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2561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67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Word文件下载.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Word文件下载.docx

(3)有关数据见下表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H4Cl

29.3

37.2

45.8

55.3

65.6

77.3

ZnCl2

343

395

452

488

541

614

【实验探究一】小明取适量黑色糊状填充物,按图2所示实验流程进行探究。

(1)溶液A中溶质主要有(填化学式),操作Ⅱ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

(2)欲从固体M中得到较纯的MnO2,操作Ⅲ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小明取电池外壳锌皮,用砂纸打磨干净,剪成小块,进行实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有ZnCl2生成。

①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反应。

②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也能生成ZnCl2的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ZnO与稀盐酸B.ZnSO4溶液与BaC12溶液

C.ZnCO3与NaCl溶液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

(2)另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一定量CuSO4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E和固体F。

当溶液E中只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___(填化学式);

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溶液E中最少含有___种溶质。

【答案】【实验探究一】

(1)ZnCl2和NH4Cl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或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2)灼烧

【实验探究二】

(1)①有气泡产生;

置换②AB

(2)ZnSO4二

【解析】[实验探究一]

(1)糊状物中的二氧化锰和炭黑不易溶于水,氯化锌和氯化铵溶于水,因此溶于水后得到溶液A中含有氯化锌和氯化铵;

观察表格可知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因此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离;

(2)炭黑能够和氧气反应,而二氧化锰不能灼烧,因此分离出二氧化锰可以采用灼烧的方式;

[实验探究二]①锌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因此观察到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②A.ZnO与稀盐酸能反应产生氯化锌和水,故正确;

B.Zn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锌,故正确;

C.ZnCO3与NaCl溶液混合,碳酸锌不溶于水,因此不能和氯化钠反应,故错误;

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不能产生沉淀、气体或水,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错误;

(2)锌和硫酸铜反应产生硫酸锌和铜,当溶液E中只含有一种溶质时,说明硫酸铜被完全反应,因此溶质只有硫酸锌;

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该是置换出的固体一定是铜,说明锌铁没有剩余,溶质只有硫酸锌和硫酸亚铁,也可能是铁不足,溶液中还有硫酸铜,因此溶质还有硫酸铜,因此溶液E中最少含有二种溶质;

3.(2017·

自贡)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示意图如图1)进行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该气球充气原理是:

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

(1)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  (填试剂名称)、

探究一:

液体包内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2)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  性.

探究二:

白色粉末成分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

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

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

[设计并进行实验]

(3)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

(4)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盐酸(装置如图2),记录如表:

实验编号

锥形瓶内物质

最终得到CO2体积/mL

名称

质量/g

碳酸氢钠

0.10

V1

碳酸钠

白色粉末

x

V3

实验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表中x=  ;

V1  V2(填“>”、“<”或“=”)、

[分析并得出结论]

(5)白色粉末是  、

【答案】

(1) 氢氧化钙溶液 

(2) 酸 (3) 不正确 

(4) NaHCO3+HCl=NaCl+H2O+CO2↑ ;

 0.1 ;

 >(5) 碳酸氢钠 、

【解析】

(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氢氧化钙溶液;

(2)pH小于7的溶液显酸性,所以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的溶液呈酸性;

(3)碳酸钙难溶于水,所以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4)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碳酸氢钠、碳酸钠的质量都是0.1g,为了形成对比,所以x的质量也是0.1g,每84份质量的碳酸氢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所以V1>V2;

(5)根据实验1.3可知,最终得到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因此,白色粉末是碳酸氢钠.

4.(2017·

江西)兴趣小组获得两包制作“跳跳糖”的添加剂,一包是柠檬酸晶体,另一包是标注为钠盐的白色粉末.将少量柠檬酸和这种白色粉未溶于水,混合后产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于是对白色粉末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碳酸钠;

猜想2.碳酸氢钠;

猜想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

溶液均呈碱性;

②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实验探究】小月、小妮分别对有关猜想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月

将白色粉末溶于水后用

pH试纸测定其酸碱度

pH__7(填“>

”、“<

”或“=”)

溶液呈碱性,猜想1成立

小妮

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试管A中有水珠产生,试管B中液体变浑浊

猜想2成立,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小月和小妮的结论不准确:

(1)小月实验结论不准确的原因是___;

(2)小妮的实验方案不能排除白色粉末是否含有___。

【结论分析】探究后他们核查到添加剂的成分是柠檬酸和碳酸氧钠,分析后认为白色粉末中的碳酸钠是由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的。

