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保护专业课笔记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8023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保护专业课笔记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化学保护专业课笔记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化学保护专业课笔记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化学保护专业课笔记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化学保护专业课笔记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保护专业课笔记整理Word格式.docx

《化学保护专业课笔记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保护专业课笔记整理Word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保护专业课笔记整理Word格式.docx

点滴法、浸渍法、药膜法、喷雾法、喷粉法

内吸作用的测定:

药液培养法、盆栽植物法

(杀菌剂):

离体法:

孢子萌发法、菌落直径法、抑菌圈法、对峙培养法活体法:

叶碟法、幼苗接种法组织筛选法:

洋葱鳞片法、子叶筛选法、块根筛选法、局部病斑法、叶片漂浮法

(除草剂):

对种子萌发的测定方法:

培养皿法植株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测鲜重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单细胞藻类法高通量筛选:

活体筛选

药剂毒力的计算方法:

1.用5-6个不同剂量处理生物后,观察记录死亡数,计算校正死亡率;

2.将剂量换算为对数值,校正死亡率转换为机率值;

3.机率值分析法计算剂量对数机率值回归直线(LD-p线);

4.计算致死中量LD50;

剂量对数机率值回归直线毒力回归线y=a+bx

b值的意义:

表示分散程度;

b值越大表示群体对药剂的反应差异小;

群体差异越大,b值越小

校正死亡率

100%

病情指数

防效

Ta——处理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

Tb——处理区防治前存活的个体数量

Ca——对照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

Cb——对照区防治前存活的个体数量

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药剂本身(a.药剂的结构类型及异构体组成b.药剂的理化性质c.药剂的加工剂型d.药剂的使用方法)防治对象(a.靶标种类b.靶标的不同生育阶段与生理状况)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降雨、光照、风)

1.3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1)保护作用

2)刺激作用

3)损害作用(药害)药害:

由于农药施用不当,导致作物生长受阻、生理功能失常、株形变态,直至死亡等各种病态反应。

药害的种类:

急性药害(症状:

叶面产生各种斑点、穿孔,甚至灼焦、枯萎、黄化、落叶)、慢性药害(症状一般为叶片增厚、硬化发脆,容易穿孔破裂;

叶片、果实畸形;

植株爱华;

根部肥大短粗)、残留药害、二次药害

产生药害的原因:

药剂本身的因素:

成分、使用质量、药剂质量等

植物方面的因素:

种类、生育期

环境方面的因素:

高温、强光照、风、高湿等

安全性指数K:

产生药害后的补救措施:

1.喷洒清水洗涤2.用有机肥、活性炭等3.补种、毁种或改种别的作物,以免延误农时。

1.3农药的毒性

中毒的类型:

1.急性中毒:

一次摄入或接触农药,在短时间内使生物机体的机能、组织等产生障碍,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2.亚急性中毒:

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接触一定剂量的农药后出现于急性中毒类似的中毒症状,称为亚急性中毒。

3.慢性中毒:

由于长期(6个月以上,甚至是终生)接触低微剂量农药后逐渐引起内脏机能受损,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过程而表现出慢性病理反应称为慢性中毒

第二章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

原药:

指未经加工成一定剂型的农药

农药加工:

在农药中加入适当的辅助剂,制成便于使用形态的过程。

农药剂型:

具有各种特定物理化学性能的农药分散体形式。

如乳油、可湿性粉剂等。

有效成分:

指原药或商品农药中含有对害虫、病菌、杂草等有害生物起毒杀活性作用,或对作物生长发育有调节效果的化学成分。

农药制剂:

采用适当的工艺,将原药和辅助剂混合加工成含有一定有效成分、符合一定标准的农药加工形态。

农药制剂名称表示方法:

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名称+剂型

农药助剂:

又称为农药辅助剂,是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添加的,用于改善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

增效剂:

本身无生物活性,但能抑制生物体内解毒酶,与某些农药混用时,能大幅度提高农药毒力和药效的助剂

2.1农药分散度与药剂性能的关系

分散度:

