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测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057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经济测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经济测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经济测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经济测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经济测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经济测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经济测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经济测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经济测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政府或非信息企业为了内部需要而进行的信息活动;

(3)信息工具的制造业,其中信息工具包括计算机、通信、电话、电台等。

信息在经济生活中地位的上升以至于独立信息经济部门的形成及其壮大,都意味着一种全新经济形态——信息经济的出现。

  几种测度研究思路

  第一,从各种“异常”经济现象中判断新经济是否存在,如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PPI,1999)关于新经济的系列研究报告。

PPI对新经济的测度指标共有三类71项,为理解和把握新经济动态提供了基本框架,但在数据可得性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测度具体的新经济部门在开业数、生产、贸易、就业等方面活动的规模,如OECD秘书处推出《测度ICT部门》的报告(Pattinson,MontagnierandMoussiegt,2000),按国际社会基本公认的信息通信部门的定义,确立了一个测度ICT部门产出的框架。

  第三,在测度新经济部门直接经济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度新技术在传统经济部门中广为应用的间接影响。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角度对新的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深入影响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并指明了目前面临的诸多数据与方法困境(LandefeldandFraumeni,2000)。

  二、部分国家新经济基本情况的测度

  按OECD的界定,确立信息产业的定义必须依据两条原则:

第一,信息设备制造业的产品必须实现信息处理与通信的功能,物理现象的删除、检测和/或记录或物理过程的控制必须应用电子处理;

第二,对信息服务业而言,产品必须使信息处理和通信功能能够通过电子手段来实现。

这两条原则将信息产业限定为现代信息产业,即通过电子手段的信息产业,从而同传统的信息产业如活字印刷术等区别开来。

因此,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第三版(ISIC-3)的框架,对信息产业的外延做出如下界定:

  第一,信息设备制造业由如下生产活动部门组成:

办公、会计与计算机械生产,绝缘电线与电缆生产(3130),电子显象管与真空管及其他相关电子元器件生产(3210),电视与收音机发射装置及有线电话、有线电报设备生产(3220),电视与无线电广播接收机、音像录制或翻录设备及相关制品生产(3230),测量、检查、化验导通等设备的生产,不包括工业加工控制设备的生产(3312),工业加工控制设备生产(3313)。

  第二,信息服务业由如下生产活动部门组成:

机械、设备与耗材批发(5150);

办公用机械与设备的租赁(7123);

通信服务(6420);

计算机与相关活动(72),由硬件咨询(7210)、软件咨询与估计(7220)、数据加工(7230)、数据库活动(7240)、办公、会计与计算设备的维修(7250)及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7290)组成。

  据经合组织的专家测算,1997年,OECD信息产业有万个企业、1280万就业人员,创造增加值万亿美元(PPP);

1998年,OECD信息产业出口6200多亿美元,进口6460亿美元。

用多变量的K-Means聚类方法,综合企业个数、就业数、产值、增加值、R&

D支出、进口与出口等数据,对上述各指标数据均齐全的14个国家应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第一类:

美国,为信息产业规模最庞大的国家;

第二类:

意大利和英国,信息产业规模其次;

第三类:

澳大利亚、捷克、芬兰、法国、匈牙利、日本、韩国、挪威、葡萄牙、瑞典同属OECD内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梯队。

  信息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信息设备制造业、通信业及其他信息服务业三大行业。

同样根据Pattinson等(2000)的数据,SPSS的K-means聚类分析将当前OECD信息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分为三类:

第一类:

服务与通信主导型信息产业国,信息设备制造业、通信业和其他信息服务业的相对比例为:

:

,如澳大利亚和意大利;

均衡型信息产业国,信息设备制造业、通信业和其他信息服务业的相对比例为:

,如加拿大、芬兰、法、德、英、美和瑞典;

制造业主导型信息产业国,信息设备制造业、通信业和其他信息服务业的相对比例为:

,如韩国和日本。

  按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规模,参评OECD国家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德、意、日,以中等比例的的人力创造的增加值却相对最低;

第二类包括芬、瑞典、英、美,以相对最多的人力创造中等的增加值;

第三类如韩国,以相对较少的人

  力创造相对较高的增加值,即信息产业在GDP中具有相对很高的份额,但在总就业中的比例却相对最低。

从表2知,美国经济并不是世界上“信息化”最高的国家。

1998-1999年,

(1)信息产业在本国GDP中所占比重,美国为%,韩国更高,达%;

