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设计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8750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设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设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设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设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设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设计版.docx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设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设计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设计版.docx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设计版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国务院《卫生事业开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开展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为做好麻疹监测工作,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3〕484号,以下简称《加强麻疹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与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二〕掌握麻疹、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

〔三〕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路径。

〔四〕评价麻疹、风疹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

〔一〕监测病例定义。

监测病例定义为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风疹的病例。

〔二〕监测病例分类。

〔1〕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符合下面条件之一的监测病例,为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①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

②病原学标本检测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别离到麻疹病毒者;

③恢复期血清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者。

〔2〕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

符合下面条件之一的监测病例,为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

①血标本检测风疹IgM抗体阳性者;

②病原学标本检测风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别离到风疹病毒者;

③恢复期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者。

〔1〕流行病学联系病例

①流行病学联系麻疹病例。

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但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②流行病学联系风疹病例。

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但与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2〕临床符合病例

①临床符合麻疹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②临床符合风疹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风疹的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3.排除麻疹风疹病例。

符合下面条件之一的监测病例,为排除麻疹风疹病例。

〔1〕血标本检测麻疹和风疹IgM结果均为阴性,且无其他麻疹或风疹实验室检测阳性结果者。

〔2〕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麻疹/风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且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监测病例分类示意图见附件1。

三、监测内容

〔一〕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监测病例,应按照《中华人民某某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X》等规定进展报告。

〔二〕病例监测。

〔1〕病例调查

每例监测病例都应进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报告单位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开展监测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对于跨县〔区〕就诊的病例因返回其现住址等原因无法完成调查、采样的,报告单位所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与时将信息反响至病例现住址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病例现住址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最终完成调查、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

在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的同时,报告单位所在地、病例现住址所在地、病例可能的感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病例居住地或活动场所进展调查,了解传播情况。

负责调查的专业人员应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填写“麻疹监测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见附件2〕,各变量要准确、有依据。

以下10个变量中任何一项空缺或不准确的,均认为个案调查不完整:

病例某某、性别、出生日期、现住址、含麻疹/风疹成分疫苗接种史、出疹日期、报告日期、调查日期、血标本采集日期、可能的感染地。

〔2〕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医疗单位负责对就诊的监测病例采集血标本和/或病原学标本,完整填写标本送检表,并协助将标本于24小时内送某某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等过程中发现的未就诊监测病例,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采集血标本和/或病原学标本。

为掌握麻疹病毒基因型变化与其动态分布情况,各省应按照监测连续性和代表性的原如此,以地市为单位每年至少采集10%的监测病例病原学标本。

当确认为麻疹暴发疫情时,应采集疫情早期至少5例病例的血标本和病原学标本,病例数小于5例者应全部采集。

标本应在采集后3日内送达本地区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发生暴发疫情时要快速送检。

标本采集和运送方法见附件3。

〔3〕主动监测

医疗单位应每旬开展相关科室主动监测,并做好记录。

承当主动监测任务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乡级防保组织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X》要求,每旬到辖区内监测医院开展主动监测,定期对医疗单位主动监测工作进展检查指导、督导评估。

〔1〕全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

全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由国家、省、市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组成,承当麻疹风疹血清学和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别离与基因定型任务。

有条件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医疗单位实验室,经上级网络实验室考核认证后,可纳入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管理,并承当相应的检测工作。

〔2〕血清学检测

承当血清学检测任务的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在收到血标本后,应于4日内完成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

血清IgM抗体检测应用统一标准的ELISA方法,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展。

〔3〕核酸检测

地市级与以上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应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在接到病原学标本后7日内应完成麻疹或/和风疹病毒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阳性的病原学标本,应在完成核酸检测后10日内送达省级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

〔4〕病毒别离与基因定型

省级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在收到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标本后,应于28日内完成病毒别离工作。

已开展病毒基因定型的应于14日内完成基因定型,并在完成后3日内将基因序列原始图谱资料送国家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复核。

尚未开展基因定型的省级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应在14日内将病毒别离物送国家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进展病毒基因定型。

国家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在收到病毒别离物后14日内完成基因定型,收到基因序列原始图谱资料后3日内完成基因定型复核,并将结果反响至送检单位。

