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宜城市黑石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808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订宜城市黑石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修订宜城市黑石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修订宜城市黑石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修订宜城市黑石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修订宜城市黑石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订宜城市黑石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

《修订宜城市黑石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订宜城市黑石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订宜城市黑石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

修订宜城市黑石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修订)宜城市黑石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1综合说明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来源

根据《湖北省汉江中游区水土保持生态规划》(2001—2010),鄂调水办[2009]43号《关于认真开展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全国城市饮水安全保障规划》、水利部《关于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流域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办规计[2008]211号文)的精神,结合《襄樊市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宜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把黑石沟纳入本期汉江中游小流域生态治理示范项目。

1.1.2工程地理位置

黑石沟小流域位于宜城市汉江左岸的南营办事处,距宜城城区9.75km。

流域总面积78.2km2。

河道全长18.5km,纵向河床比降1:

1000,流域中水土流失面积22.90km2,流域形状为丘陵长条喇叭型(上游窄下游宽)。

该河流发源于南营上游的杏仁山、南瓜店、肋巴骨山一带,流向西南,途经龙潭、官庄注入汉江。

1.1.3建设任务

根据该流域的实际,本次计划坡改梯面积106.7hm2(其中:

石坎梯田6.7hm2坎梯田100hm2),挖截排水沟总长23.8km,修建田间道路总长5.49km,水土保持林草1477hm2,其中:

植水保林1027hm2,经果林300hm2,种草150hm2;封育治理面积573.6hm2,河堤整治总长4.85km。

1.1.4设计工作过程

本设计是以《可研报告》为基础进行的。

为了使设计的建设内容符合实际,我们重新组织勘察人员到实地现场勘察、复测、项目定位等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是按照规程、规范要求,因地制宜做好方案比较、方案确定后,开始正式进入设计编制工作。

1.2主要目标

宜城市黑石沟小流域生态治理示范项目的建设目标是:

通过坡改梯工程、坡面蓄排水工程、河堤整治工程、林草措施等,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57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4%,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

通过三年的小流域治理,大力开展造林种草,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使项目区林草覆盖度从35.2%提高到48.3%。

因地制宜,建设基本农田。

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项目区产业特色,发挥土地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果林,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1.3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

1.3.1自然概况

黑石沟流域属江汉平原北部,近2/3是丘陵地,另1/3是沿河冲积平原。

流域内地质地层主要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页岩,砂质页岩及砂岸。

地面呈垅丘起伏,多为上更统黄色粘土组成。

项目区干流上游已建有中型水库一座(黑石沟水库)。

黑石沟水库以上为丘陵区,占流域总面积的65%,以下为汉江冲积平原,黑石沟水库大坝为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带。

项目区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23.9mm,最大年降雨量为1347.6mm(发生在1967年);最小年降雨量为499.0mm(发生于1966年)。

雨季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尤其以7、8两月为最多,一般占全年降雨量的45-60%。

多年平均气温为16.0℃,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16.7℃,最高与最低温度的时间持续不长。

年平均蒸发量为1100mm左右,年幅射总量110-11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1990小时左右,无霜期为220-226天。

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本次工程防御标准采用10年一遇和20年一遇。

10年一遇6小时降雨量为106.8㎜,24小时降雨量为155.3㎜,20年一遇6小时降雨量为144.0㎜,24小时降雨量为201.0㎜。

1.3.2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流域内现有耕地面积1347.2hm2,其中水田751.1hm2,水浇地400hm2,其它旱地696.1hm2。

涉及2镇8个行政村,总人口1.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万人,农业劳力0.75万人,人口密度为253人/km2。

人均土地0.39hm2,人均耕地0.09hm2。

据2008年统计,项目区内总产值8788万元,其中:

农业产值7005万元,林业产值637万元,牧业产值890万元,渔业和其它产值256万元。

分别占到总产值的79.71%、7.25%、10.13%和2.91%。

年人均产值4438元,年人均纯收入3693元。

农业生产以粮食和油料为主。

林业以杉、松等树为主。

牧业生产属家庭畜牧业,分散养殖,品种为当地的猪、牛、羊、鸡、鸭等,以农户自给为主,商品率较低。

1.3.3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

(1)水土流失情况

项目区地处丘陵地区,易于发生水土流失。

项目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表现为面蚀和沟蚀,同时局部地区由滑坡、泻溜以及少量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

主要分布在坡耕地、荒山荒坡及河流沿线。

黑石沟水库大坝以上基本都植了树,但由于近几年砍伐过量,导致成片成块成了空白,特别是农村实行了林权改革和退耕还林政策,但极少数农民急功近利,仍然毁林开荒,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尤其是黑石沟水库大坝两侧(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带,山坡成了耕地,沟道种上作物,山坡顶上的树林中已有较多的插花耕地(在树林中),遇暴雨洪水漫溢,山坡上的泥土随水下山,冲毁农田。

该区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中度流失)。

根据实地调查,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带中有水土流失面积22.90km2(主要在大坝以上近段两侧和大坝以下近段两侧)。

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沟蚀。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鄂政发[2000]47号),项目区涉及区域为湖北划分的“八大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中“汉江中游区”。

项目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22.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28%,其中轻度流失12.38km2,占流失面积的54.1%;中度流失9.28km2,占流失面积的40.5%;强度流失1.24km2,占流失面积的5.4%;水土流失平均侵蚀模数为905.4t/km2·a。

根据《襄樊市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本区属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2)水土流失防治情况

