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9222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docx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docx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

 

《人间词话》十则

 

国学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

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

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

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

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

间词话》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

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

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

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

深远。

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

授”。

1927年6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

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

 

-1-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

文学。

22岁以前,王国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

1898年后,王国维来到上海,逐渐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哲学,他们的思想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人生困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学和史学,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

1906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问世,1908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

在诗人与现实的关系上,王国维主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显然透露出朴素的唯物因素和辩证法睿智。

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

王国维的见解可谓透彻、精辟。

 

教材中节选的《人间词话》十则,重点是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容,也谈及了理想与写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的问题,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

文中事例典型,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特别是关于人生追求三境界的论说,比喻贴切,佳句宛如浑然天成般镶嵌其中,让人称绝。

课文主要内容

总纲。

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

第一则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

高标独绝的缘由

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

第二至六则境”。

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第五、

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

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第七则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

第七至十则

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

第八、九则把“境界说”与作

 

-2-

 

家本身的内在修养结合起来,强调诗人应该有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

身而成“大家”。

第十则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方法

结合起来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词以有境界为最高。

有境界的词就能形成崇高的格调,

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

自然能有名句出现。

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能独自称绝

者在此。

格:

格调。

的原因就在这里。

绝:

独自称绝。

有造境,有

文学创作有通过艺术虚构而营造艺术境界的“造境”,有通过

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

艺术写实而营造艺术境界的“写境”,这就是文学上理想派和写实派

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

划分的依据。

然而二者又很难分别。

因为伟大的诗人虚构的“造境”

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必定会合乎自然,所写实的“写境”,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

造:

虚构。

所由分:

划分的

依据。

邻:

接近、联系。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文学创作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的例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是“无我之境”的例子。

“有我之境”,是以我为主体来观察景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

所以景物都染上我的色彩。

“无我之境”没有我的存在,是以事物

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

为主体来观察事物,所以不知道哪是我,哪是物。

古人创作诗词,

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

写“有我之境”的多,然而未曾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在那些有才

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著:

染上。

未始:

未曾。

华的诗人那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树立:

完成,做到。

 

-3-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无我之境”,人只有在安静之中得到它。

“有我之境”,在由动

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惟:

到静的时候得到它。

所以一个是优美,一个是壮美啊。

有。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

诗词的“境”并非单独指的是景物的描写境界。

人的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的各种感情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描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谓:

的作品,都应该说它是有境界。

否则就应该说它是无境界。

作。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

“红杏枝头春意闹”,选用了一个“闹”字而境界之美就完全

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

表现出来了。

“云破月来花弄影”,选用了一个“弄”字而境界之美

全出矣。

著:

选用。

出:

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表现出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

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寻他千XX。

猛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

像这样的语言都是非大词人不能说出来的。

然而像我这样

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

率然以这种意思解释这几首词,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

许也。

阑珊:

将尽;衰落。

道:

说出。

遽:

允许。

匆忙,草率。

不许:

不会允许。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

苏轼的词作旷达,辛弃疾的词作豪放。

没有这两个人的

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胸怀气度而学习仿效他们的作品,就好像东施学习西施整天捧着胸口。

旷:

旷达,

超旷。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

大诗词人的作品,他的言情一定沁人心脾,他的写景一定

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

使人的耳目清醒。

他的语言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装扮

 

-4-

 

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

修饰的姿态。

这是因为他所见的是真实的,所理解的是

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

深刻的。

诗和词都是这样。

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

可无大误矣。

然:

代词,这样。

是可以没有大错的。

衡:

衡量。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诗人对宇宙人生,应该能深入到内部体验,又应该能跳出来思考

入乎其内,故能

分析。

深入到生活中去,对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掌握丰富

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

的素材,才能进行创作。

从生活中跳出来,进行冷静的分析思考,

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

入于其内,所以作品才会充满生活气息。

出乎其外,故有

出乎其外,经过客观的观察,然后再描写它时作品才能更真实

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地反映生活,闪烁思想光辉。

周邦彦能入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生气:

姜夔以后的词人,对于这两种情景连做梦也都没有梦见过。

活气息。

 

对应学生用书P87

诵读《人间词话》第一至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格调)

(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称绝)

(3)有造境,有写境(营造,创造)

(4)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联系)

(5)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染上)

(6)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尔(完成)

..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的特点。

(1)“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译文:

“秋水荡漾,波澜起伏,白色的鸟儿悠然飘落。

”这是“无我之境”的例子。

句式:

判断句,以“⋯⋯也”为判断标志。

(2)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5-

 

译文:

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

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亦必于理想邻故也”。

(3)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

这在有才华的诗人那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句式:

判断句,“耳”,表示肯定的判断语气。

[要义探究]

 

3.如何理解“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的内在

含意?

[明确]写境者,即以客观之笔写现实之境。

譬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碧

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

造境者,即

以主观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