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二单元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下二单元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下二单元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民们”指谁?
他们吃水遇到了什么困难?
补充阅读,体会吃水的困难。
那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
”
(4)男生读第二句。
毛主席又是怎样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呢?
看图听老师讲毛主席挖井的故事。
(详见课件)
1933年4月,毛泽东来到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后,他看到村子里的人总是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去,就问:
“老乡,这水挑来作什么用?
”老乡回答说:
“吃呀!
”毛泽东问:
“水这么脏,能吃吗?
”老表苦笑着说:
“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
”是从哪里挑的?
”“塘里挑来的。
”毛泽东要老乡带他去看看。
走了好一阵,只见一口不大的池塘,杂草丛生,水混浊得怕人。
一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
毛泽东皱了皱眉,关切地问:
“能不能到别处去挑水吃?
”老乡摇摇头,说:
“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
河又远,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
”毛泽东又问:
“不能在村子附近打口井吗?
”老乡苦笑着摇了摇头。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泽东找来村子里的人一起商量挖井,勘察水源,选择井位。
当井位确定后,毛泽东卷起衣袖、裤腿,带头挖了起来。
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
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甜的井水。
群众激动地说:
“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主席真是什么事情都为我们想到了!
从故事中,你了解到毛主席是怎么挖井的,做了哪些事?
(5)如果你是当时参与挖井的乡亲,你会怎么说?
交流后再读第二段,读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复习巩固生字词
1.认读词语
2.开火车给生字组词
四、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
请你仔细观察,看一看,哪些字具有相同的特点?
“吃、叫”都有相同的偏旁,左小右大,左短右长
“江、没”都有相同的偏旁,“江”字的“工”要写得扁一点。
“主、住”多一个单人旁,观察“主”的变化。
2.“以”最后一笔是点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
然后点评。
练习书写其余的生字。
第2课时
1、通过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毛主席事事为百姓着想、和乡亲们同甘共苦、齐心协力的崇高思想。
2、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意思,懂得饮水思源,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崇敬之情。
朗读感悟体会毛主席为百姓着想的崇高思想。
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意思,懂得饮水思源。
相关的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读1,、2自然段。
2.自然过渡,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你读懂井边石碑上的字了吗?
石碑立好以后(课件展示一张图片:
一块石碑上刻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等字),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呢?
看过石碑的人会说写什么呢?
(预设:
毛主席真是个好人!
村里的人会说,我们有水喝,还要谢谢毛主席和八路军呢!
2.我们再来读一读碑文上的文字,好不好?
抓住句子: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体会人们对毛主席的想念。
三、回顾课题,感恩他情
1.吃水的时候,我们要不忘“挖井人”。
那么,我们在享受其他东西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呢?
比如,我们穿衣服的时候,“穿衣不忘……”
“穿衣不忘做衣人!
“吃饭不忘种田人!
我们住在明亮的教室,要不忘造房子的人!
我们学了知识要不忘给我们知识的老师!
……
2.“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用一个成语概括沙洲坝人民的这种行为,就是“饮水思源”。
意思就是懂得感恩。
3.律动:
听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4、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2.我多想去看看
1.我能借助拼音认识“想、告、诉”等12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认识足字旁。
2.我能在田字格正确书写“会”“走”“北”“京”“门”“广”6个生字。
3.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
4.通过学文,更加热爱我国的首都北京。
5.会用“我多想……”开头,写写自己的愿望。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4个字。
认识1个偏旁“心”。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4个字。
课件了解北京天安门升旗的情景。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几天,老师收到两封来自远方的信,在信中,两个孩子都讲述了他们的美好心愿,你们想听吗?
(师范读课文)
2.孩子们的心愿分别是什么呢?
板书:
北京新疆
3.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他的心愿一起来学习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
4.出示课题,讲解“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请小朋友带着问题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课文后列出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后评议,正音。
2.集体朗读。
四、细读课文第一段。
1.自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
2.找找课文中哪几句话是写妈妈告诉我的,哪几句话写我对妈妈说的。
(前两句是妈妈告诉我的,后一句是我告诉妈妈的。
认读“告诉”,怎么记?
(“告”可以用字谜法:
“一口咬掉牛尾巴”;
“诉”平舌音)
3.指导朗读妈妈的话。
(1)理解:
遥远壮观。
★自由读课文,我的家住在哪里?
