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城乡规划师 相关知识 第六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8671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城乡规划师 相关知识 第六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注册城乡规划师 相关知识 第六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注册城乡规划师 相关知识 第六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注册城乡规划师 相关知识 第六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注册城乡规划师 相关知识 第六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城乡规划师 相关知识 第六篇.docx

《注册城乡规划师 相关知识 第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城乡规划师 相关知识 第六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册城乡规划师 相关知识 第六篇.docx

注册城乡规划师相关知识第六篇

第六篇城市地理学

本篇特点:

1、本篇特点是,偏重于研究城镇区域的地理学理论及应用,尤其是城镇化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2、本篇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适中。

历年分值:

第一章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

本章要点:

1、了解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2、了解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概况

知识点一:

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概况(轮换考点)

1、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之一,侧重于城镇区域的地理学研究。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分布组合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众多研究城市的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主要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基于地理因素的城市发展现象。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城市发展的布局和空间协调方面研究发现经济社会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井探讨发展对策,为国家和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合理地发挥城市的区域中心作用和有效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2、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方向

城市地理学有两个突出的重点研究方向:

一方面从区域的视角研究区域城市系统的室间组织演化;

另一方面针对城市个体本身,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演化。

(2)主要研究内容

基本的研究领域:

1)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研究。

5)城市问题和对策研究。

第二节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知识点一:

了解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轮换考点)

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按照我国现行学科体系,城市地理学属地理学的范畴,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三级学科。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而城市是人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聚地。

2、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是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

(2)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的结构关系及城市体系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中的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统筹引导各类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城市总体规划是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3)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关系密切。

城市地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实践。

反之,城市规划为城市地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研究素材和实践验证,促进城市地理学理论不断充实完善。

例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a.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b.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c.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研究

d.城市环境发展研究

第二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

本章要点:

1、了解地理条件与城市分布的关系

2、熟悉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地理条件

3、熟悉城市发展条件的地理学评价方法

第一节城市空间分布的地理特征

知识点一:

了解城市空间分布的地理特征(轮换考点)

1、城市空间分布概况

城市的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不均匀性,即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呈典型的集聚分布的特征。

世界的城市的主要分布却明显集中在中纬度地带。

许多国家的城市也具有不均衡分布的特点,如中国的城市分布具有明显的东密西疏的整体性空间特征。

2、城市空间分布的地理特征

城市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体现了明显的地理特征,呈现为两种主要区位类型:

一种是坐落在海拔较高的高原或山间盆地,虽处于低纬度,但由于小气候的影响,不像一般的热带气候那样的酷热;

另一类型则分布在低纬度地带能够接受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气候也相对凉爽。

从大的区域范围来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密度一般会明显小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除气温和降水等地理条件对城市分布有直接影响外,地形条件也是一个与城市分布有密切关系的地理影响因素。

第二节地理条件的影响作用

知识点一:

熟悉城市地理条件的影响作用(常考点)

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要素与基本要素

(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要素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相应的经济社会需求和服务职能才会出现,进而提供相应服务和具有相应职能的城市也才可能形成和发展。

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要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

城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具有其历史发展过程的,而决定其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要素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对其提出的要求。

这是城市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2)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这一根本因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其他一些基本因素的影响。

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

①城市发展自身的具体条件:

包括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发展的历史基础;城市的建设条件,以及城市自身的资源条件。

这是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②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

任何城市,除其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外,还拥有其所借以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区域经济基础。

从城市的主要职能——经济职能上看,城市足一个拥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规模大小的经济中心。

城市作为空间上的经济中心,自然有其相应的一定的地域经济范围。

2、地理条件的影响作用

(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城市与区域,既是地域空间的概念,又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城市与区域之间属于典型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中心与区域是互为依存的关系。

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在于: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条件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主要体现在:

城市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表现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适合城市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地理条件

城市与区域地理条件:

表现为城市是区域中心,对区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2)城市的地理位置与城市发展

城市与区域地理条件的关系可以集中表现在城市与区域地理要素的相对空间关系方面,即地理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理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影响作用。

1)从不同的空间尺度来看,城市具有大、中、小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而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2)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问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有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之分。

3)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与外部的各种交通联系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从城市与交通线的位置关系来看,多种重要的区位类型都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铁路、公路、内河、海运、空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之间在一个城市的组合状况和联运条件,又构成城市间交通地理位置的复杂差异。

例题1

下列关于城市地理位置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

a.中心位置有利于区域内部的联系和管理

b.重心位置是中心位置的一种特殊变形

c.与中心位置相对的是邻接位置

d.门户位置既有利于区域内部的联系,也有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

【解析】城市的地理位置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有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之分

中心位置有利于区域内部的联系和管理,门户位置有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

例题2

关于城市的地理位置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b.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c.城市及其腹地之问的相对位置关系有中心、非中心之分

d.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与外部的各种交通联系是必不可少的

【解析】城市及其腹地之问的相对位置关系有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之分。

第三章城镇化的基本原理

本章要点:

1、熟悉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2、了解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3、了解中国城镇化的特征与城镇化战略

4、了解城镇化水平的预测方法

第一节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知识点一:

了解城镇化的基本理论(轮换考点)

1、城镇化的概念

(1)城镇化的定义:

城镇化,或称城市化,是与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区域发展过程中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过程。

城镇化概念具有内涵的广泛性和过程的复杂性的特征。

城镇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人口集中的过程,也是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产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不同时期区域城镇化的程度一般用“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来表示。

一般用区域内城镇实体地域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区域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现象的空间类型

现代城镇化有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1)向心型城镇化与离心型城镇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镇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镇化。

城市中的商业和政府部门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镇化,也称集中型城镇化。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镇化,也称扩散型城镇化。

在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一些离心方向的扩散现象。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都属于离心性的城镇化现象。

2)外延型城镇化与飞地型城镇化

按照城市扩展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镇化。

如果城市的向外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镇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镇化。

外延型城镇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镇化类型,正在进行外延型城镇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2、城镇化曲线

诺瑟姆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微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把整个城镇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①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

②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中期加速阶段

③进入高度城镇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提高速度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福拉斯蒂埃把人类文明分为三个时期,即:

以第一产业或农业为基础的文明;

以第二产业或工业为基础的文明;

以第三产业或服务业为基础的文明。

与城镇化过程相对应的第二时期被看作是第一和第三阶段之间的过渡。

3、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

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土面积大小、人口多少、资源条件、历史基础、经济结构、城乡划分标准等等。

在这些因素中,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1)区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

诺瑟姆早在1975年就注意到了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指出二者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

后来的学者进一步发现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是呈对数相关关系。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需要,否则将违背规律、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和问题。

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是否同步的角度,有积极性城镇化与消极性城镇化两种类型。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化称之为积极型城镇化(又称健康的城镇化)。

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称为假城镇化或过度城镇化,这种城镇化往往会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