指药剂被分散的程度,是衡量制剂质量或喷洒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提高分散度对药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A.提高分散度对药剂性能的影响

a)增加覆盖面积b)增强药剂颗粒的表面附着性c)改变颗粒运动性能d)提高药剂颗粒表面能e)提高悬浮液的悬浮率及乳液稳定性

B.提高分散度的手段a.加工手段b.施药手段

控制分散度对农药性能影响a)充分发挥农药中有效成份的作用b)提高使用农药的安全性c)增强施药时着药部位的“目标性”和减少药剂飘移损失,由此产生粒剂、缓释剂等剂型

2.2农药助剂

农药助剂的种类:

1.填料:

用来稀释农药原药,使原药便于机械粉碎。

是制造粉剂、可湿性粉剂的填充物质。

常用填料有:

粘土、陶土、高岭土、硅藻土、滑石粉。

2.湿展剂:

降低表面张力,使药液易于在固体表面湿润与展布。

(属于表面活性剂)用于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等。

常用种类: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

3.乳化剂:

使原来不相溶的两相液体(油与水)形成稳定分散体系。

(属于表面活性剂)用于加工乳油、水乳剂。

种类有:

烷基苯磺酸钙。

4.溶剂:

溶解原药,用于加工乳油。

常用的有:

苯、甲苯、二甲苯。

5.分散剂:

分散剂是能防止分散体系中固体或液体微粒聚集的物质,有利于提高原药的分散度(属于表面活性剂)。

使产品具有良好流动性、不结块,提高长期存放稳定性,用于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悬浮剂、乳油。

6.粘着剂:

增加农药对固体表面粘着性能,从而耐雨水冲洗,提高残效。

用于粉剂、颗粒剂等。

如矿物油、淀粉糊、明胶。

按其作用和用途,可归纳为:

a)有助于农药有效成分的分散:

分散剂、乳化剂、溶剂、填料。

b)有助于与被处理对象接触和吸附:

湿展剂、粘着剂。

c)有助于发挥药效、延长药效:

稳定剂、防分解剂、增效剂。

d)有助于方便使用:

发泡剂

表面活性剂:

是一种具有表面活性的化合物,它溶于液体,特别是水中,在低浓度时也能在液体或气体表面或其它界面上定向吸附,使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显著降低。

表面活性剂一般有极性基和非极性基构成,具有不对称结构。

但具有两亲性的物质并不一定都是表面活性剂。

只有当“两亲性”物质分子一端的亲水性与另一端的亲脂性达到一定平衡时,才具有表面活性现象。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

该值愈小,亲油性愈强;

该值愈大,亲水性愈强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性能:

a.湿润展布作用b.分散作用c.乳化作用d.增溶作用e.起泡、消泡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A.人工合成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非离子型

B.天然物表面活性剂

2.3农药主要剂型

粉剂DP:

原药+填料+分散剂+粘着剂粉状制剂。

1.易加工,成本低。

2.使用方便,不受水源限制。

3.喷药工效高。

1.加工时,粉尘多。

2.使用时,易受地面气流影响,容易飘失,影响药效,并造成环境污染。

粒剂GR:

原药+载体+粘结剂等助剂颗粒状制剂

1.沉降性好,基本没有飘移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靶标性强,对害虫天敌影响小。

3.高毒农药低毒化。

如涕灭威、呋喃丹。

1.使用范围比较窄,主要用于防治土壤和水面上的有害生物。

可湿性粉剂WP:

原药+填料+湿展剂+分散剂粉状制剂加水形成悬浮液

1.加工简便,A.I.比粉剂高,便于贮存、运输。

2.药效高于粉剂,但不及乳油。

1.不耐贮存,经过长期存放或堆压,往往会出现悬浮率下降,不易在水中分散,导致堵塞喷头,喷洒不匀,植物局部产生药害

可溶性粉剂SP:

原药+填料+其他助剂可直接加水溶解使用的粉状农药剂型,又称水溶性粉剂。

特点:

不含有机溶剂,药害和环境污染轻。

有效成分以分子状态分散于水中,更能充分发挥药效。

有效成分含量高,运输、包装、加工成本低。

乳油EC:

