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之记叙文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86211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之记叙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之记叙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之记叙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之记叙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之记叙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之记叙文阅读.docx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之记叙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之记叙文阅读.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之记叙文阅读.docx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之记叙文阅读

2012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编

记叙文阅读

【东城】

阅读《新疆的歌》。

完成第15—17题。

(共15分)

新疆的歌

王蒙

①在遥远的伊犁,几乎每一个本地人都会唱《黑黑的眼睛》这首歌,几乎每一次喝酒的时候都要唱这一首歌。

②喝酒和唱歌这二者,从声带医学的观点来看是互相排斥的;从情绪抒发的角度来看却是一致的。

③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1965年冬天,在大湟渠渠首——叫作龙口工程“会战”的“战场”。

我与农民们一起住在地窝子里。

那里临时开了几个食堂。

寒冬腊月,食堂的厚重无比的棉帘子外面挂满了冰雪,也许不是雪而是霜,食堂里的水汽从帘子边缘逸出来,便凝结成霜。

掀开这沉重得惊人的门帘,简陋的食堂里热气弥漫、灯光昏暗、烟气弥漫、肉香弥漫。

更重要的是歌声弥漫,歌声激荡得令人吃惊,歌声令人心热如焚,冬天的迹象被歌声扫荡光了。

④在关内的时候,我们也听过一些新疆歌曲。

但是伊犁民歌自有不同之处,它似乎更散漫,更缠绕,更辽阔,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抒不完的感情连结如环,让你一听就陷落在那里,痴醉在那里。

⑤从此我爱上了伊犁民歌。

在伊宁市家中,常常能有机会深夜听到《黑黑的眼睛》的歌声。

是醉汉吗?

是夜归的旅人?

是星夜赶路的马车夫?

他们都唱得那么深情。

在寂寥而寒冷的深夜,他们用歌声传达着对那个永远的生着“黑黑的眼睛”的美丽的姑娘的爱情,传达着他们的浪漫的梦。

生活是沉重的,有时候是荒芜的,然而他们的歌是热烈的,是益发动情的。

⑥后来我有几次与农民弟兄们一起喝酒唱歌的经验。

我们当中有一位歌手,他是大队民兵连长,他叫哈里•艾迈德,他一唱,我们就跟,随着每一句的尾音,吐出了无限块垒,我傻傻地跟着唱,跟着哼,却总觉得跟不上那火热的深沉与寥廓的寂寞。

⑦也有时候我不跟着唱,只是听着,看着哈里和别的人们的那种披肝沥胆地唱歌的样子,就觉得更加感动。

⑧1973年我离开了伊犁,1979年我离开了新疆。

⑨1981年中秋节前后我重访伊犁,诗人铁依浦江与我同行。

为了将《蝴蝶》改编成电影的事,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位导演不远万里跑到伊犁去找我,一天晚上,我们一同出席伊宁市红星公社就是公园附近的一次露天聚会。

饮酒之际,请来了民间的盲艺人司马义尔,他弹着都塔尔1,唱起了歌,当然,首先唱的仍然是《黑黑的眼睛》。

⑩他的声音非常温柔。

他的歌声不是那么强烈,却更富有一种渗透的、穿透的力量,那是一首万分依恋的歌。

那是一种永远思念、却又永远得不到回答的爱情,那是一种遥远的、阻隔万千的呼唤,既凄然又温暖。

能够这样刻骨铭心地爱,刻骨铭心地思恋的人有福了,能唱这样的歌,也就不白活一世了!

看不见光明的歌手啊,也许你的歌声里充满了对光亮的向往和想象?

在伊犁辽阔的草原上踽踽独行的骑手啊,也许你唱这首歌的时候期待着人群的温暖?

歌声是开放的,如大风,如雄鹰,如马嘶,如季节河里奔腾而下的洪水;歌声又是压抑的,千曲百回,千难万险,似乎有无数痛苦的经验为歌声的泛滥立下了屏障,立下了闸门,立下了堤坝。

⑪一声“黑眼睛”,双泪落君前!

他一唱,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⑫伟大的维吾尔诗人纳瓦依说过:

“忧郁是歌曲的灵魂。

”这又牵扯到一个民族的性格问题上来了。

⑬你为什么那么忧郁?

