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829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docx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docx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

1.开环控制方式是按进行控制的,反馈控制方式是按进行控制的。

(A)偏差;给定量(B)给定量;偏差

(C)给定量;扰动(D)扰动;给定量()

2.自动控制系统的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

(A)稳定性(B)动态特性

(C)稳态特性(D)精确度()

3.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系统属于。

(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

4.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系统属于。

(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

5.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系统属于。

(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

6.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系统属于。

(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

7.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系统属于。

(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

8.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系统属于。

(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

9.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A)(B)

(C)(D)()

10.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A)(B)

(C)(D)()

11.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A)(B)

(C)(D)()

12.时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不包括。

(A)微分方程(B)差分方程

(C)传递函数(D)状态方程()

13.适合于应用传递函数描述的系统是。

(A)线性定常系统(B)线性时变系统

(C)非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定常系统()

14.传递函数的零初始条件是指时系统的。

(A)输入为零(B)输入、输出及各阶导数为零

(C)输入、输出为零(D)输出及各阶导数为零()

15.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是。

(A)单位阶跃响应(B)单位加速度响应

(C)单位斜坡响应(D)单位脉冲响应()

16.系统自由运动的模态由决定。

(A)零点(B)极点

(C)零点和极点(D)增益()

17.信号流图中,的支路称为源节点。

(A)只有信号输入(B)只有信号输出

(C)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D)任意()

18.信号流图中,的支路称为阱节点。

(A)只有信号输入(B)只有信号输出

(C)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D)任意()

19.信号流图中,的支路称为混合节点。

(A)只有信号输入(B)只有信号输出

(C)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D)任意()

20.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扰动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的与输入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

 

(A)分子(B)分母

(C)分子和分母(D)分子和分母都不()

21.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扰动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的与输入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

(A)分子(B)分母

(C)分子和分母(D)分子和分母都不()

22.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输入信号下的误差传递函数的与输入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

(A)分子(B)分母

(C)分子和分母(D)分子和分母都不()

23.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A)(B)

(C)(D)()

24.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A)(B)

(C)(D)()

25.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A)(B)

(C)(D)()

26.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A)(B)

(C)(D)()

27.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时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

(A)单位阶跃函数(B)单位速度函数

(C)单位脉冲函数(D)正弦函数()

28.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指标如图所示,则上升时间为。

(A)(B)

(C)(D)()

29.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指标如图所示,则峰值时间为。

(A)(B)

(C)(D)()

30.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指标如图所示,则调节时间为。

(A)(B)

(C)(D)()

31.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输出值为时对应的。

(A)(B)

(C)(D)()

32.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输出值为时对应的。

(A)(B)

(C)(D)()

33.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输出值为时对应的。

(A)(B)

(C)(D)()

34.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随时间的推移。

(A)上升(B)下降

(C)不变(D)无规律变化()

35.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斜率初始值是。

(A)0(B)

(C)(D)1()

36.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斜率随时间的推移。

(A)上升(B)下降

(C)不变(D)无规律变化()

37.若二阶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B)

(C)(D)()

38.若二阶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B)

(C)(D)()

39.若二阶系统处于零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B)

(C)(D)()

40.若二阶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B)

(C)(D)()

41.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发散正弦振荡,则系统具有。

(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B)两个正实根

(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

42.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单调发散,则系统具有。

(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B)两个正实根

(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

43.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等幅振荡,则系统具有。

(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B)两个正实根

(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

44.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则系统具有。

(A)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B)两个相等的负实根

(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

45.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非周期的趋于稳定,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B)

(C)都对(D)都错()

46.二阶欠阻尼系统的阻尼振荡频率无阻尼振荡频率。

(A)大于(B)小于

(C)等于(D)小于等于()

47.二阶欠阻尼系统的超调量,则其阻尼比的范围为。

(A)(B)

(C)(D)()

48.二阶欠阻尼系统的超调量,则其阻尼比的范围为。

(A)(B)

(C)(D)()

49.典型欠阻尼二阶系统,当开环增益K增加时,系统。

(A)阻尼比增大,超调量增大;

(B)阻尼比减小,超调量增大;

(C)阻尼比增大,超调量减小;

(D)无阻尼自然频率减小。

()

50.二阶欠阻尼系统的调节时间与闭环极点的实部数值。

(A)成正比(B)成反比

(C)无关(D)都有可能()

51.已知典型二阶系统的阻尼比为,则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呈现为。

(A)等幅的振荡(B)发散的振荡

(C)衰减的振荡 (D)恒值()

52.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则系统的无阻尼振荡频率为。

(A)(B)

(C)1(D)2()

5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则系统的阻尼比为。

(A)(B)

(C)1(D)2()

54.以下属于振荡环节的是。

(A)(B)

(C)(D)()

55.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

(C)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

(D)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

56.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

(C)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

(D)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

57.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

(C)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

(D)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

58.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

(C)系统条件稳定(D)无法判定()

59.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系统稳定时的取值范围是。

(A)(B)

(C)(D)()

60.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稳定,其开环传递函数:

,输入为时的稳态误差是。

(A)不确定(B)零

(C)常数(D)无穷大()

61.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稳定,其开环传递函数:

,输入为时的稳态误差是。

(A)不确定(B)零

(C)常数(D)无穷大()

6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系统的开环增益和型次分别为。

(A)7,Ⅱ型(B)7,Ⅰ型

(C),Ⅱ型(D),Ⅰ型()

63.根轨迹法是利用在S平面上的分布,通过图解的方法求取的位置。

(A)开环零、极点;闭环零点(B)开环零、极点;闭环极点

(C)闭环零、极点;开环零点(D)闭环零、极点;开环极点()

64.根轨迹法是的并且对称于。

(A)离散;实轴(B)连续;实轴

(C)离散;虚轴(D)连续;虚轴()

65.相角条件是根轨迹存在的。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D)都不对()

66.闭环零点由开环前向通路传递函数的和反馈通路传递函数的组成。

(A)零点,零点(B)零点,极点

(C)极点,零点(D)极点,极点()

67.根轨迹起于开环,终于开环。

(A)零点,零点(B)零点,极点

(C)极点,零点(D)极点,极点()

68.当开环有限极点数大于有限零点数时,有条根轨迹趋向无穷远处。

(A)(B)

(C)(D)()

69.实轴上的某一区域,若其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

(A)左边,奇数(B)右边,奇数

(C)左边,偶数(D)右边,偶数()

70.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时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

(A)单位阶跃函数(B)单位速度函数

(C)单位脉冲函数(D)正弦函数()

71.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

(A)由系统的结构、参数确定;(B)与输入幅值有关;

(C)与输出有关;(D)与时间有关;()

72.不是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法。

(A)极坐标图(B)伯德图

(C)尼科尔斯图(D)方框图()

73.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其奈氏图如下,则闭环系统。

(A)稳定(B)不稳定

(C)条件稳定(D)无法判别()

74.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A)1,1,0(B)0,0,0

(C)0,1,-2(D)0,,-1()

75.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其奈氏图如下,则闭环系统。

(A)稳定(B)不稳定

(C)条件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