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民版必修二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4690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民版必修二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人民版必修二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人民版必修二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人民版必修二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人民版必修二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民版必修二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人民版必修二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民版必修二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民版必修二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印度人从此改信天主教

5.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

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

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6.1512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将其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是12月17日,是该圣徒的节日)。

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

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

A.带有宗教色彩

B.尊重了当地文化

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D.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7.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

下列国家与三者分别对应的是

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葡萄牙、英国、美国

C.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意大利、法国、荷兰

8.读下图,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完善

B.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D.运输和通信手段革新

9.19世纪50~6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法国工业产值在20年间增长了两倍,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

德国的工业在20年里大约增长了3倍”。

欧美国家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民主政治的确立

B.工业革命的拓展

C.对外扩张的扩大

D.世界贸易的增长

10.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

(注:

当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倍左右)

年份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商品输出(单位:

万金镑)

199.6

263.5

430.4

资本输出(单位:

51.2

101.3

207.1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  )

A.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11.马克斯·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

“财富从一件教徒可以随时抛弃的斗篷变成了一个不可撼动的铁笼。

”这一观点(  )

A.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B.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C.揭露社会财富悬殊

D.使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12.1759亚当·

斯密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社会贫富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13.齐世荣在其《世界史》中指出,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从而出现了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

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

这说明

A.历史的假设结论,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

B.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

C.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还原历史加以证明

D.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超乎当事历史人物的估计

二、材料分析题

14.通过解读历史典例宏观理解人类文明进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与方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哥伦布等航海家探险以后,与以往不同的物种交流出现,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交换”。

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

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

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

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西半球,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摘编自杰里·

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1)“哥伦布交换”是指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或迁移。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交换”的主要特点。

(8分)

材料二大战对欧洲人的扰乱无与伦比,因为它紧接着“进步的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而来。

物质繁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热情信仰使许多人相信,他们正在走向稳定、富足的文明时期。

然而,1918年之后,欧洲人普遍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了。

——摘编自杰克逊·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人普遍“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战争推动欧洲文明进程的主要表现。

(9分)

材料三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

现象

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

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

“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

同期有作家描写:

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

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

评述

上海工作与娱乐生活的快节奏反映了上海工业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丰富;

内地小城虽有新式通讯工具但生活节奏很慢,体现了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

上海与内地时间节奏的差异说明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生活观念的差异。

现象1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初社会主流。

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现象2

新式工厂对于钟点时间有明确而硬性的要求。

有作家这样描写上海工人上班情形:

“大家都急忙的出了门,在临着臭沟的乱泥路上奔着”。

在工人们的回忆里,准点上班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每个人的神经处于极度焦虑紧张的状态。

(3)参考材料三中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作简要评述。

(只选现象不作评述不给分。

6分)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3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弗兰克的《白银帝国》在中国风靡一时,其主要观点认为:

自古以来,这个世界便存在着一个贸易圈:

非洲一亚欧贸易圈,新航路的开辟只是为这个古老存在的贸易圈带去了白银并形成了资本,从而开拓并形成了世界市场。

而中国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吸纳国家,全球大概最终有1/3—1/2的白银最终流入中国,这个数字大概是7000—10000吨。

而欧洲则因为参与了亚洲的贸易而获利,最终而兴起。

就明朝前期的情形来说,无论是从生产力水平还是人均实力,中国显然已经是“世界的中心”,带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

但最终“东方的衰落先于欧洲的兴起。

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弗兰克关于白银的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作者的观点展开论证;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美国垄断公司行为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材料显示了垄断公司的目的性,没有涉及生产,更没有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故B项错误;

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信息“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说明垄断公司不仅为了盈利,还兼顾了社会效益,故D项正确。

2.C

本题考查德国政府对专利的重视和保护。

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德国海外市场拓展的状况,A项错误。

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出德国的科技实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B项错误。

根据题干材料分析可知,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的增多反映出德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保护,C项正确。

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德国的技术发明是从欧洲其他国家引进的,D项错误。

3.D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它不仅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还造成了环境污染、追求财富而忽视道德、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抗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故D项正确;

A、B、C三项仅是工业革命影响一个方面内容的表述,排除。

4.A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杀戮、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奴役当地人民,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

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向落后地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经验,猛烈地冲击了落后地区的旧思想和旧制度,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在思想领域对落后地区的影响而非控制,且与推动殖民地的信仰自由无关,B、C两项错误;

D项表述错误,排除。

5.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市场扩大,发展到世界范围,流通商品种类增多;

使欧洲各国加入殖民行列,西欧殖民者从殖民地大肆掠夺财富,欧洲各国迅速富裕起来,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发与发展;

推动了海外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同时,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和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

