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石龙区高一考语文卷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2459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石龙区高一考语文卷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省石龙区高一考语文卷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省石龙区高一考语文卷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省石龙区高一考语文卷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省石龙区高一考语文卷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石龙区高一考语文卷Word格式.docx

《河南省石龙区高一考语文卷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石龙区高一考语文卷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石龙区高一考语文卷Word格式.docx

D.必需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

共18分)

4.(6分)(2018高二上·

昭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民族,文化内核越强大,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越强,文化内核如果削弱甚至消逝了,这个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甚至走向消亡。

认识多元文化,前提是肯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一讲到传统文化,马上就会有人说,现在的时代提倡多元文化,各种文化都应该成为我们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这个认识其实似是而非。

所谓“多元文化”是指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源自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

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文化。

每一个文明都享有平等的尊严,每一个民族都有可以用来参与人类文明交流的文化支柱,这是我们要清醒认识的。

在殖民主义时代,西方人制造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文化自尊。

当今,某些西方势力继续鼓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声称唯独西方文明具有普世价值,对其他文明则采取抑制、消解、淹没等。

探讨多元文化,需要抱这样一种态度:

其他文化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借鉴、吸收,但这里面一定有主次、有轻重。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更为频繁,但本位文化依然是民族存亡之根。

在国家利益还将长期存在的时代,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尤其要加强,我们要特别警惕:

有些人用“多元文化”打压本位文化,使本位文化逐渐被消解。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的同时存在让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完善与补充本位文化。

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位文化的存在,如果自已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

如果交流的目的只是把对方作为镜子来置换自己,那就无异于文化自杀。

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冲击了很多国家的电影市场。

在法国人看来,电影不是单纯的商品,它同样包含价值观,并且负载着很复杂的文化内涵。

为了保护本土的电影市场,法国曾与美国在电影市场问题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坚定地捍卫法国文化。

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人文发展报告》指出:

“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平衡,呈现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必须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他们与外国文化并驾齐驱”。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联合提议,就文化多样性起草一个国际公约,得到了60多个会员国的支持。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民族文化不仅事关民族存亡,而且事关民族兴衰,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摘编自2017年《人民教育》第19期彭林《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至今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是因为本位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它的存在又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导致多元文明之间不能互相交流学习。

B.国家利益长期存在,我们更要加强民族文化的综合性。

对于多元文化,我们可以去学习并吸收,但不能全盘吸收。

C.民族的凝聚力跟文化的内核有关,民族文化事关民族存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核就可能走向消亡。

D.人类文明起源是多元的,多民族的世界必然存在多元文化,作者赞同文化多元性,认为各种文化都应该成为我们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多元文化和民族本位文化立论,重点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对民族命运的影响,论述了文化交流应该坚持本位文化的论题。

B.文章通过剖析某些西方势力鼓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本质,论证了他们是真正反对文化多元化这一观点,警醒人们正确认识多元文化。

C.文章首先提出观点,然后逐层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虽然文章涉及多方面内容,但围绕中心论题做到了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D.文章第六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论述了本位文化是文化交流的基础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个民族都有可以用来参与人类文明交流的文化支柱,西方文明同样有他们的价值,对唯独他们具有的普世价值,我们应当去了解、借鉴、吸收。

B.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多民族的世界,存在多元文化、多元文明,每一个民族,不管大小,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文明也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C.多元文化的交流可以完善、补充本位文化,但不是为了置换本位文化。

要维护国家利益,更要加强发展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D.当前,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保护民族文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出了当今文化传播失去了平衡的现象,提出应该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

5.(12分)(2017高一上·

罗湖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里的陕西:

王维笔下的辋川

张孔明

每年的秋天,我总爱偕朋带友,去蓝田辋川游玩。

辋川名气不大,可王维名气大呵!

王维是盛唐大诗人,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他的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挂冠而退,隐居于辋川别业,率意于竹溪松林,吟诗作画,其乐陶陶。

其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诗,就是《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然主义的描写,产生了浪漫主义的画面:

一阵好雨,荡去了灰尘;

树木花草,豁然清新;

雨后黄昏,秋意宜人;

山川静美,满目空寂。

晴空如洗,松林如黛;

明月高悬,清辉低泄。

一脉清泉,缓缓流动;

水清见底,水流石白。

水滨竹林,郁郁青青。

竹丛笑语声喧,农家少女欢快,她们洗完了衣服,要回家去了。

莲花亭亭,莲叶田田;

渔船游来,波涌莲开,打鱼人要抛锚下船了。

任凭春天的芳华消逝吧,眼前这秋天的景致多美呵!

屈原笔下的王孙说“山中兮不可留”,我王维却要留下来,享受这自然的山色野景了。

这样的诗情画意,让人叹为观止,又不能不心向往之。

要是在一千二百年前,可以约诗朋画友,买舟而往。

沿灞河逆行,取辋河逆进,穿峡谷逆上,东踅西荡,渐入佳境,隐约看见草堂了,那便是王维的别业了。

仅行30里,却别是一方天地。

身临其境,映入眼帘的,不正是王维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

当年王维的挚友裴迪看望王维,就是驾舟逆水而去的。

而今要去辋川,真是太容易了。

从蓝田坐公共汽车,要不了半小时,就到王维别业的遗址了。

不读王维的诗,这里仍然算得山清水秀,读了王维的诗,这里就不免要令人扼腕长叹了。

王维的别业被圈在一家半遗弃的公司大院里,陈旧的楼房,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不要指望找到王维笔下的漆园、鹿柴、竹里馆等二十处自然与人文相辉映的唐代美景,能找到那棵古龄一千二百多年的王维手植银杏树,就算得大饱眼福了。

立足古银杏树下,不能不发思古之幽情。

王维去了,银杏树还在;

辋川变了,王维的诗还在。

品读他神咏天吟的诗句,面对这故地,没有滋味,胜有滋味,别有滋味!