原药+有机溶剂+乳化剂+其他助剂入水后可分散成乳状液的油状均相液体剂型。

1.药效高。

乳油中的乳化剂有利于在作物和靶标上粘附展着,施药后沉积较好,残效,药效胜过同种药剂的可湿性粉剂。

2.性质稳定,不易分解,耐贮藏。

3.使用方式多样:

喷雾、涂茎、拌种、浸种。

1.成本较高。

制造乳油要耗费大量的有机溶剂和乳化剂。

2.易产生药害或发生中毒事故。

缓释剂CRF:

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使农药贮存于加工品中,然后在特定时间内,农药有效成分从加工品中有控制缓慢释放出来的农药剂型。

水乳剂EW:

亲油性液体原药或低熔点固体原药溶于少量不水溶的有机溶剂所得的液体油珠(0.1~10μm)分散在水中的悬浮体。

胶悬剂SC:

粒径范围0.5~5μm的原药分散于水或油中形成的可流动的分散体系,称为胶悬剂。

2.4农药的施用方法

喷雾法:

乳油、可湿性粉剂、胶悬剂、超低容量喷雾法等。

根据单位面积所使用的药液量可分为常量喷雾技术、低容量喷雾技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根据喷雾技术可分为针对性喷雾、飘移喷雾法、循环喷雾法、泡沫喷雾法、静电喷雾法

有较宽的工作幅,工效高,在防治突发性、暴食性害虫效果显著。

易受自然风的影响而飘失。

(1米/秒,风速)

喷粉法主要特点:

1.不需用水,在干旱、缺水地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工效高。

3.在特殊农田环境中如温室、大棚等保护地中,具有特殊作用。

熏蒸法:

用气态农药或常温下容易气化的农药处理农产品、密闭空间或土壤等,防治有害生物的使用方

法。

泼浇法:

防治水稻螟虫

毒饵法:

防治蝼蛄、地老虎

第三章杀虫杀螨剂

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

 

杀虫剂的穿透1.穿透体壁影响杀虫剂穿透昆虫体壁的因素:

1.杀虫剂本身的亲水/亲脂性(油水分配系数)2.昆虫体壁的厚度3.昆虫体壁的孔道与上表皮丝

2.穿透消化道影响穿透消化道的因素:

1.药剂种类2.药剂油/水分配系数3.消化道生理特性:

pH—解离—穿透,分子型易穿透,离子型不易穿透4.消化道酶:

活化(增毒),降解(减毒)5.杀虫剂进入血淋巴可结合在血淋巴或可溶性蛋白,再被转移到各个组织

3.穿透神经膜

杀虫剂在昆虫体内分布:

脂溶性杀虫剂:

表皮、脂肪体,其它组织和器官

水溶性杀虫剂:

如敌百虫,在荔枝蝽体内可分布于头部、前胸背板

3.1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1.作用于神经系统

机制之一——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有机磷杀虫剂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都属于神经毒剂,它的杀虫机理就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神经末梢释放出来的乙酰胆碱无法进行水解,扰乱正常的代谢作用,使昆虫神经长时间过度兴奋,虫体最后因疲劳而死亡。

抑制酶活性的过程:

1.杀虫剂与酶形成可逆性复合体2.酰化反应3.酶的复活(磷酰化与氨基甲酰化酶复活的速度不同,造成不同杀虫剂的活性差异)4.酶的老化(只发生在磷酰化酶中,氨基甲酰化酶未发现老化现象。

老化是指磷酰化酶在恢复过程中转化为另一种结构,以至羟胺类药物不能使酶恢复活性。

机制之二——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烟碱、吡虫啉、啶虫脒永久性占领乙酰胆碱受体,冲动传导不能中断。

沙蚕毒素类,如巴丹、杀虫双等竞争性地占领乙酰胆碱受体,使乙酰胆碱失去作用对象,它占领受体后并不引起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不产生动作电位。

机制之三——作用于Na+通道拟除虫菊酯类作用于神经膜,延迟Na+通道的关闭,负后电位延

长并加强,导致产生重复后放,中毒昆虫表现出高度兴奋及不协调。

茚虫威(氨基甲酸酯)阻断Na+通道,使神经丧失功能。

DDT(有机氯)与拟除虫菊酯类似,作用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延迟钠离子通道的关闭。