(天山)
天山在哪里?
(远在新疆)(图画——弯弯的小路)认读“小路”:
“路”有足字旁,路是人走出来的。
指导朗读:
重点读好“弯弯”。
★北京在哪里?
知道的小朋友说一说?
(边出示图片边讲解。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里是我们祖国的心脏。
)小结: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我的家”离北京实在是太远了。
我们把离得很远,可以用一个词语说“遥远”。
★妈妈对我说了些什么?
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小朋友你想看看天安门升国旗的景象吗?
(升旗照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畅谈——人多肃穆庄严豪迈战士们着装整齐动作整齐)
小朋友,这么隆重盛大的场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说——壮观,非常壮观
☆谁能把这个句子读好,不仅能读好停顿,还能读出升旗的壮观。
自由读——指名读——赛读——男女生读——齐读
☆听了妈妈的介绍,他知道北京有什么?
心里是怎样想的?
2.比较句子,理解情感。
★我想去看什么?
(看天门前的升旗仪式)
★出示句子比较:
老师把“我多想去看看”改为“我想去看看”好不好?
为什么?
小结:
加上“多”更让我们感受到小作者想去看天安门升旗仪式的急切心情,而且连写两句,更让我们体会到小诗中的我“强烈的愿望”。
★指导朗读,谁能把“我的”心情读出来?
(重点读好“多”,语调上扬。
3.齐读第一段
五、课堂作业。
指导书写“会、走、门、广”
2.我多想去看看
课时
1、巩固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培养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复习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想、告、诉、路、能、走、北、京、城、安、广、升、旗。
后鼻音“想、能、京、城、广、升”比较难读,反复出示朗读。
平舌音:
诉走
会意字:
想城告诉
指名读——集体读——开火车并组词集体跟读
2.听写生字:
广、升、足、走
交流,实物展台展示个别学生的字,讲评——修改。
3.词语摘苹果,开火车
二、研读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
1、感受天山的美丽。
(1)自由读课文,这个小朋友的家住在哪里?
(北京)
(2)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边出示图片边讲解)爸爸对我说了些什么?
☆通过图片,感受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
☆谁能把这个句子读好,不仅能读好停顿,还能新疆的美好。
☆听了爸爸的介绍,他知道新疆有什么?
指导朗读,体会到小诗中的我“强烈的愿望”。
谁能把“我的”心情读出来?
3、试着背诵课文。
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
妈妈说的话比较长,可以按顺序记:
小路——大山——北京城——天安门——升旗仪式
公路——北京——新疆——天山——雪莲
自己背——指明说说办法——指名背——分角色背——被给同桌听。
三、巩固练习。
1.拼一拼,连一连。
gà
osù
zǒulù
bēijīngché
ngtinānmé
nguǎngchǎngshēngqí
北京城告诉走路升旗天安门广场
2.比一比,读一读。
北比开升走足厂广
3.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去的地方?
又或者有什么心愿呢?
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学们交流。
★3.一个接一个
教学总课时
教学总目标:
1.认识“接、觉”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觉”,会写“过、这、各、种、伙、伴、样”这6个生字。
认识单耳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生活中的高兴和不高兴。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能熟练背诵课文。
4.改写诗中的部分句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相似经历。
1.认识“接、觉”等13个生字。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认识“接、觉”等1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生活中的高兴和不高兴。
课前预习;
留心观察平时自己都在做哪些事情;
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
3、一个接一个
踩影子 睡觉 起床上学 上课
多玩一会儿 不上学 没有上课铃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你每天都做过哪些事?
大家一块讨论讨论。
比如:
吃饭、睡觉、做游戏……
这些事情当中,哪些是你喜欢做的?
哪些是你不喜欢做的?
哪些是一开始喜欢,之后又不喜欢了?
哪些事情是你一开始不喜欢,之后又喜欢了?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写的就是我们小朋友的事情,诗的题目叫做《一个接一个》。
听老师读一遍,说说小诗人这一天当中都是做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
这些字刚才老师读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
借助拼音,把它们读出来吧。
做梦睡觉再次各种各样
伙伴这样有趣却是
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讨论识字方法
2.出示去掉音节的词:
(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第一小节。
(2)这一小节里面,小作者在做什么事情?
