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的主旋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5086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奏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的主旋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奏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的主旋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奏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的主旋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奏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的主旋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奏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的主旋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奏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的主旋律.docx

《奏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的主旋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奏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的主旋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奏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的主旋律.docx

奏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的主旋律

奏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的主旋律

——我国对外贸易2004年回顾和2005年前景

于培伟

一、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迈上了标志性的新台阶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对外贸易迈上了新的台阶。

全年进出口总额1154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

其中出口5933.6亿美元,进口5313.8亿美元,分别增长35.4%和36%。

我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的排名进一步提升,居第3位,实现了向贸易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据WTO统计,进出口贸易从1000亿美元到10000亿美元,美国用了20年,德国用了26年,我国用了16年。

据OECD统计,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量对世界贸易增量的贡献为34.3%,居各国之首。

2004年我国自日本、欧盟、台湾省、东盟、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增速均超过25%,成为拉动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由开局逆差转为顺差。

2004年1月份我国对外贸易以1000万美元少量逆差开局,2月份当月逆差猛增至80亿美元左右,3月和4月的当月仍是逆差,前4个月累计逆差达到该年最高值的108亿美元。

后八个月当月均为顺差,全年顺差累计319.8亿美元。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2.3%,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50.2%,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27.9%。

彩电、冰箱、录放机、照相机、摩托车等拳头产品出口量占国内产量一半以上。

新舟60飞机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纺织品、箱包、服装、鞋类出口分别增长24.3%、23.3%、18.7%和17.4%;煤、原油、成品油和锯材出口量分别下降7.7%、32.5%、17.1%和9.5%;铁矿砂、原油、成品油、粮食、食用植物油分别进口20809万吨、12272万吨、3788万吨、2023万吨和676万吨,均超过2003年水平;仪器仪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电子技术进口额均大幅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国内经济。

进出口价格全面提升,尤其是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带动进出口金额扩大。

2004年前10个月,出口商品平均价格上涨19.6%,进口商品平均价格上涨9.8%。

前3季度我国出口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为121.1,而2003年同期仅为102;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指数为105.8,明显高于2003年同期的97.6。

据测算,2004年1-10月我国进口增长中有14.2个百分点是价格拉动的,而2003年同期价格因素只占进口增长的0.9%;出口增长中有8.5个百分点是价格拉动的,而2003年同期价格因素对出口增长是负贡献。

外商投资较快增长,对进出口产生明显拉动。

2004年全国实际吸收外资首次超过600亿美元。

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中,绝大多数为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企业,其中制造业占70%,从事加工贸易的接近80%。

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6631.7亿美元,增量占全国进出口增量的60%以上。

民营企业出口、进口均高速增长,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

2004年1-11月,民营企业出口898亿美元,增长约70%,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1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进口548亿美元,增长近60%,在全国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为10.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14%左右,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量占全国增量的21%。

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有较大增长,预计全年实际对外投资金额可达35亿美元,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行业。

跨国并购有新的发展,联想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中化集团收购韩国仁川炼厂等。

2004年前11个月,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45亿美元,增长28.8%,预计全年可达165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1.5亿美元;11月末在外劳务人员总数53.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4万人。

加强了对外能源、资源开发与合作。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离贸易强国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外贸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普遍不强,缺乏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有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数量扩张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服务贸易严重滞后于商品贸易,我国还处在组装加工等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战略性资源能源商品的进口依存度增大。

以资源性商品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增幅超过60%,其中原油、铁矿砂和氧化铝的进口量占国内消费的40%以上。

国际商品价格、国际运费、供求关系、局部冲突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我对外贸易,进而对国内发展造成影响;贸易顺差和逆差的来源地集中,我顺差主要来自香港地区、美国和欧盟,逆差主要来自我国台湾省、韩国、日本和东盟;贸易摩擦居高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成为与我贸易摩擦的新热点;企业“走出去”的制度保障、服务推动措施和政策促进体系都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和余地。

二、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面临发展的良好机遇

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具备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

第一,虽然存在制约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但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会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增长,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和亚洲等我国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还会保持增长态势。

世界贸易与投资的增速将高于世界经济。

世贸组织预计2004年货物贸易实际增长率可能高达8.5%,估计2005年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全球直接投资回暖,新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转移将持续。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04年全球直接投资将突破7000亿美元,2005年增势有望继续保持;2005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一是国际石油价格在高位波动,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会进一步显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一些。

二是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对美元继续构成贬值压力,可能引起汇率波动。

第二,对外贸易自主增长活力依然较强,但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自主增长活力主要体现在,我国经济连年较快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的竞争力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制造业国际转移加快,投资与贸易的互动效应更加明显。

加之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继续活跃,这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国际市场空间;2005年直接影响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一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断增强,同时,全球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我国已经成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力量,主要贸易伙伴是否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倾销幅度计算问题。

二是世界主要纺织品进口和出口国普遍担忧我纺织品出口高速增长,面对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形势,美欧等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滥用纺织品“242”条款的规定,抑制我纺织品出口增势。

