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题0910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4772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091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091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091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091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091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0910Word文件下载.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0910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题0910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0910Word文件下载.docx

一种物品只有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才成为商品。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比例,有多种交换价值。

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会因时因地而有不同和变化,但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其交换比例大体一致。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不具有使用价值就不具有交换价值,计时给予劳动也不被社会所承认。

相反,不具有交换价值,只有使用价值,这只是一般物品,而不是商品。

3商品的价值

我们把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之为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一般人类劳动是价值实体,可以形成价值,但它本身不是价值。

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它才形成价值。

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下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

因此,价值是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总结:

一切商品由于其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因而他们需要交换,一切商品由于其价值是同质的,因而他们能够交换,并按一定数量比例交换。

因此,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是: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内容,交换价值和价值的表现形式。

从现象上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因素的统一体;

从本质上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的统一体。

(P42~44)

3.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以下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充当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货币之所以能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就是因为其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各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比较,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他们本身都有一定量的物化劳动,即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具有相同性质。

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货币只不过是商品外在的价值尺度。

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实现商品的价值。

因此,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一定要有现实的货币,可以用香型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为了把不同商品的价值量变现为不同的价格,便需要不同的货币量。

这就要求货币本身要有自己的计量单位。

货币单位可以分为若干等分(例如元,角,分),这种货币及其等分叫做价格标度或标准。

价格标度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在技术上的一种处理,其作用不能和价值尺度相混淆。

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价格标度是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计量;

价值尺度在商品经济中自发的发挥作用,不依赖于国家权力,价格标度通常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统一规定的;

价值尺度的货币金属的价值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化,价格标度的货币单位所包含的金属重量(特指货币金属)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自货币出现后,原来的物物交换(W-W)转化为商品为商品流通(W-G-W)。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称为商品流通。

商品交换分为买卖两个对立的过程,商品流通是这两个对立过程的统一。

它既克服了商品物物交换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又扩大了商品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在充当一次交换媒介之后,紧接着又去充当另一次交换媒介,经常处在流通领域中,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

货币这种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调换位置的运动,叫做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引起的,为商品流通服务;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不能是观念上,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货币之所有能够成为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就在于它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代表,可以随时换成任何商品。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机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用货币符号,必须是实在的金银货币。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有一部分金属货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反之亦然。

这种调节作用,是足价的金属货币流通不会产生过多的现象,因而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是货币和商品在买卖过程中不再同时出现,商品的转让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开了。

这时的货币依然发挥着价值尺度和购买手段的职能。

它可以使商品在暂时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债务相互抵消,还可以节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但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矛盾。

因为赊销盛行会使债权债务关系交织在一起,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加深。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货币。

当代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者世界货币的职能。

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有:

1)作为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

2)作为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从一国转到另一国。

其中作为支付手段,清偿债务,结算贸易差额,是世界货币最重要的职能。

(P58~61)

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交换则实行等价交换原则。

这是贯彻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客观必然性。

1)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一种商品的价值量是和生产这个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的。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决定单位商品的生产中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量,而且决定生产该单位商品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量。

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新创造的价值量和转移价值量的统一,构成该商品的社会价值量。

2)在交换过程中,虽然双方交换的商品不同,但他们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须是相等的。

因此,价值规律作为交换过程中的规律就是等价交换的规律。

这是价值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规律的进一步展开形式。

3)在流通过程中,由于有货币介入,是等价交换规律展开为价格和价格相符的规律。

也就是说,只有在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才能实现等价交换。

作用:

1)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

价值规律对社会劳动的分配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和市场竞争而实现的。

只有通过价格涨落,才能知道社会要什么,不要什么和市场上需要多少。

由于价格的涨落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个商品生产者会根据市场价格的涨落来调整自己的生产个人推动社会劳动的重新分配。

2)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谁能率先改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这无形中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社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

3)促进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要求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交换。

这种情况下,企业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劳动耗费大的,会在竞争中遭到失败。

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要求价格与价值相符并不是表现在每个场合,而是表现在价格以价值为中心的上下波动中。

价格与价值发生背离的情况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1)

从每一种商品价格运动来看,在一次孤立的商品交换中,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其价值。

但从长期看,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与价值总是趋于一致的。

(价低——减产——供不应求——价升——增产——供过于求——价低。

)2)从不同商品价格变动看,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都是一个字价值为基础的。

商品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虽然时涨时落,但是价格的变动始终是以它们的值为中心的,变动幅度不会与价值相差太远。