她喜欢做吗?
还要做什么事情?
生:
踩影子睡觉
踩影子睡觉
多玩一会儿
(3)大家想一想,在大人叫“我”回家睡觉的时候,我一开始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啊?
从哪句话里面能够看出来?
学生体会“我好想多玩一会儿”,说一说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在家长的意见跟我们的想法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作者是怎样做的?
体会“不过”的用法:
虽然小作者一开始不太高兴,但是很快想到了,听大人的话回家睡觉也有好处。
2.学习第二小节。
(1)自己读第二小节。
(2)师:
睡觉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一开始是怎么想的?
大人让我起床上学,我想不上学
板书:
不上学起床上学
3.学习第三小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
(2)指名读第三小节。
(3)师:
到了学校,我做了什么自己喜欢的事情?
然后又发生了什么?
我是怎样做的?
和小伙伴跳房子,然后上课铃响了。
(板书:
没有上课铃上课)
体会:
“也”字的用法:
和小伙伴玩是很快乐很有趣的事情,听老师讲故事也是很快乐很有趣的事情。
(4)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小节。
(1)齐读第四小节。
(2)师:
读了这一小节你想说什么?
如果小作者是在问你?
你会怎样回答?
生:
我们也是这样,遇到好玩的事情就想着多玩一会儿,不想停下来,但是大人不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停下来,去做大人让做的事情。
然后做着做着,就觉得第二件事情也很有趣很快乐了。
(作者文中的“我”正是跟我们教室里的小朋友一样,贪玩、调皮、任性,但是又活泼、听话、向上。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意思。
(2)默读全诗,说说诗的题目中所说的“一个接一个”是指什么?
生:
是指一件又一件“我”喜欢的事情。
是指一个又一个大人给“我”的命令。
是指一件又一件“我”本来不喜欢的事情,后来都变成了“我”喜欢做的事情。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过各种样伙伴这(指名读)
2.用字组词、扩词。
3.指导书写(用带田字格的小黑板)
“种、样”分析字形结构(左右结构,左右等大),示范写,边写边提示各个偏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各”指名书空,范写并提示:
撇和捺交叉的地方在田字格的中点位置。
生写。
“过、这”分析字形结构,半包围结构,提示走之旁的写法。
“伙、伴”分析字形结构(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写的时候右边的偏旁在超过中间竖线。
4.每个字再写3遍。
5.作业展评(对书写好的进行表扬)
第二课时
1.继续巩固字词,学习书写“过、各”等7个字。
2.熟背课文
3.改写诗中的部分句子。
4.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相似经历。
学会生字词并会用。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相似经历。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huǒbà
nzà
ijià
nzuò
mè
ngkāixīngè
zhǒnggè
yà
ng
()()()()()
2.选字填空:
讲踩响跳做吹
()影子()各种各样的梦()泡泡
()房子()起上课铃()故事
二、改写句子,综合提高
1.诗中的哪些句子是描写“我”遇到一件新事情时一开始的想法的?
把它们找出来,集中读一读!
生(读):
唉,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
唉,要是不上学就好了。
唉,要是没有上课铃就好了。
2.师:
这里面用到了两种句式:
“我好想……”和“要是……就好了”。
这两种句式可不可以互换呢?
试着变换句式说一说。
唉,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
改为:
3.师:
诗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我”遇到一件事情时后来的想法的?
找出来读一读。
不过,回家睡着了,
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
不过,去了学校,
就能见到小伙伴,多么开心哪!
不过,听老师讲故事,
也是很快乐很有趣的呀!
师:
这些句子,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
它们是不是都表达了一种比较相似的心情呀?
这些句子,都用一个“不过”开头。
它们表达的都是一些很高兴、很开心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背诵)诗歌。
(齐或学生甲)月夜,正玩着踩影子,
就听大人叫着:
“快回家睡觉!
(男或学生乙)唉,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
(女或学生丙)不过,回家睡着了,
(齐或学生甲)别的孩子也是这样吗?
也像我一样,这么想吗?
三、说话练习
1.师: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跟诗中写的类似的事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提示:
我本来在做……
大人(或者****)叫我…….
我好想…….
