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调研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9599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调研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调研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调研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调研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调研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调研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

《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调研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调研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调研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

但由于受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和三产经济发展滞后以及外部就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影响,全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仍有很多困难,就业岗位与就业人群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长期存在。

一是以农民工转移和城镇下岗职工安置为重点的就业工作扎实推进,但就业的总体压力仍然越来越大。

**县是人力资源大县,全县农村劳动力达25.6万人,可输转剩余劳动力达12万人。

近年来,**县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市下岗职工就业难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妥善安置下岗职工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心,加强培训、加强输转、扶持创业。

近五来年均稳定输转农村劳动力11.2万人以上,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43.8%,其中建筑企业带动输转5.4万人;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760人,再就业率达90.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2%,控制在了3.5%以内。

但由于受县内就业岗位的限制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县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并有日益严峻之势。

一是农村返乡劳动力急剧增加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去年8月份以来,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和影响,全县返乡农民工迅速增加。

据统计,全县返乡农民工达2.77万人,目前仍有1.2万人未有效就业。

二是以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的新增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加。

截止目前,全县登记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达4100多人,估计20**年新毕业大中专毕业生将达2000多人,加上每年3000名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两后生”,全县年均新增劳动力大约在6000人左右。

但按照目前省市的政策,通过公务员、农村教师、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招考以及纯农户本科生安置,年内仅仅能够解决300名左右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业人群与岗位需要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同时,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人员分流不容回避,并将会新增一批待岗失业人员。

三是以城镇“4050”为重点的隐蔽失业人群数量也快速增长。

据统计,20**年底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50人,有未就业的下岗职工493人、“4050”人员1230人,考虑这一因素,全县实际就业率只有82%,处在就业不充分的临界状态。

二是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就业岗位开发,但就业岗位与就业人群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

近年来,全县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促就业、就业促发展”的良性互动路子,加速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文化兴县”总体经济发展战略,举全县之力发展以铝电、机械加工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积极培育以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主的第三产业,全力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城七镇”体系建设步伐,有效带动了全县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有机结合。

近五年,全县先后规划建设工业园区2个,建成水电站19座,培育大型铝加工企业1家、建筑等级企业17家、规模化洋芋、中药材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30家,建成农家乐68家,新开发就业岗位3.2万个,就地安置转移城乡劳动力4万人。

但由于县域经济正处于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加速转变的特殊时期,工业企业少、三产不发达,县内就业岗位仍然非常短缺,自身就业安置功能严重不足,灵活就业成为我县城镇就业的主渠道,就业的地域变动、职业变动和岗位变动比较频繁,就业状况不稳定,收入呈现较大起伏,就业总体水平较低。

三是全县就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但覆盖面不广、保障能力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存在。

近年来,全县按照完善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新机制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争取了全省农村低保扩面试点和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项目,探索实施了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计划”,全县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基本建立。

截止目前,全县农村低保覆盖面达10.3%,城镇低保覆盖面达26.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达到了2.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农民工达到4000人。

但由于全县保障体系建立刚刚起步,社会各方面对参加保险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加之受县财政资金短缺的制约,社会保险扩面难度较大,覆盖面还不广。

目前全县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农民工的比例仅为3.6%,没有为职工参保的民营、私营企业比例高达91%。

二、问题存在的根源

深入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就业观念和就业服务方面的原因,更有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方面的原因。

主要是:

1、素质和观念的制约。

一是素质因素制约。

城乡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就业,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素质和就业能力。

据统计,在目前**农村现有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88%,城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也占到了65%。

这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低、缺少劳动技能、市场适应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难以转移就业。

二是观念因素制约。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就业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

还有一些对自己的定位不准,苦活累活不愿干,技能性要求高的工作干不了,只能等待观望。

三是政府培训工作滞后的制约。

虽然全县有技能培训学校3所,但受培训经费、师资力量、试训基地和设备的制约,只能面对两后生,培训面相对较窄。

同时也存在培训项目少,培训实用性与针对性不强,培训与经济发展脱节,与企业用工脱节,与劳动者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2、就业空间和岗位的制约。

目前,与就业压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内就业空间非常有限。

农业方面,**县水川区人均只有0.9亩耕地,由于人均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虽然山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大,但由于近年来山区主要种植洋芋和中药材,工期主要集中在4月份(种植)和9月份(收获),农民季节性输转量较大。

工业方面,全县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水电领域,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都非常有限。

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的优势,但目前才刚刚起步,规模小、层次低,在扩大就业上也难以发挥大的作用。

