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6781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复习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文言文复习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文言文复习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文言文复习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文言文复习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复习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复习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复习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三)通“如”:

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

故冯婉贞曰:

“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第二课时:

复习“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二)用作疑问副词。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四)何:

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

(《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十九首?

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

(《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

"

为之奈何?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

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

其所据4何为?

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

然6何人能忘情耶?

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第三课时:

复习“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①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

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

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2、儿寒乎?

(《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

(《殽之战》)

  5、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

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

“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

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

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二)

【4】复习文言虚词:

“乃”

(一)用作副词。

①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④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法: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法: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课堂训练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

(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

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

“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5】复习文言虚词: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①秦王恐其破壁。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用法: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

这)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二)用作副词。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用法: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②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规律总结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童微伺其睡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独其为文犹可识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

“顺我,即先刺心;

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

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

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

“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

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

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

9其是耶,其非耶?

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文言虚词(教案)  

  

 

一、考点阐释  

2008年《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明确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个常见文言虚词。

要求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常见文言虚词”,是以15个为重点;

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二、考查形式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从江苏2005、2006年的高考命题看,是从句子中挑出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意义与用法的异同,例句是所给文段中的,其他句子是所学课文中的。

这就要求考生能把试题和课内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另外,文言文翻译题中也会涉及文言虚词的考查。

三、虚词类型  

1.一词多类。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对此要分清。

如“之”的例句: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遂与之俱出;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

其中,例①是动词,译为“往”;

例②是代词,译为“他”;

例③是助词,译为“的”;

例④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常见的虚词还有:

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所、哉等。

2.同类异形。

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

如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

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

只、只是、只有、仅仅。

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

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

不久、应刻、随即、一会儿、片刻。

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

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等。

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

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

吗、呢、了、啊、吧等。

3.特殊虚词。

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

①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

诸(之于、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焉(于之)。

②虚词连用,如:

“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

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最后的一个词。

③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

于是、所以、可以等。

四、复习策略  

1.课文是基础。

我们复习时应在通读教材文言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上述课文,力求字句过关,做到能准确理解,流畅翻译。

2.15个文言虚词是重点。

对于这些虚词,应借助教材并参考有关工具书,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

3.练习是关键。

复习时,适当做一些练习题是必要的,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提高判断能力和解题速度。

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做夯实基础性质的练习题,练习题的材料来源于课本;

第二个层次是做迁移理解性质的练习题,进行课外文段阅读,课外和课内相结合。

4.典型例句是捷径。

精选典型例句最重要的途径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近年来高考试题选用的课本例句基本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

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

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增加字句理解的障碍。

五、知识链接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应试能力。

以2007年各省市高考题为例,谈谈文言虚词的几种推断方法: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例1.(2007年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