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213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复习资料.docx

《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复习资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复习资料.docx

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复习资料

第三章改革开放与外贸管理体制改革

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是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性质)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贸战略与政策顺利实施的制度保证。

(作用)先进的外贸体制有利于提高对外贸易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二、新中国的统制外贸体制的建立措施

(一)建立由中央政府集中管制的外贸行政管理体系

建国后,没收、接替了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进出口企业,建立了国营外贸公司。

52年9月,内外贸分开管理,设立对外贸易部,领导全部外贸企业,实行单一指令性计划管理。

(成果)对外贸易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形成。

(二)对私营进出口企业采取逐步限制的措施

1950年:

私营进出口企业4600家,从业人员3.5万,资金总额1.3亿

1951年:

不得直接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贸易。

进口所需外汇需申请获得。

53年下半年起,禁止使用外汇;进口需接受国营公司的委托;出口方面,国家对主要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私营商空间进一步缩小。

55年底,私营进出口额在全国总额中的比重下降为8%。

(三)制定和实施全国统一的外贸管理制度

50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保证了中央政府对外贸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51年2月起,把已经建立的天津、青岛、上海、武汉、福州、广州等主要口岸的对外贸易管理局划归中央外贸部直接领导。

(四)按商品经营分工的不同设立国营专业外贸公司

1953年,设立了14个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两个分别经营海运和陆运的外贸运输专业公司。

后来,各个外贸专业公司又进行了多次调整,在各地设立了分支公司。

三、新中国实行统制贸易体制的原因

政治原因:

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收权的必要。

外交和安全原因:

保持政治和经济的独立,突破封锁,追随社会主义阵营。

经济原因:

集中人、财、力,尽快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生产,促进国民经济重建和发展。

时代背景:

与当时社会环境相适应,对巩固新生政权、保持经济和政治的独立,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一、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由来

1、早期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19世纪初,罗伯特.欧文“平行四边形社区”;

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主要特点:

反市场;从道德义愤出发,空想中的理想社会

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1)对市场制度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功绩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共产党宣言)

(2)《反杜林论》:

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源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之间的矛

(3)科学社会主义的要点是: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日益社会化;产品日益社会化;因此,生产资料也必须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必将被社会公众共同占有财产的所有制所取代。

他们将企业规模扩大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同时发生的情况出发,把生产社会化和单个企业的大型化看作同一件事,认为企业将合并为唯一的一个大企业,当这个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社会共同占有时,整个社会就变成一座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共同控制下的大工厂

评论

(1)对生产社会化要求产权社会化的科学推断,依然正确

(2)但“生产社会化”并不等同于“企业大型化”

(3)社会主义使整个社会变成一个“社会大工厂”,并且像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工厂内部那样实行计划体制的设想缺乏现实依据

3、列宁的革命前设想和苏俄的早期实践

列宁用“国家”这一政治行政组织代替了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将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理论变为了现实《国家与革命》全体公民成了国家的职员,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

〈共产主义ABC〉将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典型

4、斯大林的行政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

1924年,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得到大体恢复,但列宁去世,使新经济政策的存废问题被激烈争论。

斯大林把列宁的“国家辛迪加”由一种理论模式变成了现实,确立了

社会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国有制+计划经济的公式,将“国家所有制”和“由国家机关组织实施的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经济特征

二、对集中计划体制的经济分析

1、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体制可行性的理论论证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本质相同,都是求解变量价格的方式

2、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的“社会主义论战”兰格----哈耶克

3、对计划经济的再认识

计划经济的实质,是把整个社会组织成为单一的大工厂,由中央计划机关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

它能够有效运转的前提是

(1)中央计划机关对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全部信息

(2)全社会利益一体化,不存在相互分离的利益主体和不同的价值判断

(3)优势是利用行政手段动员资本用到指定用途;劣势是过高的信息成本和缺乏激励导致的过低经济效率

第二节计划经济下的对外贸易体制

56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包括私营进出口企业在内的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步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国家对外贸公司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统负盈亏、管理和经营趋于一体的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正式形成并保持到1978年。

一、计划经济时期对外贸易体制的主要内容

1、在对外经营体制方面,实行国家外贸公司统一经营

2、在对内经营体制方面,实行出口收购制和进口调拨制

3、在管理体制方面,行政命令成为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

4、在外贸计划体制方面,实行对外贸易指令性计划

5、在外贸财务体制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外贸财务体制

6、在外贸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对外贸易实行国家统一价格

总之,改革开放前外贸体制的特点是:

