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五中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5601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五中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五中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五中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五中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五中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五中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五中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五中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五中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下载.docx

3.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

A.颁布了《土地法令》

B.推翻了沙皇统治

C.颁布了《和平法令》

D.推翻了临时政府

【答案】A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革命的性质取决于革命的任务,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在俄国而言其任务主要在于反封建,《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目的是消灭俄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故A项正确;

B项是二月革命,排除;

C、D两项与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无关,故排除。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土地法令》

4.《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中国20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甲午战争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希望以此来挽救民族的危亡。

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C。

A、B、D都发生在19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

5.2008年7月18日,大陆居民千人搭乘包机首次赴台旅游,欣赏了宝岛峻峭瑰丽的阿里山、风光绮丽的日月潭……可这一美丽的宝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被侵略者长期占领过,它与下列哪一条约有关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马关条约》割走台湾、澎湖列岛这些具有目的的大片领土给日本,并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台湾在1885正式划为单一行省,割一个省这是以往条约所没有的。

故排除ABD,选C。

6.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

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共实行的

A.工农武装割据

B.土地革命

C.创建革命根据地

D.开展游击战争

【答案】B

【解析】工农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均与“民生主义”无直接关系,故排除ACD;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的土地革命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故选B。

点睛:

本题以“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为切入点,容易直接判断选B。

7.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ABD都是正确的表述,因此选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总统先生……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英国政治体制的哪一方面

A.君主立宪制

B.代议制民主

C.两党制

D.责任制内阁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可以看出,英国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

所以答案选B。

A项中的君主材料没有体现;

B项中的代议制民主材料没有体现;

C项两党制材料没有体现。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责任内阁制

【名师点睛】英国实行的责任内阁制主要特点就是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内阁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会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内阁就要垮台。

但内阁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9.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

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

“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

”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

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战争的性质

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D.民族立场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蒋介石坚持抗战的决心,从“洒满吾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可看出这与他的民族立场相关,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也可看出,故本题选D。

A、B、C不完全准确。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0.“国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在19世纪末的下列国家中,符合这一民主特征的主要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中国

在19世纪末,法国、美国已没有了国王,当时中国的皇帝是封建专制的象征,而不是民主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英国国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故答案选B。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1.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

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A.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B.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中“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御史必得科举出身”等信息可知,统治者非常重视监察官的素质,故B项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B。

12.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当时的法国

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B.实行民主共和制

C.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D.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

13.“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该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打倒列强

B.抵制日货

C.驱除鞑虏

D.抗日救国

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题目中“国危若累卵”、“高唱战歌齐从军”、“誓扫倭奴不顾身”等内容,可知该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抗日救国,故选D项。

ABC项不符合题意。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4.原新华社国际部记者高梁在《炎黄春秋》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

“我作为代表团先遣小组的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些激动心弦的日日夜夜……在三天之内办理了一切出国手续,赶制了行装……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秘书处不清楚,我国国旗的位置是按中国(CHINA)的‘C’,还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

SREPUBLICOFCHINA)的第一个字母‘P’来排列。

”据材料判断,此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是

A.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B.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C.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解析】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苏联,不存在更换旗帜景,A错误;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不存在更换旗帜的做法,故B项错误;

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不存在更换旗帜的做法,C项错误;

材料“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

”指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和台湾当局被驱离联合国的历史事件,故选D。

15.“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好像差不多接近了它的自然极限。

在那里,这场革命是以简易的方式实现的;

甚至可以说,这个国家没有发生我们进行的民主革命,就收到了这场革命的成果。

”材料中的“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可能指

A.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B.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C.法国大革命

D.美国的独立战争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均不属于革命,法国大革命不是以简易的方式实现的而是轰轰烈的、彻彻底底的,其实“这场革命是以简易的方式实现的”指的是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以独立战争的形式实现的,美国的独立战争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运动,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的独立战争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

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

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

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16.美国总统一般称为Mr.President(总统先生),美国独立战争后,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约翰·

亚当斯最初提出的头衔是“最仁慈的殿下”、“强有力的阁下”等称呼,最后众议院通过决议,只称呼华盛顿为总统先生,这个称呼后来一直沿用至今。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中央政府的制约与平衡

B.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

C.强调民主制度的公民意识

D.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叙述的仅仅是美国总统称呼的变化,没有反映中央政府的制衡,故A错误;

B不符合实际情况,D在题目中没有反映。

由美国总统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美国人对总统态度的变化,即认为总统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位,没有凌驾到法律和人民之上的权力,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故选C。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1787年宪法的颁布

17.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执政雅典时期,进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在他所实施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黄金时代”到来的是

A.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B.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

C.制定“公职津贴”制度

D.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希腊民主政治的理解,从梭伦改革到克里斯提尼再到伯利克里这一系列的改革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民主的范围扩大,故选A。