应该说王维隐居这里,是慧眼独居的。

终南脚下,天子眼皮底下,竟有这么一个“曲径通幽”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远不近,正好于此半退半隐。

历经一千二百余年,这里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

“人间正道是沧桑”,辋川自然也不可能例外,但永远告别诗情画意恐怕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

成千上万的工人开进了辋川,成千上万的树木倒下了,山峦沟壑,被夷为平地,半现代化的厂区和职工生活区拔地而起。

就在王维别业的辋川上游不远处,为了建起一座楼房,要辋川让路,于是另一座青山被劈开,使奔流了不知多少年的辋川改变了河床。

从此以后,王维别业门前的那条“清泉石上流”的辋河永远消逝了,与此相对应的“明月松间照”的画境也荡然无存了。

古老的银杏树就孤零零地伫立在旧河床边上,目睹着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在一夜间消失。

好在人们已经觉醒,随着工厂的搬迁,这里相对“清静”了许多。

多少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和朋友漫步在王维走过的山涧小道上,总觉得王维笔下的《山居秋暝》不是诗,是梦,是王维留给后人的一个神话般的梦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在辋川这块神奇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吗?

但是,无论如何,辋川还是值得去的。

相对都市而言,那里仍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

看一眼王维手植的银杏树,吟一遍王维的《山居秋暝》,也不失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

毕竟那里还有我们值得回味的地方;

毕竟我们在失去了很多之后,还是保留下了那棵最可宝贵的活化石——千年银杏树,以及千余年来人们对诗人王维代代传承的景仰和怀念。

(《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辋川名气不大,但因为王维的诗、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又因他挂冠而退,在辋川别墅隐居,所以地因人传。

B.作者在第二段以优美的文字、浓烈的情感,再现了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的意境,能够收到弓引人入胜、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C.作者扼腕长叹的内容是古今两重天,裴迪看望王维要逆水行舟,而今人要去辋川真是太容易了,从而歌颂了现在的便利交通。

D.第四段作者用“不能不”这样的双重否定词,强调自己立足古银杏树下,情不自禁地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发思古之幽情。

(2)结尾作者说我丁“失去了很多”,请结合全文概括“失去”的内容,并加以说明。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

共11分)

6.(11分)(2017高二下·

牡丹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

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

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

更求一人,显忠请行。

永奇曰:

“汝未涉历,行必累琦。

”显忠曰:

“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

”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

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

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

父与子相泣曰:

“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

”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

“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

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

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

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

“忠义归朝,惟君第一。

”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

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

显忠与敌战,败之。

兀术谓韩常曰:

“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

”乃焚庐江而走。

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

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

显忠曰:

“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

”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

“天未欲平中原耶?

何沮挠若此!

”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

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

列传·

第一百二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

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

B.行陈,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

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D.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

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

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

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前往;

后又孤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

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

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面对越来越多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

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们对此内心深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

D.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

忠义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

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奇密戒之曰:

②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

"

天未欲平中原耶?

四、诗歌鉴赏(共1题;

共10分)

7.(10分)(2016高二下·

陕西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

除夜即除夕。

(1)

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2)

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请简要概括。

五、默写(共1题;

8.(6分)(2019·

哈尔滨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________”一句既正面写游鱼的自在,又侧面表现潭水清澈,而“________”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游鱼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情态。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________”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3)“鲲龙”出水,直上云霄!

我国自主研发的水陆两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的过程,正如《逍遥游》中描写大鹏鸟展翅高飞时“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

六、语言表达(共2题;

共7分)

9.(4分)仿照课文《我心归去》原句写几个排比句,写出故乡的特点。

原句: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仿句:

但是,我的故乡却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

10.(3分)(2016高三下·

涞水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l5个字。

①________?

有时候是有一点的,但很快就被蛙歌填满了;

蛙歌退场,寂寞降临,但很快又被及时降临的鸟声填满了;

后来,更多的蛙歌和鸟声同时降临了,超额填补了这并不严重的寂寞。

雨填补云的寂寞,虹填补天空的寂寞,泉填补山的寂寞,鱼填补河的寂寞,燕子填补屋檐的寂寞,②________,雄鸡扯开嗓子填补黎明的寂寞。

于今看来,乡村的那点古老寂寞,只是上苍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

为时光留些空白,然后,③________。

七、作文(共1题;

共5分)

11.(5分)(2017高一下·

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夫汤姆养了一群羊。

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

“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有件事让他感到遗憾——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就像白玉上多了一个瑕疵。

白羊们因为主人的宠爱而瞧不起那只黑羊,可黑羊却依旧默默地忍受着嘲讽,跟在羊群后面。

冬天到了。

在一场暴风雪中,汤姆与羊群走散了。

暴风雪停息,漫山遍野银装素裹。

汤姆四处寻找,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

这时,他看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跑过去,果然是那只黑羊!

其他的白羊也在那里。

汤姆高兴地抱起那只立功的黑羊:

“多亏有了你!

”白羊们“咩咩”地叫着,似乎也在感谢黑羊,让它们能重回主人身边。

而黑羊呢,依旧默默地跟在羊群后面。

春天,汤姆的羊群里又多了几只黑羊,他的歌声依旧嘹亮:

“我的羊群啊,多么可爱……”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1、

2-1、

3-1、

4-1、

4-2、

4-3、

5-1、

5-2、

5-3、

6-1、

6-2、

6-3、

6-4、

7-1、

7-2、

8-1、

8-2、

8-3、

9-1、

10-1、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