高度集中、国家统制、国家专营、统负盈亏、政企合一。

二、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利弊

利:

利于集中调度资源,扩大出口;利于统一安排进口,保证重点建设;利于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配合外交斗争,促进经济发展。

弊不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政企不分;财务由国家统收统支,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计划经济后期,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调整

1、增辟江苏、浙江、河北三省为直接经营外贸的口岸

2、除西藏外,内地其他省、自治区可以直接向港澳发运出口物资

3、内地外贸专业分公司,经外贸专业总公司批准,也可以经营远洋贸易

4、轻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部、农业机械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等工业部们分别成立出口供应公司,负责对外交货或向外贸公司供货

5、第一机械工业部成立产销结合的机械设备出口公司

第三节改革开放中的对外贸易体制

一、改革开放

1、对外开放含义:

与闭关自守对应的范畴。

指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各方面合作,以促进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2、主要内容: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

3、步骤:

重点开放沿海城市地区,逐步开放内地

4、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对外开放的背景:

国际:

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腾飞的借鉴意义

国内:

文革的破坏;经济崩溃;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

2)经济特区的设立A、设立(1980、1988)B、影响: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3)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4)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5)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6)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三大特征: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5、逐级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6、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重新定位;开创并推动了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

²二、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79-87)

(一)调整中央对外贸易的领导机构

79年7月:

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

80年:

将外贸部直属的海关管理局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将外贸部直属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82年3月:

将原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统一领导和管理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工作

(二)下放外贸经营权

扩大广东、福建两省外贸公司自营出口的品种和权利;各地方经批准可以设立地方外贸公司,实行地方和中央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在三个直辖市设立了外贸总公司;陆续成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公司,负责经营本地区的技术引进和开发新产品的出口业务;三资企业享有本企业产品出口和有关原材料进口的经营权。

成立了一批部委进出口公司;成立了一批综合性贸易公司。

外贸专业公司独家经营的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

(三)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1、外贸公司与工业公司专业对口,实行四联合、四公开2、工贸结合的公司

3、全国性的工贸联合公司4、地方性的工贸联合公司5、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四)简化外贸计划内容

1、缩小外贸计划管理的范围

2、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3、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

4、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5、改变外贸计划全部由外贸专业总公司承担的局面

(五)鼓励外贸进出口公司实行代理业务进口代理制出口代理制

(六)外贸专业公司试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年对外贸专业总公司试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的内容是:

出口总额\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出口盈亏总额

²三、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阶段(88-90)

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汇率、税收等为主要杠杆的经济调节体系,推动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

(在国家补贴基础上全面推行承包经营)

措施包括:

(一)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各外贸专业总公司;各工贸总公司;分别向中央承包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承包指标一定3年不变。

地方分支机构与总公司财务脱钩,与地方财政挂钩,把承包落实到外贸经营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盈亏由各承包单位自负

1、放宽外汇管制。

建立了外汇调剂市场,允许调剂价格实行有管理的浮动。

2、中央政府部门下放部分权力。

下放经营外贸企业的审批权,放宽沿海经济区吸收外资的审批权,减少配额和许可证分配权等。

3、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政策。

(二)在轻工、工艺、服装行业实行自负盈亏试点

(三)深化改革外贸机构

各外贸专业总公司逐步转变职能,进行企业化经营。

各分支机构逐步下放到地方成为独立的经济法人,进行自主经营。

(四)外贸计划体制的改革

1、总体计划以价值而非数量为标准

2、各项承包指标成为最重要的指令性计划

3、少数商品统一经营,多数商品分散经营

(五)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

88年3月把集中于国家的地方进出口审批权,某些商品计划的审批权和大部分原外贸公司的人、财、物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政府。

各地方政府可以批准成立经营本地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

具备条件的大、中型生产企业可以自营本企业产品的出口和生产所需的进口业务。

(六)外贸财务体制改革

增盈资金在87年基础上扩大了使用范围,可将不超过25%的资金用于职工福利。

对88-90年改革的评价:

利:

1地方开始对盈亏负责,减轻了中央财政负担;2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外汇分配关系,调动了各方面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加快了外贸领域企业化改革;3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弊:

1、外贸企业没有完全实行自负盈亏2、不利于优化进口商品结构3、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4、没有建立一种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来约束企业的短期行为

5、助长了国内物价的上涨6、造成了地区和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7、外贸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