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3051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3Word文件下载.docx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3Word文件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3Word文件下载.docx

  ○○●

  妒妇津。

  ●●○

  又《野获编》所录京都事物联:

  珍珠酒,

  琥珀糖。

  “平仄仄”与“仄平平”配套使用。

如某氏中药集名联:

  龙胆草,

  ○●●

  马兰花。

  ●○○

  又排调集名联:

  天下乐,

  殿前欢。

  四言句有“平平仄仄”与“仄仄平平”两种格式,配套使用。

如陕西渭南钟鼓楼联:

  三秦要道,

  ○○●●

  八省通衢。

  ●●○○

  又未详姓氏者联:

  椒花献颂,

  柏酒迎春。

  五言和七言句,与律诗五言和七言句平仄相同。

  五言律句,有四种格式。

两种为仄收(末一字为仄声)句: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两种为平收(末一字为平声)句: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因为后两种与前两种正好相反,所以只要记住前两种,后两种便可以推出来了。

  七言只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字,其平仄也只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加上两平或两仄。

其规律是:

五言句首之字按格律为平声者,则于其前加两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首之字按格律为仄声者,则于其前加两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把四句的括号都去掉,就是七言律句了。

鉴于后两种与前两种正好相反,也只须记住前两种,后两种就可以推出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中间有三平或者三仄相连,与“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不合,句脚原则上是不允许的。

但律诗的句式本来有此两种,且与节奏有关。

律诗五言句为二三节奏,五分作“二”和“三”,“平平平仄仄”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三平三仄就成了两平和一平、两仄和一仄,这又在马蹄韵范围。

五言的问题解决了,七言的问题也解决了。

下面就五言和七言分别举例。

  在五言句的四种平仄格式中,“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配套使用。

如陕西耀县五台山联:

  峭石千重立,

  ●●○○●

  藤萝百道开。

  ○○●●○

  又陕西凤翔张(载)公祠联:

  学贯天人际,

  名垂宇宙间。

  “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配套使用。

如某地一春联:

  黄莺鸣翠柳,

  ○○○●●

  紫燕剪春风。

  ●●●○○

  又江苏沈婉璋题长城联:

  山风惊虎啸,

  海浪喜龙吟。

  在七言句的四种平仄格式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配套使用。

如徐文长撰枭矶孙夫人祠联:

  思亲泪落吴江冷,

  ○○●●○○●

  望帝魂归蜀道难。

  ●●○○●●○

  又湖南临湘邓振球咏竹联:

  千竿凤尾摇龙域,

  十万龙孙绕凤池。

  “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仄平平”配套使用。

如魏源题居宅联:

  置酒常邀佳客屐,

  ●●○○○●●

  焚香快读古人书。

  ○○●●●○○

  又福州古藤书屋联:

  万菊充庭秋富贵,

  双藤蔓地古烟霞。

  五言句和七言句的这些平仄格式,而今尚经常使用。

  对于律句中的平仄,古人有所谓“一三五(字)不论”(五言为“一三不论”)的说法,意思是说七律的第一、三、五字(五律为第一、三字),可平可仄。

这种说法《切韵指南》后有载,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诗词格律》两书,均有专节评论。

这种概括,对初学者可能有些帮助,但也引起一些误会。

因为仄收的律句确实如此,平收的律句则不然:

“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五律为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要犯孤平(除句脚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

“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五律为第三字)必须是仄声,否则就会出现三平尾(亦称“三平调”,即句末三字为“平平平”)。

“孤平”与“三平尾”,律诗不允许,对联也不允许。

三平尾犯忌,三仄尾也应属犯忌。

  说不许出现孤平与三平尾的现象,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太缺乏平仄交替,读起来太单调,太没有声韵美。

有人认为只要意思好就行,平仄可以不管,这至少对所谓“金石之声”在听觉上有些麻木。

如果这种理论可以成立,古人还要宫商角徵羽乃至七音十二律,今人还要求七声音阶的巧妙组合与变化干什么呢?

