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562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题.docx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题.docx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起点考试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新高三起点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9∶00-11∶30本卷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

《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

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

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

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

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

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

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

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

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

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

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朱熹《论语精义》曰:

“……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

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

圣人亦不敢忘天下。

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

”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

“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

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

”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

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

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

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

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

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

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

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

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

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

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

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

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

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

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

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

“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

”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

“嘻!

杀父乃可,至杀母乎!

”坐者怪其失言。

帝曰:

“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

”籍曰:

“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

杀母,禽兽之不若。

”众乃悦服。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

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

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

“礼岂为我设邪!

”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

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

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

文多不录。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

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

“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少称乡党,长闻邻国。

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独不见虱群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

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

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

”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选自《晋书》,有删节)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得意:

称心如意

B.籍由.是.不与世事由是:

从此

C.籍尝从.容.言于帝曰。

从容:

漫不经心

D.籍能属.文.,初不留思属文:

写文章

5.对文中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略曰:

“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B.其略曰:

“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C.其略曰:

“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D.其略曰:

“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他任性不羁,人们大多认为他痴。

只有族兄阮文业经常叹服他,认为胜过自己。

因此,大家都说阮籍与众不同。

B.籍文思敏捷。

一次,公卿大臣派阮籍写一篇文书劝晋文帝当仁不让。

阮籍酒醉忘记

写了。

拿文书的人到他府上,见他正趴在几案上醉眠,告知来意。

阮籍就在几案上用

手指画字,来者写下来。

没有任何改动,文辞非常有气势。

C.阮籍见到世俗遵循礼法的人,翻白眼看他。

嵇喜来吊唁,阮籍翻白眼。

嵇喜的弟弟嵇

康,带上酒,拿着琴,来拜访。

阮籍很高兴,以青眼对之。

D.也有名士不尊重阮籍。

他曾经在苏门山遇到孙登,和孙登探讨长生、神仙、道气的法

术。

孙登都不答话。

阮籍于是长啸而叹,悻悻而归。

到了半山腰,听到孙登以啸声讥

笑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

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3分)

(2)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4分)

(3)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

“礼岂为我设邪!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两个小题。

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毛滂

蝴蝶初翻帘绣。

万玉女、齐回舞袖。

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

任满地、月深云厚。

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8.这首词描摹“雪”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5分)

9.张炎《词源》云:

“诗难于咏物,词为犹难……一段意思,全在结句。

斯为绝妙。

”体会

本词结句的妙处。

(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7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梦幻中的天姥山天黑之后,熊龙的吼叫使山林震颤的

两句是“,”。

(2)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最后推出结论:

(3)周邦彦在《苏幕遮》中写荷塘美景的句子“,,

”王国维称之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