机制之四——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体硫丹(有机氯)抑制γ-氨基丁酸受体,抑制Cl-内流,导致中枢神经的兴奋和痉挛。

阿维菌素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体,激活氯离子通道,造成Cl-通道开放,Cl-大量涌入膜内,造成超极化效应。

锐劲特(吡唑类)抑制γ-氨基丁酸受体,阻断Cl-的内流。

机制之五——作用于鱼尼丁受体氯虫苯甲酰胺

2.作用于呼吸系统

1)砷制剂抑制能量代谢中含—SH基的酶

2)氟制剂氟乙酸在三羧酸循环抑制剂

3)鱼藤酮切断NADH脱氢酶与辅酶Q间呼吸链

4)虫螨腈(吡咯类杀虫剂)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影响ATP的形成。

5)氢氰酸呼吸链细胞色素C氧化酶抑制剂。

3.生长调节剂

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苯甲酰脲类噻二嗪类嘧啶胺类

保幼激素类似物烯虫酯、苯氧威、蚊蝇醚等

蜕皮激素类似物虫酰肼、甲氧虫酰肼、环虫酰肼、氯虫酰肼

3.2杀虫剂类型

一、无机及重金属类杀虫剂

无机砷:

砷酸铅、砷酸钙、亚砷酸酐等

无机氟:

氟化钠、氟铝酸钠、氟硅酸钠

不溶于有机溶剂,一般加工成粉剂等使用;

大多是胃毒剂,仅用于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

二、有机氯杀虫剂

广谱、高效,价廉;

性质稳定,半衰期长达数年

常用品种:

林丹(γ-六六六)、硫丹、DDT、艾氏剂、狄氏剂等

作用机理:

DDT作用于神经突轴的钠离子通道;

六六六及环戊二烯类作用于突触部位,使突触前膜过多地释放乙酰胆碱

三、有机磷杀虫剂

结构通式:

作用机制:

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

常用的有机磷代表品种:

磷酸酯:

敌敌畏久效磷膦酸酯:

敌百虫

一硫代磷酸酯:

辛硫磷(易光解、具强烈触杀和胃毒作用)

二硫代磷酸酯:

马拉硫磷(具触杀和胃毒作用,弱熏蒸作用)乐果(具触杀、内吸及胃毒作用)

磷酰胺:

甲胺磷(胃毒、触杀、内吸)

硫代磷酰胺(具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

乙酰甲胺磷、甲基异柳磷、水胺硫磷

含杂环的OP(具胃毒和触杀作用):

毒死蜱、三唑磷

四、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1)杀虫范围不如有机磷广泛,选择性强2)大多数品种作用迅速,持效期短3)大多数品种对高等动物低毒,但少数品种为剧毒4)分子结构与毒性关系密切,选择性强5)有些种类对有机磷会产生拮抗作用,另一些种类则有增效作用(抑制脂肪族酯酶)6)结构相对简单,合成较容易。

作用机制:

与有机磷具有完全相同的作用靶标即AChE,它与AChE的反应步骤与有机磷完全相同

作用机制的区别:

氨基甲酰化酶比磷酰化酶水解快得多;

氨基甲酰化酶不存在老化问题,磷酰化酶的复活剂,如2-PAM、4-PAM、双复磷等不能使氨基甲酰化酶复活。

1)茚虫威(安打)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其杀虫机理独特——阻断昆虫神经细胞内的钠离子通道;

对哺乳动物、家畜低毒,同时对环境中的非靶生物等有益昆虫非常安全2)异丙威(叶蝉散)较强触杀作用,速效性强,持效期短;

主要用于防治水稻叶蝉、飞虱类3)涕灭威(铁灭克)具触杀、胃毒、内吸作用;

剧毒,只有用作土壤处理4)灭多威(万灵)具触杀和胃毒作用,内吸性强;

毒性较高,不能用于蔬菜、果树5)硫双威(拉维因)具触杀和胃毒作用;

防治棉铃虫效果好6)克百威(呋喃丹)广谱杀虫、杀线虫剂;

具胃毒、触杀、内吸作用

五、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特点:

1)广谱2)高效、速效3)对哺乳动物毒性低4)具有强大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作用5)由于结构大多属酯、醚,在生物体内及环境中均易降解。

环境污染较小

根据其分子中有无氰基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分成两种类型:

I型(无氰基):

延迟了Na+通道的关闭,负后电位延长并加强,并导致重复后放,中毒昆虫表现为高度兴奋及不协调运动。

II型(有氰基):

影响Na+通道,但并不引起重复后放,而是很快就产生痉挛并进入麻痹状态

1)氯氰菊酯广谱,具触杀和胃毒作用2)溴氰菊酯很强触杀作用,一定的胃毒作用和拒避活性,无内吸及薰蒸作用;

对鳞翅目幼虫及蚜虫杀伤力大,但对螨类无效3)氟氯氰菊酯广谱,触杀,无内吸性;

对螨类表现较好的防效4)氯氟氰菊酯类似于氟氯氰菊酯5)氰戊菊酯高效、广谱,触杀性杀虫剂,有一定胃毒作用;

对螨类无效

六、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作用于昆虫中枢神经突触的乙酰胆碱受体,阻碍突触部位的兴奋传导造成害虫麻痹以致死亡。

主要品种:

1)杀螟丹(巴丹)具内吸、胃毒和触杀作用,有较长的持效期,水溶性好;

对水稻螟虫及鳞翅目害虫高效,用于防治水稻、蔬菜及果树鳞翅目害虫2)杀虫双和杀虫单内吸、触杀、胃毒作用;

于防治水稻螟虫3)杀虫环和杀虫蟥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

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及鞘翅目害虫

七、昆虫生长调节剂

对昆虫的生长、变态、滞育等主要生理现象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的化合物

作用特点:

1)为一类高效杀虫剂,其毒力高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2)选择性强,对鱼、天敌、蜜蜂均安全,被称为“生物合理杀虫剂”3)对胃毒为主,触杀作用差,无内吸性4)作用较慢,不能迅速地控制害虫为害。

5)对幼虫高效,但对成虫作用甚微。

6)杀虫机理有别于神经毒剂,适于抗性害虫的治理。

1、保幼激素类似物

干扰昆虫的正常发育,形成永久性幼虫、幼虫-蛹、蛹-成虫中间体。

还能影响昆虫的生殖系统,降低昆虫产卵量和孵化率。

芳香族保幼激素类似物的杀虫谱较双酰肼类相对较宽。

只在昆虫发育的特点敏感阶段即末龄幼虫和蛹期才起作用,而田间害虫种群个体发育不可能整齐,杀虫作用缓慢。

1)苯氧威兼具胃毒和触杀作用,杀虫谱广;

对害虫高效,对哺乳动物低毒;

持效期长,对环境无污染;

能防治抗性品系害虫,对天敌无害2)蚊蝇醚具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具强烈杀卵作用

2.蜕皮激素类似物

作用方式:

双酰肼类化合物引起中毒幼虫致死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血淋巴和表皮中的双酰肼类化合物抑制了脱壳激素释放所致,而使蜕皮无法进行下去。

对鳞翅目害虫具有选择性。

1)虫酰肼具胃毒和触杀作用,对高龄幼虫和低龄幼虫均有效2)抑食肼具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

3.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苯甲酰脲类和噻二嗪类)

高效;

选择性强;

以胃毒作用为主,触杀作用差,不内吸;

作用较慢,不能迅速地控制害虫为害;

对幼虫高效,但对成虫作用甚微。

1)除虫脲对鳞翅目害虫特效2)定虫隆对鳞翅目害虫活性高,但对同翅目(蚜虫、叶蝉、飞虱)无效3)氟铃脲4)氟虫脲5)噻嗪酮触杀作用强,也有胃毒作用;

对成虫没有直接杀伤力;

主要用于防治同翅目害虫(飞虱、叶蝉、粉虱、蚧类等)6)灭蝇胺7)虱螨脲

八、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内吸特性)

吡虫啉在昆虫突触后膜的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作用于N型乙酰胆碱受体,引起刺激传递,但昆虫没有快速清除吡虫啉的能力,这样N型乙酰胆碱受体不断地受到吡虫啉的刺激,冲动传导不能中断,从而扰乱昆虫的正常神经传导。

