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9104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docx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docx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

中国哲学知识小结

思考题:

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1、先秦哲学是中哲的形成时期。

2、秦汉,儒家官方哲学地位确立。

3、魏晋南北朝(玄学)官方哲学反思及多元思想酝酿时期。

4、隋唐,佛教兴盛及儒家思想反思。

5、宋明理学:

新儒学。

6、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及改造。

7、近代:

对传统哲学批判及反思时期。

关于周易的知识点:

(1)周易中所体现的天人相与的观念

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在“国之大事”亦人君之事问题上的天人相与思想。

而其中天人相与思想的体现主要在:

【1】天主宰人

【2】天以人德为条件来主宰人。

【3】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人德则是具体的条件和人的德行的考量关键。

【4】从本质上来讲这只是假借上天之口,言德之实。

【5】自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神学形式下的人德愈发彰显。

2.天“与”的条件乃是“人德”,以及道德的表彰方式。

,对人君的道德要求所体现出的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虽被凸显了出来。

此现象通过卦辞和爻辞中的变化,以及占辞句式中条件句的特征以及容中,其形式上更加的采用判断用辞,更多采用君子大人为善,小人为否等人格定位于判断形式的对应。

同时在当时天人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天象来预示人的吉凶,从而得出道德规上的启迪。

【ps】春秋易筮反映的天人观念的变化示例:

卦占吉凶→卦占取义(象)言吉凶→不占而赖卦辞说理言吉凶→到孔子时期出现不卦占取象说德理(不言吉凶)这样的发展变化

逐渐的抛弃象,直接言道德原则。

(2)思想现状、问题、要求及历史条件分析。

1、天人思想情节:

人文道德彰显/其说理依据的统一归结

2、问题或者彰显的要求:

待总结整合/去神/非神之统一归结

3、历史条件:

远天或者神学否定思潮,思想交流的社会条件,归结所需自然之理即阴阳思想。

 

小结:

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以人德为核心的天人相与思想

2,《周易》古经中承载和传达着相对丰富的人君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遂被凸显了出来

思考题:

1、《周易》古经有怎样的容结构

2、如何看待和理解《周易》的道德容及其主方式

 

孔子思想:

孔子仁学:

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

1、正名思想

关于“正名”。

名,自命也——《说文》。

名与秩序,与正义都是密不可分的。

在孔子看来,在当时礼乐崩坏的时代,天下无道。

必须要恢复周礼,进行正名。

1.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2.礼的容:

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

3.克己复礼的修养方式/途经:

孔子在《为政》中这样说道: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克己复礼以为仁,提出仁的修养标准。

2、仁学体系

其核心畴在于仁学

【1】关于仁:

(1)仁义亲,“仁”义“亲”,春秋以前即是重要的概念。

指亲而近人之才能、美德。

(2)“仁”的美德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有的和睦、爱等美德。

(3)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在总结及发微早期思想而来,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从而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学说体系。

【2】关于孔子说仁。

仁字是孔子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

他有很多关于关于仁的说法,大致归结如下:

第一,爱人。

第二,为复礼,第三,言德政。

【3】在仁学体系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容:

仁体现为达到礼的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自我道德准则。

首先,“仁”的涵是指有关社会关系上的亲睦关系。

核心词为“爱”、“亲”

其次,以“亲亲”为基础的“礼”即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

再次,在基本性质上,它是有关自我修养以服从社会规的方法原则。

(第一:

自我克制。

第二:

自我克制是自觉的行为。

即由己不由人。

第三:

服从社会规,或“复礼”)

【4】小结:

一,“仁”指有关社会关系上的亲睦关系,以“亲亲”为基础的“礼”即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

二,“仁”的基本性质是以服从社会规为目的的有关自我修养的方法原则。

强调自我克制、主修养的自觉性,以“礼”为标准。

三,“仁”或“礼”的准则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它是一种全面的有关个人人格的要求。

3、孔子与墨子仁爱思想之别

孔子身后不久,墨子针对儒家仁爱思想进行了种种非难,并提出了有关仁爱的主“兼爱”

【1】墨子重“利”及其“兼爱”思想

共: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兼爱——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1,“兼以易别”:

a,泛爱,b,无差别(礼制规)基础上的爱。

兼:

同也;易,更也;别:

差等也。

兼爱即仁义

【2】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基本区别

1、出发点之别,

2、仁爱的畴属性之别

3、仁爱(方法实践)有条件与否之别

4、仁爱的对象分别与否之别

四、孔子的“中庸”之道

中庸含义:

(“中和”理念基础上的)“不偏不易,允执其中”。

中乃其本,和则是守本守中的结果和目的。

思想核心:

“守中致和”。

观物及修养原则方法。

《大学》背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方法:

(知)止、静、安、虑、得//本末之方

八条目: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小结:

一,“大学”实乃道德之学,从人伦道德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的社会观

二,《大学》的主要容为三纲八目

三,叙述了由个人修养对实现儒家社会理想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四,八目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

孟子思想

【1】人性论思想:

人性善。

以此作为论证君子道德修养和实现善政的依据。

(1)人性争辩的过程:

孟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畴不一,人性非义。

性无善恶,善恶非性。

性其属性。

(2)人性善的论证

(一)人性是存在的

a,孟子提到:

性犹水之就下···得出人性存在的结果。

b人性存在的意义是人共有的且有别与他物之性c人性应当在共有之心上求之。

人性善的论证

(二)

a人皆有四心:

恻隐(识利害)、羞恶(知好歹)、恭敬(晓贵贱)、是非(别真伪)

b四心即是四端:

分别为仁、义、礼、智

(3)仁义礼智皆故有,故为性

(4)非仁义礼智,非人也。

【2】孟子的善性修养境界思想

a性善其端故人求其养

b养浩然之气的修养之法:

1)养(反身而诚)2)寡欲3)充实(养)其气4)求放心

C修养的境界:

有善信—充实—美—大—圣—神

余说:

民本及“仁政”学说

善性平等观民本思想性善/平等及民本

小结

一,“性善”说是在与告子人性问题的争论中提出的(__告子主性无善恶),指人区别与他物之性;

二,“性善”的论证依次从有”四心”__四善端__端故(有)因而善固(有)__非人无此仁义礼智。

三,在“性善”基础上提出了修养方法及境界的学说。

思考题

一,孟子与告子进行了怎样的争辩?

二,孟子是怎样论证“人性善”的?

三,孟子主的修养方法及境界主要有哪些容?

老子思想:

(1)道的思想

【1】老子核心为道,那么道是什么:

1)存在而非常所谓存在

2)存在方式/特性:

先天的而存在,无中生有,至真之存在,永恒之存在,(动在,恒在,泛在)

3)道是一种抽象的绝对存在

【2】道生万物的思想

1)道生万物:

“一”的生物原则:

“一”指的是差异形成前的统一状态,创生万物及万物和谐之至高自然之则。

2)道“虚”故而生万物

3)无为之道:

无乃本质,有无相生,无为而治

【3】阴阳之道

1)万物有阴阳

2)阴阳冲(相互作用)而生物

3)道生阴阳

小结:

1,抽象的道是生物之道;

2,道性其“无”,“无”乃生有,故行当其“无(为)”;

3,道生阴阳,阴阳而生万物——道的说理模式

(2)德的思想

【1】道与德

德:

(心得其道也)生活准则的“道”

德:

唯道是从

1)执其

2)乃朴(自然)

3)(孔德)从道而不为常

【2】老子的道德

1德是道在人的延续

2上德不德

3知雄守雌(反者道之动)

4贵无

小结:

1,德是贯彻于生活中作为生活准则的道

2,德的实质是尊道而行(效法天道)

3,老子的德以贵无(知反)为方法特征

(3)“静观玄览”的认识论思想

【1】“玄同”及基本认识态度

万物归结于道:

决定了认识态度及方法的形而上特点:

1)超越或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

2)得道行德方才把握本然之真

3)本然之真即玄同亦道“一”之境

【2】静观玄览(鉴)之法

1)认识真理是无涉经验及实践体道的过程,

2)虚静:

认识的主体要求(与道同一)

3)玄览:

用“心”观照变化(主体的理想要求

(4)小国寡民的政治观

1)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2)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小结:

一,道因其“无”之性、因阴阳冲气而生万物

二,德是生活准则之道,体现道的诸特性

三,终极的认识是对道的以静观为其法的超越感性经验的认识

思考题:

一,如何理解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

二,为什么说“德”乃生活准则的道?

三,如何理解老子静观玄览的认识方法?

 

墨子的思想

【1】兼爱思想见(与孔子思想区别)

【2】三表法的认识论思想:

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

1)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既往经验/间接经验闻知

2)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共有经验/直接经验说之

3)有用之者—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百姓人民之利---→实际效果/实践经验亲知

从经验-----------→效验的变化

【3】三表法后墨知识论思想

1)三知思想:

亲、闻、说亲/闻→说之知=亲知闻知而说知

2)三物:

类:

类名,类的概念→知类=以实(取)定名

故:

缘由,来由,理由→晓故

理:

道理,说理,推理→能理

【4】“天志”、“明鬼”、“非命”的宗教思想

墨子“天志”、“明鬼”及“非命”思想反映了他鲜明的政治主

1)天志1,有意志之主宰,2,天贼:

正天子之能

2)明鬼:

——对传统圣人观的否定尝试

(鬼其)知(胜人),(鬼其)能(罚人)

3)非命:

—在力不在命,在义不在命,非命故“学”

力的论证:

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

……则夫岂可谓有命哉!

义的论证:

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也。

学的论证:

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

小结:

“兼爱”的社会思想、“三表”认识论思想、“天志”、“明鬼”、“非命”宗教思想

一,“兼爱”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

主“兼以易别”的以社会平等为基础的泛爱,与儒家仁爱观有实质上的差别。

二,“三表法”指出认识要以有本、有原、有用为标准。

其中有原强调了直接经验在认识中的突出作用。

三,“天志”、“明鬼”、“非命”反映了墨子尊天事神的宗教生活主,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反对礼制的政治主。

思考题

一,墨子“兼爱”思想与孔子仁爱思想主要有哪些区别?

二,“三表法”主要有哪些容?

三,墨子是怎样论证“非命”的?

 

庄子的思想

【1】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

逍遥”也作“消摇”,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