18.20世纪80年代,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

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日本

A.作为战败国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B.对外贸易过度依赖美国

C.经济大国与政治小国的矛盾

D.对华关系紧张尚未实现正常化

【解析】随着日本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改变政治小国的形象开始成为日本努力的方向。

其他选项与史实不符,故选C。

二战后,日本虽然是战败国,但依然是联合国的成员,排除A;

B与材料无关,排除;

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了,排除D。

19.华盛顿说:

“我们要么在一个首脑的领导下组成联邦,要么成为互相牵制不已的13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13个主权国家,你斗我,我斗你,又一块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同归于尽。

”材料主要说明了当时的美国

A.建立联邦制的必要性

B.建立邦联制的必要性

C.实行三权分立的必要性

D.实行两党制的必要性

题干中"

3个主权国家,你斗我,我斗你,又一块同联邦首脑斗"

体现了地方的混乱,材料反映了美国邦联制下州政府各自为政的弊端,说明了建立联邦制的必要性。

故答案选A。

其它三项与题意不符。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制

20.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指出:

“‘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这里“变革的手段”不包括

A.保留了君主制

B.改变了国家性质

C.逐渐实现民主政治

D.废除了君主专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是君主立宪制,但是君主立宪制属于君主制的一种,也就是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英国仍然保留了君主制,所以这里“变革的手段”也就不包括选项A,其他的三个选项均是属于“变革的手段”,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变革的手段

21.“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解析】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B项。

A项是唐朝实行的,排除;

C、D两项是“法宝”的具体体现,排除。

22.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

“西周社会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这里描述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一个王室”、"

宝塔式的几级封君”、"

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

,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本题选C。

A是西周的土地制度,B是是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D是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的地方制度,都与题干不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

23.图中四件大事与下列主题依次对应的正确顺序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一边倒”

③“求同存异”

④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解析】首先确定第一幅图的对应项为③,再确定第四幅图的对应项是④,这样就能确定正确选项为C。

24.“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该诗反映的斗争应该是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下面对该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取得了反抗斗争的完全胜利

B.清政府积极配合,军民共同抵抗外敌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

D.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1841年5月,英军在三元里附近驻扎。

由于有英国士兵到三元里抢劫财物、强暴妇女。

村民韦绍光之妻被调戏[1],激起当地民众愤怒,三元里及其附近乡村的一万多民众组织结集起来,向英军围攻袭击,4名英军死亡,20多人受伤。

“因义生愤愤生勇”,可见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

“千众万众同时来”,“乡民合力强徒摧”。

材料反映的抗英的主体是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没有清军的参与。

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葆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英军主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

余葆纯对英军的实力有比较清醒的了解,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

可见清政府没有积极配合人民的抗英斗争,反抗斗争没有取得完全胜利。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规模自发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

因此选择C.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排除ABD。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三元里抗英

25.漫画家华君武1949年创作的《春天到,河冰解》:

河冰解冻,残存的冰块上有蒋介石、李宗仁、张群、孙科、白崇喜等愁眉苦脸的国民党军政要人。

漫画反映出

A.各派力量呼吁国共再次合作

B.国名党内部分裂给侵华日军可趁之计

C.人民解放战争处于最后胜利阶段

D.国民党派系林立,难以真正团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26.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

“罗马的立法者,又规定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为防止财产被人民没收。

”“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

”其用意在于说明

A.财产不能被没收

B.犯叛逆罪则必被没收财产

C.古罗马法重视保护财产权

D.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

【解析】A过于绝对,与材料信息“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不一致,故排除;

B虽与材料相符,但没有体现作者的用意,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故排除;

材料的核心是“财产”,材料说明古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权,体现了孟德斯鸠的用意,故C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财产与自由的关系,故排除D项。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罗马法律规定,除了…不得没收财产”,表明罗马法律对财产的保护。

27.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誓与台湾共存亡。

这种悲壮情景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中法新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解析】结合所学,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引发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选C;

ABD未涉及割让台湾给日本,排除。

28.日本右翼势力认为:

“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

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下列各项有力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②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③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③

【解析】据材料“1937---1945年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日本右翼势力歪曲侵华事实,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①排除;

《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在1895年,故②排除;

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这可以驳斥日本右翼言论,故③符合题意;

南京大屠杀不能说明日本掠夺领土,故④排除。

故只有③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

故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时间范围“1937---1945年”,同时,注意材料关键信息“掠夺领土”,学生根据这两个限制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29.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美国这种固定名额与按人口比例名额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调和

A.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B.东方与西方的矛盾

C.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协调了三对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不论州的大小与人口多寡,这样照顾了小州的利益;

众议员则根据每州人口比例选出,这样照顾了大州的利益,因此C符合题意;

协调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保留黑奴制,但给黑人一部分公民权;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联邦制的确立,因此排除AD;

B并非1787年宪法协调的矛盾。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1787年宪法·

参议院和众议院

30.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他认为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解析】从所给材料“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的意思来看,很显然是选择A。

导致了“重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