建国后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以及项目区人民群众的努力,对黑石沟流域进行积极有效治理,修建了水库、开挖了沟渠等各种水利设施,营造了树木,绿化荒坡荒山,建造了各种水利设施。

经过治理,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近年来,本区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狠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省政府和宜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水保“两费”征收等文件的贯彻执行,加大了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两费”征收已经运行正常,同时对开发建设项目,按规定编制并执行水保方案。

成立了“宜城市水土保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宜城市编委在“三定”方案中批准了水务局内设水土保持科,各乡、镇、办事处、办事处设有水土保持站。

1.4水土保持工程概况

1.4.1工程设计原则

以水土保持规程、规范、防治标准为依据的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布局合理,注重实效的原则。

1.4.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情况

项目区农、林、牧、渔各业用地规划面积如下,调整后土地总面积78.2km²,其构成是:

耕地:

1390.5hm²。

其中水田751.1hm²,梯坪地239.4hm²,水浇地400hm²。

果园:

300hm²。

水保林地:

3954.5hm²,其中乔木林3554.5hm²,灌木林400hm²。

草地:

人工草地150hm²。

其它:

2022hm²。

其中城镇村庄用地1556hm²,交通用地40hm²,水域416hm²,未利用地13hm²。

1.4.3工程总体布置

项目区内水土流失面积22.9km2,占土地总面积29.3%。

治理措施布局如下:

(1)5°~15°集中连片的坡耕地,实行土坎或石坎粮梯,并配套坡面水系工程,剩余部分布置经果林、水土保持林及种草;

(2)15°~25°坡耕地及荒地,根据立地条件营造水土保持林;

(3)对于大于25°坡耕地及荒山布置水土保持林;

(4)对疏幼林地全部封禁治理;

(5)对于部分冲刷严重的沟道进行疏溪衬砌。

1.4.4治理措施数量

从2010~2011年2年期间,本项目区规划实施治理黑石沟小流域1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7km²。

分项措施如下:

梯田工程:

土坎粮梯100hm²,石坎粮梯6.7hm²;

坡面整治工程:

截排水沟23.8km,,田间道路5.49km;

水土保持林草:

水保林1027hm²,经果林300hm²,种草150hm²;

封育治理措施:

封育治理573.6hm²;

河堤整治:

整治河堤4.85km。

1.5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5.1施工条件

对外交通:

项目区离305省道很近,交通极为便利。

场内交通:

项目区均有乡村公路,村村通水泥道路至村委会,施工所需的外购材料大部分可直接运至工地。

项目区内户户通电,有可靠的电力保障。

沿沟水源比较丰富,能满足治理措施和施工、生活用水。

工程施工受农事活动、气候、交通条件因素的影响,林草措施安排在春季施工,工程措施安排在冬春两季施工,因夏、秋两季易发洪水,影响工程质量,且与农事争劳力,夏、秋两季一般不做施工安排。

1.5.2施工总体要求及方法

(1)土坎梯田施工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中对梯田施工有明确规定。

梯田施工的工序是定线→清基→筑埂→保留表土→修平梯田等。

施工方法是大量土方由推土机施工,由人工清基、筑田埂、表土剥离、表土均铺、田面修平等。

(2)水土保持工程施工

①田间道路施工

人工清表土20㎝左右,将表土铺于梯田表层,路基采用机械或人工进行土方开挖、回填碾压,平铺碎石路面再进行碾压。

②截、排水沟施工

人工挖截水沟及排水沟基础,开挖土方回填于梯田和田间道路基。

人工用小型运输车运块石、人工拌合砂浆、人工砌筑。

③拦沙坝施工

人工清基,小型机动运输车运石块、人工拌合砂浆、人工砌筑及勾缝、人工回填土方。

(3)水土保持林

防护林和经果林栽植施工工序:

放线定位→挖树坑→树坑消毒→回填耕植土→栽植→回填浇水→踩实。

(4)水土保持种草

①全面整地

机械粗整,深耕30㎝,施农家肥,人工细整。

②草籽播种

人工选种,机械或人工播种,人工穴播草种。

③田间管理

播种后幼苗期间以及二龄以上草地,专人看管,防治人畜践踏。

发现病虫兽害及时进行防治。

有条件的可适时灌水、施肥,促进加快生长。

1.6水土保持监测设计

1.6.1组织系统

监督监测的具体实施必须有得力、高效的组织系统。

根据该项目的特点,建议由襄樊市南调局成立水土保持监督监测中心、各县市成立水土保持监测站、各镇、办事处的水保人员具体实施监测。

1.6.2监测网点的设置

为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力量优势,项目区各县市至少设置一个监测点,其具体布置原则如下:

①对水土流失面积进行重点监测;

②针对不同的立地类型进行重点监测;

③针对不同的措施进行重点监测;

④对以上重点监测项目至少有一组监测网点;

⑤监测网点局部集中,整体均衡分布。

1.6.3监督方法

主要分为措施质量监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监测、保水保土效益监测、生态效益监测。

1.7技术支持方案

1.7.1科技成果推广

为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治理与开发互相促进、以点带面的项目建设目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将在项目区内取得的经验和科技成果推广到基层水利单位及广大农民群众。

与以后的小流域治理相结合。

以宜城市水土保持试验站为依托单位,以市农技推广中心、水务局水保科、林业局营林科为配合单位。

以各乡镇、办事处的农技站、林业站、水利服务中心为基础。

以流域区各村场农、林、水技术员和专业户为对象,建立一整套从上至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广体系。

1.7.2技术培训

培训对象主要是各级技术和管理人员。

通过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