  诚然,有些规则打破一点,只要不是太过头,也是允许的。

但可以允许并不等于说就是很好甚至最好。

如果总是为缺陷去辩护,那就不仅会降低别人,而且首先就降低了自己。

  “一三五不论”的问题,尽管是就律句而言的,事实上从三言句起就存在了。

  前面说过,三言联有四种平仄格式,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格式只有第一字才有“不论”的可能性。

如第一字不论,这四种格式就变成了“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在不分节奏的情况下,“仄平仄”与“平仄平”尚有平仄交替,还可以允许,分为一二或二一节奏,变成一个一言句,一个二言句,平仄更无问题,后文还会专述。

“仄仄仄”和“平平平”则不管其节奏如何,因全句完全是一个调子,联律上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除非全句都用同韵字,不过,这又属于技巧的范围了。

  四言联的两种平仄格式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若第一字不论,可得“仄平仄仄”和“平仄平平”两式。

若第三字不论,可得“平平平仄”与“仄仄仄平”两式。

如果说“仄平仄仄”与“平仄平平”平仄交替尚无大碍,那么“平平平仄”与“仄仄仄平”,前者平声太集中,后者仄声太集中,听起来是有些单调的,除非第一字或第二字后有节奏性的停顿。

  从三言句和四言句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平仄有时不能不论而外,三言的第一字,在可能出现使全句变为三平或三仄的情况下,其平仄也不能不论。

四言的第三字在可能使联句仅在最后剩下一个单仄或者单平而第一字或者第二字后又无节奏性停顿的情况下,其平仄也最好论一论。

  总之,只要联句一连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平声字或者仄声字,就要考察一下了。

如果并非全句一平或一仄到底,且属于不同的节奏,分解为每节三个以下后,即呈现平仄交替,一般没有大的问题。

但若分解后相邻两个节奏仍全是平声字或者仄声字,即使其中一个属领字范围,也不好,那就要对其中一个节奏的平仄进行调整。

  当然,如果作者根本不懂或者不愿遵守联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但这种对联,不管作者如何孤芳自赏,其水平到底如何,行家一见便知。

不同节奏的联句对马蹄韵的运用

  汉语很有节奏感。

对联的句子当然也不例外。

前面的举例,已涉及到了节奏问题。

但是对于这些句式来说,都只是比较通常的节奏罢了。

除此而外,它们都还有别的节奏形式。

而别的节奏形式,又往往同别的平仄格式相联系。

因此,如果说马蹄韵在句式中的平仄采用何种格式,除了字数而外,就取决于句中的节奏,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单纯以律句的规则来给联句定平仄,是出于对联句特点的不了解,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也是行不通的。

为了对节奏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看下面一副对联:

  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静;

  悟三乘——造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峨眉山九老洞。

上下联的两句都是七个字。

但前七字为三——四节奏,后七字为四——三节奏,就不相同。

  又成都杜甫草堂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副对联,上下联前两句均为五个字,第一句为二——三节奏,第二句为一——四节奏,也不相同。

  一个联句不管有多长,只看它可以分成几个节奏,每个节奏可以包含几个字。

包含一个字,就按一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

包含两个字就按二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

包含三个字,就按三言句的平仄格式处理。

以此类推。

这样,再长的句子也可以变得比较短,平仄也就好安排了。

  一言句和二言句无所谓节奏。

三言句起,才有节奏可言。

下面就对三言到七言句的主要节奏形式,分别加以叙述。

七言以上,只作举例性的说明。

  三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一式,即在第二字后略作停顿。

上一节所举“愚公——谷”、“龙胆——草”等八例,均属此类。

也有作一二节奏者,即在第一字后略作停顿。

如“绿——浮萍”、“麻——十缕”等。

  不管是二一节奏还是一二节奏,其基本平仄格式,仍然是上一节讲的四种。

但是,亦有用因第一字不论而出现的“仄平仄”与“平仄平”这两种格式的。

例如:

  妇——持帚。

  ●  ○● │

        ├ 一二节奏

  新——画屏。

  ○  ●○ ┘

  四分——律。

  ●○  ● │

        ├ 二一节奏

  多福——堂。

  ○●  ○ ┘

  这两种平仄格式,如联句无节奏停顿,可以算是对上一节讲的四种平仄格式的打破。

但已作二一或者一二节奏停顿后,就等于将三言句分为一个一言句和一个二言句,这样这两种平仄格式就等于也分成了一个一言句的平仄格式和一个二言句的平仄格式,又不是什么打破而属正常范围了。