〔5〕实验室质量控制

国家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负责对省级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进展认证、质量控制、考核和检测试剂的质量评估。

省级与以下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实行逐级认证、质量控制和考核。

有关全国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管理与检测工作要求另行制定下发。

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工作用表见附件4。

〔三〕暴发疫情监测。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现阶段麻疹暴发疫情定义为以下任一种情况:

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与以上麻疹病例,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与以上麻疹病例,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发生麻疹暴发疫情后,各地要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做好疫情报告、调查、风险评估工作,采取控制措施,并通过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调查处置信息。

〔四〕风险评估与预警。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利用历年麻疹疫情、疫苗接种率与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等信息,对本地区麻疹疫情发生开展趋势进展预测、预警。

四、资料管理与信息交流

〔一〕信息的录入和个案管理。

监测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信息由病例报告单位录入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信息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调查完成后48小时内录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实验室检测结果由检测单位于检测完成后24小时内录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3日内将检测报告反响至标本送检单位。

基因定型结果首次由省级录入系统的,国家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应根据复核检测结果进展检查订正。

根据流行病学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照监测病例分类标准进展最终分类,原如此上应在病例报告后10日内完成。

同属一起暴发疫情的麻疹病例,在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应通过赋予一样的暴发编码进展关联,完成疫情调查处置后10日内填写麻疹暴发疫情信息汇总表〔附件5〕,同时上传调查报告。

具体操作参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X》。

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存,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由检测单位保存。

〔二〕信息分析与利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适时对监测资料进展汇总,综合分析麻疹和风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当地人群免疫状况,发现免疫接种薄弱地区和人群,提出相关工作建议,并与时将信息反响至下级单位,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

五、各级职责

〔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对全国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进展督导、评价;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进展培训,协调、指导省级麻疹监测工作;对全国监测数据进展整理、分析、报告和反响;负责全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运转管理和维护,对省级麻疹风疹实验室进展考核、质控,对麻疹、风疹病毒基因型进展鉴定,评价血清学和核酸检测试剂。

〔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省麻疹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健全和质控考核本省麻疹监测网络;指导、参与麻疹暴发疫情调查;负责麻疹、风疹病毒别离,有条件者进展基因定型;开展麻疹监测工作培训、督导和评价;对本省监测数据进展收集、整理、分析、报告和反响;协调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麻疹监测工作。

〔三〕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市麻疹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开展监测病例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指导和参与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对本市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展培训;对本市麻疹监测系统进展管理和质量控制,开展督导和评价;对本市监测数据进展收集、整理、分析、报告和反响;协调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麻疹监测工作。

〔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具体实施辖区内麻疹监测工作,开展监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信息录入;负责监测病例标本的收集和运送;开展辖区内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对本辖区专业技术人员进展培训;定期对辖区内医疗单位开展主动监测;对本辖区监测数据进展收集、整理、分析、报告和反响。

〔五〕医疗机构。

按《加强麻疹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疗机构负责就诊的监测病例报告和主动监测,保证报告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采集就诊病例的血标本和病原学标本,并协助完成标本运送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经认证考核的实验室可开展监测病例的血清学检测;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展培训。

六、监测指标

〔一〕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

以省为单位,排除麻疹风疹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10万以上。

〔二〕监测系统与时性指标。

监测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完整调查率达到80%以上,血标本采集后3日内送达网络实验室的比例达到80%以上,实验室收到标本后麻疹风疹IgM检测结果4日内报告率达到80%以上。

〔三〕监测系统特异性指标。

监测病例血标本采集率达到80%以上;麻疹暴发疫情实验室确诊率达到90%以上;麻疹暴发疫情病原学标本采集率达到80%以上。

有关监测指标的说明见附件6。

附件:

 

附件1监测病例分类示意图

附件2麻疹监测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第一局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现场调查用〕

一、传染病报告卡信息

1.1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

1.2患者某某*:

〔患儿家长某某:

1.3某某号:

1.4性别*:

男女

1.5出生日期*:

年月日〔公历〕

a.年龄*:

〔单位:

岁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可填写实足年龄〕

1.6患者工作单位:

联系:

1.7病人现住址属于*:

本县区本市其他县区本省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