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2484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Word格式.docx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Word格式.docx

theapplicationundergraduateeducationrulecultivatesystem

 

21世纪,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层涵义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多元化和多样性。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据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是大势所趋。

我们经过国内外比较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总结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其办学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构建创新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根据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性教育,它的性质、任务和功能发挥必然也必须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同时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20世纪人类在高等教育领域创造的最伟大成果之一。

”20世纪50-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发展、国家转型和教育民主化思潮等因素的联合推动作用下,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规模高速扩张时期。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推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

按照大众高等教育理论首倡者,美国社会学家马丁·

特罗教授的观点,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的递进,高等教育的功能也随着发生重大变化。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治国英才和学术英才,高等教育还是有钱者或智力上具有卓越天赋者的特权。

而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

高等教育的主体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

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向所有想上大学的人开放,其功能进一步多样化,它与现实社会的各种需求联系更加紧密。

因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马丁·

特罗提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倾向是多样化,不仅表现为课程的多样化、教师成分的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学生经历的多样化、学生接受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及高等教育资金来源模式的多样化等,而且他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就不能再使用过去的精英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而必须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适应社会不同需要和不同学生需要的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未来的职业取向上,都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是格格不入的,根本无法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因而必须建立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的新的质量标准。

为此,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所指出的: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必须趋向多样化。

不久之前,在联合教科文总部巴黎召开了自1998年以来又一次规模盛大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这次高等教育大会上,有148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以及众多的高等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参与这次盛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等教育新动力 

社会变革和发展研究》,这个大会里边有一个重要的报告,这个报告指出,对世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的政策提出了七大动力,第一是需求,第二是多样化,第三是机制合作,第四是终身学习,第五是通信和信息技术,第六是社会责任,最后是政府角色的变化。

我们注意到,这次大会有个总结性的宣言,这次宣言有这样一个表述:

从99年到现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激增了50%,2006年在校生高校数比1999年增加了5100万,这是报告给出的一个数字。

与此相适应,我们中国高等教育恰好也是从99年连续十年的高速发展,这个使我们高等在校生规模增加了3.5倍,是世界高等教育平均增长速度的7倍。

  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的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使中国高等教育这样的一个数字成为我们高等教育界大家的共识或者说比较耳熟能详的数字,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超过7000万人,中国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完成了历史性的跃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这是我们高等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得的伟大的成就。

那么这样的一个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性的成就,就使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四个结论。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这个大家有共识。

  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走出了模仿和跟踪的阶段,进入了从完全追赶型的发展战略向追踪和自主发展并重的这样一个发展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要从一个目标迈向另一个伟大的目标,这就是从高等教育大国开始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这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新的使命。

  第四,中国高等教育由于具有了这样的一个规模实力,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或者说刚刚开始成为中国科技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源。

  温总理在以“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为题的一篇文章中明确地提出,要确立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的战略,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国家使命。

在去年年底第十七次全国党的高校工作会上,习近平副主席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任务。

早在2007年的时候,陈至立副委员长在领导我们中国教育主要工作的时候,在教育部的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创新能力、创建创新性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去年会议里明确提出,要将完善学位制度和提高学位水平的工作要求,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时代要求联系起来,因此我们说中国教育有了一项新的使命,这就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又提出了新的任务,我们可以概括成要曾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动力源。

因此,以上可以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的发展。

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报告所宣称的,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动力机制已经发生变革,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满足这一变革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政策性文件》中指出:

“各国政府和高等院校本身都已经或者正在对高等院校的结构与形式以及教学、训练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深刻的变革,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几乎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都取向多样化。

”多样化是相对于单一结构而言的,作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它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

今天,没有哪一类高等学校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需求,也没有哪一所高等学校能够接纳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和学习意愿差异甚大的所有学生,正如美国学者布鲁贝克所言:

“一所大学如果试图办成满足所有人需要的万能机构,那不是骗人,就是愚蠢。

”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都促使高等教育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即由仅仅为少数精英服务并以学术为准绳的传统大学结构形式,向多样化的,由不同规模、层次、学科结构和办学形式的高等学校构成的系统发展,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和大众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应答。