下文各言句的平仄若表面看来已打破基本平仄格式而按节奏又属正常范围者,原理与此相同。

  四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二式,即在第二字后略作停顿。

上一节所举“三秦——要道”等四句,均属此类。

也有作一三或者三一节奏者,即在第一字或者第三字后略作停顿。

  听——子夜歌。

  ●  ●●○ │

         ├ 一三节奏

  民——尽知之。

  ○  ●○○ ┘

  书卷气——浓。

  ○●●  ○ │

         ├ 三一节奏

  千竿竹——短。

  ○○●  ● ┘

  这样分为一言和三言节奏后,只要分别合一言和三言的平仄格式就行。

  五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三式,即在第二字后略作停顿。

上一节所举之“峭石——千重立”、“黄莺——鸣翠柳”等八句,皆属此类。

也有作一四、三二和四一节奏者,即在第一字、第三字或者第四字后略作停顿。

  似——言犹在耳。

  ●  ○○●● │

          ├ 一四节奏

  曾——玉笛鸣悠。

  ○  ●●○○ ┘

  刘世德——义深。

  ○●●  ●○ │

          ├ 三二节奏

  读书台——安在。

  ●○○  ○● ┘

  白马将军——令。

  ●●○○  ● │

          ├ 四一节奏

  三生石上——人。

  ○○●●  ○ ┘

  这三种节奏,将五言句分为一、二、三、四言者皆有。

只要分别合于这几言的平仄格式就行。

  六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二二式,即在第二、第四两字之后皆略作停顿。

  希贤——希圣——希文。

  ○○  ○●  ○○ │

             ├ 二二二节奏

  匠心——彩笔——宏论。

  ●○  ●●  ○● ┘

  也有作一五、二四、三三、四二、五一等节奏形式,即在第一字、第二字、第三字、第四字或者第五字之后略作停顿。

  如——大海浴蛟龙。

  ○  ●●●○○ │

           ├ 一五节奏

  树——十年之豫梓。

  ●  ●○○●● ┘

  每思——禁暴安民。

  ●○  ●●○○ │

           ├ 二四节奏

  行藏——安于所遇。

  ○○  ○○●● ┘

  开绝学——在城南。

  ○●●  ●○○ │

           ├ 三三节奏

  先存本——后有文。

  ○○●  ●●○ ┘

  阳春白雪——怡意 ┐

  ○○●●  ○● │

           ├ 四二节奏

  蔚秀亭前——有约 │

  ●●○○  ●● ┘

  通绝世文章——者 ┐

  ○●●○○  ● │

           ├ 五一节奏

  对青衣女使——云 │

  ○○○●●  ○ ┘

  这五种节奏,将六言句分为一、二、三、四、五言句者皆有。

  七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二三式,而在第二、第四两字之后略作停顿。

上一节所举之“思亲——泪落——吴江冷”、“置酒——常邀——佳客屐”等八句,皆属此类。

也有作一六、二五、三四、四三、五二、三二二、三三一、四二一等节奏者,即在第一、二、三、四、五、三与五、三与六、四与六字之后略作停顿。

  此——皇天后土之功。

  ●  ○○●●○○ │

            ├ 一六节奏

  思——赏花虫观竹石。

  ○  ●○○○●● ┘

  泗水——为文章冠首。

  ●●  ○○○●● │

            ├ 二五节奏

  妻夫——五百载修来。

  ○○  ●●●○○ ┘

  爱此间——水锁虹桥。

  ●●○  ●●○○ │

            ├ 三四节奏

  想当年——穷途末路。

  ●○○  ○○●● ┘

  嵩阳学府——传千载。

  ○○●●  ○○● │

            ├ 四三节奏

  万点桃花——百仞冈。

  ●●○○  ●●○ ┘

  寿喻福生联——犹在。

  ●●●○○  ○● │

            ├ 五二节奏

  栩栩然蝴蝶——梦成。

  ●●○○●  ●○ ┘

  抚孤琴——御史——曾游。

  ●○○  ●●  ○○ │

              ├ 三二二节奏

  休提说——王柯——丹鼎。

  ○○●  ○○  ○● ┘

  驻凤岩——留星岭——崇。

  ●●○  ○○●  ○ │

              ├ 三三一节奏

  千竿竹——百本蕉——茂。

  ○○●  ●●○  ● ┘

  垂杨十里——随风——舞。

  ○○●●  ○○  ● │

              ├ 四二一节奏

  两地姻缘——一线——牵。

  ●●○○  ●●  ○ ┘

  前面列举三至七言之节奏形式,均为各言之并不难见者。

比较罕见的均略之。

在划出的节奏中,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如七言句之“思——赏花虫观竹石”,如果作“思——赏花虫——观竹石”,并非绝对不可以,这样,一六节奏就变成了一三三节奏。

