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6307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5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六、每课时备课内容 

1.教学内容 

2.教材和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5.教学方法 

6.教学准备(教具和学具) 

7.教学过程(设计完整得当,时间分配合理,体现出教学环节,教学重难点或关键设问要有预设。

8.板书设计 

9.课后反思(包括:

教案的执行情况、经验体会、学生的反映、典型的错误、效果、改进意见等;

提倡写在环节旁边的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以及回顾上课情况的总体性反思) 

数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一、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研究范畴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范围得到空前的拓宽。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在提高人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小学数学学科进行德育,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1.结合有关数学史料,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在推动数学发展中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2.利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具有时代感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伟大成就,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初步基础。

(二)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的启蒙教育

1.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生活。

通过数学学习尤其在数学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推理验证中,激励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2.在阐明或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沟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他们懂得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变化的。

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

3.在研究数学概念的基本关系中,在对数学某些公式、定律的探求中,使学生认识到加与减、乘与除、等与不等、正与负、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相互独立而有相互依存的逻辑体系。

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4.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渗透“变与不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5.在每一个新知识、新问题的产生过程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个性品质的教育

1.通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现实、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萌发求知欲望,感受数学的趣味、实用和神奇富有挑战,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数学知识的某些关键步子和过程,从而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

3.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1.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作用和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3.关注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如:

认真倾听的习惯;

仔细观察的习惯;

认真书写的习惯;

善于归纳整理总结的习惯等。

4.关注更高层次的学习习惯培养,如:

独立思考的习惯;

质疑问难的习惯;

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

善于合作学习的习惯;

学会尊重的习惯;

自觉自我评价的习惯;

效率做事的习惯等。

(五)审美教育

小学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在于它的统一、顺序、和谐、对称、结构、简洁等。

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用美的力量去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升华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1.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2.充分挖掘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容美和本质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3.通过阅读和介绍数学史,欣赏数学在创造人类文明进程中,给世界留下的一个个美的奇迹,感受知识的力量,启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4~6年级)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

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理解估算的意义;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

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感受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本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包括: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

(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

(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教学进度表

单元备课——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学情分析】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

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功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

减法、除法的意义,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复备或反思

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加、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节2道例题。

以加法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在前面所学到的加、减法的相关经验是学习本小节的知识基础,本小节是此内容的延续,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学生在掌握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加、减法的简算方法成为本小节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观察、比较,要想理解减法的意义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是否能弄清楚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因此,“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与自主学习,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时间安排

教学过程

2分钟

20分钟

13分钟

5分钟

一、谈话导入 

你们有好朋友吗?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 

交流后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加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 

师:

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

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

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

814+1142=1956(千米

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

交流后明确: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 

出示教材第3页第

(2)(3)小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观察并比较一下,第

(2)(3)题与第

(1)题有什么关系,第

(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启发学生:

(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情调说明: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

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

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2.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前面,我们已经理解了加法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谁能来说一说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汇报;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

和=加数+加数(板书) 

知道和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关系式是: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汇报:

减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

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 

是:

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通过刚才几个算式的比较,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吗?

小结得出: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并引导学生理解逆运算中的“逆”的意思。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814+1142=1956(千米)1956-814=1142(千米)

1956-1142=814(千米)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课后反思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乘、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另外教材以前研究的是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除法,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曾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学生没有从字面上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本小节教材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对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及关系式明确地概括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及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它们进行验算.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简易方程打基础的。

那么教学难点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对理解整除概念时,对整除算式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的几种不同叙述分不清,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先学后教

14分钟

10分钟

8分钟

3分钟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

同学们,看到屏幕里的图片,有什么感觉?

(出示各种美丽的花朵)

预设:

生:

非常漂亮,感觉很香……

2.师:

是的,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还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

荷花代表着纯洁,牡丹则代表着高贵。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花,看看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出示主题图)

3.师: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

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生1:

3+3+3+3=12

生2:

4=12

4.师:

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生1:

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四个花瓶一共就是4个3相加。

生2:

4个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

4。

5.师:

看来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为3×

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

为什么?

乘法,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

6.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7.师: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板书:

乘法定义)

8.师:

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因数×

因数=积)

9.师: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今天你能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

小组讨论一下。

9.学生讨论并列式。

(2)12÷

3=4

(3)12÷

4=3

10.师: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两个除法算式代表什么含义?

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12÷

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11.师: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

因为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求另一个因数。

12.师:

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13.师:

想一想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

然后,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

除法定义)

14.师:

你知道除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

除数=商)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小组交流,明确关系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再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研究加、减法的,你有什么发现?

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地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又能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很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现在你有什么想研究的?

乘、除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乘、除法,也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上节课的学习经验(课件出示加、减法各部分关系),你能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5.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6.整理总结:

(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

因数

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

除数

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算式,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组交流一下。

乘法是除法的相反运算、

除法是乘法的相反运算。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9.学以致用:

数学书P6做一做

根据36×

14=504,不计算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

504÷

14=( 

),504÷

36=( 

10.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初步了解了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验证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关于乘、除法的知识研究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想深入研究的吗?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呢?

具体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就要研究,请你回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乘、除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乘、除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严密的逻辑性。

并通过与加、减法关系学习的对比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

(数学书P7 

练习二 

1)

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②120支铅笔,每12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③蜗牛6小时爬了30m,平均每小时爬行几米?

④一头大象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倍。

这头牛重多少千克?

(2)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

判断:

(数学书 

P8 

9)

已知△+□=○,◇×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 

(2)○-△=□( 

(3)☆÷

◆=◇( 

(4)☆×

◇=◆(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设计的问题,努力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堂总结:

1.师:

通过学习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