另一方面,我国的大众高等教育发展和向普及化方向迈进,以及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创新型国家战略等都必然要求我国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程中,高等教育如何积极变革和应对,如何在学习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传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使命。

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新世纪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不仅可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且可以解决当前业已出现的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构建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科学界定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体系,是与传统科学教育体系相对应的应用教育体系

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外乎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世界主要是科学活动,改造世界主要是工程活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即技术活动。

关于科学、工程技术的关系,技术哲学家们早已对之做出了种种规定,但不管这些规定之间差别如何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技术是有别于科学的一个体系。

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以发现和创新为核心,工程技术的作用在于实践,以建设和应用为核心,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我们决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美国教育家费依屈克(H.A.Foechek)早在1965年,就预言:

“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可能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science)、工程科学类(engineeringscience)、工程类(engineering)和工程技术类(engineeringtechnology)”。

因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科学活动形成科学体系,对应于科学教育,科学体系由命题和概念构成,科学教育以基础知识和学科为主线;

工程技术活动形成工程技术体系,工程技术体系由活动和实践构成,对应于工程技术教育,其教育内容以工程项目或生产流程为主线。

它们分别以培养科学型、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为主。

因而,应用型教育不同于以注重学理的科学教育体系,是强调应用的工程技术教育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应用型教育的主体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不断演化提升的产物。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经济生产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决定了此时的应用型人才是生产过程中的中底端技术工人,并相应的产生了以初级和中级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应用型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技术研发成为推动知识经济产业和信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因此,在当今及未来,需要更强调那些处于基础自然科学与实用型科目之间的技术型科学学科。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生产结构的变革,技术职业的能级和层次提高,推动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层级的提高,促进了应用型教育层次的高移,产生了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教育。

作为一种专业性技术人才类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主体和核心,相应的以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成为了应用型教育的主体和中心环节。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主,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性通才教育,它既关注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即科学家素质的塑造,以为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更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即工程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因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突出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实、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专才基础之上的通才教育。

(四)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应用工程师和职业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以应用为目的,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现场问题为主的职业性工程师,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工程师。

因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

它不仅强调对科学和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学习,以获得未来发展的“学位和学术通行证”,更强调对于通向未来职业和行业的相关技能的训练,即获得“能力和技能通行证”。

因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

(五)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高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和主要特征。

传统的学术型教育以“认识世界”为己任,其科学研究指导思想是“学术中心”价值观,“基础研究的实施不考虑实际结果”,强调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

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则以“改造世界”为己任,以“学术资本主义”为追求,强调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重点,主动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着重于将科学认识和科学规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调知识的资本化和研究的市场化,并在此过程中,日益向“创业型”大学迈进。

(六)应用型本科教育从组织形式及培养过程上应高度关注与社会的融合。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应和满足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需求的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实践需求的教育,建立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意味着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确立“四用”原则,首先要明确其培养的学生的社会目标指向性,即解决“为谁所用”;

其次,是必须强调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用新和新用”,有用,即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系统性、适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解决社会和行业发展当前及今后的需求,能够为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发挥作用,即教育内容的有用性;

用新,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将代表当前社会和行业发展最前沿、最尖端、最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以创新性过程传授给学生,即教育过程的先进性;

新用,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将最新知识、技术、方法和工艺等加以创造性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即教育结果的创新性。

以使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与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相适应,真正将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与满足社会需求相融合。

(七)应用型本科教育从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高度重视与企业的深层联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已经由物质资源转换为知识与智力资源,特别是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新服务以及新公司的兴起。

企业正日渐成为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主体。

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司的盈利方式已经发生了重要的新变化,早期的公司主要是从事非常专业的某个领域的研发,而现在公司的研究更多的放在产品上,而把专业的和基础的研究交给大学,企业主要是借助大学的基础研究在不同的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在各个领域开发新产品,并以此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大学就和企业建立了新的联系。

因而,作为以技术教育及技术研发为己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开展技术研发,服务于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然要求。