又“妻夫——五百载修来”,若作“妻夫——五百载——修来”,亦非绝对不可以,这样,二五节奏就变成了二三二节奏。

一三三和二三二节奏,前面尚未列出,若作这样处理,则七言句又算多列出了两种节奏形式。

  各种节奏句例之平仄,也是就事论事,碰上是平就标平,是仄就标仄,并未穷尽所有的平仄格式。

有的平仄格式,特别是因“一三五(字)不论”而出现的一些平仄格式,因为没有必要一一列举,这里没有全包括进来,但别的场合还可能见到或者用到。

  超过七言的联句,亦像前面这样分节奏安排平仄。

下面仅择要分析几个长句,平仄仍按标准式注明,若碰上实际用字的平仄与标准式不合者,仍像句脚部分那样表示。

  八言句,如袁枚赠某园主人联:

  胜地怕重经,记当年——丝竹宴诸生,回头是梦;

        ●○○  ◎●●○○

  名园须得主,幸此日——楼台逢哲匠,著手成春。

        ⊙●●  ○○○●●

  这副对联,上下联第二句皆为八言、三五节奏。

分出的两个三言句和两个五言句,除了“幸此日”为三仄连用而外。

其余都合马蹄韵。

“丝”字当仄而用平,不算破律。

  十言句,如下联:

  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

  ●●○  ●●○○○●●

  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  ⊙○●●●⊙○

  此联可分为三七节奏。

上下联前三字平仄皆合三言句律。

后七字上联合七言句律;

下联首字可平可仄,当平而用仄声字“不”,不算破律,唯倒数第二字当平而用了仄声字“折”,使全句犯了孤平。

但“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一成语,无从更改,尽管用“折”字与七言句律不合,只好听之。

  十一言句,如赵熙题四川峨眉山联:

  有天地便有此山,当白雪团空,谁将这——万丈毫光——荡成大澥。

                ○○●  ●●○○  ⊙○●●

  问菩萨并问诸佛,自青莲归寂,可许那——千年秋月——提上西皇。

                ●●⊙  ○○◎●  ◎●○○

  此联上下联之第三句皆为十一言、三四四节奏。

除“那”字当平而用仄应予改正而外,其余均分别合马蹄韵三言和四言句的平仄运用规则。

上联之“荡”字当平而用仄,下联之“秋”与“提”当仄而用乎,无碍。

  十三言句,如朱仙镇岳飞庙联:

  若斯里朱仙不死,知当日金牌北召,三字含冤,定击碎—你这—极恶滔天—黑心宰相;

                       ⊙⊙● ⊙⊙ ●●○○ ⊙○●●

  倘比邻关圣犹生,见此景铁骑南旋,万民留哭,必保全—我那—精忠报国—赤胆将军。

                       ●●○ ●● ○○●● ●●○○

  这副对联,第二句句脚,上联改为平声字,下联改为仄声字,就合马蹄韵了。

从句内应平仄交替上看,下联末句完全合三言、二言与四言句律。

上联末句后八字即“四四”两节奏亦合四言句律,“黑”字位虽当平而用仄,因本可平可仄,无妨;

唯“三二”两节奏,全是仄声,不仅联内无平仄交替可言,与下联亦无平仄对立,应作破律看待。

若将“定击”与“你这”改为平声,就合律了,但内容上恐怕又难以照顾。

  十八言句,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贺联:

  滚滚长江,流不尽——我族——四千六百余年——无量英雄无量血。

放眼觇钟山王气,

       ○●●  ●●  ⊙○●●○○  ◎●○○○●●

楚水霸图。

半壁奠东南,大野玄黄,已逐秋风齐变色。

  茫茫震旦,要争个——全球——八十三万方里——自由民意自由魂。

举手庆汉日再中,

       ●○⊙  ○○  ●●○⊙◎●  ⊙○◎●●○○

胡尘尽扫。

雄师指西北,卿云糺缦,重安夏甸仗群材。

  此联上联倒数第二句之“黄”改用仄声字,下联倒数第二句之“经”改用平声,就合马蹄韵了。

上下联第二句皆为十八言、三二六七节奏。

若将下联之“个”、“万”二字改用平声,各个节奏就分别合三言、二言、六言和七言的马蹄韵平仄运用规则。

“四”、“自”两字当平而用仄,“无”“方”、“民”三字当仄而用平,皆无碍。

  尚有两点需要作总体说明。

  一、对节奏的划分,不是随意的,它在语法和逻辑上有一种制约关系。

如上文十言句只划为“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两个节奏而不划为“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四个节奏,就在于“欲以千金裘换酒”在句中是整个地受“李谪仙”制约的。

如果分为四个节奏,句子割得支离破碎,其平仄格式也看不出真正的面目了。

要是没有“李谪仙”三字,“欲以千金裘换酒”分为三个节奏则无妨。

  二、有些节奏的平仄,若单就某言句本身而言,照实标上则可。

但既处于一副对联之中,与其上下联相应的平仄之间,也有一种制约关系。

如上文十八言句之“要争个”,如不与上联“流不尽”对应,直标“仄平仄”(第一字可平可仄)未尝不可。

但上联已有“流不尽”三字的平仄——“平仄仄”在那里,要与之相反,“要争个”的平仄就只能视为“仄平平”了。

既视为“仄平平”,“个”字就只能作破律看待。

领字的平仄问题

  领字一般是由一至三字组成、可将一个乃至几个联句置于其统管之下、具有承启作用的语言成分。

  领字为一个字的叫一字领,为两个字的叫二字领,为三个字的叫三字领。

  领字与其所统管的联句都不分开,但其后一般都须作节奏性停顿。

也就是说,不管是一字领、二字领还是三字领,都自成节奏。

这样一来,一字领就相当于一言句,二字领就相当于二言句,三字领就相当于三言句,其平仄就可以分别按马蹄韵一言句、二言句和三言句的格式来处理。

  在对联中,领字的平仄安排,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领字与所统管的联句(不管有多少句,领字都只与与之相连的一句)合在一起安排平仄。

如南京燕子矶永济寺联: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

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      ● ○○○●●    ○       ○    ●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

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      ○ ●●●○○    ●       ●    ○

  上联之“闲云野鹤”,句中平仄为“平平仄仄”,其前之“看”为统管此句的领字,平声。

若“看”与“闲云野鹤”合在一起作一句看,全句便为五言,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合马蹄韵五言句的规则。

下联“倚”与“片石危栏”,情形同此,唯平仄相反而已。

  又蒋茂华题益阳裴公亭联:

  旧地展新姿,欣看绿水飞虹,碧津映月,青龙献舞,白鹿衔花,亭树锁烟霞,

      ○ ○○●●○○    ●    ●    ○     ○

天宝物华开画卷;

      ●

  名城多胜事,遥想关侯跃马,鲁督挥兵,唐相传经,明臣奋笔,勋猷昭史乘,

      ● ◎●○○●●    ○    ○    ●     ●

文韬武略擅风流。

      ○

  上联之“绿水飞虹,碧津映月,青龙献舞,白鹿衔花”,为其前之领字“欣看”统管。

“绿水飞虹”四句,句中平仄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自相对应。

“欣看”为平平。

将“欣看”与“绿水飞虹”合为一句,句中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合马蹄韵六言句的平仄格式。

下联之“遥想”与“关侯跃马,鲁督挥兵,唐相传经,明臣奋笔”四句,情形同此,唯平仄相反而已。

“遥”字当仄而用平,无碍。

  二是领字单独安排平仄。

如南京鸡鸣寺豁蒙楼联:

  遥对清凉山,近临北极阁,更看台城遗址,塔影横江,妙景入樽前,一幅画图传胜迹。

      ○     ● ⊙○○○◎●    ○     ○       ●

  昔题凭墅处,今日豁蒙楼。

却喜玄武名湖,荷花满沼,好风来左右,数声钟磬答莲歌。

      ●     ○ ●●◎●○○    ●     ●       ○

  上联之“台城遗址,塔影横江”,句中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遗”字当仄而用平,无妨。

句前之领字“更看”应为“平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