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总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3774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总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文言文总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文言文总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文言文总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文言文总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总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文言文总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总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总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乐(lè

),与人乐(yuè

),孰乐(lè

)?

’(王)曰:

‘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五)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

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与不同好,如何?

(《左传·

齐桓公伐楚》);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孟子·

梁惠王上》)。

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

愚公移山》)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

④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

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

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

⑤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

其用法特点是:

何+名词+之+有。

⑥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论语·

颜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

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不亦……乎”译作“不是……吗”。

“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

得无……乎(耶)、无乃……乎。

 

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

“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

⑨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

⑩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

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

是之谓、此之谓。

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

王霸》);

诗云:

“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

”此之谓也。

离娄》);

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

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词类

(一)实词

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使

一、【爱】

(1)爱护,体贴。

(2)珍惜,爱惜。

(3)喜爱。

(4)吝啬,舍不得。

二、【安】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

(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

(3)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

(4)用作疑问代词。

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相当于“什么”“哪里”。

三、【被】本义就是“被子”。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

(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

四、【倍】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

(1)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

(2)用作副词。

意为“加倍”“更加”。

五、【本】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

(2)用作量词,或相当于现代汉语作量词的“本”,或可根据实际情况译为“册”“份”等。

(3)副词,意为“原本”“本来”。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陈情表》

六、【鄙】本义是边疆、边陲、边远的地方

(1)名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在此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边境”

(2)用作形容词,意为“庸俗”“浅陋”“地位低下”。

人贱物亦鄙。

(《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起”“轻视”。

如“鄙视”,“鄙薄”。

七、【兵】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

用作名词:

(1)兵器,武器。

(2)士兵,军队。

(3)战争,军事。

八、【病】本义是重病。

(1)用作名词。

意为“疾病”“病残”。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2)用作动词:

①怕,担心,忧虑。

②疲劳,困苦不堪。

③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成为病态”。

九、【察】本义为仔细看、观察。

(1)用作动词①仔细看、观察。

②考察、调查。

③看清楚、了解明白。

④推荐、选拔。

(2)双音词“察察”,原意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为洁白,形容词。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

十、【朝】本义为“早晨”,与“暮(夕)”相对。

(1)读zhāo,名词,意为“早晨”。

(2)读chá

o,主要有两个用法:

①动词。

意为“朝见”“朝拜”(专指臣见君),“拜见”“拜访”(泛指下对上或平级之间)。

②名词。

意为“朝廷”,“朝代”。

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十一、【曾】本义是增加,为“增”的假借字。

(1)读zēng,名词。

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

如曾祖、曾孙。

(2)通“层”,意为“重叠”。

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

(杜甫《望岳》)

(3)副词,起加强或延缓语气作用。

有两种情况:

①表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②表出乎意料,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还”等。

曾不若霜妻弱子。

十二、【乘】本义是登高。

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

(1)用作动词①乘坐(船、车),驾(车)。

②趁着,凭借。

如成语“乘虚而入”。

(2)用作名词,读shè

ng,指兵车。

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

(3)用作量词,读shè

ng,辆。

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

(4)用作数词,意为“四”(古代一辆兵车配备四匹马,因以引申为“四”。

十三、【诚】本义指说话诚实、不虚伪。

词义扩大,引申为“诚实”“真诚”,形容词。

(1)表确凿语气,可译为“确实”“的确”“实在”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果真”“如果确实”等。

十四、【除】本义为“台阶”。

(1)拜官,授职,任命。

(2)消除,除掉。

(3)整治,整理。

十五、【辞】本义是诉讼的供词、口供。

(1)用作名词①言词、词句、语言。

②托辞、借口。

③命令。

④古代一种诗体,与“赋”同类。

楚辞,《归去来兮辞》。

(2)用作动词①推托,推辞,不接受。

②告别、告辞、辞别、离开。

十六、【从】本义是“跟随”,

(1)动词①跟随,跟着,跟从。

②顺从、听从。

③傍着、挨着。

④参加、参与。

(2)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

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作名词,合纵的盟约。

(3)用作介词。

表方向、地点、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译为“由”“自从”“在”等。

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十七、【殆】本义是危险,形容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

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等。

殆与余同。

(《石钟山记》)

②表接近,相差很少,可译为“将近”“几乎”“差不多”等。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十八、【当】本义是(两者)相抵。