这两点恰恰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P77~81)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并需要还原生产和再生产生活资料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就是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它具体包括: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补偿劳动者在劳动力使用中肌肉,神经,脑等的耗费。

2)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后代,不断补充新的劳动力。

3)劳动者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以使劳动者掌握一定文化科技只是,适应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的要求。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还包括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品不同,生活要求和习惯不同,这就使各国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类别,以及质量和数量都存在很大的区别。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劳动力价值的变动。

一方面,她是劳动力价值还原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数量和质量的扩大和提高,成为劳动力价值提高的因素;

另一方面,又是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利益下降,成为劳动力价值降低的因素。

这两种因素的交错作用,使劳动力价值出现方向相反的变动趋势。

(P106~107)

6.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两者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要获取剩余价值,必须加强对劳动力的使用,在生产技术条件和劳动强度既定的条件下,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的办法来获取剩余价值。

当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时,价值形成过程就同时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或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

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

当工人的劳动时间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时,工人在生产所创造的价值就超过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就能从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P110~111)

7.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关系

不变资本:

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厂房,设备,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的那一部分资本。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

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

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是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并且证明了资本价值增值的真正来源和劳动者在社会财富创造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分析各产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利润和利润率等问题也有重要帮助!

(P116~117,XX)

8.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劳动日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程度取决于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在这种劳动日不变的条件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得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

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因此,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工人劳动力价值;

降低劳动力价值,也就是必须降低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只有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都普遍降低了,劳动力价值才能降低。

而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取决于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和与之有关的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这有这些都提高了,资本家才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率提高的结果。

(P122~123)

9.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

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不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全部,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家用工资这一方式,抹杀了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掩盖了资本家对于工人剥削的本质。

这就使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P129~131)

10.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

我们把剩余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量是指一定时期的资本积累的规模的多少。

既然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剩余价值,那么资本积累量就取决于剩余价值总量及其分割比率(积累率)。

公式表示为:

积累量=剩余价值量*积累率

在积累率已定的情况下,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量。

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1)取决于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其他条件不变,剥削程度越高,同量可变资本可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积累量也就越大。

2)取决于劳动生产水平。

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剩余价值量增多,从而使积累量增大。

因为①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同一时间内增加使用价值量,使同量活劳动可以转移更多的旧价值,虽然同一劳动没有增加新价值,但转移价值增加,使之重新执行资本的职能,从而增加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量。

②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产品价值下降,这样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便宜,使同量可变资本购买更多人劳动力,从而增加剩余价值量。

③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产品价值量下降,也是生产资料价值下降,同量不变资本可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剩余价值量。

④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产品价值量下降,使资本家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增加自己个人消费的情况下,改变剩余价值分割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从而增加积累量。

因此,劳动生产率提高,影响追加资本,使同量资本发挥更大作用,促进资本积累。

3)取决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所用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全部投入资本,所费资本是指生产中实际消耗掉的资本。

由于投入资本中的不变资本,其物质形态逐渐损耗,其价值逐渐转移,这必然会出现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4)取决于预付资本量。

在剥削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量取决于被剥削的工人人数。

如果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预付资本越多,可变资本随之越多,可雇用更多的工人,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积累规模。

(P144~147)

11.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物质形态来看,由生产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

从价值形态来看,生产资料的价值表现是不变资本,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之间的比例被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资本的价值构成以其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其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引起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反之亦然。

这种有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符号c:

v表示。

特点:

①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发生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或变化的运动。

②资本的有机构成在不同企业和不同部门是不一样的。

③资本有机构成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即不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变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小,从而使资本的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这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P148~150)

12.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资本积聚:

指个别资本依靠自身的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

他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其规模随资本积累增加而增大。

但是,资本积聚是剩余价值资本化引起的直接结果,而资本积累则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直接表现;

资本积聚增大资本总额,而资本积累则是增加资本。

1)受到社会财富增长限制,若社会生产资料不多,各个企业资本积聚就受到阻碍。

2)各个资本家进行资本积聚是分散的,社会上分散的点越多,个别资本积聚的速度就越慢。

资本集中:

指把现存的分散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起来增大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有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竞争,由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来实现;