(2)信息产业在就业中所占比重,美国为%,而瑞典、英国和爱尔兰均比美国高。

  按信息产业贸易在总贸易、国内生产与需求中的地位与作用,参评国家分为三类:

第一类,包括澳、加、意、英、美五国,其特征为“出少进多”:

信息产品出口率较低(%),而且在总出口的比重也较低(%);

尽管在总进口中的比重约为1/8,但对国内需求的满足却比较重要,进口渗透率达19%。

第二类,包括芬兰、法、韩和瑞典,其特征为“出多进多”:

信息产品出口率相当高,国内生产量的1/3用于出口,出口量在总出口中相对较高;

在总进口中约占13%,国内对信息产品的需求高达21%的比例需要进口。

第三类,主要是日本,表现为“出多进少”。

信息产品是日本相当重要的出口品,出口率达20%,在总出口中更达26%,几乎是第二类国家的2倍和第一类国家的倍,但国内对进口的依赖却相当低,进口渗透率仅%,约为第一、二类国家水平的倍。

  表2 信息产业在部分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1998-1999年

  说明:

(1)加拿大、芬兰、法国和德国为1997年数据。

(2)研发强度为R&

D投入占增加值%,相对劳动生产率为信息劳动生产率与全部劳动生产率之比率,进口渗透率为信息产业进口占国内总使用%,出口率为信息产业出口占本行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

根据Pattinson等(2000)及IMF《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2001年4月计算。

  表3 部分国家信息产业国际地位的比较

Pattinson,MontagnierandMonssiegt(2000)

  在信息产业领域,美国“一超独强”,日本随其后,其余国家则均属于“第三世界”。

依据信息产业中企业个数、就业人数、产值、增加值、R&

D支出、进口与出口等指标,K-Means聚类法测算了三类国家间的距离:

美、日间的距离为,美国同其余国家的距离为,日本同其余国家的距离为。

美国信息产业的国际“超强”地位具体表现为:

(1)产出规模很大,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占OECD总量的46%和49%;

(2)增加值创造能力很强,增加值率达%;

(3)发展持续性较强,R&

D支出费用占OECD信息产业全部R&

D支出的一半以上;

(4)庞大的国内市场是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表4 部分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潜力指标

WorldBank(2000),Table19,

  信息产业的发展潜力,可以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基础等方面来评价,聚类分析法将上述参评国家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美国,产业发展潜力最佳,各项指标几乎均领先别的国家;

第二类为日、韩,发展潜力稍弱于美国却领先于别的国家;

第三类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芬、法、德、意、英和瑞典,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但落后于美、日、韩;

第四类包括巴西、中、墨、俄与印度,在参与比较的16个国家中发展潜力最弱。

值得关注的是,在世界信息产业领域内颇为引人注目的印度,在信息产业发展潜力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出众之处,可以说是16个比较国中最差的,或者说其信息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令人怀疑。

结合信息产业既有发展成就,信息业基础设施的国际差别表明,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似乎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趋势。

  三、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

美国实例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信息产业本身的迅速成长与壮大;

其二,信息产品与服务价格的下降推动着经济体其他部分对其投资与消费的巨大增长。

鉴于美国有关统计数据的基础较好,数据也较系统,本文首先以美国为例,测度信息产业本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美国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增长态势

  在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90年代,以1995年为分界点,无论是产出还是投入,信息产业的增长比非信息产业都更为抢眼:

  其一,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增速更高。

非信息技术投资和消费在整个90年代,其年均增长率从未超过3%。

而信息产业中,除通信设备生产在90年代前期的年均增幅低于两位数外,其余时间,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以及90年代后期的通信设备生产,年均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为非信息技术投资或消费增速的5-20倍。

  其二,在信息业产出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其价格尤其是计算机的价格呈剧降之势。

信息技术产品价格的年均降幅,1995年后5年为%,比前五年(%)翻了一倍多,其中计算机价格勘称代表。

90年代前半期和后半期,计算机价格年均降幅分别为%和%;

软件、通信设备和信息技术服务的价格也分别呈下降之势,尽管降幅远低于计算机。

而非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的投资和消费不但没有下降,反有小幅上升。

计算机价格的迅速下降,关键因素在于半导体产品价格的迅速下降:

微电子芯片处理能力每隔18-24个月就翻一番,亦即芯片处理能力潜在年均增长率达35-45%。

Moore的预测产生于半导体刚刚发展的年代,但35年来芯片的发展史已证明其正确性。

近来,他认为该定律至少在近10年内仍将是正确的(Moore,1997)。

  恒质价格指数: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难点之一

  前述信息产品的价格指数,是包含着功效变化和功效恒定时价格变化的市场综合观测值,而直接用来测度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只能是功效恒定时的价格指数,即恒质价格指数(constantqua

  litypriceindex)。

从1997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将由享乐模型法的函数,将半导体功效设为固定值后,对不同时点上的半导体价格进行计量建模,即可求解其恒质价格指数,享乐函数是各类异质商品或服务的价格(Pn)同包括在其中的特征要素(ck×

n)数量间的关系:

P=h(c)。

其理论假定为:

异质商品是这些特征要素的加总,经济行为则同这些特征要素直接有关,享乐价格指数是享乐函数的应用之一。

)计算出的半导体恒质价格指数引进到生产者价格指数()之中,但并未对此前的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计算机的恒质价格指数,早在1985年就已引进到美国国民收入与支出账户中,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引进到中。

作为因特网高速发展与扩散的关键,通信技术中目前仅有交换设备与终端设备、移动电话等部分通信设备具有恒质价格指数,而光纤、微波广播和通信卫星等信息传输技术产品还没有这一指数。

软件中,目前仅打包(prepackaged)软件具有1998年以后的恒质价格指数。

  耐用品服务流量: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难点之二

  资本服务是增长核算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其流量估算以资本成本为基础(Jorgenson,2001):

  信息服务流量=资本成本×

资本名义存量

  其中,资本成本是资产价格与相应资本投入价格之间的转换因子,它包括资本的名义回报率、折旧率和价格剧降导致的资本损失率。

由于信息产品价格的剧降,资本成本成为信息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表5 资本服务流量估算方法

根据JorgensonandStiroh(2000)附录B()整理。

  表5列出了信息耐用品服务流量的计算方法及流程,其中关键环节包括:

第一,信息耐用品的资本存量,以BEA的各项投资数据为基础,利用永续盘存法即可估计出各项资本的存量,并以各类资本的质量价格为权数进行加总。

第二,信息耐用品的服务流量,如果GDP核算不包括本项内容,就不足以精确测度出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的全面影响。

第三,资本质量的增长,即资本投入增长同资本存量增长之差。

对信息技术投资的增加增加了资本的质量。

资本存量估计不能测出资本质量的提升,实际上低估了信息技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投入恒质物量指数: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难点之三

  劳动投入恒质物量指数综合考虑了不同性别、职业类别、年龄和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异质性。

劳动投入增长与劳动时间增长之间的差异即为劳动质量的增长,反映了高边际产品的劳动对低边际产品劳动的替代。

  劳动投入的增长包括三部分:

(1)劳动物量投入的增长;

(2)劳动价格的增长;

(3)劳动质量的增长。

从长远看,测度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质上是测度劳动物量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此,就需要用劳动质量指数和劳动价格指数去缩减劳动投入增长。

  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

  鉴于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最重大的影响途径是价格变化与质量变化,因此,在IT投资品的产出和IT资本服务的投入既定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分析信息产业效应的合适框架,其最大优点在于,IT产出的价格通过IT资本服务的价格而与IT投入的价格联系起来。

总产出Y包括投资品产出和消费品产出,由资本和劳动投入转化而来,生产力是总投入的“希克斯中性”扩展:

  Y(I[,n],I[,c],I[,s],I[,t],C[,n],C[,c])=AX(K[,n],K[,c],K[,s],K[,t],L)其中,I[,n],为非信息产业投资,I[,c]为计算机投资,I[,s]为软件投资,I[,t]为通信设备投资,C[,n]为非IT消费品和服务,C[,c]为IT资本服务。

各项投入非信息产业资本服务K[,n],计算机服务K[,c],软件服务K[,s],电信设备服务K[,t]和劳动投入。

  假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竞争性的,则生产者均衡意味着产出的增长是投入的加权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之和:

  附图。

根据该式,各要素对美国经济产出增长和投入增长的贡献就计算出来了。

  信息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的增加势头相当引人注目。

信息产业对产出增长的年均贡献率,1948-1973年为%,1973-1990年为%,1990-1995年为%,1995-1999年为%;

信息产业对总投入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变化与此类似。

  信息技术对美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的测度

  设H为工作小时,并令平均劳动生产率y=Y/H,小时资本投入k=K/H,则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程就变形为:

  这样,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为三个来源:

(1)资本深化,即小时投入资本的增长率,反映资本与劳动间的替代情况;

(2)劳动质量提升,反映具有高边际产品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比重的上升;

(3)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

1948-1999年美国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情况如表6所示。

  1948-1999年,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是美国GDP增长的主导决定因素;

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为个百分点,贡献率为%。

  在平均劳动生产率中,资本深化的贡献率,1948-1999年年均54%。

在90年代,资本深化对平均劳动生

  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加速趋势:

贡献率从由前5年年均%上升到后5年的年均%。

相反地,劳动质量提升对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则呈降势,反映了老龄化等劳动力结构变化以及劳动力潜在供应趋紧的情况。

  表6 信息产业对美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的测度:

1948-1999年及分阶段考察年均值,%

Jorgneson(2001),

  对90年代资本不断深化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对美国资本深化的年均贡献率,1990-1995年为67%,1995-1999年为72%。

信息产业资本深化对美国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1948-1999年为%,1990-1995年为%,1995-1999年为%。

  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是信息技术推动的结果。

在90年代前5年,信息产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平均每年贡献个百分点,非信息业的年均贡献却为-个百分点;

在90年代后半期,信息产业的年均贡献度比前5年翻了一番,达个百分点,贡献率占2/3,非信息产业的年均贡献度尽管也转为正值,但也仅个百分点。

  四、信息产业对产出增长贡献的粗略测度:

七国集团

  近年来已经有人就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情况进行了国别比较(Schreyer,2000),本部分内容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并侧重于将就数据相对齐全的七国集团成员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测度信息产业对有关国家经济增长贡献趋势的差异。

  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部分将对信息产业的前述外延做部分调整。

本部分的信息产品指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其他与信息相关的办公设备、通讯设备与仪器。

测度方法类似于前文“美国实例”中所用方法。

表7反映出如下结论:

  1.从1980-1985年到1985-1990年到1990-1996年,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呈升势的国家有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表明信息产业对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持续加强;

而加拿大和法国,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8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90年代前期则有所回落,其中法国的回落幅度最大(-%)。

  表7 七个主要国家信息产业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按不同价格指数测算

Schreyer(2000),

  年代后期与前期相比,7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呈上升趋势,按贡献率升幅高低依次为英国(%)、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和加拿大(24%),美国的升幅最低,为%;

  年同1985-1990年相比,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除法国和加拿大呈回落之势外,英、日、意和西德的升势明显趋缓,升幅为%,大大低于80年代后期对80年代前期的升幅,惟有美国升势强劲,升幅达%,超过80年代后期对80年代前期的升幅。

  年,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意大利最高,达15%,其次是英国(%),联邦德国(%)次之,其后是美国(%)。

【参考文献】

  1 BillPattinson,PierreMontagnierandLaurentMoussiegt(2000):

"

MeauringtheICTSector."

WorkingpaperoftheInformationSociety,OECD‘s

DirectorateforScience,:

//

  2 BusinessWeek(1997),November.

  3 BusinessWeek(1998),December.

  4 Landefeld,(2000):

MeasuringtheNewEconomy"

SurveyofCurrentBusiness(Monthly):

  5 Jorgenson,(2000):

RaisingtheSpeedLimit:

USEconomyGrowthintheInformationAge"

.

  6 Jorgneson,DaleW.(2001):

.AmericanEconomyReview,

January.

  7 Moore,GorgonF.(1997):

AnupdatedonMoore‘sLaw"

SpeechatInetlCorporation,,

September30,1997.

  8 ProgressivePolicyInstitute(1999):

TheStateNewEconomyIndex,Technology,InnovationandNewProject.

  9 Schreyer,Paul(2000):

TheContribution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toOutput

Growth:

AStudyoftheG7Countries"

OECDSTIworkingpaperDSTI/DOC(2000):

http:

  10 WorldBank(2000):

WorldDevelopmentReport2000/:

OxfordUniversityPre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