不过……
2、学生小组交流,一名学生可以说一次经历,也可以说两次这样的经历。
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小组推选说的好的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
4、教师讲评。
四、作业设计
1.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不过去了学校就能见到小伙伴多么开心哪
(2)别的孩子也是这样吗也像我一样这么想吗
2.写话(二选一):
(1)造句:
“我好想——”“要是——”
(2)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例,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自己写一写。
可以写成诗,也可以写一段话。
3.背诵课文
4.四个太阳
1.认识“太”、“阳”等13个生字,掌握舌字旁,页字边;
会写“太、阳、片、金、秋、因、为”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并背涌课文,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1.认识“挂”、“街”等7个生字,会写“园”、“因”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会背涌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熟”、“街”“甜”等生字字形,会正确书写两个全包围结构的字。
会背涌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1.生字卡片;
2.夏秋季的景色和相应段落的文字课件;
3.绿色和黄色太阳贴画;
两种颜色的磁石。
4四个太阳
绿绿的太阳夏天清凉
金黄的太阳秋天香甜
一、绘画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动手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太阳。
鼓励学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让学生对画太阳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2.板书课题《四个太阳》。
学生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提问)
4.过渡:
想解开这一个一个的小问号,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四个太阳》。
二、通读课文,生字正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要求正确朗读。
正音:
熟、尝是翘舌音,温、因是前鼻音。
3.了解“我画了什么样的太阳,送给了哪个季节”,让学生整体感知想像之奇。
4.齐读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说演辅助。
(一)研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喜欢绿色的太阳吗?
为什么?
(1)多媒体课件演示:
“夏日炎炎”图片和课文中的“绿太阳”图片相对比。
(2)让学生说说:
炎热夏天、烈日当空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有什么愿望?
2.结合学生发言,出示“挂”,多想有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天空呀!
(1)理解运用“挂”:
除了太阳挂在空中,还有什么挂在哪里呢?
预设:
一轮明月挂在夜空;
香蕉挂在枝头;
大衣挂在衣架上……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
3.引读:
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1)什么叫到处?
哪些地方变得清凉了?
(2)结合学习词语“街道”,“街”字可难写了,你是怎么记住的呢?
(行加圭)(左中右结构)多指名说,在桌面上用手写一写。
(3)绿绿的太阳挂在天空,还有哪里也变得清凉了?
想想说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到处一片清凉。
读出凉快、舒服的感觉。
4.小结:
让我们画一个绿绿的太阳,给大地带去一片清凉!
朗诵第一自然段。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为什么要给秋天画个金黄的太阳呢?
2.结合学生回答,看课件图片展示“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师相机叙述:
金黄的落叶铺满小路,黄澄澄的稻子熟了,像一片金色的海洋,瞧,多么饱满的谷穗!
果园里,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儿都成熟了。
3.学习生字“熟”
(1)“熟”你是怎么记住的呀?
(换一换:
热——熟)
(2)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熟”呢?
西瓜熟了,也是指水果成熟了。
饭熟了。
加热到可以吃了。
这条路我常走,所以很熟。
经常见到,知道得很清楚。
睡得很熟。
睡得很深,很香。
熟能生巧。
熟练。
4.秋天,各种各样的水果熟了。
现在你是果园的小主人,你想说什么呀?
5.小结:
哦,你想邀请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那你想怎么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
6.指名朗读,结合学习生字:
“伙伴”就是——朋友
“尝”,你能给它找个朋友吗?
品尝,尝鲜,尝试,比较:
尝——常
“甜”舌头上感觉是甘甜的
7.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评价:
把你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会更快乐的。
咱们一起来邀请吧(齐读)
8.请学生上台即兴想像表演“落叶邀请小伙伴品尝水果”的情景,在欢快有趣的说演中,明白作者在画金黄的太阳时想到了秋天的果园和金黄的落叶。
9.小结:
让我们给秋天送去一个金黄的太阳,希望年年秋天都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朗诵第二自然段。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园”、“因”。
1.摘苹果游戏:
高挂街道校园公园成熟伙伴品尝香甜
2.出示“圆”、“因”,观察:
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全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里再封口。
3.指导观察字形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师范写,生描红,书写。
4.抽取学生作品展示,进行评议。
1.认识“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