二是通过信用,有许多中小资本联合成为少数大资本来实现。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从两者联系来看,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总额增大,增强竞争能力,使之更有力量吞并小资本,从而推动资本集中;

而资本集中迅速,反过来又加速资本积聚过程。

从两者区别来看,资本积聚是通过资本积累增大而增大的,资本集中是通过竞争吞并和信用联合方式增大的;

资本积聚既增大个别资本又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只不过是原有资本重新分配和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资本积聚由于依靠本身的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增长速度很缓慢,而资本集中特别是通过股份公司形式进行资本集中,增长速度很快,更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

它有利于先进技术的采用和推广,有利于大型工程事业的兴办,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P150~151)

13.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的循环可以分解为三个循环模式:

1)货币资本循环模式(G——G’):

该模式下,产业资本是从货币资本的形式开始自己的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从货币形态的G的预付开始的,经过购买阶段变成生产要素(生产资料Pm和劳动力A),再经过生产过程,变成新的商品(W’),最后变成货币(G’)。

以上为一次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最典型(因为货币的资本循环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表现得最明显),最片面(因为他把货币作为过程开始和终结,直观的给人感觉似乎是货币资本本身能带来更多的货币),也是最一般的形式(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反复运动已经包括着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2)生产资本循环形式(P——P):

生产资本循环公式(P——P)表明,它从生产过程(P)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变成包含着剩余价值的新商品(W’),并转化为货币(G’),之后再次投入流通转化成生产资料(Pm)和劳动力(A),并且进入再生产过程(P)。

因此,生产资本的循环P——P包含了再生产。

与货币资本的循环相比较,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如下:

①因为生产资本的循环包括了再生产,即表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增值价值的再生产过程,而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生产过程;

②生产资本的循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端都是生产过程,而中间是流通过程,而货币资本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段式流通过程,中间是生产过程;

③生产资本循环一方面表明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一种新的假象,似乎生产本身就是过程的目的,而忽略了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这就是生产资本循环的片面性。

3)商品资本循环形式(W’——W’):

商品资本循环的公式(W’——W’)表明,它的起点和终点的W’都是生产过程的结果,都包含了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经过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销售阶段后,又购买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再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

①商品资本循环的起点是前一个生产过程的结果,它的终点是第二个生产过程的开始。

它实际上联系了两个生产过程。

②作为起点的商品资本价值,已包含了增值的价值,即是预付资本价值加上剩余价值。

③它前面是卖和买两个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

④它不仅仅包括资本价值的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

它不仅包括生产流通,而且包括个人消费。

⑤其片面性:

在商品资本的循环中,商品的实现和消费这一流通过程在循环中占首要位置,凸现了满足社会的需要的假象,模糊了资本主义生产动力——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⑥商品资本W’被全部消费(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是资本循环得以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

(P165~168)

14.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决定了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从而决定了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1,生产时间

生产时间:

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即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直接生产领域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的时间。

生产时间根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否相结合,又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

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某商品所花费的时间。

劳动时间的长短是有产品的性质、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

非劳动时间:

指生产资料已经进入生产领域,但没有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

具体指:

1)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如酿酒发酵所占用时间)2)生产资料必要的储备时间。

原材料、燃料等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被使用的时间。

3)生产过程中断时间,例如生产领域机器设备暂时终止使用或工人休息的时间。

劳动时间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时间。

只有在劳动时间内,生产资料才起劳动吸收器的作用,而其他时间,生产资料起不到这种作用。

故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之差越小,生产资本的效率越高,它的价值增值能力也就越大。

因此,尽可能地缩短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距,即增加劳动时间,减少非劳动时间是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途径之一。

2,流通时间

流通时间:

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

流通时间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这是指采购生产要素及其运输的时间(即购买时间);

二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即售卖时间)。

资本在流通时间中只是转换器价值形式和使用价值的易手,不直接创造剩余价值。

流通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多种因素。

如:

市场的供求情况,市场距离生产地和消费地的远近,交通条件的好坏,采购与销售的管理水平以及信息的传递等。

在当代资本主义买方市场条件下,商品的售卖阶段比购买阶段更关键,它对生产时间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故缩短流通时间的关键在于缩短商品的售卖时间,缩短流通时间是加快资本周转的重要途径。

3,其他因素

1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生产资本的构成,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不同组成部分和其比例大小。

2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决定其转移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资金周转速度。

(P171~175)

15.固定资本损耗

固定资本各种要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