由于干旱的戈壁沙漠吗?

你的绿洲滋润着心田。

由于道路遥远音信难传吗?

你的好马和你的耐性使你们的交往并不困难。

由于得不到心上人的呼应,得不到知音?

你的歌、你的舞、你的饮酒又是那样地酣畅淋漓!

而你的幽默更是超凡入胜!

⑭快乐的阿凡提的乡亲们,却又有唱不完的“黑眼睛”的苦恋。

⑮我没有解开这个谜。

虽然我自我标榜我对新疆、对维吾尔人的生活、语言、文字颇有了解。

我至今学不会这个歌。

虽然我喜欢唱歌、粗通乐谱、会唱许多歌、自信学歌的能力不差,那么熟悉,那么想学,却仍然不会唱。

也怪了。

⑯就让我唱不好,唱不出这首《黑黑的眼睛》吧。

唱不好,但是我知道她,我爱她,我向往她。

小小的一声我就能从万千音响中辨识出她。

她就是我的伊犁,她就是我的谜一样的忧郁。

至少是因为告别了伊犁,至少是因为它是唯一的我又喜爱又熟悉又至今唱不成调的歌儿。

1都塔尔:

维吾尔族弹弦乐器。

15.文中有三处明确记叙了作者在当地听《黑黑的眼睛》这首歌。

阅读全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地点

歌声的特点

第一处

①     

第二处

伊宁市家中

第三处

红星公社露天聚会

16.说说文章结尾一段中“她就是我的伊犁”这句话的含义。

(4分)

17.请举例分析作者是怎样把歌声写得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

(不超过150个字)(7分)

答案:

(共15分)

15.答案:

①大湟渠渠首工地食堂②弥漫、激荡、令人心热如焚③热烈、益发动情④富有渗透的、穿透的力量,开放而压抑(共4分。

共4空,每空1分)

16.答案:

《黑黑的眼睛》这首歌把作者和当地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她见证了作者在伊犁度过的难忘岁月。

她凝聚着作者对这首歌的熟悉、热爱、向往以及对维吾尔族丰富民族性的着迷。

(共4分。

共4点,每点1分)

17.答案示例:

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生动地状绘了歌声的魅力。

例如第③段中,用“寒冬腊月”的季节特点、厚重棉帘子的质感和冰雪的寒意,来反衬歌声的“令人心热如焚”;用“简陋的食堂里热气弥漫、灯光昏暗、烟气弥漫、肉香弥漫”来正衬歌声的弥漫、激荡,使我们仿佛置身于氤氲的氛围里,沉醉在迷人的歌声中,感受到满室的春意。

(共7分。

手法1分,作用1分,举例1分,分析2分,语言表达2分)

【西城】

阅读《母亲》,完成第15-17题。

(共15分)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江南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卖。

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

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

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

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

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

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

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

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食客之意也不仅仅局限于菜本身,还牵涉到饮食时的心情,包括回忆与想象。

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

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

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

“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

”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

“妈妈做的菜最好吃。

”他说得太有道理了。

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是家常菜里的家常菜,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星级饭店的大厨师根本模仿不出来。

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

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妈妈做的菜,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

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任何餐馆的菜单上,都找不到妈妈亲手做的菜。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

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

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

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

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

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

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

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

后来才知道:

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的呀。

这哪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疼药。

每次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我心里都隐隐作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

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

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

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现实之中。

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

母亲这个词汇,原来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稍有疏忽就会摔碎。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

曾把唯一的母亲暂时抛弃。

虽然她没有这样责怪我,但我会责怪自己:

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

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

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我的头顶,天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

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

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甚至失去了做梦的力气。

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

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

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

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本文获“2008年度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15.与母亲有关的每一件事情,都给作者带来刻骨铭心的内心感受。

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与母亲有关的事情

带给作者内心的感受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

幸福

我离家前,母亲早早入睡

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

16.阅读第④段,理解划线语句的含义。

(4分)

17.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的。

(不超过150字)(7分)

答案(共15分)

15.答案示例:

①陶醉②妈妈炖海带排骨汤给我喝③心痛④自责评分标准:

共4分。

每空1分。

16.答案要点:

①母亲随时可能离开我们②要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评分标准:

共4分。

共2个要点,每点2分。

17.答案示例一:

母爱凝聚在荠菜上。

在跟母亲去挖荠菜的劳动中,母亲的夸赞和奖赏,令我陶醉;母爱浓缩在海带排骨汤中,这道融化着母爱的家常菜,滋补了我的身体,留下了独特的口味,让我感受到了细致入微带来的幸福。

母爱呈现在别离中,我每次离家,母亲靠吃催眠药入睡,让我痛心。

作者是借物传情把无微不至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的。

答案示例二:

作者通过娓娓的叙事把无微不至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

作者先写跟母亲去紫金山麓挖荠菜,得到母亲的夸赞和奖赏,令“我”陶醉。

再写母亲给“我”炖海带排骨汤,这道融化着母爱的家常菜,滋补着“我”的成长,让“我”体验到母爱的珍贵无价。

然后写“我”每次离家,母亲靠吃催眠药入睡,表现出了母亲与儿子离别的不舍之情。

评分标准:

共7分。

母爱的体现2分,作者的情感2分,写法2分,语言表达1分。

超过150字扣1分。

【朝阳】

阅读《老驼的喘息》节选,完成第16-18题。

(共15分)

老驼的喘息

梁晓声

①我这个出生在哈尔滨市的人,下乡之前没见到过真的骆驼,便是骆驼的活动影像也没见过。

②直到落户北京的第一年,去了一次动物园,我才见到了真的骆驼。

数匹,有卧着的,有站着的,极安静极闲适的样子,像是有驼峰的巨大的羊。

肥倒是挺肥的,却分明被养懒了,峰向一边软塌塌地歪着,未必仍具有在烈日炎炎之下不饮不食还能够长途跋涉的毅忍精神和耐力了。

那一见之下,我对“沙漠之舟”的敬意和神秘感荡然无存。

③后来我到新疆出差,乘吉普车从戈壁驶近沙漠地带时,又见到了骆驼。

④那是秋末冬初时节,当地气候已冷,夕阳西下,大如轮,红似血,三匹骆驼屹立风中,从十几米外望着我们。

它们颈下的毛很长,如美髯,在风中飘扬。

它们的峰很挺,皆瘦,都昂着头,姿态镇定,使我觉得眼神里有种高傲劲儿,介于牛马和狮虎之间的一种眼神。

⑤陪行者说,这三头骆驼很可能曾是家驼。

主人原本是靠它们驮运货物来谋生的,自从汽车运输普及后,骆驼的用途渐渐过时,主人继续养就赔钱了,可又不忍杀它们,于是骑到离家远的地方,趁它们不注意,搭上汽车走了。

骆驼的记忆力很强,是完全可以回到主人家的;但骆驼又是有自尊的,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宁肯渴死饿死冻死,也不会重返主人的家园。