新航路的开辟给其他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故D项正确。

6.D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先为菲律宾命名的麦哲伦既是新航路的开辟者也是殖民者,后来菲律宾的国名来自于殖民国家的国王的名字,故答案为D。

7.A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掠夺来的巨额财富并没有主要用于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大量用于购买统治者需要的奢侈品,导致黄金大量外流,它们应被称为“黄金漏斗”;

17世纪,荷兰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垄断了航运业,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中心,故荷兰是“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中心地位被取代,是“新航路的受害者”。

所以答案为A项。

8.考点:

工业革命

根据材料显示的是世界工业指数的发展,因此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导致的,代议制民主的完善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结果,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世界殖民体系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对外侵略扩张建立起来的,是工业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主要出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运输和通讯手段革新是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

C

9.考点: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民主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欧美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为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

对外扩张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

世界贸易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B

10.考点: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经济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故B项错误;

题干中提到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张的两种方式,故C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故D项错误。

11.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斯·

韦伯出生于1864年,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

韦伯认为财富是一个不可撼动的铁笼,财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因素,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社会财富悬殊,故C项错误;

材料中着重讲财富,而不是宗教,故D项错误。

12.B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不仅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还造成了环境污染、追求财富而忽视道德、无产阶级日益贫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材料中“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的信息即是在提醒注意社会因贫富分化而造成的差别扩大,故B项正确;

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抗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但材料并未体现工人运动的兴起,A项错误;

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于1825年的英国,C项错误;

伴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垄断现象出现,D项错误。

13.D

A项观点错误。

B项观点片面,也不符合材料之意。

C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材料表明,哥伦布的航行计划认为向西航行是西欧到亚洲去的捷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但这个“错误的估计”,导致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是他不曾想到的,故D项正确。

14.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1)根据“美洲作物”、“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天花、麻疹”、“移民浪潮”等得出交换内容多样;

范围广;

欧洲主导;

具有不公正性;

根据“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得出打破文明孤立隔绝状态;

结合所学还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大战对欧洲人的扰乱无与伦比,因为它紧接着‘进步的时代’而来”得出战争的灾难与战前的繁荣(或信仰)形成强烈反差导致人们的失落与困惑,结合所学从科技对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战争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等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表现,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说明。

(3)首先选择现象,然后对现象进行概括并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所给的现象是矛盾的,不仅要分析每一种现象,还要就这种矛盾现象进行说明。

(4)材料一反映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材料二反映的是大战后世界欧洲人对西方文明的怀疑,材料三则反映西方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时间和观念产生的影响,即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由此可得出三则材料贯穿的是人类文明在交流、冲突、动荡、融合中变化、发展。

(1)特点:

交换内容多样;

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打破文明孤立隔绝状态(或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具有不公正性。

(写出任意4点给8分)

(2)原因:

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与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阴影;

战争的灾难与战前的繁荣(或信仰)形成强烈反差导致人们的失落与困惑;

科技发展使战争更具破坏性。

(3分)

表现:

一系列新技术的诞生;

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

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

文学艺术创作空间的拓展。

(6分)

(3)现象1:

政府推行国历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倡导向西方学习,具有进步性;

阴历的广泛使用体现了传统民俗文化扎根民间。

政府与民众围绕纪年问题的矛盾与妥协说明了现代与传统的相斥相容。

(6分。

选2分,述2分,评2分)

现象2:

新式工厂严格时间规定反映了工业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工人们的焦虑体现了工厂劳动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冲击。

效率与焦虑的矛盾说明了工业文明既推动了社会发展,也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

(4)主题:

人类文明在交流、冲突、动荡、融合中变化、发展。

(3分。

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5.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试题分析;

首先归纳材料的观点,“中国显然已经是‘世界的中心’,带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

但最终‘东方的衰落先于欧洲的兴起’”,然后从自然经济的抵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论证中国大量吸纳白银的原因,从中国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人文主义精神不断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对比分析欧洲最终取代了东方成为新的世界的中心的原因,最后从全球史观角度评价作者观点。

观点: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由此也导致白银大量流向中国,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但最终却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崛起。

(2分)

论证:

中国自然经济的盛行,抑制了对外国商品的需求;

中国的手工业品质优价廉,因此处于国际贸易的出超地位;

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需要白银。

这成为中国大量吸纳白银的原因(答两点2分),但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并未将白银转化为资本,所以导致最终的衰落。

相比之下,欧洲通过白银的流动获取了大量资本,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

人文主义精神不断发展;

欧洲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转入近代社会,也最终取代了东方成为新的世界的中心。

(4分:

每点1分)

总结:

作者利用全球史观,从白银的流动这个角度考查了明清时期东西方世界的变化。

(2分:

呼应观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