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复习进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9282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复习进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复习进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复习进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复习进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复习进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复习进程.docx

《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复习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复习进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复习进程.docx

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复习进程

 

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教学整合建议

小学语文新教材第九册

第一单元

青浦区华新小学陈田田

内容主题

讲述童年生活,抒写童真童趣。

《快乐的杉树林》:

讲述了“我”家门外的杉树林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杉树林的喜爱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捅马蜂窝》:

讲述了儿时的“我”背着爷爷、奶奶,约上妹妹,偷偷地捅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蛰伤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又容易冒失的特点。

《瑞恩的井》:

讲述了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在得知非洲的儿童生活贫苦,70美元可以为他们打一口井后,先通过做家务挣了70美元捐给了募捐项目的负责人。

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他通过报纸向社会募集资金,继续帮助非洲的人们。

文章赞美了瑞恩纯洁、善良而又持之以恒的美德。

《坐在最后一排》:

讲述了从小自卑的“我”在白老师的帮助下,变得自信、自强的故事。

其中,“我”的座位也由原来的最后一排调到了第一排。

文章表达了“我”对白老师的感激之情,也揭示了一个道理:

一个人只要自尊自强,就不会永远落后于人。

《寻找幸运花瓣》:

讲述了儿时的“我”乐此不疲地寻找幸运花瓣——五瓣儿丁香,并终如愿以偿的事。

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拥有梦想并努力实现梦想的人是快乐的。

《快乐的杉树林》传达的是童年的欢乐;《捅马蜂窝》《坐在最后一排》《寻找幸运花瓣》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讲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以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瑞恩的井》通过介绍加拿大男孩瑞恩为非洲儿童募捐打井的事,传递儿童纯真的感情。

训练重点

本单元的阅读能力重点训练项目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体要求是“走进作者的童年时代,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

显然,至五年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较之前的要求更高。

在四年级时,对学生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主要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段即可。

而本单元则要求学生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

可见,之前的“有感情朗读”更多的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而本单元的“有感情地朗读”更多的是理解之后朗读能力的一种表现。

但仍要立足于关键语段的理解,尤其是那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所谓含义深刻的语句往往指那些蕴含一定道理的语句。

所谓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往往是能引起读者想象空间,能凸显文章中心的语句。

)就本单元而言,因为五篇文章大多叙述了作者的童年经历,因此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往往是那些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活动的语句,而含义深刻的语句往往是作者对童年感悟的语句。

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作者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这些内容。

另外,要引导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语句往往需要借助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抓住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例如,《瑞恩的井》中描写瑞恩语言的句子,《寻找幸运花瓣》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

通过品读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再引导学生读懂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受,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等方式读懂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等,进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指导方法上,教师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个性化的朗读,在学生遇到难点时再作点拨、引导。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那些朗读能力弱的孩子,他们可能还达不到单元能力的训练要求,教师依然需要对他们进行具体指导。

教材特点

1从本单元文章的行文思路来了解选文的特点。

《快乐的杉树林》文章紧扣课题中的“快乐”二字,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展开叙述。

文章第1节总起下文,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接着,2-5节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杉树林带给“我”的无穷乐趣。

其中,每个小节,作者都是先描写杉树林富有季节特征的美丽景色,再描写“我”和小伙伴们在杉树林中快乐玩耍的情景。

课文最后一节以一句深情的感慨“我家门外的杉树林给我金色的童年带来无穷的欢乐”再次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强调了文章中心。

可见,本文处处凸显“快乐”二字。

《捅马蜂窝》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我”小时候捅马蜂窝的经历。

文章1-3节,交代了“我”捅马蜂窝的原因——我家后院有个马蜂窝,奶奶一心想捅掉,爷爷却坚决认为捅不得。

课文4-6节,具体描写了“我”捅马蜂窝的过程和结果。

其中,第4节,重点写了“我”的准备工作:

做好防护,请来妹妹当帮手,准备捅马蜂窝的“武器”。

课文第5节,具体描写了“我”是怎样捅马蜂窝的。

作者抓住了自己捅马蜂窝时的心理变化、动作及条件反射般的反应进行了描述,同时描写了马蜂的凶猛。

第6节,写了“我”捅马蜂窝的后果——“我”发起了高烧,眉心处肿起大疙瘩,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痊愈。

文章脉络分明,重点突出。

《瑞恩的井》围绕加拿大男孩瑞恩帮助非洲儿童打井的故事展开叙述。

课文1-2节,介绍了瑞恩的年龄,以及他想为非洲儿童打井的原因——老师告诉同学们非洲的孩子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加之缺医少药,正面临着死亡。

课文3-11节,具体描写了瑞恩为了帮助非洲儿童打井而做的努力。

一开始,瑞恩通过做家务、为爷爷检松球、提高学习成绩等方式挣钱,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通过报纸向社会募捐。

同时,瑞恩的这一行为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支持。

课文3-11节,从瑞恩回家请求父母的帮助写起,截止瑞恩来到非洲的乌干达。

时间跨度为两年,在两年中,瑞恩做了许多,但作者重点详写了其中的三天——“一天……”“四月的一天……”“两年以后的夏天……”这三天对应的小节分别是2-4节,第8节和第11节。

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三天来写,是因为这三天的事例具有典型性。

例如,课文2-4节,描写了瑞恩得知非洲儿童需要帮助后是如何请求父母的,即使父母要求他做额外的家务自己挣钱,瑞恩也欣然答应。

课文第8节,描写了瑞恩第一次把70美元交给募捐项目的负责人时的情景。

负责人的话也激励了瑞恩继续帮助非洲儿童的决心。

课文第11节,描写了瑞恩来到非洲乌干达的情景,同时点明了课题“瑞恩的井”的由来。

这次的到来,更坚定了瑞恩帮助非洲儿童的决心。

这三天的事例,反映了瑞恩始终如一而又越来越坚定的心路历程,因此详写。

与此同时,作者还略写了瑞恩通过劳动挣钱的情景,老师和同学们支持的内容。

因为这些内容有的是读者可以想象的,有的是为了侧面烘托瑞恩的影响,不用太详细。

文章最后一节,介绍了瑞恩的募集活动还在继续,并且成绩斐然。

可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坐在最后一排》重点描写了“我”由自卑到自信的转变过程。

其中,课文1-2节,介绍了上小学时“我”由于自卑而被安排在最后一排,并喜欢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

课文3-26节,讲述了“我”在白老师的帮助下,变得自信的经过。

其中,3-5节,略写了白老师甜美的外表、幽默的自我介绍,以及“我”对她的“不屑”。

6-14节,详写了语文自习课上的一件事:

在语文自习课上,白老师发现了“我”独特的想象力而夸赞了“我”,并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了造句。

15-16节,略写了白老师对“我”特别的关爱以及“我”对过去的反思和所做的努力。

17-26节,详写了白老师为“我”换座位的事:

数学课上,白老师发现了“我”近视,于是,她利用“我”语文考试取得第一名的时机,鼓励同学们和我换座位。

最后,“我”的座位从最后一排换到了第一排。

课文之所以详写了语文自习课上和换座位这两件事,是因为这两件事令作者印象深刻。

语文自习课上,“我”经历了许多学生时代的“第一次”:

第一次享受老师的“礼遇”;第一次受到老师的嘉奖;第一次感到幸福和快乐。

这对作者的触动一定很大,因而详写。

而换座位这件事让“我”真正懂得了一个道理:

一个人只要自尊自强,就不会永远落后于人。

这件事,使“我”真正摆脱了自卑,变得自信,意义重大,因而详写。

而其它内容,则没有必要如此详写。

例如,白老师对“我”特殊关爱的事情。

因为类似的事情很多,作者没有必要一一细数。

只要简单地列举,就足以表明白老师对“我”的关心了。

可见,作者的详略安排,一是根据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二是根据文章中心。

《寻找幸运花瓣》围绕“我”寻找五瓣儿丁香的故事展开叙述。

课文1-22节,讲述了“我”在朋友的启发下开始了寻找五瓣儿丁香的旅程,并最终如愿以偿的事。

23-26节,讲述了“我”从中领悟出的道理。

其中,1-22节为本文的重点部分。

作者以“你”的三个问题为线索展开叙述:

1-3节,围绕“那天你问我:

丁香有几个花瓣”展开,我怔住了,放学后,到街心花园,匆匆看了两眼,得知丁香有四个花瓣。

4-8节,围绕“又一天,你告诉我:

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儿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展开,我兴致勃勃地仔细寻找,最后却“悻悻”离开。

9-22节,围绕“你看,五瓣儿丁香,我没诳你吧”展开。

面对你手中的五瓣儿丁香,我兴奋不已,放学后直奔园林,专心致志地寻找,最终如愿以偿。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过失落,甚至绝望,但最终我都坚持住了。

正是你的三个问题引发了我寻找的兴趣和寻找的力量,并终有所感悟。

因此,作者以三个问题为线索展开叙述。

其中,作者详写了第二、第三个问题,略写了第一个问题。

因为后两个问题更是直接引发“我”坚持不懈寻找五瓣儿丁香的原因,也是“我”获得快乐的重点。

2.本单元课文的语言各有特点,了解这些语言形式,感受其表达效果,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快乐的杉树林》一文的景色描写富有特色。

首先,本文每个季节的景色描写都与同一小节中人物的活动紧密相连,正是有了这样的景,才有了后面的活动。

例如,春天的生机带给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玩耍,夏天的凉爽引来孩子们的纳凉,秋天的美丽吸引着孩子们来欣赏,冬天的银装素裹牵引着孩子们来玩雪。

其次,本文的景色描写不仅体现了杉树林的季节特点,同时传递了孩子们的快乐,可谓“融情于景”。

例如,在描写春天的杉树林时,作者抓住杉树叶子成长变化快这一特点进行了描写。

“春回大地,杉树林长出嫩绿的幼芽。

没几天,幼芽就渐渐地长成草绿色的叶子,最后越长越大,就成了一根根针似的叶子。

”读着这样的文字,仿佛能看到一群孩子正趣味盎然地盯着杉树的幼芽,盯着草绿色的叶子,盯着针似的叶子。

作者观察如此细致,正源于杉树林的变化带给童年的作者无限快乐。

在描写秋天的杉树林时,作者抓住了杉树叶由绿变红的变化进行了细致描绘,尤其是对杉树叶完全变红后的描写,具体、生动。

“红得那样鲜艳,火红火红的,远远看去,好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秋风扫过,那火焰般的红叶飘落在地上,像红色的地毯……”看着这样的美景,“我”的内心怎么能不快乐呢。

所以说,作者的景色描写同样体现了课题中的“快乐”二字。

《捅马蜂窝》一文的心理描写生动有趣,特别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当听到爷爷奶奶的对话时,“我”对捅马蜂窝一事充满好奇和“渴望”;在捅马蜂窝时,“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一只马蜂径直而又凶猛地朝我扑来时,“我”惊呆了;消肿后的几天里,“我”对捅马蜂窝一事心有余悸,不敢到通向后院的走廊里。

纵观全文,“我”经历了“渴望一迟疑—好奇一惊呆—害怕”的心理变化过程。

本文的心理描写,像一条红线贯穿整个事件,也将一个少年儿童充满好奇、富有有冒险精神而又冒失无比的心理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坐在最后一排》一文有许多真实而又细腻的心理描写,这些描写清晰地展示了“我”的心路历程:

“自卑自责自信”。

课文1、2节,描写了“我”自卑的心理。

第15节,从“我这才发现……”到“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具体描写了“我”内心的自责。

最后,“我的热泪汹涌而出”体现了“我”的感动,从此,“我”迈上了自信的道路。

当然,作者的这种心路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作者详写了促使“我”转变的两件事。

在这两件事中,作者同样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

尤其是语文自习课上“我”的心理感受,作者的描写细腻真实。

因为这件事是转变“我”对自己看法的一个关键。

在语文自习课上,作者抓住了“我”许多看似矛盾却又合情合理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