(1)读dà

ng,动词。

①抵、相抵。

②当作,算是。

(2)读dāng,动词。

①抵挡、抵御、阻挡。

②占着、立着。

③应当、应该。

④掌管,主持。

(3)读dà

ng,形容词,意为“恰当”“适合”。

惴惴恐不当意。

(《促织》)

(4)附虚词用法:

读dāng,用作虚词,有两种情况:

①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可译为“在”“对”“向着”等。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鸿门宴》,译为“在”。

②副词,表肯定或推断,可译为“就”“必定”“大概”等,如: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十九、【道】本义是“大路”。

(1)用作名词①道理、真理、规律。

②主张、学说、思想、道德、道义。

③方法(策略)。

(2)用作动词①赶路。

②取道、经过。

③说、讲、谈论。

二十、【得】本义为“得到”。

(1)动词①找到,抓到。

②能够,可以,应该。

(2)名词。

意为“收获”。

(3)形容词①对、正确、适合。

此言得之。

(《六国论》)②得意。

如成语“洋洋自得”。

(4)语气助词,起凑足音节作用,无义。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二一、【度】本义是量长短的标准。

(1)读dù

①用作名词,意为“限度”。

②用作动词,意为“考虑”和“度过”“越过”。

③用作量词,表次数。

(2)读dú

o,动词。

①量长短。

②推测,估计。

二二、【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

(1)动词①不是,没,没有。

②非难,反对,指责。

(2)形容词,意为“错误”“不对”。

二三、【复】本义是“回来”“返回”。

(1)动词①回答。

②恢复。

(2)形容词,意为“繁复”“重复”。

(3)通“覆”,动词。

①遮盖,掩蔽。

②翻过来。

(4)副词,表动作行为的重复或持续,可译为“又”“再”“更”“还”“重新”等。

能复饮乎?

二四、【负】本义是依仗、靠着,动词。

(1)承担。

(2)背(着)。

(3)背弃,违背。

(4)与“胜”相对,意为“失败”。

二五、【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

(1)用作动词:

①遮盖,掩盖。

②胜过,超过。

(2)附虚词用法:

①副词。

用在句首,表下边的话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大概”“推想”的意思。

盖其又深,则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②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含有不十分确定的意思。

二六、【故】两个基本义:

一为“缘故”;

一为“旧的”。

(1)名词①原因,缘故。

②朋友,交情。

(2)形容词。

与“新”相对,意为“旧”。

而从六国灭亡之故事。

《六国论》

(3)连词。

表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有时用复音词“是故”“以故”来表达。

(4)副词。

有三种情况,一是表原先就是那样,可译为“本来”“原来”“从前”。

二是表情况和原先一样,可译为“仍旧”“仍然”。

三是表有意这样去做,用在动词的前面,可译为“故意”“特意”“特地”等意思。

二七、【顾】本义是环视。

①回头看。

②回来,与“返”同义。

③看,望见。

④探望,拜访。

⑤照顾,顾念,顾虑,关心。

一表违反常情或出乎意料或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不过”“反而”“难道”等;

二表范围,可译为“只”“仅仅”“只不过”等。

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二八、【固】本义指“城墙坚固”。

(1)用作形容词,意为“固执”“顽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2)用作动词,意为“坚持”“坚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作副词,有几种情况:

①表本来如此或理应如此,可译为“本来”“原来”“一向”“确实”等。

②表态度坚决,可译为“一定”“坚决”等。

蔺相如固止之。

③表追根寻底,可译为“究竟”等。

轻重固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④用作连词。

同“故”,表结果,可译为“所以”“因此”等。

余固笑而不信也。

二九、【归】基本义是“女子出嫁”。

(1)回家(国),回到,回来。

(2)返回,退回,送回。

(3)归附,归属。

(4)聚集,汇集。

三十、【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

(1)国都,京城。

(2)泛指“地方”“地域”。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诗经•硕鼠》)

三一【过】本义是走过。

(1)动词①经过。

②超过。

③拜访,探望。

④责备。

(2)用作名词。

意为“过错”“过失”。

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触龙说赵太后》)

三二【何】本义是肩挑、肩扛。

(1)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之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2)代词。

表询问或反问,有几种情况: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等。

③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哪”。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若何”“奈何”的用法: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何以战?