然而它们又对人养成了一种信任心,即使成了野骆驼,见了人,还是挺亲的。

⑥那一次在野外近距离见到了骆驼以后,我才真的对它们心怀敬意了。

⑦不久前,我在内蒙的一处景点旅游,骑到了一头骆驼背上。

那景点养有一百多头骆驼,专供游人骑着过把瘾。

但须一头连一头,连成一长串,集体行动。

⑧驼队行进在波浪般起伏的沙地间,我忽然觉有东西拱我的肩,勉强侧身一看,是我后边的骆驼翻着肥唇,张大着嘴。

我怕它咬我,只得尽量向前俯身,但却无济于事。

骆驼的脖子那么长,它的嘴仍能轻而易举地拱到我。

有几次,我感觉到它柔软的唇贴在了我的脖梗上,甚至感觉到它那排坚硬的大牙也碰着我的脖梗了。

⑨倏忽间我于害怕中明白——它是渴了,它要喝水。

而我,一手扶鞍,另一只手举着一瓶还没拧开盖的饮料。

我当然是乐意给它喝的,可我不敢放开扶鞍的手,而且就算我能拧开瓶盖,也还是没法将饮料倒进它嘴里,我有严重的颈椎病,扭身对我是件困难的事。

⑩它却不拱我了。

我背后竟响起了喘息之声。

那骆驼的喘息,类人的喘息,如同负重的老汉紧跟在我身后。

我一向以为,牛啦、马啦、骡啦、驴啦,包括驼和象,它们不论干多么劳累的活都是不会喘息的。

那一天那一时刻,我才终于知道我以前是大错特错了。

⑪既然骆驼累了是会喘息的,那么一切受我们人所役使的牲畜或动物肯定也会的,只不过我以前从未听到过罢了。

⑫那骆驼不但喘息,而且还咳嗽了,一种类人的咳嗽,又渴又累的一个老汉似的咳嗽。

举着一瓶饮料的我,生平又第一次听到骆驼的咳嗽声……

⑬一到终点,我立刻拧开瓶盖要使那头骆驼喝到饮料。

偏巧这时管骆驼队的小伙子走来,阻止了我。

因为我手中拿的是一瓶葡萄汁,骆驼是不能喝果汁型饮料的。

⑭我问他这头骆驼为什么又喘又咳嗽的。

他说它老了。

我说:

“既然老了,那就让它养老吧,还非指望这么一头老骆驼每天挣一份钱啊?

”小伙子说,驼群每天都集体行动,单将它关在圈里,它会感到受了侮辱,它会郁闷的,不久就容易病倒的……

⑮我无话可说了。

那老驼尚未卧下,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处,瞪着双眼睇视我,说不清望的究竟是我,还是我手中的饮料。

我经不住它那种望,转身便走。

⑯几个月过去了,我耳畔仍每每听到那头老驼的喘息和咳嗽,眼前也每每浮现它睇视我的样子。

(有改动)

16.阅读全文,简要写出作者围绕“骆驼”行文的思路。

(4分)

①→②→旅游时遇到一头喘息的老驼。

17.作者在文中描述老驼“类人的喘息”“类人的咳嗽”,有什么用意?

(4分)

18.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150字以内)(7分)

答案(共15分)

16.答案示例:

①在北京看见动物园的圈养骆驼②出差时看见沙漠里的野骆驼(共4分。

每点2分)

17.答案要点:

①强调老驼及所有被人役使的动物其实与人一样,在负重劳动时也会感到渴和累。

②反映了作者对老驼的同情及因不能帮助老驼而内疚痛苦的心理。

(共4分。

每个要点2分)

18.答案示例:

作者先描写野骆驼昂首屹立的姿态和高傲眼神,又通过陪行者和驼队小伙子的介绍,交待了骆驼即使认识回家的路,也不会主动回到抛弃自己的主人身边,年老了也要随驼队活动,否则便会感到受了侮辱。

作者采用正侧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

(共7分。

分析正面描写2分,分析侧面描写4分,语言1分)

【海淀】

阅读《苏醒中的母亲》,完成第15—17题。

(共15分)

苏醒中的母亲

张抗抗

①年近八十高龄的母亲,长期患高血压,令我一直牵挂悬心。

2002年秋天的一个凌晨,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父亲打电话告诉我,母亲猝发脑出血,已经及时送往医院准备手术。

②飞机在黑暗中上升,穿越浓云密布的天空,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被安装在飞机上的零部件,没有知觉,没有思维。

我只是躯体在飞行,我的心早已先期到达了。

③走进重症监护室最初那一刻,我竟然不认识自己的母亲了——仅仅只是一天,脑部手术后依然处于昏迷状态的母亲,整个面部都萎缩变形了,口腔、鼻腔和身上到处插满了管子,头顶上敷着大面积的厚纱布……手术成功地清除了母亲大脑表层的淤血,家人和亲友们都松了口气。

然后是在重症监护室外的走廊上整日整夜地守候,焦虑而充满希望地等待。

等待是如此漫长,母亲沉睡的身子把钟表的指针压住了。

那些日子我才知道,“时间”是会由于母亲的昏迷而昏迷的。

④两天以后的一个上午,母亲的眼皮在灯光下开始微微战栗。

那个瞬间,脚下的地板也随之战栗了。

母亲睁开眼睛的那一刻,阴郁的天空云开雾散,整座城市所有的楼窗,都好像突然一扇一扇地敞开。

然而她不能说话,只能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

她的意识是模糊的,只能用茫然的眼神注视我们,那个时刻,整个世界都与她一同沉默了。

⑤母亲开口说话,是在呼吸机停用后的第二天夜晚。

我悄悄走到妈妈床边,说:

“妈妈,是我呀,抗抗来了。

⑥由于插管子损伤了喉咙,妈妈的声音变得粗哑低沉,她复述了一遍我的话,那句话却变成了:

“妈妈来了。

⑦我纠正她:

“是抗抗来了。

⑧她固执地重复强调说:

“妈妈来了。

⑨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上来。

“妈妈来了”——那个熟悉的声音,从我遥远的童年时代传来:

“别怕,妈妈来了。

”——在母亲苏醒后的最初时段,在母亲依然昏沉疲惫的意识中,她脆弱的神经里不可摧毁的信念是:

妈妈来了。

⑩妈妈来了。

妈妈终于回来了。

11母亲的语言功能一天天开始恢复。

在病床上长久地输液保持一个姿势让她觉得难受,她便不停地转动头部,企图挣脱鼻管。

输氧的胶管常常从她鼻孔中脱落,护士一次次为她粘贴胶布,并嘱咐她不要乱动。

她惭愧地说:

“是啊,我怎么……怎么老是要做……这个动作呢。

”她断断续续地用复杂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12若是问她:

“妈妈,今天有哪里不舒服吗?

”她总是回答说:

“我没有不舒服。

”真是难以想象母亲是怎样坚持过来的。

她只是静静地忍受着病痛,我从未听到过她抱怨,或是表现出病人通常的那种烦躁。

灾难过后的母亲,意识与语言的康复依然十分艰难缓慢。

她明明是醒过来了,但我时常觉得她好像还在一个长长的梦里游弋。

但她天性里那种纯真、善良,却始终被她无意地坚守着。

13一天,母亲也许是听见了不知何处传来的乐曲声,她说:

“敞开音乐的大门,春天来了。

14母亲要做脑部CT,她躺在可移动的病床上,护工推着床下楼,经过医院的小花园。

母亲望着天空说:

“今天真是丰富多彩的一天呀!

”那一刻,她笑了,笑容使得她满脸的皱纹一丝丝堆拢,像金色的菊花那样一卷一卷地在微风中舒展。

母亲永远都在赞美着生活,即使在大病初愈脑中仍然一片混沌之时。

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

15母亲终于重新站立起来,几乎奇迹般地康复了。

16我想,一个人刚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在理智思维尚未健全的状态下,她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思维和行为,应是她心中最坚实的内核与底蕴。

于是我写下了这些。

(有删改)

15.本文记叙了母亲在病中不同阶段的状况,也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

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不同阶段

母亲的状况

“我”的心理感受

昏迷中

初醒时

感动

康复中

母亲的语言功能渐渐恢复并终于重新站立起来

16.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第⑩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分)

17.作者在结尾写道:

“她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思维和行为,应是她心中最坚实的内核与底蕴。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超过150个字)(7分)

答案(共15分)

15.答案示例:

①母亲面部萎缩变形,身上到处插着管子,头上敷着纱布②焦虑而充满希望③母亲从意识模糊到能开口说话(或:

母亲从意识模糊、不能说话到能开口说话)④为母亲感到骄傲(共4分。

共4空,每空1分)

16.答案示例:

第⑩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妈妈来了”紧承第⑨段内容,第⑨段写出“我”理解了初醒时的母亲,在理智思维尚未恢复的状态下的固执回答,实际上显露出了她人性中本真纯粹的母爱,此段的重复,既表达了“我”对母亲回答的认可,也蕴含着母亲带给“我”的依恋和感动;“妈妈终于回来了”写出了母亲被抢救回来,从昏迷中苏醒的情形,也表达了“我”如释重负般的喜悦之情,还领起了下文,下文着重写母亲苏醒后渐渐恢复的情形。

(共4分。

“妈妈来了”的分析2分,“妈妈终于回来了”的分析2分)

17.答案示例:

母亲初醒时固执地复述“妈妈来了”;惭愧自己给护士带来麻烦;静静忍受病痛;听到乐曲声说“春天来了”;途经花园感慨生活多彩并露出灿烂笑容。

这些都是母亲在理智思维尚未健全状态下的行为,自然流露出母爱,体现出她天性中纯真善良、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态度,这就是她心中最坚实的内核与底蕴。

(共7分。

举例3分;分析3分;语言表达1分)

【通州】

阅读《姥姥的蚊帐》,完成第15—17题。

(共15分)

姥姥的蚊帐

叶倾城

1962年,我妈第一次走出小乡村,背着被褥卷,搭汽车、转火车,从河南出发去武汉上大学。

半个月之后,她写信给我姥姥:

“同学们都有蚊帐,我没有。

”姥姥回信:

“蚊帐是什么?

