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5698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

①影响气候:

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有关。

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农业生产。

②影响电离层:

太阳辐射通过扰动电离层来影响无线电通讯。

③影响地球磁场:

带电粒子流生产磁场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磁暴”现象。

④产生极光:

高能粒子与大气摩擦(高纬度地区)

7、了解: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8、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9、综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不是产生昼夜现象),

②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产生偏移:

在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不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如北半球向东流的水向右偏(即向南岸偏),向北流的水向右偏(即向东偏)。

③产生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刻也不同(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某地东边相差经度15°

处的地方时比该地地方时早1小时)。

公式:

T某=T已+(-)两地时区差×

1小时(东“+”西“—”)

10、综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方时为12点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

具体变化

春分、秋分日

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之后,直射点向北移,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之后,直射点向南移,秋分日,直射赤道;

之后继续向南移,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它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之后,直射点向北移。

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北半球夏至日时,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由南向北,昼增长,夜变短,但赤道之南昼短夜长,之北昼长夜短;

冬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由北向南,昼增长(),夜变短,赤道之北昼短夜长,之南昼长夜短,赤道上全年昼夜长短相等;

③四季的形成:

春季(3、4、5,此时南半球为秋季)、夏季(6、7、8)是一年中太阳最高、白天最长的季节,秋季(9、10、11)冬季(12、1、2月,此时南半球为夏季);

四季更替的成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低纬度地区:

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空间分布高纬度地区:

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

四季更替明显

④地球所获太阳能由低纬向高纬地区递减,形成五带;

热带(23.5°

N~23.5°

S之间)、北温带(23.5°

N~66.5°

N之间)、北寒带(66.5°

N~90°

N之间)。

11、了解: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点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莫霍面以上,平均约17千米厚,海拔越高则越厚,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厚

地幔:

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主要含铁、镁,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及地壳为岩石圈,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地核:

主要成分为铁、镍,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内核为固态

12、了解: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随高度增加,密度下降,气压降低,2000千米~3000千米处为大气上界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氷组成,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生物圈:

在约20亿年前,地球上就有了生命。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3、了解:

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

矿物:

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如(自然界最多的矿物)石英,在非金属矿中,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

有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天然为气态矿,石油、天然汞为液态矿。

14、了解:

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按成因分类:

①岩浆岩(也叫火成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喷出岩)、花岗岩(侵入岩)

②沉积岩:

石灰岩、砂岩、页岩。

(具有层理构造、含化石)

③变质岩:

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分 类

形成过程

典型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其典型特征是①具有层理构造②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花岗岩变质为片麻岩、砂岩变质为石英岩

15、理解:

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

岩浆→岩浆岩(喷出岩、侵入岩)→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三类→岩浆)

16、简单:

地质作用的分类

①内力作用:

能量源泉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其次是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产生的热能

表现:

地震、火山喷发、岩浆活动、地壳运动(褶皱、断裂、断层)、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②外力作用:

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成岩。

风力(流水、冰川)侵蚀、搬运、堆积。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17、简单: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

②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板块之间呈现两种基本关系:

互相挤压碰撞形成海沟、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落基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安第斯山脉、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阿尔卑斯山脉)和岛弧(太平洋中的深海沟、美洲西岸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或彼此分离(红海、东非大裂谷)。

③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处。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18、简单: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①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②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

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

地堑: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①背斜成谷原因:

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②向斜成谷原因:

内力作用使用岩层向下弯曲,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形

③向斜成岭原因:

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反成山岭。

④北斜成山原因:

背斜是由于内力作用使用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形

⑤地垒常形成山地,如:

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

⑥地堑常形成谷地,如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

⑦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往往形成沟谷、河流

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2)利用背斜找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走了,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因此选址应避开断层。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建地下隧道难度较小,工程造价较低,而且符合力学原理,更为安全

19、简单: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流水侵蚀作用:

沟谷、溶洞、喀斯特地貌等

流水堆积作用:

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山口冲积扇

②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蘑菇。

风力堆积地貌: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谷、冰斗、刃脊、角峰

20、简单: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国家有规定坡度大于25度的禁止开垦,一般来说坡度小于25°

的梯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

21、了解: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大气分层

高度(KM)

气温垂直变化(高度增加)

空气运动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高层大气

平流层-2000—3000

密度小,气压低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对流层-50—55

递增

以水平运动为主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

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对流层

低纬:

17-18

中纬:

10-12

高纬:

8-9

递减

对流运动强烈

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本层

22、简单: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臭氧→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③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程越长,被削弱的越多。