3、制度和环境的制约。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

近年来,一些分割城乡的管理制度虽然有所松动,但城乡分割的社会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社会就业管理形成的先城镇、后农村的政策惯性仍在起作用,“农民与市民”同岗不同筹现象仍然存在,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二是就业制度制约。

目前,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在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中,往往偏重城市劳动力就业,而在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方面,主要依靠建筑企业带动转移以及向沿海地区输送“两后生”和保姆,多数人员靠亲戚朋友的帮带,信息来源不准,属于一种无序流动,增加了劳动者就业风险。

三是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

基层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落后,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服务平台还没有真正建起来,无法满足广大劳动者的需要。

4、家庭责任和转移成本的制约。

从农村来讲,许多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是家庭中的顶梁柱,承担着赡养照顾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一旦外出务工,必定给家庭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如果全家一起随迁,一个家庭的吃、住、行、子女教育费用等开支将无力承担。

这些现实问题也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三、今后的工作对策

**县的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它是欠发达地区促进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时下,就业危机正成为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全球新一轮危机,而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形势更加趋于严峻。

从**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要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总体方针不动摇,坚持就地消化和对外输出两条渠道并重,优化服务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双管齐下,强化政府的组织功能和行政推动作用,着力缓解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压力。

1、集中精力抓发展促就业。

发展是就业之源。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工业化阶段后都会出现的共同难题。

但从欠发达地区就业问题的形成原因来分析,其原因并不在于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恰恰相反是由于工业化进程滞后,工业企业少,三产不发达,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造成的。

这种困境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东南沿海地区大批企业关门停产变得更加严峻。

欠发达地区要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始终牢固树立“促增长就是促就业”的思想,将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放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上,大抓项目,做强农业,主攻工业,兴办三产,以发展促进就业,以就业保障发展。

重点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去年以来,中央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提振政策,从实质上来讲,这些经济提振政策也是就业提振政策,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下实功夫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上新上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开工建设一批符合本地实际、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引导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消化一批劳动力。

二是要大力发展三产经济。

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各行业并存,劳动力转岗适应力强,是就业的蓄水池。

要立足地区实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服务贸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社区服务、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让更多的城乡劳动力投入三产经济开发,以实现充分就业。

2、发展教育事业提素质促就业。

透过劳动力市场形势的表象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总量矛盾正让位于因产业升级、低端劳动力过剩而产生的结构性矛盾。

事实上,这种趋势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出现。

2006-20**年间在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大批实力相对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生产要素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陷入经营困境,或者企业成批地被转移出东莞、深圳等地,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农民工失去了就业机会,成为首先被挤出产业升级进程的对象。

解决这一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长远之计,加强技能培训是应急之策。

教育事业发展方面,要在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做好高中教育,最大可能实现高中扩招,力争使初中毕业生全部能享受高中教育。

要把职业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兴办职业教育机构,完善培训设施。

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每年从财政中列支一定数额的扶持基金,给予职业教育机构在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和“两后生”培训的奖励和补助,提高职业教育机构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机构也应积极创新办学方式,大力实施与用人单位“联姻”战略,与用人单位签订培训订单,开展“订单培训”,真正做到培训一批,输出一批,成功一批。

在当前培训工作方面,要针对金融危机给企业用工需求带来冲击的影响,根据农民工意愿,分级分类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能力。

要注重解决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问题,紧密结合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灵活设置培训专业,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切实增强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和转换职业能力,实现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发展。

3、坚定不移抓劳务输转促就业。

农村劳动力过剩是欠发达地区促进就业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最根本问题,更加有效加快劳务输转步伐是这些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现实且有效的途径。

要继续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对外输转作为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主攻方向,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和中介组织运作,全方面拓展XX、天津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用工市场,重点做大做响保安家政、餐饮服务、缝纫服装、生产加工等劳务品牌,不断扩大劳务输出空间。

要针对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积极探索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异地就业的新机制。

特别是要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大型企业集团的交流联系,通过定期不定期举办招聘会,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或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主动走出去,实现异地就业。

同时,要把鼓励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突破口,用足用活就业扶持政策,消除阻碍创业的壁垒,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非禁即入”政策,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机制。

4、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抓保障促就业。

一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

要推进县、镇、村三级工作网络建设,建立和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网络,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能力。

研究制定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切实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加快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

二是要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农村养老制度。

要以就业换保障,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是要建立多层次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进一步健全县乡两级政府、企业、工会三方协调机制,依法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规范建筑领域、餐饮行业和非公企业用工行为,严厉查处恶意拖欠、克扣工资等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坚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解决、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全面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确保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