃,饿得出不了门;君主知道后说,‘我在大政方针上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取他的言论,致使他在我的国土上又饥又饿,对此我感到耻辱。

’于是周济他。

这也是可以接受的,是为了免于饿死罢了。

孟子曰:

“所就三,所去三。

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

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

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

礼貌衰,则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

’周之。

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告子.下》)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候也是因为贫穷。

“仕非贫也,而有时乎为贫。

”(《万章.下》)

但也有条件,因贫穷而做官的,便该拒绝高官,居于卑位;拒绝厚禄,只受薄俸。

“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万章.下》)

做小官,连守门打更的小吏都行。

抱关击柝(《万章.下》)

四、君子的三种乐事。

孟子说:

“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尽心.上》)

五、君子的功劳。

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君主用他,就会平安、富足,尊贵而有荣誉;少年子弟追随他,就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忠心耿耿而守信实。

“孟子曰:

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

(《尽心.上》)

读《孟子》之六

——孟子眼中的大丈夫

这里由一个故事引起:

景春问孟子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

“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我们先解释什么叫仁、义、礼。

孟子曰: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孟子说呀,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礼的实质是对这两者加以调节和修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丈夫应该是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这是从对人的态度上来说的。

下一句话就是我们常说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从对自身的要求来说的。

也就是说,能做到这两个方面,便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了。

读《孟子》之七

——孟子的为人之道

一、孟子认为,一个人为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端,那么,孟子心中好的开端是什么呢?

他认为一个人有四种好的开端,①有同情心,同情心是仁的开端,②有羞耻心,羞耻心是义的开端,③有推让之心,推让之心是礼的开端,④有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这四个开端好比人的四肢。

如果有了这四种开端却认为自己不行,就是自暴自弃了。

(孟子.公孙丑上)

但是仅仅有四种好的开端就行了吗?

孟子说:

“如果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 

(孟子.公孙丑上)

这就是说,这四种开端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缺少一种便不是人了,(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更重要的,在扩充自己的同时也影响周围的人,让人人都拥有这四种好开端,人人都扩充自己。

二、孟子的为人之道要掌握一定的原则。

①做事要善始善终,不能像挖井一样挖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就停止不再挖了,那么它仍然是口废井。

孟子曰: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1),犹为弃井也。

《孟子.尽心上》

②闻过则喜,取优于人,与人为善。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

③适可而止。

不可贪婪。

孟子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汉字,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右张望,独占所有的利。

人们都认为这个人下贱,因此抽他的税。

向商人抽税从此开始了。

(孟子.公孙丑下)

追求诚,即诚心诚意。

极度诚心而不能感动人的,不曾有过;心不诚,没有能够使人感动的。

“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⑤孟子说:

“不干不想干的事,不追求不自己不愿意追求的东西,这就行了。

 孟子曰: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尽心上》

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这也成为此后许多人的为人原则。

⑦慎言,不轻易乱说话,不在人面前称老师。

孟子说:

“说人家缺点,招来了后患怎么办?

孟子曰: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

“一个人说话随随便便,那是因为没有受过人的责备。

孟子曰:

“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

“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孟子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

⑧学会反躬自问。

孟子的反躬自问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