1)吡虫啉具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强内吸性,适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对同翅目蚜虫、飞虱、蚜虫、叶蝉、粉虱和缨翅目蓟马表现极高活性2)啶虫脒具内吸、触杀和作用3)噻虫嗪内内吸传导,兼具胃毒和触杀的杀虫剂

九、大环内酯抗生素类杀虫剂

1、阿维菌素

引起谷氨酸控制的Cl-通道的开放,从而导致膜对Cl-通透性增加,带负电荷的Cl-引起神经元休止电位的超极化,使正常的电动电位不能释放,神经传导受阻,最终引起虫体麻痹死亡。

与硫丹、林丹作用机制的区别:

硫丹作用于GABA受体,但是氯通道的抑制剂,阻断氯离子内流。

2、多杀菌素

多杀菌素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也有研究表明多杀菌素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体

十、吡咯(吡唑)类杀虫杀螨剂

1)虫螨腈杀虫机理:

作用于线粒体内膜,为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

干扰质子浓度,使其透过线粒体膜受阻,从而影响ATP产生。

具触杀、胃毒作用。

2)氟虫腈(锐劲特)作用机理:

为γ氨基丁酸门控氯离子通道拮抗剂。

对害虫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作用

十一、吡啶类杀虫剂

1)吡蚜酮作用方式:

昆虫接触到药剂后立即停止取食,并不可逆。

但对昆虫的致死作用很慢。

可能作用于:

A型钾离子通道、弦音机械感受器、5-羟色胺信号通路。

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蚜虫、粉虱、叶蝉等。

具有内吸性2)氟啶虫酰胺具内吸性

十二、二酰胺类杀虫剂

氯虫苯甲酰胺对鳞翅目幼虫具极高活性;

高选择性毒性低,对环境友好

作用机理作用靶标:

鱼尼丁受体杀虫机理:

氯虫苯甲酰胺与鱼尼丁受体结合,使鱼尼丁受体通道持续开启,Ca+从肌质网/内质网腔内储存处大量释放,而腔内Ca+迅速下降,破坏昆虫细胞质Ca+内环境的稳定,从而影响昆虫心脏和运动横纹肌的运动。

杀螨剂(基本为触杀剂)

1)硝基酚衍生物属于呼吸毒剂2)偶氮及肼衍生物3)有机氯类杀螨剂4)有机硫类5)有机锡类6)脒类具触杀、拒食、驱避作用7)杂环化合物类及其他杀螨剂噻螨酮噻螨酮具强烈杀卵、杀幼若螨特点,对成螨无效

第四章杀菌剂

杀菌剂:

凡是可通过各种施药方法被用来防治植物真菌和细菌病害的化合物都称为杀菌剂。

包括杀真菌剂、杀细菌剂、对真菌和细菌有作用的生物农药、杀线剂、抗病毒剂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古代采用天然药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时代(19世纪80年代以前)

代表事件:

公元25-200中国制造砒霜

特征:

根据民间经验采用天然化学物质为主的药物进行种子处理或喷洒,减少病害造成的农产品损失。

长期受植物病原“自然发生论”的影响,并未大规模、有意识地开展化学防治。

②近代采用无机合成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时代(19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中期)

1882年米亚尔代发现波尔多液

运用化学保护原理,有规模地应用无机杀菌剂防治麦类种传病害、果树、蔬菜病害、少数植物叶面病害。

③现代采用有机合成保护性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中期~60年代)

1930年麦卡兰发表杀菌剂生测方法。

1934年报道了福美双的防病作用

仍然采用化学保护原理,利用人工合成的有机杀菌剂。

同时,对病害发生规律和测报技术进行研究,改进了化防技术,提高了防治效果,促进了化防技术的推广。

④当代采用有机合成内吸性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至今)。

多菌灵、甲霜灵、EBIs杀菌剂的诞生

采用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和化学免疫原理,使用内吸性杀菌剂基本上控制了一些重大作物病害大面积流行危害,消灭了植物病害对人类造成的灾害。

化学防治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