正如美国的著名的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分析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时指出:

“大学—宗教团体的关系已成为历史陈迹;

大学—国家的关系也正在产生急剧的变化;

展望未来,将产生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

(八)应用型教育应形成从初级到高级的完整的专业学位体系。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世界10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类型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国际教育从学前教育到博士生教育共分为6级,其中序数5相当于大学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阶段,其中又区分为5A和5B两类,5A是理论型的大学教育,相当于大学本科;

5B是实用技术型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

而5A类有又具体区分为5A1和5A2两种类型,5A1是按学科分设专业,一般是为研究做准备的,相当于我国“理论性、研究型”本科教育,而5A2是按行业分设专业,一般是指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业人才,相当于我们的应用型本科教育。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应形成从初级到高级的合理结构,作为对应的教育机构,应用型教育应形成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完整的专业学位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层次与能级提升的需求。

在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界定如下: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是为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以培养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的高级管理岗位上的工程师和技术师为目标,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教育体系。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不同于科学教育体系的应用教育体系。

相应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构建的是一种在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构成、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人才质量评价方式等不同于传统学术性、理论型人才培养的全新的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一)以“应用”为主导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

传统的人才培养是一种精英主义教育理念,是“为人类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闲暇教育观。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高等学校的独特任务和使命,其培养目标是按照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培养学术性、理论型的研究型精英人才。

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它关注的是为“人类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的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在现实中的弘扬和发展。

因而其培养目标不是传统的学科和学术本位的,相反是对接现实,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劳动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教育,它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强调具备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强调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就业竞争能力,具备更高的适应社会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即生活和生存能力,培养的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二)以“职业元素”为中介构建专业及课程设置

传统的学术性、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学科要求及学术发展的规律进行学科教育及其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

关注的是知识和学术本身的发展,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学术知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相对忽视社会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更无视受教育者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与养成,即这种学科导向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体系,更多关注的是“进口”而不是“出口”,更多关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从而不可避免的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和就业市场的严重脱节。

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专业教育,为了满足人才的多样化要求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紧随工业发展步伐组建“实基础、适口径、强素能、多方向”的强调行业适用性和较强现实针对性的课程活动模块组合。

在遵循学科和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基础上,强调从实际出发,根据工业和企业界不断变动的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灵活性专业和构建课程,不仅关注“进口”与“过程”,更注重“出口”。

因而,在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时,强调由企业代表、学科、专业专家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等组成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委员会,充分调查分析不断变化的市场、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的要求,结合现代企业人才的“职业元素”需求和本学科专业的具体学术要求灵活的制定和修改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方案。

具体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视将社会与市场上要求的应用型注册师、工程师、设计师等的岗位与职业标准,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长课程。

普通教育课程要求在不削弱本科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能反映专业和就业市场发展潮流的内容,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工程应用特色,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的规格要求,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专长课程,则突破按学科方向分模块的传统思维,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产业结构人才需求来设置,进一步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培养和训练,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

一般而言,普通教育课程占30%,专业核心课程占50%,而专长课程则占到20%。

(三)以产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过程

传统的学术性、理论型人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互相分裂的两段式培养。

一般而言,理论教学环节的比重要大于实践教学环节,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仅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有差别,而且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担任。

担任理论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直接来自高校,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但是相对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学生将要面对的未来职业及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因而,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集中在理论基础知识,教育方式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

实践教学环节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处于从属地位,其作用和职能不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主要是通过实践观摩与训练加深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以产学融合为主要特征和途径。

以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的用人机制实现“零距离”融通,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与企业的大学计划实现“无缝对接”。

应用型本科教育建立的是一支既能教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建立一支比例在30%以上的专兼职结合的来自行业和企业的技术骨干队伍。

这些技术骨干要担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必须具有在工业界担任5年以上某大领域的某大型企业的中层领导或技术骨干,正在从事管理、领导及尖端技术的开发研制工作。

这种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与企业界密切进行科研工作和技术开发工作,以保证自己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领先性。

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有鲜明的实践导向,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