我妈详详细细写给姥姥:

“蚊帐是一种很稀很稀的棉布,和床一样长一样宽,高度比两张床之间的距离多一些。

没画图吗?

蚊帐有一面是要开门的,不画图怎么说得清?

已经荣升为姥姥的我妈,戴着老花镜在飞针走线改造购物袋,口气里有小小的得意:

“当然说得清。

姥姥可不是你,比你明白多了。

就这样,那年新棉花下季的时候,姥姥纺线,织“很稀很稀的棉布”,裁剪、缝纫。

暑假结束,我妈再上学的时候,行李里有她小小的自矜:

她,也有蚊帐了。

我和姥姥的蚊帐扯上关系,是30年后的事。

那几年,我家三姐妹相继考上大学,三度治装,是笔很不小的开销,到了我,一切因陋就简。

搪瓷脸盆是掉漆的,枕巾其实就是毛巾,还有这一床蚊帐,我妈给我的时候千叮万嘱:

“这是我上大学时姥姥给我做的,你爱惜着点儿。

我接受它,像五四“文青”娶指腹为婚的童养媳,打心眼儿里就不想要。

它小,和单人铁架床严丝合缝着,本来就狭小的床铺,给这么密不透风地一笼,我恰如被抢亲的祥林嫂,五花大绑在花轿里,轿门一开,人就倒出来;它孔眼大,疏疏落落像蒸馒头用的笼屉布,充满了“只防大蚊不防细虻”的君子作风;最重要的是,它太旧了,土布已经灰得发黑。

它在我头顶上,穹庐似天,阴阴欲雨。

全寝室女生的蚊帐都洁白如雪,只有我的毫不客气地给大家抹黑。

有一次,一个外班女生来寝室逛,我听见她向人打探:

“那是谁的床?

看着好脏。

“脏?

”我很愤怒,却没法向人解释:

它不是脏,只是积了太多水洗不净的历史尘埃,是故纸堆、旧窖藏、米烂陈仓的色调。

它很快就裂了大口子,大概是被我一屁股坐上去了,布质已朽,经不住我的体重。

我带回家给我妈过了目:

确实不堪用了。

于是,弃之。

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我抛掉了这世上最后一件沾有姥姥手泽的事物。

上大学是不是非得有一床蚊帐?

我妈当年的行为,算不算虚荣心作祟?

我猜姥姥没想那些,她的想法很简单:

我们没有,这不丢人,人家有,我妮(女儿)也可以有。

输人不能输阵,在她能掌控的世界里,姥姥尽其所能,竭尽所有。

她的爱与尊严,全在这一针一线里。

我妈,从学生到人妇人母,从武汉到东北再到武汉,走过多少城市又换过多少住所,八千里路,云来月往,她一直带着这土布蚊帐,到最后给了我,是希望它发挥最后一次余热吧。

它果然做到了,物若有灵,也算死得其所。

而我,长到很大,才知道我家其实一直很穷:

两边老人,三个孩子,无数沾亲带故的农村亲戚。

但我从不曾感受过穷。

该有的电器家具我家全有,是我爸做的。

我长期穿姐姐们穿剩的衣服,我妈硬有本事把它们处理成华美的绲边。

我的大学同学记得我背过的牛仔书包,时髦得紧,也是我妈的手工。

她为我们打理一切,正如她的母亲为她。

我在物质上明明是贫瘠的,我却从来不曾感觉到寒酸卑微。

贫穷不是耻辱,但活得不体面才是。

展示匮乏如同展示结痂的创口,非我家风。

现在我也做了母亲,不会任何针线活,我妈安慰我:

“你会写文章。

”我唯一的骄傲是:

我与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