此外,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向非法制化、暴力化扩散的苗头。

第三,以服务外包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为我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国际上吸收外资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新一轮国际直接投资增长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更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及研发环节将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向外转移。

二是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为主,服务外包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04年全球服务外包总值为3000亿美元,并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2005年有可能增加到5850亿美元,2007年将有可能达到1.2万亿美元。

我国有条件成为服务业外包的主要承接地之一。

但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3年,世界各国出台了220项有利于吸收外资的法律法规,印度、泰国、越南、韩国等周边国家和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竞相推出了吸收外资的新举措。

国际引资竞争日益剧烈,国际资本流动必然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发生相应变化。

第四,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继续显现,但后过渡期的应对工作将更为繁重。

按照入世承诺,我国的关税总水平已经由2001年的15.3%,下降为2004年的10.4%,2005年进一步降至9.9%,其中工业品平均关税9.3%,农产品15.6%;所有工业品进口配额都将取消。

建筑、旅游、运输等行业也将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银行、证券、保险、电信、分销等重要服务部门所享受的过渡期也将逐步结束。

全部取消汽车进口配额管理,轿车关税税率由37.6%(3升以上)和34.2%(3升以下)均降低到30%。

汽车零部件关税将由15.8%下降到12.9%。

国内汽车产业面临冲击压力有所加大。

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数量和股权等方面的限制,除盐、烟草、化肥、原油、成品油的分销权还有一些限制外,对外开放的程度都将进一步提高。

这都是今后应对工作需要认真研究、认真对待的新课题。

第五,企业“走出去”发展空间广阔,但资源开发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我们可以充分享受世贸组织及区域合作内部各成员的贸易投资便利,世界各国和地区向我国开放市场,企业实施“走出去”的空间越来越大。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2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6473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占全球的0.4%;2003年国际工程实际规模约1.2万亿美元,我国仅占其中的1%。

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目前全球每年劳务人员需求量约3000-3500万人,我国也仅占全球劳务市场份额的1.5%,发展潜力很大;但随着我国能源、资源需求持续扩大,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保障海外能源、资源长期稳定供应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地区矛盾和冲突不断,恐怖主义蔓延,严重威胁我国在外人员的安全。

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如何保障企业、项目和人员的安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三、加快调整和优化结构是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的工作主线

——转换发展思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大幅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重要支撑因素。

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出口增长方式,国内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国外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继续保持出口高增长难度加大,必须把加快调整和优化结构作为今后推动对外贸易工作的主线。

——从加强对外贸易促进体系切入,保持和增强国家整体促进和调控能力。

充分发挥现有外贸促进政策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政策透明度。

保持加工贸易、吸收外资和“走出去”等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政策环境。

综合运用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手段,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限制资源型和高耗能商品出口,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继续引导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组织好国内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

完善进出口预警体系,加强对敏感商品的进出口价格监控。

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创造公平贸易环境。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国内外粮食产销等信息发布机制,引导粮食生产和贸易。

——搭建各种经济外交舞台,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政经并举,相互促进,着力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重视研究纺织品一体化后纺织品出口的工作,加强对外交涉,反对针对我纺织品设限,同时对部分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争取更多有关国家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充分利用多双边途径和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合法权益;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为进出口争取便利化的贸易条件。

——以重点商品为对象,加强进口调控。

做好汽车、农产品等重要商品的进口调控,防止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建立原油、铁、铜、铝等重要资源性产品的国别分布、供求变化、价格波动等工作机制,做好动态跟踪分析,制订确保进口供给的长远规划;综合运用国家储备、商会协调、企业套期保值等多种手段,增强进口的主动性,规避风险,降低成本;运用政府公共信息发布机制,对企业的生产、贸易进行引导,通过影响市场预期,达到间接调控目的;依法运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维护经济安全。

——抓住发达国家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大力推动我国出口导向型服务业发展。

无论是接纳自营式外移还是离岸外包,都可以为在我国发展的跨国公司提供便捷优质的企业服务,促进我国服务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拓展产业链,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良性互动。

要着力于服务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紧密结合,一方面抓紧培养人才孵化服务业,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实践提高人才素质。

大力支持建立软件基地和开发中心,推动全面的新的产业布局。

改革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规章、规则,支持企业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运作。

有选择地允许国外一些幼儿、科普类英文视频节目落地,从娃娃抓起,提高全民语言能力,这是吸引发达国家白领工作岗位向我国转移的重要基础条件。

——坚持境外投资便利化的改革方向,推动境外资源开发。

降低门槛,放开对申请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企业的所有制限制。

建立国别投资环境评价体系,继续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完善税收、信贷、保险和人才培养等支持政策,鼓励我国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向新兴市场转移;制定支持境外中资银行向境外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措施,提高我国境外银企合作水平;推动带资承包方式多元化;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建立“走出去”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探讨境外资源开发和对外工程承包相结合的新模式,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和重要资源供给保障,重点放在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做好对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的协调和引导,避免国内企业在同一项目上的过度竞争。

(作者单位: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

(本文刊载于《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杂志2005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