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资料25页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资料25页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资料25页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
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
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2、但当涉猎(应当)
见:
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
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
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
只。
今义:
转折连词。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
研究。
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
历史。
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
到。
经过。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反问语气,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限止语气,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感叹语气,啊
(五)解释成语
1吴下阿蒙:
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
2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六)问答题
1鲁肃“大惊”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什么神态?
表现十分惊奇的神态与情不自禁的赞叹。
2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
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情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后赞叹非复吴下阿蒙两件事。
4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权终于成功地劝吕蒙学习。
5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6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
7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的?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的所见所语来写。
8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0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
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11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开卷有益。
12文中的“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蒙乃始就学”说明吕蒙是一个一点就破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
13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学习方法是什么?
见往事耳但当涉猎。
14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过程给你什么启发?
启示:
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望诗句是: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8课木兰诗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
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
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
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
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用词精当。
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
“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
可kè
汗há
n鞍鞯jiān辔pè
i头溅jiān溅啾jiū啾柝tuò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当:
对着。
(2)惟闻女叹息惟:
(3)愿为市鞍马市:
买。
(4)赏赐百千强强:
有余。
(5)出郭相扶将郭:
外城。
(6)著我旧时裳著:
穿。
(7)双兔傍地走傍:
靠近,贴近。
(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9)万里赴戎机戎机:
战争。
(10)旦辞爷娘去旦:
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三、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4)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
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
(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
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通假字:
“帖”通“贴”,“火”通“伙”
◇修辞手法:
顶针、互文、对偶、反复(P68练习二、三)
重点难点句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解析: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
“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
“女亦”两句是复沓句。
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
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
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重点段落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惊讶;
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
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
还故乡。
第12课卖油翁
一、《卖油翁》作者:
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二、1、重点字词:
自矜:
自夸。
矜,夸耀。
释担:
放下担子。
释,放下。
睨:
斜着眼睛看。
发矢:
放箭。
矢,箭。
但微颔之:
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但,只是。
颔,点头。
但手熟尔:
不过手法熟练罢了。
尔,罢了。
忿然:
恼怒的样子。
尔安敢轻吾射:
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尔,你。
轻,轻视。
以我酌油知之:
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乃,就,于是。
置,放。
以钱覆其口:
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
以,用。
覆,盖。
徐以杓酌油沥之:
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
徐,慢慢地。
杓,现在写作“勺”。
沥,注入。
因:
接着。
康肃笑而遣之:
陈尧咨笑着将他(卖油翁)打发走了。
2、通假字:
同“耳”,罢了。
3、一词多义:
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但手熟尔(同“耳”,罢了)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
而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4、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古义:
只,不过;
表示转折的连词)
尔安敢轻吾射(古义:
怎么;
平安,安全)
三、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陈尧咨与卖油翁间的问答小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文章结构:
第一段开端:
善射、以此自矜但微颔之
卖油翁发展:
吾射不亦精乎?
但手熟尔熟能
第二段高潮:
忿然酌油知之生巧
结局:
笑而遣之惟手熟尔
四、思考与练习: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
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卖油翁的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此自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艺是无止境的。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1、忽啼求之:
指代书写工具。
2、传一乡秀才观之:
指代方仲永写的诗。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指代陈尧咨射箭。
4、康肃笑而遣之:
指代卖油翁。
五、简答题:
1、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
为什么?
卖油翁。
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意近即可)
2、描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这两段文字,哪一段写得比较详细,哪一段写得比较简略,这是为什么?
答:
写卖油翁沥油一段详细,为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服对方的形象;
略写陈尧咨的射技,只用“十中八九”略写,对他恃技骄横则较详,便于突出各自性格,突出文章中心。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
不行。
“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
其他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4、概括出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性格特点:
尧咨因善射而自以为是,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卖油翁身怀绝技,但含而不露,而又谦虚谨慎。
5、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睨、颔
哪些词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自矜;
吾射不亦精乎;
忿然;
尔安敢轻吾射。
6、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康肃公“善射”和卖油翁“酌油”两件小事,说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7、出现在本文中的成语是:
熟能生巧
六、拓展题:
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
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己有长处也不应该骄傲自满;
他人有长处,应向其学习,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
第16课陋室铭
1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刘宾客。
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xīn)】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rú
)】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dú
)】官府的公文。
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
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谈笑风生。
7。
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
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散句: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1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
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
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略)
第16课爱莲说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文言词语
◆常规词语
【蕃(fá
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è
)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
【枝】张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1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
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
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4、“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6、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7、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8、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9、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0、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