③“若何(何若、若……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相同,表询问怎么处置,可译为“怎么”“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等。

三三【恨】本义是怨恨。

(1)动词,意为“怨恨”。

(2)名词,意为“悔恨的事”。

三四【胡】本义是牛下巴颏垂吊着的肉,也指兽类下巴颏垂下的肉。

(1)名词,泛称我国古代西北方各个少数民族,即“匈奴”。

(2)形容词,意为“任意乱来”。

如成语“胡言乱语”。

表询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表询问,可译为“什么”。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三五【患】本义是担忧、忧虑。

(1)动词。

意为“担忧”“忧虑”。

(2)名词。

意为“忧患”“灾祸”。

如成语“防患于未然”

三六【或】为古“域”字,借为“惑”,动词,意为“迷惑”“迷失”。

(1)用作代词。

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表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

(3)用作连词。

表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等。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察今》)

三七【疾】本义是一般的病。

(1)动词,意为“痛恨”“痛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2)通“嫉”,意为“嫉妒”“妒忌”。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吴兵法》)

(2)用作形容词①快。

②猛烈。

③大,强大。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三八【及】本义是追赶(上)。

(1)追赶。

及诸河……(《殽之战》)

(2)比得上。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到,到达。

及城里,亦然。

(《李愬雪夜入蔡州》)

(4)用作介词。

①表时间,可译为“等到”“到了”“到……时候”“在……时候”等。

②表介绍出参与这一动作行为的次要对象。

可译为“跟”“同”等。

(5)用作连词。

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可译为“和”“并且”等。

三九【即】本义是节制饮食。

(1)接近,靠近,走近。

(2)就位。

(3)用作副词。

有三种情况:

①表时间紧,可译为“马上”“立刻”等。

权即遣肃行。

(《赤壁之战》)

②表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样,可译为“就”等。

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③用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为“就是”“便是”等。

(4)用作连词。

①表时间相连或事理相因,可译为“就”“又”“却”等。

②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即使”等。

(5)用作介词。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条件,可译为“在”“就”“就在”等。

四十【既】本义是吃完少量的食物,引申为“尽”“完”,形容词。

(1)用作介词。

(2)用作连词。

情况有二:

一表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

二表在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

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情况有二:

一表连接的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常和“且”“又”等词呼应,“既……又……”与现代汉语相同,不译,“既……且……”可译为“既……又……”;

二表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同“则”等词呼应,“既……则……”可译为“既然……就……”。

四一【假】本义是借、凭借。

(1)动词,读jiǎ,意为“借”“凭借”。

(2)形容词,读jiǎ,与“真”相对。

(3)读jià

名词,意为“假期”。

四二【间】古多作“閒”,本义是门的隙。

除了表“间隙”“空隙”“小路”意义读jià

n,其它读jiān。

①中间,之间,里面,当中。

②期间。

③一会儿(短时间)。

④间隙,空隙,小路。

(2)动词。

读jià

n,有几个意义:

①参与,夹杂。

②离间,挑拨。

③隔开,隔离。

(3)量词,读jiān。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n,可译为“间或”“断断续续”。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四三【见】本义是看、看见。

(1)动词①拜见、求见,用于下对上。

②接见、召见、会见,用于上对下。

③见面,用于一般关系间相见。

④看清,看出。

(2)名词,意为“见识”“见解”。

如成语“真知灼见”“见多识广”。

(3)通“现”,有“表现”“显现”“出现”和“引见”“介绍”等义。

举类迩而见义远。

(4)介词。

用在动词前,表被动,可译为“被”,有时同“于”配合使用。

(5)副词。

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四四【解】本义是用刀剖开动物。

(1)动词①解脱,解开,解除。

②解释。

③理解,懂得。

④缓解,缓和。

通“懈”,意为“松弛”“懈怠”。

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

四五【就】本义是由地处往高处。

用作动词:

(1)接近,靠近,趋向。

(2)完成,到达。

(3)受(刑罚)。

(4)“就职”意为“赴任”“到任视事”。

(5)副词。

表时间紧,可译为“立即”“马上”。

四六【举】本义是双手举起来。

(1)举起,抬起。

(2)推举,选举。

(3)攻下,占领。

(4)举例,列举。

(5)拿,拿出来。

(6)副词。

用在动词前,表在一定范围内没有例外,可译为“全”“都”“尽”“整个”等。

四七【绝】本义是丝断。

(1)动词①“断绝气息”即“死”,“断绝关系”即“绝交”,“断绝道路”即“截断”。

②消失,停止。

③渡,横渡。

用在名词前,可视情况来译。

士大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