只有波长较长的红、黄光相对不易被散射。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①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②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选择性散射)

③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无选择性散射)

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23、综合:

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中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又将所吸收的能量中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地面,阻碍地面热量的散失。

大气的这种作用就是大气保温作用。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就是影响大气保温作用的强弱。

24、理解: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

从低纬到高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增长,导致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到高纬递减。

同样的下垫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大,地面辐射也就强

②下垫面因素:

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不同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也不同,其地面辐射也不同。

③其它因素:

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如日照时间长,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就强。

25、简单: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由于冷、热不均,导致大气因热而上升,因冷而下沉,产生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冷高压流向热低压,促使大气产生环流运动。

这就是热力环流原理。

海陆风: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

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山谷风: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

城市风:

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26、理解: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方向上气压的差异(或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高压指向低,且垂直于等压线,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一般,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的影响,由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

高空的风几乎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当风匀速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达到力平衡,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7、简单: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

由于冷、热不均及地球自转运动,导致地球上出现大气的三圈环流(高纬、低纬环流为热力环流,中纬环流为动力环流)。

三圈环流在近地面有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

纬度0°

、30°

、90°

处分别赤道低、副热带高、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40°

~60°

之间是中纬西风带(也叫盛行西风)

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

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

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特征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夏雨型

28、简单: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气温,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干扰了所在地区的气压带与风带。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

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海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

亚欧大陆-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海洋上低压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①季风的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②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气压中心

陆地上是亚洲高压,海洋上是阿留申低压

陆地上是亚洲低压,海洋上是夏威夷高压

陆地上是亚洲高压,南部海洋上是低压

陆地上是

亚洲低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凉爽干燥

炎热多雨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范围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

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

29、了解:

气团和锋面的概念及分类

①水平方向大范围内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叫气团。

比下垫面温度高的叫暖气团。

在单一气团影响下,天气较好,晴朗。

②冷气团势力强,主动向暖气团运动,形成冷锋,冷锋锋后降水。

③暖气团势力强,主动向冷气团运动,形成暖锋,暖锋锋前降水。

暖锋过境时,产生云、雨等天气,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转晴

④长江流域6、7月份的梅雨天气,是由江淮准静止锋形成的。

常见的天气系统

(1)气团:

在水平和垂直范围内,物理性质(温度,湿度)比较均一的大团空气。

按冷暖性质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

按源地可分为赤道气团、热带大陆(海洋)气团、极地大陆(海洋)气团、冰洋大陆(海洋)气团。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单调,晴朗;

两种不同性质气团(冷暖气团)交界处,天气变化剧烈。

(2)锋面系统

①概念: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亦称锋区。

②锋面的三大特征

✿锋面有坡度:

向冷区倾斜,具有一定坡度,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气象要素有突变:

气团内部的温、湿、压等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小,而锋两侧的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大。

✿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

由于锋面有坡度,冷暖空气交绥,暖空气可沿坡上升或被迫抬升,且暖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因而,空气绝热上升,水汽凝结,易形成云雨天气。

③冷锋与暖锋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锋面剖面示意图

锋线符号

气团位置

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

锋面坡度

较大

较小

很小

降水区的位置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高,气压低

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低,气压高

降水强度小,阴雨连绵的天气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云、雨雪、强风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好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我国典型

的锋面天

①北方夏季的暴雨;

②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

③冬季爆发的寒潮;

④一场秋雨一场寒

①华南地区:

春暖多晴,春寒雨起

②一场春雨一场暖

①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②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3)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①图示

②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气旋

反气旋

水平气压

水平面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

水平面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

大气的水

平运动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

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

大气的垂

直运动

中心的气流作上升运动

中心形成下沉气流。

天气状况

常出现阴雨大风天气,气旋过境时气压先降后升

不易成云致雨,天气晴朗无风,反气旋过境时气压先升后降

的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30、综合:

锋面、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①冷锋过境时,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明朗。

我国夏季北方的暴雨多由冷锋所致。

冬春季节的寒潮、沙尘暴天气,也是冷锋形成的。

②暖锋过境时,产生云、雨等天气,多为连续性降水。

③气旋(也叫低压系统):

大气由四周向中心辐合,辐合后旋转上升,易成云致雨。

受气旋影响时常出现阴雨天气。

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

(台风中心风力很小)。

④反气旋(也叫高压系统):

中心气流下沉,然后向四周旋转扩散。

不易成云致雨,在其控制下,常出现晴朗天气。

长江中下游地区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