【拓展应用】下列物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也会分解的是_______(填序号)。

A.浓硫酸B.氢氧化钠C.碳酸氢铵D.氯化钠

【答案】【实验探究】

>

2NaHCO3△Na2CO3+H2O+CO2↑;

【交流反思】

(1)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溶液的pH>7;

(2)碳酸钠。

【拓展应用】C

【解析】【实验探究】小月:

由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溶液的pH>7;

小妮:

由实验的现象可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1)由于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溶液的pH>7,所以小月实验结论不准确;

(2)由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受热也会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不能排除包色粉末中混有碳酸钠;

拓展应用】浓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发生变化,碳酸氢铵不稳定,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会发生分解.

5.(2017·

青岛)某混合气体中含有CO、CO2、SO2三种气体。

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I.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II.CO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III.CO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CuO

Cu+CO2。

【实验探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的存在,请完成下列空格:

(1)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

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SO2的现象是_________,含有CO2的现象是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若将装置①和装置②互换,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答案】【事实与结论】

(1)除去原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2)A中品红溶液褪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思与评价】CO2和SO2

【解析】由装置图分析可知,A为验证二氧化硫,B为除去二氧化硫,C为证明二氧化硫是否除尽,D为验证二氧化碳,E为除去二氧化碳,F是证明是否将二氧化碳全部除尽,然后再将气体通入G,以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

【事实与结论】

(1)装置E的作用是除去原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F的作用是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2)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若A中品红溶液褪色则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若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反思与评价】因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若将装置①和②互换,则无法证明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6.(2017•常州)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某研究小组对膨松剂进行了如下探究

【趣味实验】

实验1:

和面。

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制得的面团编为1号;

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再加入2g膨松剂M,制得的面团编为2号.

实验2:

发面。

将和好的2个面团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几分钟后,取出面团,发现1号面团无明显胀大,2号面团明显胀大且手感比较松软.

【提出问题】膨松剂M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假设1:

M是NH4HCO3;

假设2:

M是NaHCO3;

假设3:

M是NH4HCO3和NaHCO3

【实验探究1】

序号

取少量M于试管,加热一段时间

无刺激性气味

试管内壁有水珠

试管内有固体剩余

假设成立

假设不成立

【提出新问题】实验①试管中剩余固体是什么?

【实验探究2】

实验②:

将实验①所得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冷却,向试管中加水,固体全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

向其中1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

向另1份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

【得出结论】实验①试管中剩余固体是(填化学式)

(1)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受热稳定性:

Na2CO3(填“>”“=”或“<”)NaHCO3.

【答案】【实验探究1】2;

1、3;

【得出结论】Na2CO3

NH4HCO3△NH3↑+H2O+CO2↑,

(2)>

【解析】【实验探究1】加热产生的气体无气味,说明不含有碳酸氢铵,故猜想1、3错误,猜想2成立;

【得出结论】将实验①所得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冷却,向试管中加水,固体全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

向其中1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向另1份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说明不含有碱性物质,故只含有碳酸钠一种固体,故填:

Na2CO3;

【反思提高】

(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故填:

NH4HCO3△NH3↑+H2O+CO2↑;

(2)将实验①所得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说明碳酸钠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故填:

>;

7.(2017•通辽)聪聪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除生成白色固体外还有少量淡黄色固体,他对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

MgO猜想二:

Mg3N2猜想三:

【查阅资料】MgO与水反应类似于CaO与水反应;

Mg3N2与水反应产生NH3.

将该固体投入到盛水的烧杯中

若烧杯中只有白色固体,无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猜想正确

 

猜想二或猜想三正确

【表达与交流】聪聪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定量的方法确定猜想三正确,请写出将固体投入水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相关结论】空气中N2和O2体积比约为,由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少量Mg3N2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答案】【提出猜想】MgO、Mg3N2.

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表达与交流】CaO+H2O═Ca(OH)2;

Mg3N2+6H2O=3Mg(OH)2+2NH3↑

【相关结论】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

【解析】【提出猜想】猜想三应是MgO、Mg3N2两者的混合物;

MgO、Mg3N2.

Mg3N2与水反应产生NH3.将该固体投入到盛水的烧杯中,若烧杯中只有白色固体,无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说明没有氨气生成,猜想一正确;

若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则猜想二或猜想三正确;

【表达与交流】氧化钙与水反应方程式是CaO+H2O═Ca(OH)2;

氮化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3N2+6H2O=3Mg(OH)2+2NH3↑.故填:

【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N2)和氧气(O2)的体积比约为4:

1,但由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少量Mg3N2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

8.(2017•呼和浩特)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碳酸钙固体,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对剩余固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Ⅰ.全部是氧化钙。

Ⅱ.Ⅲ.全部是碳酸钙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剩余固体中含有碳酸钙,其理由是

(2)乙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据此得出猜想Ⅲ(填“成立”或“不成立”).乙同学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认为猜想Ⅰ成立.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其理由是

(3)丙同学设计实验证明了猜想Ⅱ成立.丙同学的实验方案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要求写出实验的操作和现象)

【答案】【猜想与假设】氧化钙和碳酸钙

(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产生白色不溶物

(2)不成立;

如果稀盐酸不足以和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反应时,即使固体中含有碳酸钙,也不产生气泡;

(3)实验步骤:

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再加入足量稀盐酸;

试管外壁发热,产生气泡。

【解析】【猜想与假设】Ⅰ.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如果碳酸钙完全反应,则固体是氧化钙,如果碳酸钙部分反应,则固体是氧化钙和碳酸钙,如果碳酸钙没有反应,则固体是碳酸钙,因此可以假设:

全部是氧化钙Ⅱ.氧化钙和碳酸钙Ⅲ.全部是碳酸钙。

氧化钙和碳酸钙.

(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剩余固体中含有碳酸钙,其理由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产生白色不溶物。

(2)乙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说明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即固体中含有氧化钙,据此得出猜想Ⅲ不成立;

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其理由是:

如果稀盐酸不足以和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反应时,即使固体中含有碳酸钙,也不产生气泡.

(3)丙同学的实验方案是:

试管外壁发热,产生气泡;

实验结论:

固体中含有氧化钙和碳酸钙.

9.(2017·

临沂)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和他们仪器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显像,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

猜想Ⅰ:

只有CaCl2;

猜想Ⅱ:

有  ;

猜想Ⅲ:

有CaCl2和Ca(OH)2;

猜想Ⅳ:

有CaCl2、HCl和Ca(OH)2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Ⅳ不合理,其理由是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通入CO2

滴加Na2CO3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含有Ca(OH)2

溶液中含有Ca(OH)2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Ⅲ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

(1)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  .

(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  .

【答案】【演示实验】 Ca(OH)2+2HCl=CaCl2+2H2O .

【猜想与假设】 CaCl2和HCl ;

 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

 溶液变为蓝色 

 产生白色沉淀 

(1) 碳酸钠与氯化钙也能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 .

(2)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

【解析】:

【演示实验】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2HCl=CaCl2+2H2O;

【猜想与假设】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钙;

当稀盐酸过量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氢;

当氢氧化钙过量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氢氧化钙;

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猜想Ⅱ:

有CaCl2和HCl;

猜想Ⅳ:

因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钙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Ⅳ不合理,其理由是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实验探究】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含有Ca(OH)2;

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钙反应,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Ca(OH)2;

滴加Na2CO3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Ca(OH)2;

(1)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因为碳酸钠与氯化钙也能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

(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10.(2017•兰州)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完碱的化学性质后,做了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并将废液倒入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Ⅰ:

甲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能否发生反应表示怀疑,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应先向澄淸石灰水中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探宄Ⅱ:

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猜想一:

CaCl2猜想二:

CaCl2、HCl

猜想三:

CaCl2、HC1、Ca(OH)2你的猜想:

丙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实验设计】

设计者

丁同学

取少量废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一正确

戊同学

取几粒锌粒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废液

猜想二正确

【评价与反思】请判断以上设计的两个方案中,  同学的方案合理,请分析另一个方案不合理的理由:

  .

【表达与交流】若实验证明猜想二是正确的,你认为该废液来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填一点).

【答案】探究Ⅰ:

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

【做出猜想】CaCl2、Ca(OH)22HCl+Ca(OH)2=CaCl2+2H2O

 锌粒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评价与反思】戊猜想中都有氯化钙,加碳酸钠溶液都会产生白色沉淀

【表达与交流】腐蚀下水道或污染水质

【解析】探究Ⅰ:

甲同学实验时应先向澄淸石灰水中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探究Ⅱ:

我的猜想,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

CaCl2、Ca(OH)2;

丙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实验设计】戊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